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桃仁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伍桃仁是什么,第1张

  桃仁(semenpersicae,peachseed),别名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为蔷薇叶植物桃prunuspersicabatsch的种子。

  目录

  释义

  植物形态

  药名简介

  按语

  制法

  鉴别

  药理作用祛瘀血作用

  抗炎作用

  抗过敏作用

  其它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考证

  药(毒)理学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采收和储藏

  选方

  用药禁忌

  药用植物栽培

  生药材鉴定

  食疗作用

  配伍效用释义

  植物形态

  药名简介

  按语

  制法

  鉴别

  药理作用 祛瘀血作用

  抗炎作用

  抗过敏作用

  其它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考证药(毒)理学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各家论述采收和储藏选方用药禁忌药用植物栽培生药材鉴定食疗作用配伍效用展开 编辑本段释义

  桃仁-中药材

  词目:桃仁 拼音:táo rén 基本解释 桃核里的仁儿。可制食品,可入中药。 宋 苏轼 《仇池笔记·王翊梦鹿剖桃核而得雄黄》:“一日,有村妇林中见一桃过熟而绝大,独在木杪,乃取而食之。 翊 适见,大惊。妇人食已,弃其核, 翊 取而剖之,得雄黄一块如桃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桃》:“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以作点染。”

  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3~8m。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15cm,宽2~3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锯齿。花单生,先叶开放;萼片5,外面被毛;花瓣5,淡红色,稀白色;雄蕊多数,短于花瓣;心皮1,稀2,有毛。核果肉质,多汁,心状卵形至椭圆形,1侧有纵沟,表面具短柔毛;果核坚硬,木质,扁卵圆形,顶端渐尖,表面具不规则的深槽及窝孔。种子1粒。花期4月,果期5~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编辑本段药名简介

  采制 果实成熟后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性状 种子扁卵形或椭圆形,一端尖,另端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2cm,宽1~12cm,厚3~5mm。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有纵脉纹及密布细粒状突起,近尖端侧边有长4~6mm的线形种脐。种皮薄,子叶两片肥大,黄白色,富油质。味微苦。 化学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脂肪油等。 附注 同属植物山桃Pdavidiana(Carr)Franch的种子亦作桃仁入药。 英文名 SEMEN PERSICAE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或山桃 Prunus davidiana (Carr)Franch的干燥成熟种子。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性味归经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癓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 45~9g 。 注意孕妇慎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桃仁-形状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苦杏仁苷、苦杏仁酶、挥发油、脂肪油,油中主要含有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  2.药理作用:桃仁提取液能明显增加脑血流量,增加犬股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提取物能改善动物的肝脏表面微循环,并促进胆汁分泌。桃仁可使小鼠的出血及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煎剂对体外血栓有抑制作用,水煎液有纤维促进作用。桃仁中含45%的脂肪油可润滑肠道,利于排便。桃仁能促进初产妇子宫收缩及出血。水煎剂及提取物有镇痛、抗炎、抗菌、抗过敏作用。桃仁中的苦杏仁苷有镇咳平喘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编辑本段按语

  1 桃仁味苦甘而性平,能入心、肝、大肠,活血祛瘀作用甚广,可用治瘀血阻滞各种敝症。在治疗方面,善于治疗内痈,如肺痈;肠痈每持为要要药,是其具特有之性能欤。脂多质润,具润肠通便之功,唯晚近临床专以润肠通便则较少用。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2 桃仁与红花皆为活血祛瘀之药,作用均甚广泛,往往配合应用,唯桃仁善治肺痈肠痈,且有润肠通便之效;红花则善于活血调经。

  编辑本段制法

  桃仁: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燀桃仁:取净桃仁,照燀法(附录Ⅱ A)去皮。用时捣碎。 炒桃仁:取燀桃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用时捣碎。

  编辑本段鉴别

  本品种皮粉末(或解离)片: 桃仁 石细胞**或黄棕色,侧面观贝壳形、盔帽形、弓形或椭圆形,高54~153μm,底部宽约至180μm,壁一边较厚,层纹细密;表面观类圆形、圆多角形或类方形,底部壁上纹孔大而较密。 山桃仁 石细胞淡**、橙**或橙红色,侧面观贝壳形、矩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高81~198(279)μm,宽约至128(198)μm ;表面观类圆形、类六角形、长多角形或类方形,底部壁厚薄不匀,纹孔较小。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祛瘀血作用

  本品水煎醇沉液可使离体兔耳静脉血管流量增加,有舒张血管作用。给麻醉犬动脉注射,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及降低血管阻力,对血管壁有直接扩张作用。本品还有抑制血液凝固和溶血作用。桃仁提取物50mg/ml,脾动脉内给药可使麻醉大鼠肝脏微循环内血流加速,并与剂量相关,提示对肝脏表面微循环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抗炎作用

  本品在的蛋白成分中的两个均一蛋白成分,静脉注射给药,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急性炎症反应,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抗过敏作用

  桃仁水提物能抑制小鼠血清中的皮肤过敏抗体及鼷鼠脾溶血性细胞的产生,其乙醇提取物口服能抑制小鼠含有皮肤过敏性抗体的抗血清引起的PCA反应(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色素渗出量。

  其它作用

  苦否仁甙,有镇咳作用。桃仁中的脂肪油(扁桃油)有驱虫作用,对蛲虫的驱虫效果为808%,对蛔虫效果为70%。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成分

