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与等级制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9收藏

中国古代饮食与等级制度,第1张

你好。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对等级之别有着严格的规定。周代盛行的青铜饮食器具——鼎便是衡量社会身份等级的标志物: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豆也是如此,《礼记。礼运》载天子之豆三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食品的消费十有严格限制的,《国语。楚语下》载观射父语:

  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这种等分出自古代的记载。《尚书。洪范》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这就是说只有君主才能作威作福,吃玉食。《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直至清代,这种等级上的饮食规定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礼仪虽在不断改变,但总的精神是不变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权力比你大,吃得也要比你好。

  天下最大的官是皇帝——其实官儿也不过是皇帝的奴仆而已,最大的官儿也跟皇帝有本质性的等级差别,权力最大的也是皇帝,所以,中国的食文化悠久与精美也在皇帝那张嘴巴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此言极是。孙先生同时又指出,这饮食文化之成熟表明了中华文明之成熟。这就值得商榷了。其实,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峰,正如中国的”性文化“达到的高峰一样,都是极权制度。

  何以见得?当年齐桓公吃厌了珍馐美食,就想换个口味——直接说吧,他齐桓公想吃人肉了。他手下有个臣子叫易牙,此人的厨艺非常出色,齐桓公就把自己的这个意思对易牙说了,易牙就马上回家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做成婴儿汤给齐桓公喝了。

  中国的君王有如此权力,想吃什么就是什么,吃了山珍要吃海味,吃了“常味”要吃野味,吃了野味要吃人味,这吃美食的欲望无限放大,如此,则中国的美食想不称霸全寰也难啊!

  在饮食发展史上,帝王与权臣贵族起了最大的推动作用。而最好的美食总是首先出现在帝王与贵族的豪华筵席上。

  中国的宫廷御膳,称为天厨,代表了不同时期饮食文化的高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中国的饭店往往都要声称自己有宫廷秘方做的菜,即使是街头小摊也往往要把那圆溜溜的肉丸讲成是贡丸,把那黑不溜秋的黄酒说成是贡酒,以此招徕大众。而在电视里做的食品保健品广告,也每每挖空心思要和皇帝扯上关系,往往要让那假皇帝举起那大拇指,连声赞叹,以此诱导大众。

  连那武侠小说说到吃,也总以那宫廷之菜为上,如《射雕英雄传》中写那九指神丐洪七公在皇宫大梁上连蹲着三个月,吃那皇宫里的佳肴,临死前还不忘那宫菜鸳鸯五珍烩。

  自周朝起,在饮食方面皇室都是花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很是能遵从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教诲。

  周代宫廷中,建有庞大而完善的饮食管理与服务机制,其中包括负责食源的机构,负责屠宰及烹饪的机构等六种机构,六种机构又包括22个单位,计2307人。

  在《周礼。天官》中说,周天子进膳时,“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馐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中国烹饪史上有“八珍”之说,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过,那时的八珍没有后世那样的奢侈与“穷凶极恶”。(根据注疏,这八珍是淳熬:肉酱油烧稻米饭;淳母:肉酱油烧黄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煨烤炸炖母羔;捣珍:烧牛、羊、鹿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网油:网油包烤狗肝。)

  强大的汉王室在饮食方面当然比周朝更进一步了。汉朝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

  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 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节的变化对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汉末人徐干说:“在炎气酷烈”的夏季,即使是贵族也感到“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然而季节对饮食生活的限制在皇帝和其后妃那里却被降至当时的最低程度。在冬天,皇帝可以享用春季才生成的葱,韭黄等蔬菜,而这些蔬菜是耗费大量钱财,太官“覆以屋庑,昼夜蕴火,待温而生。”在炎热的夏季,皇帝与后妃则是“坚冰常奠,寒馔代叙。

  盛唐在美食方面亦是一大盛世,烧尾宴正是此中的代表。何谓“烧尾宴”?据《旧唐书。苏瓌传》:“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曰烧尾。”这就是说,大臣初上任时,为了感恩,向皇帝进献盛馔,叫做“烧尾”。

  烧尾宴奢侈到什么程度呢?

