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第1张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我们是华夏儿女,这是大家的共识。也知道我们的第一个朝代是夏。这是我们普遍的一个认知,但这却不是史学界乃至世界的认知。关于这个距今已有4000的历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在史学界都颇有争议。因为关于“夏朝”可以考证的历史文献实在太少。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现。应该说,中国有比较准确的历史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记载,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较模糊。但却有商朝和西周的具体文物出现。至于夏朝,只能说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现,但无法证实这些文物是夏朝这个国家的。因此关于夏朝是否存在过,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都抱有怀疑态度。

首先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从商朝的甲骨文当中,找到任何关于夏朝的史料,而夏朝历史大多来自周朝的西北各少数民族“戎”文化中,关于商夷的神话传说。包括《尚书》的《康诰》《召诰》《多士》《君奭》《多方》《立政》等记载夏朝的史料,经考证也都来源于西周初年。

杨宽先生认为“夏”的称呼,是出自《诗经·商颂》第四篇《长发》中的一句诗:“禹敷下土方”,因为“下”“夏”经常通“假”,所以大禹成了夏朝的开国国君,陈梦家先生认为夏朝很可能是来自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大禹实际上是商朝的祖神。考古学家陈淳先生则认为“夏是西周统治者杜撰的朝代”。其次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安阳殷墟文化中,都提到商汤都城西亳就在偃师。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这处遗址的断代大致是公元前1950—前1700年。

但在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中提到过夏朝,起初史学界认为二里头是夏都。

后来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偃师”,由于二里头文化遗址距商都城“偃师”的遗迹只有7公里,因此很有可能它只不过是商朝早期的文化遗址而已。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厚父》一文中记载了“厚父”和“王”对话的故事。“厚父”则是“王”的臣子,他对“王”讲述了夏朝的兴衰。

其中就提到兴起的大禹以及衰落的孔甲。但这个“王”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认为是商王太甲,也有人认为是周武王。不管怎么样,就但从目前的考古来看,能证明最早的一个王就是“禹”。历史学家晁福林先生说“禹是站在文明时代门槛上的伟人。他为英雄时代做了总结,又为文明时代铺平了道路”。

无论如何,即使“禹”是存在的那也不代表夏朝就存在,如胡适、顾颉刚和郭沫若,就认为夏朝不应该存在,而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但我们的不能确定事情,却在一本书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晋人在战国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这本书一共13篇,讲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故事。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记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这本书明确记载了“夏朝”统治期间从禹至桀共有17位帝王,将有王与无王合起来计算,共计471年。由此可见史学家的考古发现还有很靠谱的,最起码说明“禹”是夏朝的开国国君这点是对的。

但唯一和《竹书纪年》出入大的就是,此书说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但史学家却认为夏朝要么是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要么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这点和《竹书纪年》上的区别就很大了,那么这本书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不妨从能证明的部分来进行推敲就不难知道了,根据第10、11、12卷记载的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到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即公元前770—公元前299年共472

年之史事,史学家经过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考察,发现不但和《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吻合,甚至这本书还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因此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纪年》所记是真实的。可如今这本书到现在史学家的手中,其真实性就难免不被人怀疑,因为年代相差太远谁知道有没有人修改过?然而有史学家拿《竹书纪年》的内容和《史记夏本纪》对比过,发现其内容基本相同。

就连考古,在宋代宣和时期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的铭文上,记载的就是成汤讨伐夏朝的故事。这也和《竹书纪年》中:“

汤灭夏,以至于受。”的说法相同。由此可见夏朝是存在的,虽然《竹书纪年》对于夏朝的资料确实算不上太详细,但它也是目前来说最具权威,最有说服力,也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这本书在史学界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夏朝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我猜想夏朝虽有青铜器,但是品质上并非上品,夏朝的青铜器一般有五种,分别是网格纹鼎,乳钉纹爵,二里头鼎,二里头爵,这些都是一般的鼎。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

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所以不仅是春秋时期,夏朝也是有青铜器的。

中国经典古籍有哪些?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