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什么什么学派创始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什么什么学派创始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名轲。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丘,名丘,字仲尼。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孔子名(),是( ) 学派创始人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孔子是 时期的 , 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言行被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时期 儒 论语
孔子是我国古代什么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开创儒家之风,仁学派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是春秋时期中国儒家学说的创造人,生前百家争鸣,在当时地位并不显著,直到汉武帝时期经董仲舒向皇帝建议得到皇帝的采纳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再经历代的更改,不断掺入统治阶级需要的私货,而把国以民为本,亲民爱人等观点边缘化,儒家学说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皇权的理论基础而儒家地位日益推高,孔子被推到了文圣人地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什么什么什么什么学的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春秋时期()()()学派的创始人儒 家 学 派
孔子是春秋时期什么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孔子是我国古代哪四个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①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先世为宋②国贵族,其曾祖父逃到鲁国避难并开始定居下来。其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陬邑大夫。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征在携子迁居鲁国都城并将其抚养大。少年时生活贫困,年轻时曾做过“委吏”(仓库会计)、“乘田”
(看管牛羊)。15岁时有志于学习,但学无常师。
30岁时已学有所成。之后,因不满“三分公室”而到齐国,但几年没有得到齐国的重用。返回鲁国 后,首开私学,广收门徒,并从事政治活动。51岁时,被鲁定公派去做中都③宰(都城行政长官),因治理有方,政绩卓著,第二年升任鲁国司空(掌管工程),继升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摄政相职(代理宰相)。同年,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夹谷④,为鲁国争得了外交上的胜利。55岁时,因力劝鲁定公拒收齐国80名美女和120匹良马的贿赂失败,愤而离鲁,率弟子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14年,宣传自己的主张,最终无人任用。68岁时返回鲁国,仍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孔子对自己的工作,无论大小,都一丝不苟地做好。当他管理牛羊时,他说:“叫我管理牛羊,我就得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后来做仓库会计时,他又说:“我要把仓库的账目计算得一清二楚。”孔子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学无常师。相传,孔子曾特意到周朝都城洛邑向老子请教。郯国⑤国君郯子到鲁国朝拜,孔子诚意登门求教。相传,他向苌弘学乐,拜师襄为师学琴。据说,孔子学琴时,仅10余天就学会了弹奏曲子,师襄说,可以了。但孔子却说:“我只是会弹奏了,还末熟悉它的节拍呢。”过了几天,师襄又说:“你学得可以了。”孔子却说:“我还没有领悟到曲子的含义呢。”又过了几天,孔子对师襄说:“我还没有体味出作者的情感呢。”就这样,他直到学深学透为止。
圣迹殿
孔子学习态度老实,注意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并总结出很多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的思想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他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国君以“礼”治国,臣下循“礼”忠君;主张恢复周礼,即恢
想一想: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什么在当时四处碰壁,而他死后,其政治学说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复奴隶制的统治秩序。在世界观上,相信和宣扬天命论,但对鬼神却持怀疑的态度。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希望能遇到赏识和信任自己的明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屡受挫折,有时甚至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然而,无论现实对他多么残酷无情,都没有能够改变他的政治主张。
据说当孔子师徒来到陈、蔡之间时,南方的楚国欲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得知这一讯息后,便各自派出一帮人马,将孔子师徒团团围于陈、蔡之间的旷野,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进退维谷,一连七日未有生火煮饭。随行的人愁苦不堪,有的生了病,爬不起来。孔子却仍镇定自若,不停的讲课、颂诗、弹琴而歌。急性子的子路气冲冲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穷的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道: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一旦遇到穷困,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像小人那样,一遇穷困便无所作为了。后来,子贡冲出包围,到楚请来了救兵,才解了围。这件事情史称“陈蔡绝粮”。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也被历代统治者加封了各种諡(shì)号,抬到了“圣人”的高度。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一家”。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放此。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乘,去声。餍,于艳反。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将有弑夺之祸。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弑,下杀上也。餍,足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则不弑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此言仁义未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重言之,以结上文两节之意。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乐,音洛,篇内同。沼,池也。鸿,雁之大者。麋,鹿之大者。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此一章之大指。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亟,音棘。麀,音忧。鹤,诗作翯,户角反。于,音乌。此引诗而释之,以明贤者而后乐此之意。诗大雅灵台之篇,经,量度也。灵台,文王台名也。营,谋为也。攻,治也。不日,不终日也。亟,速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灵囿、灵沼,台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泽貌。鹤鹤,洁白貌。于,叹美辞。牣,满也。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害,音曷。丧,去声。女,音汝。此引书而释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商书篇名。时,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东皆魏地。凶,岁不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好,去声。填,音田。填,鼓音也。兵以鼓进,以金退。直,犹但也。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杨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胜,音升。数,音促。罟,音古。洿,音乌。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不可胜食,言多也。数,密也。罟,网也。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去声。畜,敕六反。数,去声。王,去声。