国学宝典《墨子》:非儒原文注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国学宝典《墨子》:非儒原文注释,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本篇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激烈斗争。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国学宝典《墨子》:非儒原文注释。欢迎阅读参考!

  非儒

 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2)。”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其(3);戚族人,五月。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4)。逆孰大焉?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堂窥井,挑鼠穴,探涤器,而求其人矣,以为实在,则赣愚甚矣;如其亡也必求焉,伪亦大矣!

 取妻身迎,祗褍为仆(5),秉辔授绥,如仰严亲;昏礼威仪,如承祭祀。上下,悖逆父母,下则妻、子(6),妻、子上侵事亲。若此,可谓孝乎?儒者:“迎妻,妻之奉祭祀;子将守宗庙。故重之。”应之曰:此诬言也!其宗兄守其先宗庙数十年,死,丧之其;兄弟之妻奉其先之祭祀,弗散(7);则丧妻子三年,必非以守、奉祭祀也。夫忧妻子以大负累(8),有曰:“所以重亲也。”为欲厚所至私,轻所至重,岂非大也哉!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9),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10),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且夫繁饰礼乐以人,久丧伪哀以谩亲,立命缓贫而高浩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无以违之。是若人气(11),■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君子笑之,怒曰:“散人焉知良儒!”夫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厌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因人之家翠以为,恃人之野以为尊(12),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儒者曰:“君子必服古言(13),然后仁。”应之曰:所谓古之言服者,皆尝新矣,而古人言之服之,则非君子也?然则必服非君子之服,言非君子之言,而后仁乎?

 又曰:“君子循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伃、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人必或作之;然则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14),施则助之胥车。”应之曰:“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若两暴交争,其胜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虽尽能,犹且不得为君子也,意暴残之国也。圣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掩函勿射,施则助之胥车。’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世也,不义莫大矣!”

 又曰:“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应之曰:“夫仁人,事上竭忠,事亲得孝,务善则美,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今击之则鸣,弗击不鸣,隐知豫力,恬漠待问而后对,虽有君亲之大利,弗问不言;若将有大寇乱,盗贼将作,若机辟将发也,他人不知,己独知之,虽其君、亲皆在,不问不言。是夫大乱之贼也。以是为人臣不忠,为子不孝,事兄不弟,交遇人不贞良。夫执后不言,之朝,物见利使己,虽恐后言;君若言而未有利焉,则高拱下视,会噎为深,曰:‘唯其未之学也。’用谁急,遗行远矣。”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某之行,则本与此相反谬也!

 齐景公问晏子曰:“孔子为人何如?”晏子不对。公又复问,不对。景公曰:“以孔某语寡人者众矣,俱以贤人也,今寡人问之,而子不对,何也?”晏子对曰:“婴不肖,不足以知贤人。虽然,婴闻所谓贤人者,入人之国,必务合其君臣之亲,而弭其上下之怨。孔某之荆,知白公之谋,而奉之以石乞,君身几灭,而白公僇(15)。婴闻贤人得上不虚,得下不危,言听于君必利人,教行下必于上(16),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从也。行义可明乎民,谋虑可通乎君臣。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17),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18)。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景公曰:“呜乎!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孔某之齐见景公,景公说,欲封之以尼溪,以告晏子。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顺者也,不可以教下;好乐而人,不可使亲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职;宗丧循哀(19),不可使慈民;机服勉容(20),不可使导众。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21),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遇民(22)。其道不可以期世(23),其学不可以导众。今君封之,以利齐俗,非所以导国先众。”公曰:“善。”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孔某乃恚,怒于景公与晏子,乃树鸱夷子皮于田常之门,告南郭惠子以所欲为。归于鲁,有顷,间齐将伐鲁,告子贡曰:“赐乎!举大事于今之时矣!”乃遣子贡之齐,因南郭惠子以见田常,劝之伐吴,以教高、国、鲍、晏,使毋得害田常之乱。劝越伐吴,三年之内,齐、吴破国之难,伏尸以言术数(24),孔某之诛也。

 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曩与女为苟生,今与女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鲍,则伪行以自饰。污邪诈伪,孰大于此?

 孔某与其门弟子闲坐,曰:“夫舜见瞽叟孰然,此时天下圾乎?周公旦非其人也邪?何为舍其家室而托寓也?”

