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是什么?名医孙思邈为什么告诫徒弟要将之毁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0收藏

“五石散”是什么?名医孙思邈为什么告诫徒弟要将之毁了?,第1张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

东汉末年,当朝政局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平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县衙自顾不暇,很多人因此死于非命。

据史书记载:东汉共发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时候,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也见惯了当时的“生灵涂炭”,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济世为怀的医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实,所以他有机会读书,他也确实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更是接触到了很多医学典籍。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随着日积月累,张仲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也日渐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医术、他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和中医方剂,“五石散”就是出自于该著作。

由此可见“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而且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张仲景利用这个方剂救活了很多人。由于这个方剂确实效果很好,就这样一直着流传下,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宽广”。

根据当时东晋人的说法,吃了“五石散”之后,人不但不畏风寒,同时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还能治疗腰酸背痛的老顽疾。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

还有些人服用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等一会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

因为功效独特,一时间让人对“五石散”趋之若鹜。发展到后来,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里没备有“五石散”,会让主人家觉得是没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关于服用“五石散”,由于其药性燥热,食用方法也很讲究,也很麻烦,价格也很贵,所以只在士族贵族中间流行。虽然很麻烦,不过那些贵族都是乐此不疲,在当时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服散后一定不能静卧静坐,而是要走来走去。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后可以让人性情亢奋,浑身燥热,身体肌肤敏感变高,所以急需散热,方式有不停地吃冷东西、喝温酒、泡凉水澡,或者脱衣不停地运动,用出汗方式来发散热量,直到身体的余热发散完全为止。

“五石散”盛行于 魏 晋 ,就连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何平叔 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在那个时代的熏染下,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对这些“服散”好处多多的传闻深信不疑,随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达到了沉迷的地步。

《晋书·王羲之传》中的记载:“羲之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这里说的是王羲之认识有一个叫许迈的道士,两人经常一起游玩,一起服用石散。由于服用途中并没有预期的效果,于是不惜踏遍万水千山,就是为了采集好的药石。

关于王羲之服用石散,还诞生了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刚服用完五石散,热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脱下来散热,“老丈人”郗鉴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当地文人雅士的风范,于是就决定招他做自己的“东床快婿”。

这当然是故事了。不过这个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在东晋时期的“上流社会”,确实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为什么孙思邈在临终前告诫弟子要毁了五石散

我们先看看游山玩水、抚琴饮酒,长期服用石散的“书圣”王义之是怎么样的。

长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体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变得越来越差。

他曾向亲友多次提及:“胸中淡闷,干呕转剧,食不可强,疾高难下治”。

王义之更写了(夜来腹痛帖)来抒发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后悔的情绪在里面,可惜已经为时已晚。王羲之长期服散的结果是:干呕、心痛、吃不下饭、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难以治疗。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后,王义之于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岁。

由于“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该方药效“燥且猛烈”,长期服用无异于慢性中毒,还会导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时透彻骨髓,状若颠狂,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人拔刀相向。

“药王”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正因为他很长寿,活了141岁,见多识广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对人体、社会的危害,“服散”恶习的流行也让他深恶痛绝,所以他在临终前就告诫弟子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石散,源于秦代而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服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饮温酒、洗冷浴及行路来发散药性谓之“行散”这也是「散步」一词的由来。

服用五石散是魏晋时期一种文化风尚。是当时风流名士上流社会风行的一种类似摇头丸的毒品。服药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肉体确实暂时陷入一种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剩下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样的时刻,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配拘束自己,只有膨胀的自我意识,任意所之。简而言之,有点类似于醉酒,也许在生理上的反应和醉酒有所不同,但同样是精神恍惚。由于五石散的价格昂贵,服用麻烦,所以当时只是在士人贵族中间流行,没有流入民间。

五石散本是东汉末年用以治疗疟疾的药物。矿石性的药材大多药性偏热,服用後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别名“寒食散”。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1]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六朝美男子,肤质皆以白皙闻名,王衍「手白更胜玉柄」,何晏引来魏明帝汤饼之宴[2]。

但寒石散终究是毒物,长期服用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管辂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晋书·皇甫谧传》提到服五石散「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引皇甫谧话:“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推测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矿物)而会使人中毒。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可知,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7岁,2018年为770岁,并且预计2030年中国人均寿命将达到79岁(2010年为73岁)。由此可见,咱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医疗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能达到70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可见在当时的年代,70岁及以上的人少之又少,但少不代表没有,唐代赫赫有名的“药王”孙思邈,就活到了142岁。

