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36 各家论述 3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zào jiá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桂枝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皂荚1挺大枣12枚

22 制法

上五味,哎咀。

23 功能主治

治肺痈,吐涎沫,初起有表邪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服。

25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3 《千金》卷十七 31 方名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32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别名

桂枝皂荚汤

33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皂荚1挺,大枣12枚。

34 主治

肺痿吐涎沫不止。

35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3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桂枝汤和营卫药,《千金》去芍药之酸收;参入皂荚1味,即《金匮》皂荚丸,不用蜜丸,而入汤液,然不若用汤送丸,不使皂荚之味棘喉,尤为得宜。此唯肥盛多湿浊垢支塞肺胃者,方为合剂;若瘦人津液素槁,虽有痰血,亦难胜皂荚之荡涤也。

37 附注

桂枝皂荚汤(《赤水玄珠》卷七)。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肺痈

微贱而忽诸。若因外感所触而成。当取用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最佳。足可补仲景之未迨也。咳而胸满振寒。

《药征续编》:[卷下]皂荚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皂荚丸。上二方。《药征续编》

《金匮要略浅注》:[卷三]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对《金匮要略》一书之研究,最早应推明初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1368),惟此书难见,现仅有抄本。清周扬俊著《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据赵以德书补注。另有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尤怡《金匮心典》(1729)、黄元御《金匮悬解》(1756),全论杂病,各有发挥。其他如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1692)、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1803),于初学医者颇有裨益。另外日本山田正珍《金匮要略集成》(1789)、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1806)、丹波元坚《金匮述义》(1842),也都是研究张仲景杂病论述的名著。17世纪时,朝鲜许浚编写的《东医宝鉴》,也收了张仲景的伤寒和杂病方。

目录 1 拼音 2 猪膏发煎的别名 3 处方 4 功能主治 5 猪膏发煎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金匮》卷中 71 方名 72 猪膏发煎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猪膏发煎的用法用量 77 猪膏发煎的临床应用 78 各家论述 7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猪膏发煎 1 拼音

zhū gāo fā jiān

2 猪膏发煎的别名

膏发煎(《伤寒总病论)卷五)。

3 处方

猪膏250克 乱发如鸡子大3枚

4 功能主治

润肠消瘀。治黄疸,少腹急,大便秘结者。

5 猪膏发煎的用法用量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作二服。病从小便出。

6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7 《金匮》卷中 71 方名

猪膏发煎

72 猪膏发煎的别名

膏发煎

73 组成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3枚。

74 功效

润燥通便。

75 主治

湿热化燥,腑气不通,致患黄疸、阴吹。诸黄。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由大劳大热交接,交接后入水所致女劳疸,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

积聚症瘕。

76 猪膏发煎的用法用量

上药都拌匀,煎之,发消药成。分2次服。病从小便出。

77 猪膏发煎的临床应用

1黄疸:予友骆天游,黄疸,腹大如鼓,百药不效,用猪膏4两,发灰4两,1剂而愈。

2妇女阴吹:沈某,38岁,1947年7月间分娩一孩,将近弥月。一日中午,因气候甚热,神疲欲睡,遂将竹床于阴凉处迎风而卧,约2小时;是夜即发生前阴出气作声,如放屁然,但无臭气,自后经常如此,迁延56年。诊其色脉及各部,惧无病证,唯询得大便经常秘结,遂按《金匮》法用膏发煎治之。猪油半斤,乱头发如鸡子大3团,洗净油垢,共熬至发溶化,候温度可口,分2次服。服2剂,果获痊愈。

78 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不能升发谷气上升,变为浊邪,反泄下利,子宫受抑,气不上通,故从 作声而吹出。猪脂补下焦、生血、润腠理;乱发通关格。腠理开,关格通,则中焦各得升降,而气归故道也。

2《金匮要略心典》:湿热经久,变为坚燥譬如盦曲,热久则湿去而干也。《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曰病从小便出。

3《金匮要略浅注》引沈目南:此黄疸血分通治之方也。寒湿入于血分,久而生热,郁蒸气血不利,证显津枯血燥,皮肤黄而暗晦,即为阴黄。当以猪脂润燥,发灰入血和阴,俾脾胃之阴得其和,则气血不滞,而湿热自小便去矣。盖疸皆因湿热郁蒸、相延日久,阴血必耗,不论气血二分,皆宜兼滋其阴,故云诸黄主之。

4《金匮悬解》:前阴气吹而正喧鸣,此谷气之实,后窍结塞而不通也。猪膏发煎,猪膏、乱发利水而滑大肠,泄湿而通膀胱也。

79 附注

膏发煎(原书卷下)。

古籍中的猪膏发煎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此方有大青龙之意。当随证撰用。故附于此。诸黄。猪膏发煎主之。〔程〕扁鹊有疗黄经。明堂。有烙三十六黄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按诸黄,谓一切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

《医宗金鉴》:[卷三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栀子大黄汤方

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诸黄,猪膏发煎主之。按诸黄,谓一切黄也。皆主猪膏发煎,恐