  桃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 cycloartanol),柠檬甾二烯醇(citrostadienol),7-去氢燕麦甾醇(7-dehydroavenasterol),野樱甙(prunas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菜油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campe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3-O-β-D-(6-O-棕榈酰)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O-β-D-(6-O-palmityl)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3-O-β-D-(6-O-油酰)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3-O-β-D-(6-0-oleyl)glucopyranoside],菜油甾醇-3-O-β-D-(6-O-棕榈酰)吡喃葡萄糖甙[campesterol3-O-β-D-(6-O-palmityl)glucopyranoside],菜油甾醇-3-O-β-D-(6-O-油酰)吡喃葡萄糖甙[campesterol3-O-β-D-(6-O-o-leyl)glucopyranoside],甲基-a-D-呋喃果糖甙(methyl-a-D-fructofuranoside),甲基-β-D-吡喃葡萄糖甙(methyl-β-D-glucopyranoside),色氨酸(tryptophane),葡萄糖(glucose)及蔗糖(sucrose)。还含绿原素(chlorogenic acid),3-咖啡酰奎宁酸(3-caffeoylquinic acid),3-对香豆酰奎宁酸(3-ρ-coumaroylquinic acid),3-阿魏酰奎宁酸(3-feruloylquinic acid),甘油三油酸酯(triolein)。又从桃仁中分离到2种蛋白质成分PR-A和PR-B,有强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桃仁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 功效 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编辑本段考证

  出自《本草经集注》。 1《本草图经》:桃核仁并花、实等,今处处皆有之,京东、陕西出者尤大而美。大都佳果,多是圃人以他木接根上栽之,遂至肥美,殊失本性,此等药中不可用之,当以一生者为佳。七月采核破之,取仁阴干。今都下市贾多取炒货之,云食之亦益人。然亦多杂接实之核,为不堪也。 2《纲目》,惟山中毛桃,即《尔雅》所谓榹桃者,小而多毛,核粘味恶,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用,盖外不足者,内有余也。 科属分类 蔷薇科 拉丁文名 Semen Persicae

  编辑本段药(毒)理学

  对正常大鼠有降压作用,乃中毒所致。桃仁提取物05g(相当生药40g)溶于 1ml水中,每日饲喂大鼠,共 1周,对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检查,及肺、心、肝、脾、肾及肾上腺的组织学检查,皆无异常。 主治 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沟底或荒野疏林及灌丛内。

  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苦杏仁甙(Amygdalin)、苦杏仁酶(Emulsin)、尿囊素酶(Allantoinase)、乳糖酶(Lactase)、维生素 B1、挥发油、脂肪油, 油中主要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苦杏仁酶包括苦杏仁甙酶(Amygdalase)及樱叶酶(Prunase).桃仁中的苦杏仁甙和杏仁中的苦杏仁甙一样, 经酶或酸水解后产生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

  药理作用:

  1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500%桃仁提取液给麻醉兔静脉注射, 能立即增加兔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给小鼠腹腔注射, 能使小鼠耳血管扩张发红.有人认为, 此与活血作用有关. 有报告指出, 桃仁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能提高血小板中 cAMP 水平, 抑制血液凝固.实验表明: 桃仁能促进初产妇的子宫收缩及子宫止血, 其作用较麦角生物碱更好, 特别是对子宫的止血作用, 比麦角生物碱更强.桃仁尚有溶血作用.有报告指出, 将山桃仁与家桃仁分别制成1:1煎剂, 给小鼠灌胃, 家桃仁煎剂可使小鼠出血时间显著延长, 对凝血时间延长不明显, 而山桃仁煎剂可使凝血时间显著延长, 但对出血时间影响不明显, 说明两者均能影响血液凝固性, 但有差别.家兔灌以1:1山桃仁煎剂, 可显著延长出血时间与血浆复钙时间, 并能显著延长其凝血时间与凝血酶原时间, 还可完全抑制其血块回缩. 动物实验证明: 桃仁有增加药物吸收作用, 既能缩短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潜伏期, 亦可使戊四氮的毒性大大增加. 临床观察证明, 桃仁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 能使各脏器各组织机能恢复正常. 2 抗炎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 桃仁有促进炎症吸收作用.对炎症初期, 有较强的抗渗出作用, 但抗肉芽形成作用较弱.桃仁中的苦杏仁甙亦有抗炎作用, 对实验性炎症的镇痛作用为氨基比林的1/2;对肉芽肿法或角叉菜胶足跖水肿法的抑制作用为保泰松的1/2;对热水性足跖水肿也有完全相同的效果.动物实验证明: 苦杏仁甙口服效果最强, 腹腔注射次之, 静脉注射几乎无活性. 3 抗过敏作用 桃仁有抗过敏作用, 其水提取物能抑制小鼠血清中的皮肤过敏抗体及鼷鼠脾溶血性细胞的产生.其乙醇提取物口服, 能抑制小鼠含有过敏性抗体的抗血清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色素渗出量.临床观察发现, 对疹块为红中带有紫色, 即提示有全身性皮肤郁血倾向症侯的接触性皮炎, 桃仁不论是单用或是与其他药物合用, 均有特别明显的治疗效果, 可使症状很快得以改善. 4 抗肿瘤作用 研究报告指出, 苦杏仁甙的水解产物氢氰酸和苯甲醛对癌细胞有协同破坏作用, 苦杏仁甙能帮助体内胰蛋白酶消化癌细胞的透明样黏蛋白被膜, 使白细胞能够接近癌细胞, 以致吞噬癌细胞, 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及苯甲醛的进一步代谢产物, 分别对改善病人的贫血及缓和肿瘤病人的疼痛亦有一定的作用. 苦杏仁甙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选择性.苦杏仁甙在体内被β-葡萄糖甙酶水解生成氢氰酸和苯甲醛而起作用, 而肿瘤组织中β-葡萄糖甙酶活力高;由于癌细胞厌氧酵解占优势, 最终产物为乳酸, 而呈偏酸性, 有利于提高该酶的活性;所以在肿瘤细胞中氢氰酸的量也相对地比正常细胞高, 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也远较正常细胞强. 5 镇咳作用 苦杏仁甙水解后生成的氢氰酸和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氢氰酸经吸收后, 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低浓度时能减少组织耗氧量, 并由于抑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氧化代谢而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 使痰易于咳出. 6 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 桃仁提取物对肝细胞坏死变性及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桃仁提取物对杀虫后的家兔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逆转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 促进肝内胶原的分解而使肝内胶原含量降低.亦有报告指出, 桃仁中提取的苦扁桃甙, 对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家兔有降低肝胶原含量和汇管区纤维化作用.其抗纤维化的药理机制可能是由甙分解而来的氢氰酸, 使肝脏内虫卵肉芽肿、成纤维细胞中毒死亡, 起到抗纤维化作用.临床和实验观察表明: 苦扁桃甙有降低血液黏度, 增加血流量, 扩张肝内门静脉等作用. 桃仁中含有 45%的脂肪油, 能提高肠道的润滑性而使大便易于排出.因此, 临床将桃仁作为一种润下剂, 用于老年人或虚弱者的虚性便秘.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成无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蓄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谵语者,亦以此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 2《用药心法》: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 3《纲目》: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4《本草经硫》: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症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损伤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杀小虫也。桃仁性善被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之,及用之不得其当,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 5《药品化义》:桃仁,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捣烂少用,入大肠,治血枯便闭,血燥便难,以其濡润凉血和血,有开结通滞之力。 6《本经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症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肠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熬香治TUI疝痛痒,《千金》法也。 7《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惟其为肝药,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在少腹,鳖甲煎丸治在胁下,大黄牡丹汤治在大肠,桂枝茯苓丸治在症痼,下瘀血汤治在脐下。惟其兼疏肤腠之瘀,故大黄ZHE虫丸治肌肤甲错,《千金》苇茎汤治胸中甲错,王海藏以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治妇人血结胸,桃仁之用尽于是矣。