 孔某所行,心术所至也。其徒属弟子皆效孔某:子贡、季路,辅孔悝乱乎卫,阳货乱乎齐,佛肸以中牟叛,漆雕刑残,莫大焉!

 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力不足、知弗及而后已。今孔某之行如此,儒士则可以疑矣!

  注释

 (1)《非儒》上、中皆佚,此篇主要是批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礼义思想。墨子反对儒家婚丧之礼,实则是反对“亲有差”。又指责儒家的礼乐与政事、生产皆无益,又通过晏婴等之口,讽刺孔子与君与民都是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鼓励叛乱,惑乱人民。本篇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激烈斗争。(2)术:王引之认为即“杀”,差意。(3)其:通“期”,一年。(4)亲:依王念孙当作“视”。卑子:庶子。(5)祗褍:即“缁袘”假借字。(6)则:当为“列”。(7)散:当为“服”。(8)忧:通“优”。(9)否:不幸。(10)本句依孙诒让说“政之本”前脱一“倍”字。(11)人气:当作“乞人”。(12)本句当作:“因人之家以为尊,恃人之野以为翠。”(13)服古言:当作“古服言”。(14)函:陷阱。(15)僇:通“戮”。(16)此句当作“教行于下必利上。”(17)本句中“臣”为衍字。(18)此句疑作“非仁义之类也”。(19)宗:当作“崇”。循:当作“遂”。(20)机服:依于省吾说为“异服”。(21)当年:壮年。(22)遇:通“愚”。(23)期:当作“示”。(24)言:为“亿”之省误。术:通“率”。

  白话

 儒家中的人说:“爱亲人应有差别,尊敬贤人也有差别。”这是说亲疏、尊卑是有区别的。他们的《仪礼》说:服丧,为父母要服三年,为妻子和长子要服三年;为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服一年;为外姓亲戚服五个月。如果以亲、疏来定服丧的年月,则亲的多而疏的少,那么,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如果以尊卑来定服丧的年月,那么,是把妻子、儿子看作与父母一样尊贵,而把伯父、宗兄和庶子看成是一样的,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吗?

 他们的父母死了,陈列起尸体而不装殓。上屋、窥井、掏鼠穴、探看涤器,而为死人招魂。认为还在,愚蠢极了。如果不在,一定要求,太虚假了。

 娶妻要亲身迎接,穿着黑色下摆的衣裳,为她驾车,手里拿着缰绳,把引绳递给新妇,就好象承奉父亲一样。婚礼中的仪式,就象恭敬地祭祀一样。上下颠倒,悖逆父母,与妻子同位。妻子地位抬高了,如此侍奉父母,能叫作孝吗?儒家的人迎娶妻子,“妻子要供奉祭祀,儿子要守宗庙,所以敬重他们。”答道:“这是谎话!他的宗兄守他先人宗庙几十年,死了,为他服一年丧;兄弟的妻子供奉他祖先的祭祀,不为她们服丧,而为妻、子服三年丧,一定不是因为守奉祭祀的原因。”优待妻、子而服三年丧,有的说道:“这是为了看重亲人。”这是想厚待所偏爱的人,轻视重要的人,难道不是大骗子吗?

 又顽固地坚持“有命”以辩说道:“寿夭、贫富、安危治乱,本来就有天命,不能减少增加。穷达赏罚,幸运倒霉都有定数。人的知识和力量是无所作为的。”一些官吏相信了这些话,则对份内的事懈怠,普通人相信了这些话,则对劳作懈怠。官吏不治理就要混乱,农事一慢就要贫困。既贫困又混乱,是违背政事的目的的,而儒家的人把它当作教导,是残害天下的人啊。

 用繁杂的礼乐去迷乱人,长期服丧假装哀伤以欺骗死去的双亲。造出“命”的说法,安于贫困以傲世。背本弃事而安于懈怠傲慢。贪于饮食,懒于劳作,陷于饥寒,有冻馁的危险,没法逃避。就象乞丐,象田鼠偷藏食物,象公羊一样贪婪地看着,象阉猪一样跃起。君子嘲笑他们,他们就说:“庸人怎能知道良儒呢!”夏天乞食麦子和稻子,五谷收齐了,跟着就有人大举丧事。子孙都跟着去,吃饱喝足。办完了几次丧事,就足够了。依仗人家而尊贵,依仗人家田野的收入而富足。富人有丧,就非常欢喜,说:“这是衣食的来源啊!”