  《清异录》中记载了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的一份不完全的食单。食单中共列菜点58种,糕点有20余种。菜肴有32种,从取材上看,有北方的熊、鹿、驴,南方的狸、虾、蟹、青蛙、鳖,还有鱼、鸡、鸭、鹌鹑、猪、牛、羊、兔等等。

  例如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其中有一道看菜叫“素蒸音声部”,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你看,一个工艺菜,就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如一糕点名为“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又如其中一个叫“通花软牛肠”的菜,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烧尾宴中的羹汤也是非常精致的,如“冷蟾儿羹”,即蛤蛎羹,但要冷却后凉食,如清凉臛碎,是用狸肉做成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限于篇幅,对菜肴只能稍做介绍。

  这58种菜点,还不是“烧尾宴”的全部食单,只是其中的奇异者。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烧尾宴确切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是我们今天所无法真正确知的。

  宋代的宫廷饮食,也以穷奢极欲著称于世。如皇帝,“常膳百品”、“半夜传餐,即须千数。”至于宴会,更是奢侈到了惊人的程度。如神宗,晚年沉溺于深宫宴饮享乐,往往“一宴游之费十余万”。史载,仁宗有一次内宴,“十閤分各进馔”,仅蛤蜊一品二十八枚。当时蛤蜊一枚值一千,这样仁宗“一下箸二十八千”。

  明代的宫廷饮食也是奢靡无度的。如正月十五日宫中的元宵节,其元宵制作十分精细——将糯米磨成细面,再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作馅,然后用酒水滚成,大小如核桃般。十六日,宫中赏灯活动更盛,据《明宫史》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这一时节,宫中的菜蔬有滇南的鸡zong(土+从),五台山的天花羊肚菜,东海的石花海白菜、龙须、海带、鹿角、紫菜等海中植物;江南的蒿笋、糟笋等,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中都的山药、土豆,南都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黄精、黑精。北山的核桃、枣、木兰菜、蔓青、蕨菜等,其他各种菜蔬和干鲜果品,土特产等,应有尽有,实是难以一一例举。

  以上历朝历代的宫廷美食虽然已极其奢华,但和清朝帝宫美食相比,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几千来的美食到清朝始臻颠峰。

  清朝的御膳,积历代之经验,集全国之精华,美乎极乎。

  据记载,清宫膳食,归内府管辖,具体由总管太监三员、首领太监十名、太监一百名,“专司上用膳馐、各宫馔品、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注解18)当时,紫禁城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膳房。这个伺候皇帝吃喝的御膳房到底有多少人,从无准确统计,只知道“养心殿御膳房”一处就有几百人。

  “御膳房”菜点的原料,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天上地下,有渤海的对虾、黄河的鲤鱼、镇江的鲥鱼、阳澄湖的大蟹、南海的鱼翅、海南的燕窝、东北的熊掌、山东的鲍鱼……

  宫廷膳食的工序要求是特别高的,如有一道“清汤虎丹”的菜,是用小兴安岭雄虎的睾丸作成,其形状如小茶碗口大小,制作时需要微开不沸的上好鸡汤炖煮三小时,然后剥去皮膜,放在调有佐料的汁水中渍透,再用特制的钢刀银刀,平片成纸一样的薄片,在盘中摆成牡丹花形状,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

  皇帝们不仅在宫里吃得好,出去吃得也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如乾隆南巡时,河北怀柔县一个姓郝的地主接待乾隆,一天的酒食费就达白银十多万两。

  慈禧,中国的事实上的最后皇帝,生活奢侈,爱搞排场,食肠发达,胃口巨大,美食是她最大的爱好。她的私厨“西膳房”比光绪皇帝的“御膳房”还大,这“西膳房”能制作菜肴4000余种,点心400余种。慈禧的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要摆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在百种以上。她老人家虽说胃口很好,但面对百种菜肴实在也令她为难,所以大多数的菜她大多只瞟了一眼,就原封不动地从她眼前自动消失了。

  慈禧夏天还爱吃西瓜,但只吃瓢中心的一点,一天竟可用去350个。

  更值得一书的是:当年她老人家把国事弄得一塌糊涂,被八国联军赶着屁颠屁颠地往西安跑。跑到西安后,仍是不知俭约,硬从各地调集燕窝鱼翅,仍要吃那百种佳肴,日耗伙食费200两银子。逃难结束后,回京的路上,1900年10月11日到达曲沃县侯马镇(今侯马市)时,曲沃县令王廷英在高显报马两镇办好皇差,在高显设三个行宫,在侯马改驿馆为行宫,另还备有45处公馆,招待的宴席上有八珍、八八席、六六席,支银数万两。

  接上所述,清朝的帝王们平时一餐就得用去百余种菜点,当碰到节日或款待亲王大臣时,其宴席之盛况又当如何?