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后皆放此。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孟春牺性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百亩之田,亦一夫所受。至此则经界正,井地均,无不受田之家矣。庠序,皆学名也。申,重也,丁宁反复之意。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颁,与斑同,老人头半白黑者也。负,任在背。戴,任在首。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黎,黑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食肉,然亦不至于饥寒也。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莩,平表反。刺,七亦反。检,制也。莩,饿死人也。发,发仓廪以赈贷也。岁,谓岁之丰凶也。惠王不能制民之产,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则与先王制度品节之意异矣。至于民饥而死,犹不知发,则其所移特民间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归罪于岁凶,是知刃之杀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杀人也。不罪岁,则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则不但多于邻国而已。程子曰:“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又曰:“孔子之时,周室虽微,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本。至孟子时,七国争雄,天下不复知有周,而生民之涂炭已极。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劝齐梁之君也。盖王者,天下之义主也。圣贤亦何心哉视天命之改与未改耳。”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承上章言愿安意以受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梃,徒顶反。梃,杖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孟子又问而王答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之之恶,去声。恶在之恶,平声。君者,民之父母也。恶在,犹言何在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音勇。为,去声。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李氏曰:“为人君者,固未尝有率兽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则其流必至于此。故以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于子,为之就利避害,未尝顷刻而忘于怀,何至视之不如犬马乎”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长,上声。丧,去声。比,必二反。洒与洗同。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谓晋国。惠王三十年,齐击魏,破其军,虏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后魏又数献地于秦。又与楚将昭阳战败,亡其七邑。比,犹为也。言欲为死者雪其耻也。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百里,小国也。然能行仁政,则天下之民归之矣。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省,所梗反。敛、易皆去声。耨,奴豆反。长,上声。省刑罚,薄税敛,此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君行仁政,则民得尽力于农亩,而又有暇日以修礼义,是以尊君亲上而乐于效死也。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养,去声。彼,谓敌国也。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夫,音扶。陷,陷于阱。溺,溺于水。暴虐之意。征,正也。以彼暴虐其民,而率吾尊君亲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乐归于我,则谁与我为敌哉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仁者无敌”,盖古语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迂阔,故勉使勿疑也。孔氏曰:“惠王之志在于报怨,孟子以论在于救民。所谓惟天吏则可以伐之,盖孟子之本意。” 孟子见梁襄王。襄王,惠王子,名赫。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语,去声。卒,七没反。恶,平声。语,告也。不似人君,不见所畏,言其无威仪也。卒然,急遽之貌。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定也。‘孰能一之’王问也。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嗜,甘也。‘孰能与之’王复问也。与,犹归也。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夫,音扶。浡,音勃。由当作犹,古字借用。后多放此。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貌。浡然,兴起貌。御,禁止也。人牧,谓牧民之君也。领,颈也。盖好生恶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杀人,则天下悦而归之。苏氏曰:“孟子之言,非苟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详究其实,未有不以为迂者矣。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杀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孟子之言,岂偶然而已哉”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姓田氏,名辟强,诸侯僭称王也。齐桓公、晋文公,皆霸诸侯者。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道,言也。董子曰:“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谓王天下之道。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保,爱护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龁,音核。舍,上声。觳,音斛。觫,音速。与,平声。胡龁,齐臣也。衅钟,新铸钟成,而杀牲取血以涂其衅郄也。觳觫,恐惧貌。孟子述所闻胡龁之语而问王,不知果有此事否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爱,犹吝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实有如百姓所讥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恶,平声。异,怪也。隐,痛也。择,犹分也。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去声。无伤,言虽有百姓之言,不为害也。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仁之术也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说,音悦。忖,七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诗小雅巧言之篇。戚戚,心动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复萌,乃知此心不从外得,然犹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与,平声。为不之为,去声。复,白也。钧,三十斤。百钧,至重难举也。羽,鸟羽。一羽,至轻易举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以车载薪,大而易见也。许,犹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也。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而爱物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为耳。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语,去声。为长之为,去声。长,上声。折,之舌反。形,状也。挟,以腋持物也。超,跃而过也。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扩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难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与,平声。老,以老事之也。吾老,谓我之父兄。人之老,谓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幼,谓我之子弟。人之幼,谓人之子弟。运于掌,言易也。诗大雅思齐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御,治也。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 文言文中吸引人的目光怎么说