 儒家的人说:“君子必须说古话,穿古衣才能成仁。”答道:“所谓古话、古衣,都曾经在当时是新的。而古人说它穿它,就不是君子吗?那么则必须穿不是君子的衣服,说不是君子的话,而后才为仁吗?”

 又说:“君子只遵循前人做的而不创新。”回答他说:“古时后羿制造了弓,季伃制造了甲,奚仲制作了车,巧垂制作了船。既然如此,那么今天

 的鞋工、甲工、车工、木工,都是君子,而后羿、季伃、奚仲、巧垂都是小人吗?”

 又说:“君子打了胜仗不追赶逃兵,拉开弓不(对他们)射箭,敌车走人了岔路则帮助他推车。”回答他说:“如果双方都是仁人,那么就不会相敌,仁人以他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没道理的跟有道理的走,不知道的跟知道的走。说不出理由的必定折服,看到善的必定依从。这怎么会相争呢?如果两方暴人相争,战胜的不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人陷了车帮助推车,即使这些都做了,也不能做君子,也许还是残暴的国人。圣(王)将为世上除害,兴师诛伐之,战胜了就将用儒家的方法下令士卒说:‘不要追赶逃敌,拉弓不射,敌车陷了帮助推车。’于是之人得到活命,天下的害不除,这是作为君主父母的还在深重地残害这社会。不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又说:“君子象钟一样,敲了就响,不敲就不响。”回答说:“仁人事上尽忠,事亲尽孝,有善就称美,有过就谏阻,这才是做人臣的道理。现在若敲他才响,不敲不响,隐藏智谋,懒于用力,安静冷淡地等待君亲发问,然后才作回答。即使对君亲有大利,不问也不说。如果将发生大寇乱,盗贼将兴,就象一种安置好的机关将发动一样,别人不知这事,自己独自知道,即使君亲都在,不问不说,这实际是大乱之贼。以这种态度作人臣就不忠,作儿子就不孝,事兄就不恭顺,待人就不贞良。遇事持后退不言的态度。到朝廷上,看到有利自己的东西,唯恐说得比别人迟。君上如果说了于己无利的事,就高拱两手,往下低头看,象饭塞在嘴里一样,说:‘我未曾学过。’用他虽很急,而他已弃君远走了。”

 凡道术学业都统一于仁义,都是大则以治人,小则以任官,远的博施,近的修身。不义的就不居,无理的就不行。务兴天下之利,各种举动,没有利的就停止。这是君子之道。从我所听说的孔某的行为,从根本上与此相反。

 齐景公问晏子说:“孔子为人怎样?”晏子不答。齐景公又问一次,还是不答。景公说:“对我说孔某人的人很多,都以为是贤人。今我问你,你不回答,为什么?”晏子答道:“晏婴不肖,不足以认识贤人。虽如此,晏婴听说所谓贤人,进了别国,必要和合君臣的感情,调和上下的怨仇。孔某人到楚国,已经知道了白公的阴谋,而把石乞献给他。国君几乎身亡,而白公被杀。晏婴听说贤人不虚君主的信任,拥有民心而不作乱。对君王说话必然是对别人有利,教导下民必对君上有利。行义可让民众知道,考虑计策可让国君知道。孔某人精心计划和叛贼同谋,竭尽心智以行不正当的事。鼓励下面的人反抗上面,教导臣子杀国君,不是贤人的行为啊。进入别国,而与叛贼结交,不符合义。知道别人不忠,反而促成他叛乱,不是仁义的行为啊。避人后策划,避人后言说,行义不可让民众知晓,谋划不让君主知晓。臣晏婴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的不同之处,所以没有回答。”景公说:“啊呀!你教给我的很多,不是您,则我终身都不知道孔某人和白公相同。”