  这就可以重点谈谈上文提到的满汉全席了。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筵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用,菜肴达三百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御膳饭店曾将满汉全席分为六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如蒙古亲潘宴即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如廷臣宴则是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也皆参加。皇帝则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满汉全席聚天下之精华,用材不分东西南北,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尽是口中之物,清代的满汉全席,有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猩唇、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禽八珍指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蕈、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乾隆甲申年间(公元1746年),江苏省义征县有位叫李斗的人,著了一本《扬州画舫录》,其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

  满汉全席可谓是中国极权主义引导下的饮食文化在几千年的演练中结成的硕果,可说是达到了人类在口福方面所能享用的高峰,至今仍无物能逾越。——去年1月有客商在西安一掷万金,出36 6万去吃一酒店做的满汉全席,其实那个所谓的满汉全席当然不是真正的满汉全席,因为有些东西,如熊掌,猩唇,是不大可能得到了。那么,也由此可见,真正的满汉全席该价值多少人民币了。

  当年香港金鹰皇冠酒店倾情推出法国宫廷大菜,共九道,每位客官698元。地球人都知道,法国菜是欧美国家中最食不厌精的菜系,但法国的宫廷大菜跟中国的满汉全席一比,那豪华奢靡程度是差得远了!

  从商朝的酒池肉林到清朝的满汉全席,中国人民可说是为统治者端出了一道道惊人的盛宴。

  从皇帝的御女一千二百到明清的三千后宫,中国百姓可谓是真正做到了为统治者做到了鞠躬尽瘁,连爱女也都尽献出来,奉王之*乐。

  鲁迅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此言是也!只不过把阔人用统治者用皇帝用权臣套进去就更恰当了!

  我翻阅整部中国饮食史及各类有关的笔记野史,看到了不少有关权臣豪贵的暴殄珍物的记载,而却很少看到古代的富豪在饮食方面是怎样的一个奢华的场面。或者说,富豪的奢华还是远远比不上权贵的奢华。有关权贵在饮食上的奢华与暴殄珍物,以下可举几例:

  如《世说新语》上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所以他家的清蒸猪蹄膀味道十分鲜美,令皇帝也大感惊讶。

  如明代宰相,当时的首号权臣张居正奉旨归葬,封疆大吏“皆跪迎。”他所经之处,供奉的“牙盘上食,味逾百品,犹以为无下箸处。盖无锡人能为吴馔,居正甘之曰:”吾至此,始得一饱。‘于是吴人之能庖者,招募殆尽。可见这张先生对味觉的要求比起皇帝来也差不了多少。

  而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有一个山西一大官僚,喜吃驴肉。养了几只肥驴。他要吃炒驴肉丝的时候,要求厨师在活生生的驴身上刲取一块腴肉,刲得驴儿身上鲜血直流,然后用烧红的铁板烙之,血即止。此时,驴活崩乱跳,痛得死去活来,则不顾也。

  清薛福成《庸斋笔记》记载了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的奢侈残暴食俗。书中道:总督家炒烧的里脊肉,比起他人家的,都要鲜美得多。但众人都不知其原因。后筵席期间有一客人为解手而走到后院时,竟看见了有数十只死猪暴露于庭院中。经询问得知,总督家的里脊肉之所以如此鲜美,是因为其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其制法如下:选中猪后,就把猪关在室内,众仆人以竹竿打猪之背部,猪奔窜不已,直至其血液聚集在背脊上,于是杀猪得其里脊,其余则不用。一顿里脊下来,要杀个几十只猪。总督厨师言:才来数月,而杀猪数千。

  又据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记载:道光年间南河河道总督为吃到所谓的鲜美绝伦之鹅掌,先把鹅关在一小铁笼里,鹅下堆炭火,旁放酱醋,鹅受热跳腾不已,自饮酱醋,至死时掌厚数寸,脂膏尽在其中。于是吃其掌。也是这个总督,另有一残忍吃驼峰法:沸水浇其背,烫死骆驼,使全身精华集中到背部。然后割下驼峰,烹制成佳肴。

  此为权贵的残忍吃法。

  为什么中国的权贵在饮食上的要求比富豪还要高,而其古怪的想法也要比富豪多呢?这是因为中国一直是个权力社会,富豪在这样的社会岂敢嚣张至此?还因为富豪得钱不易,自然会加以珍惜。另外,我也深信,古代的当官人,诸侯、王侯与霸占一方的军阀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没权的有钱人的财富是绝难与权势者相媲美的。

  所以说,把鲁迅说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改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其权贵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更为恰当。说到底,中国一直都是个权力社会,而非商业社会啊!