  编辑本段采收和储藏

  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资源分布 1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编辑本段选方

  ①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杜牛膝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ZHE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唐瑶经验方》) ④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沙糖三钱(炒炭)。水煎,去渣温服。(《医略六书》桃仁煎) ⑤治血症,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⑦治伤寒蓄血,发热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水蛭(熬)、蛀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⑧治热邪干于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钱(研如泥),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钱。水煎服。(《瘟疫论》桃仁汤) ⑨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医心镜》) ⑩治老人虚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汤液本草》) 11治里急后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两,吴茱萸二两,盐一两。上三味,同炒熟,去盐并茱萸。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时,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圣济总录》) 12治从高坠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气息:桃仁十四枚,大黄、消石、甘草各一两,蒲黄一两半,大枣二十枚。上六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尽服之。当下,下不止,渍麻汁一杯,饮之即止。(《千金方》桃仁汤) 13治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证类本草》) 14治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食医心镜》) 15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16治小儿烂疮初起,膘浆似火疮:杵桃仁面脂敷上。(《子母秘录》) 17治聤耳:桃仁熟捣,以故绯绢裹,纳耳中,日三易,以瘥为度。(《千金方》) 18治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卫生家宝方》) 19治女人阴户内生疮,作痛如虫咬,或作痒难忍者:桃仁、桃叶相等捣烂,丝绵纳裹其中,日易三、四次。(孟诜)

  编辑本段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 1《医学入门》:血燥虚者慎之。 2《本草经疏》:凡经闭不通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瘀滞;产后腹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留血结块;大便不通由于津液不足,而不由于血燥秘结,法并忌之。

  编辑本段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1桃 喜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在肥沃高燥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最好。怕涝,在低洼碱性土壤中生长不良。幼树抗寒力弱,容易冻梢。耐修剪,寿命较短。 2山桃 喜光,在半阴处也能生长,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贫瘠、荒山均可种植。 栽培技术 1 桃 以嫁接繁殖为主。用山桃、毛桃、为砧木,可增强其抗涝、抗寒性。供砧木用桃核在湿沙中完成春化阶段,使硬壳容易裂开,易于发芽,3月播种,4月上旬即可出芽。有经沙藏的种子,可在秋季播种,选地势高燥的圃地培育桃苗,苗木生长迅速,当年秋季幼苗可长20-30cm高。芽接一般以8月下旬、中旬为宜,多采用丁字形芽接法,或在春季4月上旬进行枝接,多采用切接、腹接和劈接法。 2山桃 用种子繁殖。6-9月份摘下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将种子在水中冲洗干净,捞出晾干,沙藏。春播,3月上旬进行至4月初播种,把经过沙藏种子取出,按行株距35cm×(20-30)cm,深5-6cm穴播,覆土,浇水,15d左右可出苗。幼苗在苗圃培育1-2年出圃定植。秋播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可以当年采收的种子,不经沙藏处理,直接播种,于翌年春生苗。山桃苗木一般常作为桃树品种的砧木。 田间管理 1桃 注意整形修剪,加强土、肥、水管理。 2 山桃 幼苗出土后,应及时进行追肥、浇水、中耕除草。定植结果后,于每年的冬季进行修剪,剪除徒长枝、过密枝、病虫枝、细弱枝,使通风透光,提高果实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1桃 抗病能力弱,量易遭受虫害。桃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为害叶和新梢,发芽前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发芽后喷65%代森锌500倍液2-3次。流胶病,发生在树枝干,加强栽培管理,枝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烧伤,防治蛀食枝干的害虫。桃蚜,为害叶片,发芽前喷波美3度石硫合剂,生长期用25%溴氰菊酯5000倍液。 2山桃 桃缩叶病,为害叶片、新梢、果实,严重时造成落叶甚至枝条枯死。发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虫害有桃芽、桃粉蚜。 炮制方法 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锅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晒干,簸净。