 孔子到齐国,拜见景公。景公高兴,想把尼溪封给他,来告诉晏子。晏子说:“不行。儒家,傲慢而自作主张,不可以教导下民;喜欢音乐而混乱人,不可以让他们亲自治民;主张命而懒于作事,不可以让他们任官;崇办丧事哀伤不止,不可以使他们热爱百姓;异服而作出庄敬的表情,不可以使他们引导众人。孔某人盛容修饰以惑乱世人,弦歌鼓舞以招集弟子,纷增登降的礼节以显示礼仪,努力从事趋走、盘旋的礼节让众人观看。学问虽多而不可让他们言论世事,劳苦思虑而对民众没什么好处,几辈子也学不完他们

 的学问,壮年人也无法行他们繁多的礼节,累积财产也不够花费在音乐上。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他们的道术不可公布于世,他们的学问不可以教导民众。现在君王封孔子以求对齐国风俗有利,不是引导民众的方法。”景公说:“好。”于是赠孔子厚礼,而不给封地,恭敬地接见他而不问他的道术。孔某人于是对景公和晏子很愤怒。于是把范蠡推荐给田常,告诉南郭惠子,回到鲁国去了。过了一段时间,齐国将伐鲁国,告诉子贡说:“赐,现在是举大事的时候了!”于是派子贡到齐国,通过南郭惠子见到田常,劝他伐吴;以教高、国、鲍、晏四姓,不要妨碍田常叛乱;又劝越国伐吴国。三年之内,齐国和吴国都遭灭国的灾难,死了大约上亿人,是孔某人杀的呀。

 孔某人做了鲁国的司寇,放弃公家利益而去侍奉季孙氏。季孙氏为鲁君之相而逃亡,季孙和邑人争门关,孔某把国门托起,放季孙逃走。

 孔某被困在陈蔡之间,用藜叶做的羹中不见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猪,孔某不问肉的来源就吃了;又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沽酒,孔某也不问酒的来源就喝。后来鲁哀公迎接孔子,席摆得不正他不坐,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子路进来请示说:“(您)为何与陈蔡时的(表现)相反呢?”孔某说:“来!我告诉你:当时我和你急于求生,现在和你急于求义。”在饥饿困逼时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饱食有余时就用虚伪的行为来粉饰自己。污邪诈伪之行,还有比这大的吗?

 孔某和他的弟子闲坐,说:“舜见了瞽叟,蹙躇不安。这时天下真危险呀!周公旦不是仁义之人吧,否则为何舍弃他的家室而寄居在外呢?”

 孔某的所行,都出于他的心术。他的朋辈和弟子都效法孔某。子贡、季路辅佐孔悝在卫国作乱;阳货在齐作乱;佛肸以中牟反叛;漆雕开刑杀。残暴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凡是弟子对于老师,必定学习他的言语,效法他的行为,直到力量不足、智力不及才作罢。现在孔某的行为如此,那么一般儒士就可以怀疑了。

1 关于国学的古诗句

关于国学的古诗句 1关于国学的古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18、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26、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格言连璧》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格言连璧》37、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天子章》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5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60、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6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6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6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6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6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73、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7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志》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7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7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78、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8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8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8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8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诗经风相鼠》8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2关于“国学”的诗句有哪些

《挽杜华父》陆文圭 乡里多遗老,朝延少用儒。

公初升国学,官止教生徒。术道心独壮,尤时骨已胩。

遥知埋玉处,风雨暗山隅。《送傅野》李觏 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李中 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

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平怜藓深。各历宦途悲聚散,几看时辈或浮沈。

再来物景还依旧,风冷松高猿狖吟。《国学试风化下》薛能 霁阙露穹崇,含生仰圣聪。

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静发宸居内,低来品物中。

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苹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

因今委泥者,睹此忘途穷。《送杨子达入国学》吴泳 鸾凤久束咮,贤关时一鸣。

子今观上国,志岂为浮名。母线丝丝直,爷诗字字情。

别情非所惜,回看锦衣荣。

3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古诗

1、《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3、《马诗》

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5、《曲江》

唐代: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4关于“国学”的诗句有哪些

1 《挽杜华父》陆文圭

乡里多遗老,朝延少用儒。公初升国学,官止教生徒。术道心独壮,尤时骨已胩。遥知埋玉处,风雨暗山隅。

2 《送傅野》李觏

国学先生石与孙,金铃木舌士林间,欲将天下观诸掌,之子从今上泰山

3 《壬申岁承命之任淦阳再过庐山国学感旧寄刘钧》李中

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萤曾寄此烟岑。读书灯暗嫌云重,搜句石平怜藓深。各历宦途悲聚散,几看时辈或浮沈。再来物景还依旧,风冷松高猿狖吟。