当年药王在去世前反复叮嘱自己的弟子们:这张药方千万不能留在世上。后来这张药方毁了吗?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41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虽然众人皆知他是“药王”,却少有人知孙思邈从小就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续命,几乎倾尽家产,可以说孙思邈是“泡在药罐子里”长大的。

人们常说,“久病成良医”,这句话用在孙思邈身上最合适不过,从小聪慧过人的孙思邈对不同医生给他开的药方特别感兴趣,经常询问他们这些药的药效、药性,然后默默记下来,他很感谢救治他的医生们,于是他自小立志从医。

18岁时,孙思邈感觉自己学有所成,于是开始为乡亲们治一些简单的病,等到20岁的时候,孙思邈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圣童”,帮助了无数患病老百姓,孙思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等到杨坚执掌朝政,他想要邀请孙思邈担任国子博士(通常是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并且当祭典顾问),但一心救人的孙思邈根本无意仕途,果断拒绝,继续行医救人。然而后来战乱频发,孙思邈不得不躲进了太白山中,在这里潜心钻研医术,整理多年来收集到的民间药方,写下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就在此时,孙思邈无意中得到了一张“五石散”的药方,通过他的研究和调制,孙思邈顺利制成了五石散,并且用于给患伤寒的病人治病,效果颇佳,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少病人对五石散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五石散。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可以用于治疗五脏不调、心腹烦闷等症状。由于制做“寒食散”的主要矿石有5种颜色(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所以才有了“五石散”的名字。

其实它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而且起初也并不是治病用的。那时候大家痴迷于炼丹,想要炼出“长生不死之药”,结果炼出了“寒食散”,吃下去以后人会产生幻觉(有点像毒品),疯疯癫癫。

由于吃下“寒食散”的人通常是富家子弟,或是文人,所以他们“疯癫”起来显得“高深莫测”,普通老百姓看了还以为他们在进行创作,十分厉害的样子,便追捧他们,于是越来越多文人墨客加入吸食寒食散的行列,并宣扬寒食散可以“延年益寿”。当然了,我们现在都知道,寒食散不但不能让人延年益寿,还会让人提前去见阎王老爷。

寒食散除了有“致幻”效果,还会让服用者身体“忽冷忽热”,热的时候拼命找凉的东西吃,冷的时候拼命喝热水,不久之后,身体就会垮掉,但由于吃了寒食散会上瘾,于是病人好了一点又继续吃,反复下去,导致死亡。

孙思邈很快就发现了五石散的可怕之处,立马停止使用它,并且叮嘱服用过的病人们多多躺着,不要四处走动,不然药效会发挥得更快,同时孙思邈到处告诉大家五石散的害处,并且毁掉它的详细药方,告诫徒弟们不可再碰。

经过后人的不断努力,五石散的详细配方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

“五石散”又称为“五行散”,它是东汉末年我国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一味中药。

张仲景发明五石散的初衷,是想要治疗那些患了伤风感冒的风寒症者,他从开始就已经将五石散有毒一事广而告之。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即便有毒,五石散也依然在非患者群体里越发流行,特别是一些魏晋名士对它更是爱不释手。

据说魏晋名士们钟爱五石散,爱到“视之如父视之如母,未能一日去之”的地步。这些魏晋名士不乏高风亮节之人,他们嫉恶如仇,坚决不屈服于司马家。但为何在“五石散”面前,意志坚如磐石的名士们会纷纷败下阵来呢?五石散身上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五石散”味道刺激,但能够补阳气

五石散所用的硫磺、石英钟乳石等等矿物,带有一种刺激性的味道,如果生吃,几乎没有人能够忍受它们掺在一起的味道,不过只要配上几味性味温和的中药,五石散就不会那么难入口了。

而且五石散虽然“味微涩”,但是吃完之后它会有一种极大的后劲,类似于今天的芥末。魏晋名士中有许多追求新奇刺激的人,五石散呛鼻的味道很符合他们的口味。

除了味道刺激吸引特定人群外,五石散本身的功效也是它受到魏晋名士欢迎的原因之一,根据汉末药学大典《名医别录》记载钟乳石:

"益气,补虚损,疗脚弱疼冷,下焦伤渴,强阴。"

除了钟乳石,五石散的其他成分都有补阳气的作用。魏晋的名士们风流成性,他们往往有多个红颜知己。

按照古代阴阳家的说法,男子身上布满阳气,女子身上带有阴气,如果身边阴气过剩,那男子就容易生病。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在科学盛行的现代,这种说法不足以为信。