  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垄断了暴力手段,所谓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是也。又采取了愚民政策,所谓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是也。——这两项政策是秦始皇所开创的,但被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毛氏也有诗云:百代皆行秦政治。又说祖龙(指秦始皇)魂死业犹在。在哪里?就在这套做法上。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美食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关于饮食菜肴的流派也有着八大菜系,由此也可以看出来美食在人们的心目当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而且关于美食的种类繁多,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地方风味非常的鲜明。在古代的时候也有着许多非常有名的美食,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最为主要的原材料就是鸡肉,辅料包括花生米,黄瓜,辣椒等等。据说这道菜是由清朝的总督丁宝桢所创,而他对于烹饪这方面颇有看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将自己的喜好融入到了菜肴当中,也就形成了如今中外闻名的创菜肴宫保鸡丁。这道菜也是由丁宝桢的官职来命名的,为了纪念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的品性。

二、东坡肉

提到这道菜,许多人都会想到我国古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苏东坡,而这道菜也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最为主要的食材就是五花肉,对于厨师而言,这道菜十分考验火候,对于调料的控制也要经过精准的把控,才能够呈现出色泽莹亮,口感顺滑的东坡肉。肥瘦相间的猪肉口感恰到好处,入口即化,咸甜适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红烧狮子头

红烧狮子头也是古代非常著名的美食之一,它也被称之为四喜丸子这道美食色香味俱全,肥瘦相间的猪肉色泽饱满,再加上绿叶的衬托,让这道菜的美观程度也十分高。在色彩上能给人们的视觉很强的冲击力,除此之外味道也是绝佳。而且根据史书的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红红烧狮子头做法类似的菜品。因此这道菜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被保留到现今,正是因为它的美味。

中华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包括了许多独特的食材、制作技巧和饮食文化等。以下是一些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

饺子:饺子是一种包馅的传统美食,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中国汉朝。传说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可以消灾除害,保平安。

粽子: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的传统美食,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粽子是用来纪念屈原的,现在则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龙虾:龙虾是中国南方的传统美食,起源于唐朝,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初,龙虾是穷人的食物,现在则已成为了高档的美食。

酱油:酱油是中国的传统调味品,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由豆制品发酵制成的,现在已成为中国厨房不可缺少的调料之一。

豆腐: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由黄豆制成的,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花酥:雪花酥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为了纪念南宋诗人陆游而制作的。

综上所述,这些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印记,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无论是饺子、粽子、龙虾、酱油、豆腐还是雪花酥,它们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这是对我国古代小农百姓的真实写照。

身为后人,我们对古人的生活,总是怀着一番遐想的。古人的生活是怎样呢他们平常吃的什么食物穿的衣服又是什么样子呢

中国的史书,历来被称为帝王家谱。的确,史家们总是着重笔墨于王侯将相的征伐,而忽略对普通百姓的关注。

所幸的是,还是有不少相关的古籍流传下来,笔者整合资料,今天就来谈谈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百姓的饮食风俗与衣着习惯。

主食的种类与分布区域

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因为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而主食也有所不同。其种类大概有黍、稷、稻、麻、麦、豆几种。

稷是指小米,这种农作物奈高寒,有很强的生长能力,是为“五谷之长”;黍是指黄米,亦是北方的主要粮食之一。《诗经·国风》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可见,这两种谷物是当时中原地区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小米与黄米在古代有很多的名称,小米又被称为粟,其优良品种又称为梁,根据种类的不同,又有“黄梁”、“白黍”等名。

稻,是指大米,因为需要温暖的气候与湿润的雨水,所以普遍种植于南方地区。

麻,是指一种植物,其所结的果实称麻子,古称苴。

麦,就是麦子,无需赘言。这种农作物在战国时期普遍的种植于长江黄河地区。春秋前期,周郑交恶,于是“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豆,在古代被称为菽,亦有大菽、小菽之分。

豆在古代的地位似乎比稷等农作物还要高,据《墨子·尚贤》所言:“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亦言:“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这些记载都将豆类排在了首位,其地位可见一斑。

以上几种谷物,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食。

人们处理主食的方法大概有三:

其一,煮。这大概是最常见的百姓的做法了;

其二,炒。古代的军队,一般将谷物先炒熟,然后调和水来做干粮。因为这一类干粮往往被放在壶内,所以有“箪食壶浆”之说;

其三,磨成粉,这种粉可和面制饼。磨粉的过程称为“碾”,《太平预览》解释碾为:“石碢轹谷曰碾”。

荤菜

荤菜的种类有很多,大致以牛、猪、羊、鸡、狗为主。但在南方地区,渔猎盛行,故南方也有鱼、鳖、蚌等供人食。

除了以上几类,人们还可以去野外捕猎。《孟子》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一句是劝诫人们按时节以进入森林伐木,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便知森林山泽等地是供人们随意进入而不加禁止的,所以人们也能进入山泽进行捕猎。

对于肉类,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三种烹制方法:其一,煮成肉羹;其二,烧烤;其三,制成酱。

春秋战国时期,大抵呈西周食肉的风俗,现列周代八珍于此:

淳熬:将美味的肉酱铺在饭上,再浇上特制的油。

淳母:淳母与淳熬相似,只不过肉酱下面是用黍磨成粉后制成的饼。

炮豚:先取一只小猪,宰杀后清洁干净内脏,然后在里面塞入枣子,再用芦苇将小猪包起来,外面涂上一层泥巴后,放在火上炙烤。等泥巴烤干,将小猪取出,表面涂上一层稀粥,放入盛有油的鼎中煎炸,煎炸后再将鼎置于盛有水的锅中煮上三天三夜。三天后,在食用时用肉酱与醋来调味。

炮羊:参见炮豚。

捣珍:将牛肉、羊肉、糜肉、鹿肉与璋肉中最嫩的里脊部分取出,搅拌在一起后反复的捶打,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去掉肉膜后以肉酱、醋调味。

渍:指用美酒浸泡被切细后的牛肉。

熬:指将肉配上桂皮、姜、盐后烧烤。

肝臀:将狗肝用肠脂包起来,随后用肉酱拌湿,放在火上烤。脂肪烤焦时,肝也就熟了。

西周八珍,大概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肉类食品的主要做法,但这类肉食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

奢侈的贵族们,吃肉的方法可多了去了。吴王僚就是因吃“炙鱼”而被专诸刺杀,楚成王临死之际还想吃熊掌。对于这些“肉食者”,平民百姓们只能在诗中发出他们的愤慨: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蔬菜水果与饮料

春秋战国之时,虽然战乱频繁,但饮品可不少。谈到饮品,酒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酒分为几类:比较淡的,清澈的,叫做清酒,也就是“澄”;还有一种甜酒,唤做“醴”;除此外还有白酒与香酒(鬯)。

(1)段成式,唐朝人,所著《酉阳杂俎》成书于公元1000年之前,其中有“又有一种,形如番芋,蔓生,艺者架小棚使蔓之,花开亦落土,结子如香芋,亦名花生”的描述。

(2)贾铭(1279—1368),元朝人,在《饮食须知》中有“落花生,味甘、微苦、性平,形如香芋,小儿多食,滞气难消……”的记述。《饮食须知》中的内容均来自诸家本草,成书年代应在14世纪中期,而所摘引材料的来源则应更早于成书年代。

(3)蓝茂(1397—1476),明朝人,所著《滇南本草》中有关于花生的记载,其成书年代约在15世纪中期。

(4)《常熟县志》(1503年)中有花生条目称“花生三月栽,引蔓不甚长,俗云花落在地,亦生子土中,故名,露后食之,其味才美”。

(5)《上海县志》(1504年)、《姑苏县志》(1506年)均有关于花生的描写。

(6)赵学敏,清朝人,1765年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对落花生有较详尽的考证,书中引用过唐朝《酉阳杂俎》中有关花生的叙述,认为唐朝时已有花生栽培。