  编辑本段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定:桃仁 种子呈扁椭圆形,先端具尖,中部略膨大,基部钝圆而偏斜,边缘较薄。长12-18cm,宽08-12cm,厚2-4mm。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细小颗粒状突起。尖端一侧有一棱线状种脐,基部有合点,并自该处分散出多数棕色维管束脉纹,形成布满种皮的纵向凹纹,种皮薄。子叶肥大,富油质。气微,味微苦。 2山桃仁 种子呈卵圆形,基部偏斜,较小而肥厚。长09-15cm,宽约7mm,厚约5mm。种皮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颗粒较粗而密。 匀以饱满、种仁白、完整为佳。 显微鉴别:1桃仁 黄白色。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11)个连接成行或聚集成群。侧面观多呈贝壳形、盔帽形或弓形,径向54-153μm,底部切向18-180μm,突出于表皮层的部分呈拱形,壁厚约34μm,层纹细密整齐,孔沟无稀少,底部壁厚约12μm,层纹少见,孔沟及纹孔较密,胞腔内含淡棕色物,表面观呈类圆形、圆多角形,或类方形,纹孔大而较密。另有纺锤形石细胞,宽约至230μm。②种皮外表皮细胞橙红色或樱红色,呈类圆形或多角形,常与石细胞连生。③种皮内表皮细胞淡黄棕色或红棕色,断面观为1列类长方形色素细胞,表面呈类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④内胚乳细胞,壁稍厚,胞腔内含脂肪油滴。⑤子叶细胞含糊粉及脂肪油滴。 2山桃 黄白色。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矩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径向81-198(-279)μm,切向27-128(-198)μm,突出部分近圆拱形,壁厚约34μm,层纹细密整齐,孔沟无或稀少,底部壁厚薄不匀,薄处层纹少见,孔沟较密,厚处层纹明显,无孔沟;表面观呈类圆形、类六角形、长多角形、类方形或类斜方形,有的一端锐尖,壁厚薄相间,角隅处特厚,层纹明显,壁厚处有孔沟。偶见非腺毛状石细胞,长至234μm,直径23-42μm。②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27μm。另有种皮外表皮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内胚乳细胞及子叶细胞。

  编辑本段食疗作用

  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肠经;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治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打损伤、肠燥便秘。[选作食品的理由] 《本草纲目》:“偏核桃出波斯,形薄而尖,头偏,状如半月,其仁酷似新罗松子,可食,性热。” 《食疗本草》:“每夜嚼一颗,和蜜涂手、面良。” 《饮膳正要》:“桃仁粥:治心腹痛,上气咳嗽,胸膈妨满,喘急。 桃仁(三两,汤煮熟,去尖、皮,研)上件取汁,和粳米同煮粥,空腹食之。” 《食鉴本草》:“桃仁破血。润大肠。双(霜)仁者杀人,不可与同食。服术人不可食。” [用于消渴例证分析] 《本草纲目》:“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畜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谵语者,亦以此汤主之。”糖尿病后期手足不温及便秘者,用之良效。(聂文涛:《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

  编辑本段配伍效用

  桃仁配伍大黄:桃仁苦甘性平 破血行淤、润燥滑肠;大黄味苦性寒 攻积导滞、逐淤通经、凉血解毒.二者伍用 共奏泄热解毒、破积下淤之功效 用于治疗淤热互结之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下 下焦蓄血;热结便秘以及肠痈初起之少腹疼痛等. 桃仁配伍火麻仁:二者均有润肠通便之功 且桃仁宣肺 相伍为用 共奏润肠通便宣肺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气不宣之肠燥便秘等. 桃仁配伍桑白皮:桃仁宣肺止咳;桑白皮泻肺止咳平喘.二者伍用 有泻肺平喘止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热之咳喘、痰黄者. 桃仁配伍苏木:二者均可活血祛淤 相须为用 其功更显著 用于治疗跌打损伤之淤血、血滞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等. 桃仁配伍香附:桃仁活血祛淤;香附疏肝行气 调经止痛.二者伍用 有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滞血淤所致之胸胁及少腹疼痛、月经不调