但魏晋时期阴阳风水学盛行,深谙阴阳之道的魏晋名士们非常信服这种说法。为了弥补自己的阳刚之气,他们不断假借外物的帮助。

除了五石散之外,魏晋名士们还会吃一种名叫山獭骨的药材。所谓山獭,就是在山中生活的水獭,这种水獭比较稀有,即便魏晋名士们大多人脉广布,他们也很难找到一根山獭骨。

所以只需要五种常见矿物就可以研制的五石散,自然成了魏晋名士们的心头好。五石散还有一个讨魏晋名士们喜欢的特点,那就是它吃完之后会全身发热。

平时就狂放不羁,喜欢“以天为衣以地为席”的名士们,最喜欢五石散这个功能,以嵇康为例,嵇康经常一丝不挂驾车出游,一方面他喜欢借此抒发自己的天性,另一方面这是他吃了五石散之后的一种缓解方法。

“五石散”能改变根性,让人变自信

“五石散”的深度发烧友何晏,出身非常尴尬,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之孙,理应尊享荣华富贵,但是何进勾结董卓清除宦官一事败露,宦官张让先下手为强将他杀害。

没有了家主何进,何家境遇一落千丈,何晏不得不跟随着母亲尹夫人四处漂泊,幸好尹夫人有几分姿色,被曹操看上纳为妻妾。而何晏也随着母亲来到曹家,但由于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曹家几兄弟对何晏都没什么好感,曹丕甚至骂何晏为“假子”。

“五石散”也叫“寒石散”,从魏晋到隋唐,服者相寻,杀人如麻,是著名毒药。服药之后,全身燥热,可以饮冰卧雪。服用后,会改进血象,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魏晋时代是个美男子井喷的时代和这也有关系,其实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应),胃口好,进食多,精神爽,补身壮阳且能使人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

魏晋时代的名士,争相服用“五石散”,乐此不疲,代表了一种身份。吟诗清谈,都要服药饮酒。诗句中加上“行散”二字,正是表达了一种高贵。

士人们服用五石散,在那个弥漫血腥味的岁月中,得以麻醉自我,放纵自我。

名士们,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里,始终以一种高洁雅致的梦想,支撑着自己。他们宁愿服药身亡,也不希望自己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心沉没。。。

五石散,是后人对那个时代的一种遐想,是那个时代的无奈和时尚,更多的,是那些名士们心底极端痛苦压抑的写照。

五石散,换来的是一时的迷幻和快乐。它的推崇者,玄学创始人、曹操的女婿何晏,亦没有逃脱名士横死的命运。

但是,曾使无数名士沉沦的五石散,并没有随之消亡,服食“五石散”的风气,由魏晋至唐中期,名士们趋之若鹜,整整五六百年,未有间断,且颇有发展,仅在《隋书经籍志》中,就录有二十家“五石散”的解散方。

最早注明“宜冷食将息”的“侯氏黑散”和最早直呼“寒食”的“紫石寒食散”,都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中的《伤寒杂病论》一篇。

隋代的巢元方在他的《诸病源候论》里,引用晋代名医皇甫谧之语:“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

张仲景发明此药方的主要目的,本是用它来治疗伤寒的(感冒伤风一类的病,也就是古人说的风邪入侵,而不是指现代的伤寒症)。因为此方药性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

五石散在服用后,会产生的巨大内热,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发散出去,即所谓“散发”。

首先,一定不能静卧,必须走路,偷懒躺下,就性命不保。

所以,魏晋名士最喜欢散步,称之为“行散”。必须疾步行走到出一身汗方好。

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

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

除了走路,饮食着装上,也要格外注意。

服药之后,全身发烧,之后变冷,症状颇象轻度的疟疾。发冷时若吃热的东西,或穿厚的衣物,那就是找死。

历代医书记载中,服五石散后,因人的皮肤不但燥热,而且异常敏感,所以要穿薄而宽大、未浆洗的软旧衣,不能穿厚实,或者未脱浆的新衣,以免不能散热和衣服摩擦皮肤,导致不适。

另外,服药后还要用冷水浴来将药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

“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冻出肺炎来,那是散发得好。。。所以,五石散又名“寒食散”。