4 《国学试风化下》薛能

霁阙露穹崇,含生仰圣聪。英明高比日,声教下如风。静发宸居内,低来品物中。南薰歌自溥,北极响皆通。苹末看无状,人间觉有功。因今委泥者,睹此忘途穷。

5 《送杨子达入国学》吴泳

鸾凤久束咮,贤关时一鸣。子今观上国,志岂为浮名。母线丝丝直,爷诗字字情。别情非所惜,回看锦衣荣。

5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6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7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8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9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6有哪些国学经典的古诗

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7关于国学的诗句

1、国学大频频

卢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

2、国学在国

方回

《赵氏鄮山书院诗》

3、国学先生石与孙

李觏

《送傅野》

4、公初升国学

陆文圭

《挽杜华父》

5、范侯国学同舍友

王之道

《和成都张通叔韵简范伟明》

8国学经典诗文

体现团结、友善的古诗: 李白的《赠汪伦》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爱国、守法古诗: 从 军 行 (选一) ★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 塞 (选一) ★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少 年 行 (选一) 唐·王 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和张仆射塞下曲 ★ 唐·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少 年 行 (选一)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牡 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示 儿 ★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州 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初入淮河 (选一) 宋·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题 临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军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话子侄 元·虞 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题郑所南兰 元·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望 阙 台 明·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马 上 作 ★ 明·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榆 河 晓 发 明·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渡 易 水 明·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海 上 (选一) 清·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清·郑成功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秣 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漫 感 清·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 亥 杂 诗 (选一) ★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明礼、诚信就更多了给你几个参考地址: 《论语》中的“信”观念与个人修养问题 中华古籍诚信名言摘录 诚信名言若干 /2005/3-14/111058htm。

国学宝典》的经部·纬书集成和子部·琴棋游艺分别收录了多少册古籍74

目录

经部·十三经

1 《周易》 7卷.〔阮元校刻本〕

2 《尚书》 58篇.〔阮元校刻本〕

3 《诗经》 30卷.〔阮元校刻本〕

4 《周礼》 6卷.〔阮元校刻本〕

5 《仪礼》 17卷.〔阮元校刻本〕

6 《礼记》 49卷.〔阮元校刻本〕

7 《春秋左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8 《春秋公羊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9 《春秋谷梁传》 12卷.〔阮元校刻本〕

10 《孝经》 18章.〔阮元校刻本〕

11 《尔雅》 19卷.〔阮元校刻本〕

12 《论语》 20篇.〔阮元校刻本〕

13 《孟子》 14卷.〔阮元校刻本〕

经部·十三经注疏

1 《周易正义》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2 《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3 《毛诗正义》 郑玄笺、孔颖达疏 70卷.〔阮元校刻本〕

4 《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42卷.〔阮元校刻本〕

5 《仪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50卷.〔阮元校刻本〕

6 《礼记正义》 郑玄注、孔颖达疏 63卷.〔阮元校刻本〕

7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孔颖达疏 60卷.〔阮元校刻本〕

8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徐彦疏 28卷.〔阮元校刻本〕

9 《春秋谷梁传注疏》 范宁注、杨士勋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10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9卷.〔阮元校刻本〕

11 《尔雅注疏》 郭璞注、宋邢昺疏 10卷.〔阮元校刻本〕

12 《论语注疏》 何晏注、宋邢昺疏 20卷.〔阮元校刻本〕

13 《孟子注疏》 赵岐注、宋孙奭疏 14卷.〔阮元校刻本〕

经部·其他

1 《韩诗外传》 10卷.〔四部丛刊影印沈氏野竹斋刻本〕

2 《春秋繁露》 西汉·董仲舒 17卷.〔乾隆卢文弨校本〕

3 《大戴礼记》 西汉·戴德 40卷.〔通行本〕

4 《白虎通义》 东汉·班固 10卷.〔道光陈立白虎通疏证本〕

5 《尚书大传》 西汉·伏生 3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6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 17卷.〔学津讨原本〕