目录 1 拼音 2 《症因脉治》卷一:瓜蒌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传信适用方》卷三引周子明方:瓜蒌汤 31 瓜蒌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产科发蒙》卷四引《赤水医案》:瓜蒌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妇人良方》卷五 51 瓜蒌汤的别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55 附注 6 《伤寒总病论》卷三 61 瓜蒌汤的别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65 附注 7 《济阳纲目》卷三十三 71 组成 72 主治 7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瓜蒌汤 1 拼音

guā lóu tāng

2 《症因脉治》卷一:瓜蒌汤

21 处方

瓜蒌仁、枳壳、青皮、苏梗、桔梗。

22 功能主治

感冒胁痛,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审知是燥痰结饮,胁痛。

2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4 摘录

《症因脉治》卷一

3 《传信适用方》卷三引周子明方:瓜蒌汤

31 瓜蒌汤的别名

栝楼汤

32 处方

瓜蒌1个(去皮,将瓤与子锉碎),没药1钱(研),甘草半两(生,锉)。

33 功能主治

五发:发脑、发须、发眉、发颐、发背;痈疽;瘭、痼、癌。

3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栝楼汤(《普济方》卷二八八)。

35 摘录

《传信适用方》卷三引周子明方

4 《产科发蒙》卷四引《赤水医案》:瓜蒌汤

41 处方

瓜蒌仁6两,桑白皮1钱,杏仁1钱,半夏1钱,桔梗1钱,紫苏子1钱,枳壳1钱。

42 功能主治

产后咳嗽,痰不易出,左胁疼痛,内热气壅,不能伏枕。

4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44 摘录

《产科发蒙》卷四引《赤水医案》

5 《妇人良方》卷五 51 瓜蒌汤的别名

栝楼汤

52 组成

枳壳4个,厚朴1两,薤白1两,瓜蒌1个,桂枝1两(有热除此1味)。

53 主治

胸痹疼痛,痰迷,心膈不利。

5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7升,煎取4升,去滓温服。

55 附注

栝楼汤(《普济方》卷一八七)。《普济方》有生姜半两。

6 《伤寒总病论》卷三 61 瓜蒌汤的别名

青竹茹汤、瓜竹汤

62 组成

瓜蒌根4两(无黄脉者),淡竹茹半斤。

63 主治

病未平复后劳动,致热气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风状,瘥后劳复,阴阳易病,卵肿疼痛,手足不能动。

64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水3升,煮1升3合,去滓,1日23服。温与之。

65 附注

青竹茹汤(《活人书》卷十七引《百问方》)、瓜竹汤(《医学入门》卷四)。

7 《济阳纲目》卷三十三 71 组成

瓜蒌根(薄切,炙)5两。

72 主治

消渴,小便多。

73 瓜蒌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4升,随意饮。

古籍中的瓜蒌汤 《药征续编》:[卷上栝楼根]辨误

加根字。不然,与子相混,不可不改焉。又小陷胸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内,

《严氏济生方》:[五脏门肺大肠虚实论治]泻白散

(炙)桔梗(去芦,锉,炒骨皮(去木)半夏(汤泡七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上咀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二十六条]伤暑条辨第十二

感暑浊,交相互结,胸间因而作痛。宜用甘遂,半夏,瓜蒌以涤浊痰,佐入黄连,枳,桔,泄热开胸。《六因条辨

《六因条辨》:[伤暑条辨二十六条]伤暑条辨第十三

瘀热不解、胸肋板痛,此血结胸也。宜用桂枝、红花、瓜蒌,郁金、桃仁、赤芍、海蛤等味,消而且散。若少腹硬

《六因条辨》:[秋燥条辨十一条]秋燥条辨第十一

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用流行性出血热来解释仲景「伤寒」,不仅对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起重要作用,更为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方指明了新航向。

 从流行性出血热看「伤寒」其病

笔者早年有幸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老师门下读博士,时值周老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病毒性高热。作为他的博士生,三年间我一直在苏北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做该病研究,并以此作为我博士论文的方向。三年的基层工作,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第一手资料,当看到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在结合现代医学输液和对症处理的治疗条件下,仍然有10%的高死亡率,深深地刺痛了我,这些病人从开始发病到最后死亡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该病的治疗中,《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及所载方药的大量运用,使我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有了新的认识,然因当时缺乏临床实践,又对仲景著作的掌握不够全面,一时间未敢轻下结论。近三十年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经方的大量应用,使我更加确信了当初的认识,我认为仲景「伤寒」其病很类似流行性出血热。今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文献,给读者以明证。

 发病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其发病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份为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在我国北方地区11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的冬春季节,雨雪、霜冻、寒潮等寒性天象频发,而在仲景时代的北方地区冬春季节会是怎样呢?据我国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考证「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不少穷苦人民,……三国时代曹操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气候已比前述汉武帝时代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冻结,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了」。东汉末年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加上流行性出血热以鼠为传播媒介,冬春季鼠类野外食源匮乏,多钻入人类居住的的室内,导致该病在冬春季节容易传染给人类,导致集中爆发。那时的先民对引起此病的病原体尚未探明,仅能根据最原始直观的印象来解释命名该病,推求病因。由于该病多冬春寒冷季节发病,所以用「伤寒」这一原始的命名方式命名流行性出血热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传染性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广泛,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虫媒等侵害人体,且人群对此具有普遍易感性,易引起区域内流行。仲景所论「伤寒病」即有与之相似的特征,曾出现一定区域内的大流行。如《伤寒论·序》所载「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与之同期的曹植《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噎,或覆族而丧」,可见当时「伤寒」发病的面积之广。「伤寒」发病具有病势急,症状重的特点。如《伤寒论·序》「猝然遭邪风之气,萦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束手受败,告穷归天」。「猝然」表明「伤寒」发病之迅速,病势急,「非常之疾」、「震栗」、「束手受败」表明起病症状较重,亦说明当时多数人包括医生在内对「伤寒病」都缺乏全面的认识,治疗乏策,从而产生的恐惧和无奈。这与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时特征一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侵犯人体后,常经过2周左右的潜伏期,急骤起病,出现39℃~40℃的高热,全身酸痛、头痛、腰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约1周左右发展为低血压休克期,若不及时治疗,多会危及生命。另外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传染性角度也可以证明仲景「伤寒」绝不是一般的外感病。