但是有一样例外,一定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好、醇。

五石散对酒非常挑剔,不要说甲醇兑的酒,就是一般的劣酒,它也会有激烈反映。

而且,服药之后,不能不吃东西,一定要大量进食,“食不厌多”。 

总之,吃五石散之后,一定要散步、大量吃冷食、喝热酒、穿薄衣、洗凉水澡。

当时的名士,服用此药是有极大的风险和代价的,一不小心,它就会要人命。

西晋的裴秀,便因服五石散后饮用冷酒而致命。

魏晋风度中,王猛“扪虱而谈”之从容风范,不知是否也因服药。。。

由于五石散本身的昂贵,以及调理的繁琐,所以只流行于上流名士和贵族之中。但它风行的程度,不亚于清末的鸦片和现代的摇头丸。

现代的医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五石散是由石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组成但这5种药都没有明显的毒性,服之亦不会产生古籍中所记载那样大的毒害作用。据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以及其他一些医学家的考证:“其毒性在于《侯氏黑散方》中的“矾石”是“礜石”之误。二者形近易混,古书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谓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孙氏痛其杀人,把礜石换成石硫黄,始以无毒之方传世。”

魏晋人多脾气暴躁,想来和服五石散不无关系。

王忱吃了药再喝了酒以后,便假装神志有点不大清醒,当面屡犯桓温名讳,但是也因他服石之故,桓玄不以为忤,反为对方开解,这样自己不会丢面子,还阻止了他继续攻击自己。

这从另一面说明,在当时,那些服药以后所做的不合常理甚至是极其无礼的举动,通常是会被人谅解,甚至被推许为名士风范的。

呵呵,魏晋名士们的狂傲风范,很多是因为药性,并非全都纯出自然啊。

魏晋时期确实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五石散,因为此药物配制复杂,价格昂贵,在服药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散药的过程,因此普通人家享受不起。五石散最早起源于秦朝,当时的秦始皇在登基之后派出很多人为自己寻找丹药,企图长生不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始炼制仙丹,将丹砂、雄黄、白矾等物炼制成丸,饮参汤服用,服后有强身健体之感。

到了魏晋时期丹药经过演变取名为五石散,魏晋的何晏是第一位试吃者,何晏是当时魏晋的驸马,整日无所事事,只喜欢翻阅古籍,因此得到了五石散的炼制方法,他在服用之后宣称此药可以提神醒目,在他的推广下,五石散开始在魏晋的上流社会流行开来,每次有宴会的举办,服用五石散已成为必备项目。

五石散炼制过程非常复杂,不但需要很多稀有的矿物质,还要配有珍惜的药材,而炼制时候耗费的人力、物力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只有一些豪门世家专门供养一群人炼制五石散,而他们之间也经常进行攀比,谁家的五石散药效更好。在服用五石散之后还要立刻进行散药,也有的称为行散,必须吃冷的食物,洗冷水澡,之后披头散发在院内行走,直到药力消散。

其实五石散并没有任何治疗疾病的功效,它只是一种慢性毒药,在服用之后可以使人精神恍惚,仿佛忘却了周边的人和事,没有了烦恼。魏晋时期君王昏聩,战乱不断,经常受到外敌入侵,整个国家都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都追求及时享乐,因此五石散广泛流传也不足为怪,而那些服用五石散过多的人,在最后都中毒身亡。

什么是寒食散

所谓“寒食散”,是一种中药散剂。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因为这个散剂性子燥热,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称它“五石散”,是因为它 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中药散剂,而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

人物与背景关系

而说到寒食散我们又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那就是何晏。他是曹操的养子,也是曹操的女婿。何晏从小就聪敏过人,长大后更是姿容俊美,当时人送外号“傅粉何郎”。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形成了当时的名士风范,可以说在当时这样一些才貌双全人的行为都会成为那个时代被模仿的对象,这是前提已经具备的条件。何晏说:“服食五石散(寒食散),不只能治病,也觉得精神很清爽。”秦承祖《寒食散论》也说是由何晏带动了人们服食寒食散。以何晏的名士圈子的声望,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西晋以下,服散之风更盛,晋哀帝、王羲之、张孝秀、房伯玉、皇甫谧等名流,都嗜服五石散。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正始到唐天宝之间的500多年中,服石者可能有数百万,因此丧生的也可能有数十万。

寒食散主要成分和药理

其五味主药为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石硫磺,五石散是一种剧毒药,服用后伴随毒性发作,产生巨大的内热,因此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将药中的毒性和热力散发掉,如果散发得当,体内疾病会随毒热一起发出。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身残废。而散发的重要一点是,必须在服药后多吃冷饭冷菜等寒性食物。

总结

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想必很多人都懂。而寒食散在这点上可以说表现的淋漓尽致。寒食散在最初张仲景发明的初衷也必然是为了治病救人,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何晏这样的人所引领成风尚标后却是变了性质,据史料记载何晏爱美的心性,传称此药壮阳等等都导致了很多悲剧发生。所以寒食散是药,但也带来更多的负面的后果。

“五石散”是什么?名医孙思邈为什么告诫徒弟要将之毁了?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东汉末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