7 《古三坟》 17卷.〔汉魏丛书本〕

8 《六艺略》 西汉·刘歆 1卷.〔通行本〕

9 《易经原典》 1卷.〔通行本〕

10 《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 10卷.〔清嘉庆王氏家刻本〕

11 《尚书古文疏证》 清·阎若璩 14卷.〔眷西堂本〕

12 《孟子字义疏证》 清·戴震 14卷.〔微波榭丛书本〕

13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 清·刘逢禄 10卷.〔通行本〕

14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 10卷.〔清光绪三十三年湖南思贤书局本〕

15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 5卷.〔通行本〕

16 《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 22卷.〔通行本〕

17 《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 26卷.〔江宁局本〕

18 《宋本切韵指掌图》宋·司马光 2卷〔四库全书本〕

19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 1卷.〔永乐大典本〕

20 《五经异义》 汉·许慎 1卷.〔皇清经解本〕

21 《春秋集传纂例》 唐·陆淳 10卷.〔嘉兴钱氏经苑本〕

22 《周官新义》 宋·王安石 16卷.〔四库全书本〕

23 《七经小传》 宋·刘敞 3卷.〔涵芬楼影印宋刊本〕

24 《大学衍义补》 明·邱濬 160卷.〔四库全书本〕

25 《国朝汉学师承记》 清·江藩 8卷.〔《粤雅堂丛书》本〕

26 《经义述闻》 清·王引之 32卷.〔皇清经解本〕

27 《今古学考》 清·廖平 2卷.〔通行本〕

28 《读书杂释》 清·徐鼒 14卷.〔通行本〕

29 《国故论衡》 清·章太炎 1卷.〔右文社〕

30 《方言》 西汉·扬雄 13卷.〔四部丛刊本〕

31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 30卷.〔嘉庆二十年刊本〕

32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 10卷.〔道光九年学海堂《皇清经解》本〕

33 《订讹类编》 清·杭世骏 6卷.〔通行本〕

34 《订讹类编续补》 清·杭世骏 2卷.〔通行本〕

35 《大学》 1卷.〔通行本〕

36 《中庸》 1卷.〔通行本〕

37 《马氏文通》 清·马建忠 10卷.〔清光绪三十年排印本〕

38 《纬书总汇》 郑文杰 1卷.〔通行本〕

39 《读全唐文札记》 清·仁和劳格 1卷.〔通行本〕

40 《庚辛之间读书记》 清·王国维 1卷.〔《王国维遗集》本〕

  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国学人物之史学名家微子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子启

 姓名: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启

 籍贯:宋国(今河南商丘)

 简评:宋国始祖,“殷三仁”之一

 生 平

 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后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称微子开。微子启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相传微子启为华姓、花姓、宋姓、墨姓的`先祖,《论语》中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

 关于微子的身世, 也即微子与纣的关系, 典籍所载有如下三种说法:

 (1)纣之同母庶兄。《吕氏春秋·当务》:“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 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用法若此, 不若无法。 ”

 (2)纣之异母庶兄。《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又《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司马迁谓“启母贱……辛母正后”, 故知二人不同母。

 (3) 纣之叔父。《孟子·告子上》:“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纣为兄之子, 则微子为纣叔父。

 如今多采信第二种说法,即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史载其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微子曾多次亲谏纣王,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远离纣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国,原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微子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约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国于宋,即今商丘一带,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始祖。

 微子寿终后,在宋国(今商丘)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于微山上,后微山塌陷,山顶成为微山岛,附近成为微山湖,微山岛上有微子墓。

 微子肉袒请罪

 武王灭商后,微子持商王室宗庙礼器,来到武王军营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双手捆缚于背后,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羊,右边有人秉茅,向武王请罪。武王将他释放,宣布恢复他原有爵位,以示宽厚为怀。