 疾病传变特点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而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以出现越期现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次流行性出血热的集中爆发,十几年间,大江南北方多个地区均有发病的报告。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尝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渐趋成熟。从当时我国南阳、大连、沈阳三地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该病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的五期病程经过,有符合六经传变规律之处,并发现了六经方证与流行性出血热典型临床经过有相互对应的关系,为仲景「伤寒病」乃今流行性出血热的论断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如傅书勤等总结出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典型病程经过,遍历了从太阳到厥阴的全过程。在临床上,传变有四条经路:l.按六经常序传变,即首起太阳病-太阳少阳并病-少阳病-少阳阳明并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传变过程。2.从太阳循经入腑,表现为太阳蓄水,而多直传少阴或成结胸,不愈者,再传至厥阴。3.太阳挟血分传经,循经入腑而成蓄血。蓄血证的出现可见于临床各期各经病之间,因而认为太阳挟血分传经乃流行性出血热的突出特点。4.太阳病之变局,由太阳经循经入腑为蓄水或蓄血之后,而成结胸,若在蓄血之后出现结胸者多为并发。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变特点,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病独以太阳病阶段变证最多的疑问。因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初具有很长的发热期,表现为稽留热和弛张热,热程多为3~7天,已有达10天以上者。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严重。因为长期的高热使体内代谢加快,从而加重人体内各系统的工作负担,使人体热量产生增多,心率增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各种疾病。流行性出血热是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经典模型。

 疾病演变史

学者付滨等从疾病的演变史角度研究,发现出血热类传染病在东汉时期已由西域传入我国,为一古老疾病。早在12世纪的俄国东南部(今塔吉克斯坦)就曾有记述。此后中亚地区出血热曾以不同的名称命名,如急性传染性出血热、乌孜别克斯坦出血热等。我国在1965年首先发现于新疆的巴楚地区,故称为新疆出血热(XHF)。塔里木河流域两岸为本病的自然疫源地,以上游较为严重,在北疆和南疆地区经常出现新的自然疫源地,说明本病在中亚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着较广泛的自然疫源地。唐青等人对对新疆疫区分离到的病毒蛋白和基因进行分析比较显示,我国分离的XHF病毒在遗传学上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明显的地理区域特点。这些原本在西域出现的传染病,随着汉代内地与西域通商,战争等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流行性出血热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就成了很自然的事了。

然伤寒一病为什么到了东汉以后在我国的医学古籍中就很少有大范围爆发的记载了呢?如明·张景岳《伤寒典》云:「盖自余临证以来,凡诊伤寒,初未见有单经挨次相传者,亦未见有表证悉罢,止存里证者,若欲依经如式求证,则未见有如式之病,而方治可相符者,所以令人致疑,愈难下手,是不知合病并病之义耳。」足以说明其未见过真正的伤寒病。其实这是与我国古代气候的变迁有着紧密关系的,据竺可桢的考证我国自唐代始,气候回暖,客观上使伤寒的发病失去了气候条件。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八味红花清腑热散 1 拼音

bā wèi hóng huā qīng fǔ rè sǎn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Bawei Honghua Qingfure San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WS3BC023395

24 处方

红花 90g 牛黄 3g 榜嘎 150g 木香马兜铃 150g 天竺黄 150g 止泻木子 150g 力嘎都 150g 叉分蓼 150g

25 制法

以上八味,除牛黄另研细粉外,其余粉碎成细粉,过筛,加入牛黄细粉, 混匀,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棕**粉末;气微,味苦、涩。

27 检查

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

28 功能与主治

消炎,止痢。用于腹痛,赤痢,肠炎。

29 用法与用量

一次 1g,一日2~3次。

210 规格

每袋装 10g。

211 贮藏

密闭,防潮。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八味红花清腑热散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分,荆芥穗、蔓荆子、川芎、生甘草、细辛各二分,酒红花少许,水煎热服。治少时灸火过多,至老所热厥头痛,

《温热经纬》:[卷五]方论

食则必复,此时疟之所以异于正疟也。可不察哉!桂枝红花汤《伤寒》桂枝汤加红花。原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则各效乃职而自愈也。用八味加麦冬二钱、升麻八分、红花四分,重用人参冲服,使清者升浊者降,瘀者化中气一

《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巖外感温热篇

“痹”字)痛,即陶氏所谓血结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原是表里上下一齐尽解之理,看(唐

《血证论》:卷八

红皮

(《贵州草药》)

来源为安息香科植物栓叶安息香的叶及根。

植物形态栓叶安息香,又名:粘高树、赤血仔。

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红褐色;枝密被鳞片状被盖物,老时秃净。叶互生,近革质,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星状茸毛,老时上面秃净,下面被灰色茸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褐红色茸毛。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3~7厘米,被褐色星状茸毛;花长约1厘米;萼杯状,长和宽相等,截头形;花冠白色,裂片5,狭长圆形;雄蕊10,着生于花冠管基部,花药线形;子房上位,基部3室。核果近球形,长约1厘米,钝头,被茸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丘陵地和山地的灌木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辛,微温。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理气止痛。

选方①治风湿关节痛:粘高树叶煨水,熏洗患处。

②治胃气痛:粘高树根一钱。研末,开水吞服。

桃仁

(《本草经集注》)

异名桃核仁(《本经》)。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

植物形态①桃(《诗经》)又名:毛桃(《纲目》),白桃、红桃。

落叶小乔木,高达8米。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冬芽有细柔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中部最阔,长8~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7~12毫米,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约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红色,外面有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筒边缘;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厘米,有短绒毛;果肉白色或**;核极硬,有不规则的凹点及深沟。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4月,先叶开放。果熟期6~7月。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②山桃(《尔雅》),又名:榹桃(《尔雅》),山毛桃、野桃、花桃。

