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风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胃风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局方》卷六 31 方名 32 胃风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功效 35 主治 36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37 制备方法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庄氏家传》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卫生家宝》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脾胃论》卷下 61 方名 62 胃风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66 加减 67 制备方法 68 附注 7 《便览》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胃风汤 1 拼音

wèi fēng tāng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

21 处方

白术、川芎、人参(去芦)、白芍药、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22 炮制

上为粗耒。

23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呜,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2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百馀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空心,小儿量力减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局方》卷六 31 方名

胃风汤

32 胃风汤的别名

胃风煎

33 组成

白术、芎、人参(去芦)、白芍药、当归(去苗)、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各等分。

34 功效

补血活血,益胃气。

35 主治

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疒丂)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小儿风水,小便涩,饮食不进。形肿如腹,四肢皆满,状若水晶。

36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大盏,加粟米100余粒,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稍热服。

37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8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厥阴药也。胃风者,胃虚而风邪乘之也。风属肝木,能克脾土,故用参、术、茯苓以补脾气而益卫;当归、川芎以养肝血而调荣;芍药泻肝而能和脾;肉桂散风而能平木,故能住泄泻而疗风湿也。又曰白术、茯苓能壮脾而除湿,川芎、肉桂能入血而驱风。

39 附注

胃风煎(《医级》卷八)。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人参胃风汤”。

4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庄氏家传》 41 方名

胃风汤

42 组成

人参(去芦)、官桂(去皮)、白术、川芎、天麻(肥白者)、大附子(炮裂,去皮脐)各等分。

43 主治

小儿风冷入肠胃,腹痛泄泻。

4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入粟米煎7分,去滓温服。

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5 《普济方》卷二十三引《卫生家宝》 51 方名

胃风汤

52 组成

川芎1两,白术1两,人参5钱,白茯苓5钱,五味子1两,诃子3个(湿纸裹,煨),诃黎勒3个(湿纸裹,煨),槟榔2个,官桂5钱(去皮),川干姜5钱(油涂炙),陈皮1两(去白),薏苡仁1两(微炒),神曲5钱,麦糵5钱,甘草5钱(炙),附子1个(去皮,炮制,去尖,切作片)。

53 主治

脾胃久冷,心胁胀满,腹胀肠鸣,不思饮食。

5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盏,加大枣1个,煎7分,温服。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6 《脾胃论》卷下 61 方名

胃风汤

62 胃风汤的别名

胃风饮

63 组成

蔓荆子1分,干生姜2分,草豆蔻3分,黄柏3分,羌活3分,柴胡3分,藁本3分,麻黄5分(不去节),当归身1钱,苍术1钱,葛根1钱,香白芷1钱2分,炙甘草1钱5分,升麻2钱,枣4枚。

64 主治

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紧搐,目内蠕瞤,胃中有风,独面肿。

65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热服。

66 加减

中风自汗,汗多不得重发汗,宜去麻黄,而用根节。

67 制备方法

上锉,如麻豆大,分2服。

68 附注

胃风饮(《赤水玄珠》卷十四)。

7 《便览》卷二 71 方名

胃风汤

72 组成

人参、白术、茯苓、川芎、芍药、当归、羌活、防风、黍米。

73 主治

风入肠胃作痢,或赤或白,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脉虚,色如陈腐将危者。

74 胃风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2钟,煎服。

古籍中的胃风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三杂证门下]滞下

熟艾汤、五苓散,可选而用之。若风痢下血太过,宜用胃风汤加木香、黑豆煎服。若夏秋之间,下痢或赤或白,或

《张氏医通》:[卷十三·专方]中风门

烦热疼痛。加酒黄柏。厥冷拘急。加熟附子。升麻胃风汤治胃风能食。手足麻瞀。目面肿。升麻当归白芷葛根(各

《普济方》:[卷二百七泄痢门]总论

皆能令人泄泻。如伤于风其脉必浮,下必带血,当以胃风汤驱散之。如寒气所伤,脉必沉细,腹肚切痛,下必青

《杂病广要》:[诸血病]大便血

下清血,或风湿入肠胃,下如豆汁,或下瘀血,并宜胃风汤、胶艾汤。泻血或淡或浊,或鲜或瘀,亦宜胃风汤,

《医门法律》:[卷三中风门]中风门方

中医·便秘便秘(constipation)为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又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本证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症状,本条专论便秘,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由于其他疾病而兼见大便秘结者,不在本条论述范围。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如经多次治疗无效者,须查明原因。便秘的定义《中医药学名词》(2004):便秘是指以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药学名词》(2010):便秘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分实秘与虚秘。便秘的分类便秘一证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名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等说。《景岳全书·秘结》认为:“此其立名太烦”又无确据,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无为临证之害也。”他主张按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类,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按照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便秘可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等四类。由肠胃积热,津伤液耗所致者,称热秘;由阴寒固结,阴虚不运所致者,称冷秘;由气机壅滞所致者,称气秘;由气虚血少、肠燥便结或推动无力所致者,称虚秘。便秘的病因病机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最后由大肠传送而出,而成大便。如果胃肠功能正常,则大便畅通,不致发生便秘。若肠胃受病,或因燥热内结,或因气滞不行,或因气虚传送无力,血虚肠道干涩,以及阴寒凝结等,皆能导致各种不同性质的便秘。体素阳盛,肠胃积热凡阳盛之体,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胃肠积热,或于伤寒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津液耗伤,导致肠导失润,于是大便干结,难于排出。如仲景所

详见百科词条:便秘 [ 最后修订于2018/8/17 9:29:42 共308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扁鹊,名秦越人,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河北省沧州市任丘人,开创了中医望闻问切诊疗的先河。扁鹊医术精湛,被广大老百姓尊称为“神医”。

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的成语由来):扁鹊游医各国,悬壶济世,一天他见到蔡桓公说:你有小病,只在皮肤,无伤大碍。蔡恒公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第二次,他见蔡恒公说:你的病到了肌肉,也不伤根本。蔡恒公也不理会他。第三次,他又见蔡恒公说:你的病到就肠胃,再不治疗,就在性命之忧。

2、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著有《伤寒杂病记》等巨作,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坐堂医生”的由来:话说张仲景被举孝廉,成为长沙太守,虽然他身为朝庭官员,但仍不忘为当地老百姓排忧解难,治病救人。

3、孙思邈,唐朝著名医学家,陕西省铜川市人,著有《千金要方》、《唐新本草》等著作,其中《唐新本草》是我国医药史上笫一部药典。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传闻孙思邈141才仙逝。

“悬丝诊脉”的绝技: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有龙胎,历时十多月也不见分娩,而且重病缠身,久卧于床。唐太宗召来众御医来医治也不见好转,后经大臣推荐孙思邈,唐太宗马上派人到华原县请孙思邈进宫面圣。

4、华佗,安徽省毫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张仲景是同时代的人。他医术高超,医德垂范,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外科手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

死亡之谜:东汉三国时期,曹操患有长年的“头痛病”,一发起病来,脑浆胀裂,剧痛难忍。他早听闻华佗医术卓越,闻名于世,便派人邀来华佗。

5、李时诊,字东璧,湖北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濒湖脉学》,其中,《本草纲目》是16世纪之前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药巨著。

遍尝百草:李时珍当年在京城太医院做太医时,发现院中很多的医药典籍有不妥或错漏的地方,典籍之间记录同一种药竟然有不同的描述,甚至是张冠李带,显然,是历代庸医对医术盲从权威、敷衍了事的结果。

胃风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胃风汤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