 史料记载

 从先秦至西汉初年的典籍来看,关于宋国的历史叙述散见于《尚书》、《诗经》、《春秋》及其传记和诸子论说等等,而对微子启以及宋国历史沿革的介绍,则详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1、《尚书·商书·微子第十七》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小师。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降监殷民,用又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2、《论语·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3、《水经注疏·卷八》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经》书:冬筑郿。京相璠曰:《公羊传》谓之微。东平寿张县西北三十里,有故微乡,鲁邑也。杜预曰:有微子冢。(守敬按:杜语见《释例》小国地内。又《地形志》,留县有微山、微子冢。《隋志》,留县有微山。《元和志》,山上有微子冢,去沛县六十五里。《通典》,沛县微山,微子葬处。又《续汉志》薄县刘《注》,西有微子冢。梁玉绳从之。而《寰宇记》云,聊城县有微子城,纣之庶兄封邑于此。《地形志》则谓壶关县有微子城。《路史·国名纪》微,本扶风之郿县,纣徙畿内,则不在聊城。今故城在潞。徐氏《史记测议》主此说,岂城与冢不同地欤。〕

 4、《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国自微子启封国,至宋康王为齐国所灭,前后历经777年(BC1063-BC286),35任君主:宋微子 → 微仲 → 宋公稽 → 宋丁公 → 宋湣公 → 宋炀公 → 宋厉公 → 宋僖公 → 宋惠公 → 宋哀公 → 宋戴公 → 宋武公 → 宋宣公 → 宋穆公 → 宋殇公 → 宋庄公 → 宋闵公 → 子游 → 宋桓公 → 宋襄公 → 宋成公 → 公弟御 → 宋昭公 → 宋文公 → 宋共公 → 宋平公 → 宋元公 → 宋景公 → 启 → 宋昭公 → 宋悼公 → 宋休公 → 宋桓侯 → 宋剔成君 → 宋康王。宋国自西周以至战国的历史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有详细的叙述。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九国,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对曰“在昔鲧陻鸿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沈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强,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庶徵:曰雨,曰阳,曰奥,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月曰时母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馀民甚戴爱之。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湣公子鲋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釐公举立。

 釐公十七年,周厉王出犇彘。

 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覸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

 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马孔父谓曰“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孔父曰“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曰“母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君子闻之,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其弟以成义,然卒其子复享之。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于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九年,大司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华督,督说,目而观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国中曰“殇公即位十年尔,而十一战,民苦不堪,皆孔父为之,我且杀孔父以宁民”是岁,鲁杀其君隐公。十年,华督攻杀孔父,取其妻。殇公怒,遂杀殇公,而迎穆公子冯于郑而立之,是为庄公。

 庄公元年,华督为相。九年,执郑之祭仲,要以立突为郑君。祭仲许,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

 湣公七年,齐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鲁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修,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鱼教湣公也。

 十年夏,宋伐鲁,战于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因杀太宰华督,乃更立公子游为君。诸公子犇萧,公子御说犇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万犇陈。宋人请以赂陈。陈人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人醢万也。

 桓公二年,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卫公子毁于齐,立之,是为卫文公。文公女弟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兹甫让其庶兄目夷为嗣。桓公义太子意,竟不听。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兹甫立,是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为相。未葬,而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公往会。

 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

 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十二年春,宋襄公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谏曰“小国争盟,祸也”不听。秋,诸侯会宋公盟于盂。目夷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己甚,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亳,以释宋公。子鱼曰“祸犹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阨,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尔,又何战为”。

 楚成王已救郑,郑享之。去而取郑二姬以归。叔瞻曰“成王无礼,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有以知其不遂霸也”。

 是年,晋公子重耳过宋,襄公以伤于楚,欲得晋援,厚礼重耳以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伤于泓而竟卒,子成公王臣立。

 成公元年,晋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亲晋,以有德于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于晋。五年,晋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晋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

 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为君。宋人共杀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昭公四年,宋败长翟缘斯于长丘。七年,楚庄王即位。

 九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昭公弟鲍革贤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欲通于公子鲍,不可,乃助之施于国,因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弟鲍革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晋率诸侯伐宋,责以弑君。闻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之族为乱,文公尽诛之,出武、缪之族。

 四年春,郑命楚伐宋。宋使华元将,郑败宋,囚华元。华元之将战,杀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驰入郑军,故宋师败,得囚华元。宋以兵车百乘文马四百匹赎华元。未尽入,华元亡归宋。

 十四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楚,

国学宝典《墨子》:非儒原文注释

#能力训练# 导语本篇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思想认识上的激烈斗争。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国学宝典《墨子》:非儒原文注释。欢迎阅读参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