落叶小乔木,高5~9米。叶互生;托叶早落;叶柄长15~3厘米;叶片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2~35厘米,中部以上渐尖,近基部最宽,基部呈广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细锯齿。花单生;萼片5,多无毛;花瓣5,阔倒卵形,粉红色至白色。核果近圆形;黄绿色,表面被黄褐色柔毛,果肉离核;核小坚硬,表面有网状的凹纹。种子1枚,棕红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多生于石灰岩的山谷中。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及根皮(桃根)、去掉栓皮的树皮(桃茎白皮)、嫩枝(桃枝)、叶(桃叶)、花(桃花)、成熟的果实(桃子)、未成熟的果实(碧桃干)、树脂(桃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6~7月果实成热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放阴凉干燥处,防虫蛀、走油。

药材干燥种子呈扁平长卵形,长1~16厘米,宽08~1厘米,外表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先端尖,中间膨大,基部钝圆而扁斜,自底部散出多数脉纹,脐点位于上部边缘上,深褐色,棱线状微突起。种皮菲薄,质脆;种仁乳白色,富含油脂,2子叶之结合面有空隙。气微弱,味微苦。以颗粒均匀、饱满、整齐、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四川、云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化学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约36%,挥发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另含苦杏仁酶等。

药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药理见"杏仁"条。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较弱的溶血作用。对正常大鼠有降压作用,乃中毒所致。桃仁提取物05克(相当生药40克)溶于1毫升水中,每日饲喂大鼠,共1周,对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检查,及肺、心、肝、脾、肾及肾上腺的组织学检查,皆无异常。

炮制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锅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晒干,簸净。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无毒。"

归经入心、肝、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大肠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症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孕妇忌服。

①《医学入门》:"血燥虚者慎之。"

②《纲目》:"香附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凡经闭不通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瘀滞;产后腹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留血结块;大便不通由于津液不足,而不由于血燥秘结,法并忌之。"

选方①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杜牛膝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水煎服之。(《唐瑶经验方》)

④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沙糖三钱(炒炭)。水煎,去渣温服。(《医略六书》桃仁煎)

⑤治血症,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⑦治伤寒蓄血,发热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⑧治热邪干于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钱(研如泥),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钱。水煎服。(《瘟疫论》桃仁汤)

⑨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食医心镜》)

⑩治老人虚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烙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汤液本草》)

⑾治里急后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两,吴茱萸二两,盐一两。上三味,同炒熟,去盐并茱萸。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时,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圣济总录》)

⑿治从高坠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气息:桃仁十四枚,大黄、消石、甘草各一两,蒲黄一两半,大枣二十枚。上六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尽服之。当下,下不止,渍麻汁一杯,饮之即止。(《千金方》桃仁汤)

⒀治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当发日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证类本草》)

⒁治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食医心镜》)

⒂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⒃治小儿烂疮初起,膘浆似火疮:杵桃仁面脂敷上。(《子母秘录》)

⒄治聤耳:桃仁熟捣,以故绯绢裹,纳耳中,日三易,以瘥为度。(《千金方》)

⒅治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卫生家宝方》)

⒆治女人阴户内生疮,作痛如虫咬,或作痒难忍者:桃仁、桃叶相等捣烂,丝绵纳裹其中,日易三、四次。(孟诜)

名家论述①成无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蓄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讝语者,亦以此汤主之。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

②《用药心法》:"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又去血中之热。"

③《纲目》:"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④《本草经疏》:"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症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损伤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味苦而辛,故又能杀小虫也。""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之,及用之不得其当,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

⑤《药品化义》:"桃仁,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捣烂少用,入大肠,治血枯便闭,血燥便难,以其濡润凉血和血,有开结通滞之力。"

⑥《本经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症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肠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熬香治颓疝痛痒,《千金》法也。"

⑦《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惟其为肝药,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在少腹,鳖甲煎丸治在胁下,大黄牡丹汤治在大肠,桂枝茯苓丸治在症痼,下瘀血汤治在脐下。惟其兼疏肤腠之瘀,故大黄蟅虫丸治肌肤甲错,《千金》苇茎汤治胸中甲错,王海藏以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治妇人血结胸,桃仁之用尽于是矣。"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海蛤壳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状 9 化学成份 10 炮制 11 性味 12 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海蛤壳的用法用量 15 注意 16 附方 17 备注 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海蛤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海蛤壳 1 拼音

hǎi gé ké

2 出处

《饮片新参》

3 拼音名

Hǎi Há Ké

4 海蛤壳的别名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5 来源

为帘蛤科动物青蛤等几种海蛤的贝壳。4~10月间捕捉。获得后去肉,洗净晒干。

6 原形态

贝壳2片,近圆形。壳长约365~56毫米,高几与长相等,宽度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尖端向前方弯曲。无小月面,楯面狭长,全部为韧带所占据,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贝壳表面极凸出,生长线在顶部者细密,不甚显著,至腹面渐粗大,凸出壳面。壳面淡**或棕红色。壳内面为白色或淡肉色,边缘具有整齐的小齿。小齿愈近背缘愈大。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壳各具3个主齿。外套痕显明,外套窦深,自腹缘向上方斜伸至贝壳的中心部,后端宽,至前端渐狭,呈楔形。前闭壳肌痕细长,呈半月状,后闭壳肌痕大,椭圆形。足扁平,舌状。