(7)檀萃,清朝人,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中有“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宋元间,棉花、番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棉花、番瓜、番芋、落花生同时传入中国”的记载。这说明中国在宋、元年间(即公元1000年左右)已有花生栽培,而且是与甘薯等作物同时从南洋诸岛国得来的。客观上,我国古代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与农业有关的著述并完整保留下来的不是很多。明朝后期李时珍作著《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1628)均未见关于花生的记述,其原因可能是到明朝末年在中国花生还不是一种广泛种植利用的农作物。唐朝《酉阳杂俎》对花生的描述是现存最早而明确的文字记载,但该书若干不同版本中又没有关于花生的文字表述,因此该书关于花生的记述是否出自唐朝原始版本尚有待考证。更早的文献如西晋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304)中有关于“千岁子”的描述,性状均与花生相同,清朝广东编撰的《大埔县志》中则称千岁子即是花生,而千岁子这一植物名称最早见于汉朝文献《三辅黄图》。从上述有限的文字记载中,暂且不考虑若干不确定的部分,也可以说明在14世纪中期之前中国已有花生的栽培和文字资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1492年,欧洲文献中直到1535年才有关于花生的记述。

宫保鸡丁是咱们中国的一道闻名世界的名菜。该菜式的起源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贵州菜中的胡辣子鸡丁有关,后被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改良发扬,形成了一道新菜式——宫保鸡丁,并流传,此道菜也被归纳为北京宫廷菜。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传统名菜之一。这道菜看似简单,但真的要做到可调众口却没那么简单。此菜成菜麻、辣、鲜、香、烫、翠、嫩、酥,将川菜麻辣味型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烧肉是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特色的红烧肉。其以五花肉为制作主料,最好选用肥瘦相间的三层肉(五花肉)来做。一半肥肉,一半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腻,带有酒香,色泽红亮,十分美味,是伟人最爱吃的菜品之一。

荆州是我国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每次过年回家时,家乡都会变得非常热闹,街边各种各样的传统特色小吃也会变多,迅速吸引大家的注意。

在家乡的各种传统街头小吃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恐怕就要数这个“挺糕”了吧?也有人会把它叫做“顶糕”,反正在家乡方言里,发音其实差不多,大家都可以听懂。

干州锅盔是陕西的一种传统美食,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突出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猪肉的板油。闻着香,吃起来酥,回味无穷,并且耐饥饿,耐贮存,离家远行携带方便。

在中国庞大的煎饼家族中,安徽歙县的石头馃特别与众不同。它的制作离不开一块石头,这就是歙县名产——砚石。借由石头的重量将内馅油脂逼出,馅与饼融合得紧实,吃起来干香四溢。除了最经典的豆黄馅,还有各种蔬菜的组合馅料,皮薄料足又香脆,出了歙县根本吃不到!

中国自古以来好吃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当今走过的地方太多,吃过太多的美食,而且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美食更是琳琅满目。我们就来聊聊古往今来那些民间小吃。

——1、桃花面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桃花面是山西榆次的一种特色面食。"桃花面"原意"逃荒面",主要是烧肉丸子等。因有肉混合起来感觉很好吃,就把这种吃法流传下来,改名为"桃花面"。原来逃荒的时候要饭吃,遇上大户大家办事宴就把剩下的面和菜混合起来给要饭的。桃花面在各地的做法略有不同,霍州喜食饸饹面,而平定喜食丸子,榆次喜食鸡蛋、烧肉等。

在当地是很出名的,每逢春节,家家都要做小烧肉。桃花面卤汁中最主要的是烧肉,说起山西的小烧肉,所以这个桃花面指的不是面条,是说这个卤,是用丸子,烧肉和鸡蛋来象征桃花。

——2、桂花糕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历史,桂花糕是一种十分传统的糕点,也是广为大众所喜爱的特色食品,在经过传统的工艺蒸制之后,外观十分的金黄,入口更加的幽香浓郁。

历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简单,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各种需求。用以鲜美的桂花为主要的制作食材,面质更是十分的松软无比,细腻香醇,且糕点多吃更加令人回味无穷。

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中国特色传统小吃,古代人们说它“香气袭人”,在现在的社会还有桂花糕,有机会好想去尝一下。

——3、炊饼

炊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吧,水浒传中武大郎就是买炊饼的,说白了就是烧饼,因为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宫廷上下都把蒸饼唤作炊饼,这种叫法也很快在民间传开,只知道著名的“武大郎”,就是靠炊饼营生的。正因为如此,两种说法在民间并存,小说里才会一物异名,同时出现的。

在《水浒传》故事的时代,馒头的地位要比炊饼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河郡王张俊向宋高宗进奉食品,就有“炙炊饼”一味,那肯定不是武大炊饼可比。

中国古代饮食与等级制度

你好。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权力挂钩的,史料显示,先秦时期的饮食礼政已经相当完备了。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方式到筵席宴飨等等,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