见之不忘,思之如寐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洛神赋中描写甄宓的诗词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2 引字的古文意思以及例句
引 古代术语。
见载于清施定庵《弈理指归图·凡例》。大致有两种含义:(1)指引回被敌方切断的棋子。
近人徐去疾《围棋入门》:“自远应援围中之子,使其乘机得出曰‘引’。”或相当于现代的“渡”。
(2)即“退”。徐润周《围棋术语图说》:“引,也是引回之意。”
引 yǐn (1) (会意。从弓丨。
(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
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
――《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
――《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
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
――《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
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
――《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
――《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如:引老(告老。
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
――《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
――《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在古代文言文中〝引〞有几种意思引:动词义:1、会意字。
从弓从丨。丨表示箭。
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说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战国策·楚策》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丁壮者,引弦而战。
——《淮南子·人间训》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等。
2、拉;牵挽。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左右欲引相如去。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等。
3、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
——《诗·小雅·楚茨》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等。4、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等。
5、牵连;攀供。果引张胜。
——《汉书·李广苏建传》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等。6、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
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等。7、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等。
8、引决、自尽。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
——《文选·潘岳·寡妇赋》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等。9、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等。
10、荐举。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等。11、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等。
12、执持。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
指喝酒) 等。13、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
——《战国策·燕策》引次江北。——《资治通鉴》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等。
14、选用。如:引贤(选用贤才) 等。
15、吸引。引入黄婆洞。
——《广东军务记》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等。16、辞职。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等。
17、举起;竖起。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战国策·燕策》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等。18、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等。
19、延请。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史记·魏公子列传》20、取过来;拿出。引佩刀。
——《汉书·李广苏建传》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名词义:1、引车前行的皮带。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
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
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
——《周礼·大司徒》2、卷首语;序言。恭疏短引。
——唐·王勃《滕王阁序》又如:小引3、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
——马融《长笛赋》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等。4、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等。5、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形容词义:1、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量词义:1、长度单位。
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
1公里=30引 总结如下:1、拉弓;开弓。2、延长;延续。
3、伸着(颈项)。4、申,表达。
5、牵引;拉。6、系于车轴而引车前行的皮带。
7、指牵引柩车的绳索。后因称出殡为发引。
8、株连;攀供。9、引导;带领;疏导。
10、征引;援引。11、荐举。
12、抽取;执持;取用。13、收纳,引进。
14、招致。15、逗引;诱引;吸引。
16、收敛;退避。17、正,划定。
18、争。19、承当;自承。
20、引决,自尽。21、传唤罪人。
22、量词。长度单位。
古以十丈为一引。23、量词。
重量单位。宋以后盐或茶运销时以“引”为计量单位,每引规定的斤数,不同时期和地区各不相同。
24、乐曲体裁名,有序奏之意。25、泛指吟唱。
26、文体名。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
4 这个古文是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
《孟子 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③不达。” (《孟子·尽心上》)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坑坑洼洼填满是不会向前流的;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 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的升华。
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 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积极意义哩。 关键是看你怎么“游”,怎么“玩”。如果像报载某旅游局长所说: “现在旅游,不过是把麻将桌换个地方。”游山玩水都是打麻将,那 当然是极端腐败,极端没意思的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能够 “登山”则“小鲁”,“小天下”;“观海”则“难为水”,思想境界 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华,那也就“不虚此行”,即便是“公费” 也总算有一定收获了罢。这是擦边的话了。回到本题,既然“在 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 登泰山,现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这就拓 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另一方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 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 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道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 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什么什么学派创始人?
本文2023-10-13 19:10: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