7 生境分布

生活于近海的泥沙质海底。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8 性状

贝壳呈类圆形,外表面黄白色。壳顶歪向一方,有排列紧密的同心环纹,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或青白色,光滑无纹。体轻,质坚硬略脆,断面层纹不明显。气稍腥,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9 化学成份

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10 炮制

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即成。蛤粉:将煅蛤壳碾至极细成粉末状。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海蛤)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凡一两,用地骨皮二两,并细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11 性味

咸,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吴普本草》:"歧伯:甘。扁鹊:咸。"

③《别录》:"咸,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12 归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阳、阳明经。"

②《要药分剂》:"入心、肾二经。"

13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②《别录》:"疗阴痿。"

③《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④《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⑤《四声本草》:"止消渴,润五脏。"

⑥《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⑦《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凤瘫痪。"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并有利尿之功。"

14 海蛤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15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②《本草汇言》:"病因热邪痰结气闭者宜之,若气虚有寒,中阳不运而为此证者,切勿轻授。"

16 附方

①治咳喘痰多:海蛤壳、半夏、桑皮、苏子、贝母各三钱,栝蒌五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医学纲目》)

③治水肿,咳逆上气,坐卧不得:海蛤一两(细研),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汉防己一两,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遂一两(煨令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以枣肉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大麻子汤下七丸。(《圣惠方》)

④治小儿疳永,肿满气息:海蛤、泽泻、防己各一分,萝卜子三十粒。上为末。三岁一钱,酒调下,连进二服,小便利,即效。(《普济方》海蛤散)

⑤治水气头面浮肿,坐卧不安或嗽喘者:海蛤(捣研如面)一两,甘遂三分(为末,绢罗如面,用白面和作剂),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研)一两一分。上三味,以桑根白皮一两,用水二升煮,如嫩,即加干枣三十枚,擘破,同煮取一升,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勿怪。(《圣济总录》海蛤索饼)

⑥治瘿瘤:海蛤(研)、人参、海藻(马尾者,汤洗去咸,焙)、白茯苓(去黑皮)、半夏(水煮一、二沸,去滑,切,焙)各半两。上五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入猪靥子末一钱匕,甜藤一尺(去根五寸取之),甘草一寸,水五盏,同煎取一盏半,分三次。每次调散二钱匕,临卧服。(《圣济总录》海蛤散)

⑦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脓肿大:海蛤壳四钱,海藻、牡蛎各五钱,夏枯草六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⑧治妇人伤寒血结胸膈,揉而痛不可抚近:海蛤、滑石、甘草(炙)各一两,芒硝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鸡子清调下。(《类证活人书》海蛤散)

⑨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刘禹锡《传信方》)

⑩治鼻衄不止:蛤粉一两(研极细,罗五、七遍),槐花半两(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半钱。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神白散)

⑾治外阴炎、外阴湿疹、外阴溃疡:煅蛤粉一钱、漳丹一钱四分,冰片四分。上药研成细粉,用液体石蜡合成药膏。清洗患部后,将上药涂于患部,覆盖纱布,每天两次。(《全展选编·妇产科》)

17 备注

现用药材海蛤壳,除上述一种外,尚有同科动物文蛤的贝壳,亦同等使用。参见"文蛤"条。

18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海蛤壳的方剂 鱼腥苇茎汤

痰黄稠、恶臭,可加黄连、山栀、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淡竹沥、胆南星以清热化痰;热毒瘀结,痰味腥臭

咳血方

蛤粉的,其功效与海浮石粉相似。青黛配海粉也就是海蛤壳煅成的粉便是有名的黛蛤散。黛蛤散的名气与一个好

更多用到中药海蛤壳的方剂

古籍中的海蛤壳 《张聿青医案》:[卷五]喘

)炙河车(三钱)茯苓神(各二钱)炙生地(四钱)海蛤壳(六钱)龙齿(三钱)炒白芍(二钱)建泽泻(一钱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千金苇茎合文蛤汤生苡仁(六钱)原桃仁(九粒)海蛤壳(六钱)麻黄(五分)生石膏(四钱)光杏仁(三钱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十章·伤寒坏证]第三节·伤寒转闭

旁达。加味桂枝红花汤。(桂枝汤、加红花、桃仁、海蛤壳。)若舌红燥。脉弦数者。陶氏用犀角地黄汤。加大

《张聿青医案》:[卷十三]痔

肝。生于术白茯苓白蒺藜黑豆衣冬瓜子生米仁晚蚕砂海蛤壳炒竹茹八诊神情稍振,面色浮黄稍退。再培土养肝,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二节·夹痰伤寒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英文名 5 芒消的别名 6 来源 7 原形态 8 生境分布 9 性状 10 化学成份 11 芒消的药理作用 12 鉴别 13 炮制 14 性味 15 归经 16 功能主治 17 芒消的用法用量 18 注意 19 各家论述 2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芒消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芒消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芒消 1 拼音

máng xiāo

2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雷公炮炙论》:凡使芒硝,先以水飞过,角五重纸滴过去脚,于铛中干之,方入乳钵研如粉,任用。

2陶弘景:按《神农本经》无芒硝,只有消石名芒消尔。后名医别载此说,其疗与消石正同,疑此即是消石。旧出宁州,黄白粒大,味极辛苦。顷来宁州道断都绝。今医家多用煮炼作者,色全白,粒细而味不甚烈,此云生于朴消,则作者亦好。

3《唐本草》:晋宋古方多用消石,少用芒硝,近代诸医,但用

3 拼音名

Mánɡ Xi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