《张氏医通》:[卷十一妇人门下]疮疡

厥有旨哉。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导之者。服之使病从小便而出。非外用导引之

《金匮要略心典》:[卷下]黄瘅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甘芍附子汤 1 拼音

gān sháo fù zǐ tāng

2 处方

甘草、白芍、附子。

3 功能主治

汗出过多,阳虚营竭。

4 摘录

《医级》卷七

古籍中的甘芍附子汤 《伤寒溯源集》:[卷之五温病风温痉湿]湿病证治第九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二伤寒门]伤寒湿温

煎去沫)杏仁(去皮尖双仁三十枚炒)薏苡仁(一两)甘草(炙一两)上加术麻黄汤治湿家身烦疼。发其汗为宜

《伤寒大白》:[卷一]恶寒

灸之,附子汤。同一背恶寒,若口干而渴,以别阳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别少阴。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仲景

《金匮要略浅注》:[卷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子并用。可以比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经方之变化如龙也。

《伤寒悬解》:[卷四太阳经中篇(五十六章)]芍药甘草附子证二(太阳九十三)

目录 1 拼音 2 《张皆春眼科证治》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升清降浊汤的临床应用 24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升清降浊汤 1 拼音

shēng qīng jiàng zhuó tāng

2 《张皆春眼科证治》 21 组成

陈皮9g,清半夏6g,茯苓9g,薏苡仁9g,车前子9g,枳壳3g,生荷叶3g。

22 主治

视瞻有色,暗影淡黄,神光不舒,头晕胸闷,苔腻脉滑。

23 升清降浊汤的临床应用

视瞻有色:袁某某,男,40岁,干部。1974年11月15日入院。右目视物不清20余天,眼前有圆形淡**暗影,头晕胸闷,口渴不欲饮。检查视力:右眼04,左眼15,右目神光不舒;眼底黄斑部有3倍 大类圆形水肿区,周围有一反射轮,其中有密集的黄白色点状渗出,中心凹反射消失。苔腻,脉滑。此为视瞻有色,为湿痰上蒙清窍,清阳不得上升所致。治以升清降浊汤,服药8剂后检查,有眼视力10,眼底黄斑部水肿消失,色调略暗,仍有少量渗出物,中心凹反光略暗,胸闷头晕已除,已不口渴,脉转沉细。以上方去半夏、苡仁、茯苓加当归酒生地各9g,枸杞子12g。于75年1月29日检查:双眼视力均为15,右目眼前有二块栗粒大黑影飘动;眼底黄斑部中心凹反射清晰,仅上部留有数点灰白色微小的渗出物。停药出院,观察二年末见复发。

24 各家论述

陈皮、清半夏、茯苓祛湿化痰;薏苡仁、车前子清热利湿,引湿热浊邪从小便而出;枳壳宽中下气,行痰湿,消痞满;荷叶引胆中之清阳上升。诸药合用,共有祛湿化痰,升清降浊之功。

古籍中的升清降浊汤 《金匮要略浅注》:[卷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清膈上之邪。合半夏并能降其浊涎。故主之。与茱萸之降浊阴。干姜之理中寒不同。盖彼乃虚寒上逆。此惟客邪抟

《六因条辨》:[伤湿条辨十四条]伤湿条辨第十一

,脉虚无力,此气虚挟湿。宜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升清降浊凡人中气素馁,湿邪易蕴,至夏则大气开泄,不克支持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医案篇第三]梦影

谓不足者,非言中气虚也。以中气为病所阻,则不足于降浊升清之职,故溲便为之改常也,余闻而折服其善读古书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下之早。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

《寓意草》:推原陆中尊疟患病机及善后法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橘皮醒酲汤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橘皮醒酲汤 1 拼音

jú pí xǐng chéng tāng

2 处方

香橙皮1斤(去白),陈橘皮1斤(去白),檀香4两,葛花半斤,绿豆花半斤,人参2两(去芦),白豆蔻仁2两,盐6两(炒)。

3 制法

上为细末。

4 功能主治

酒醉不解,呕噫吞酸。

5 橘皮醒酲汤的用法用量

每日空心白汤点服。

6 摘录

《饮膳正要》卷二

古籍中的橘皮醒酲汤 《类证活人书》:卷第十一

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仲景无方。前部宜猪苓汤)(正六十七)(后部宜调胃承气汤)(正四十三)○

《金匮要略浅注》:[卷八]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胸满者。(是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吴茱萸汤主之。此言浊阴居阳位。呕而胸满也。吴茱萸汤方吴茱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痢后呕哕

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热而呕,宜服小柴胡汤、孙兆竹茹汤、芦根汤、官局桔梗汤、竹叶石膏汤加生姜主之。呕而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三杂证门下]痢后呕哕

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热而呕,宜服小柴胡汤、孙兆竹茹汤、芦根汤、官局桔梗汤、竹叶石膏汤加生姜主之。呕而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哕续法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