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为何会那么困难?想要传播古迹文化,究竟该怎么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5收藏

古籍修复为何会那么困难?想要传播古迹文化,究竟该怎么做?,第1张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籍承载了这悠久的历史。而中国古籍数量巨大,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蕴含了我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现如今传世古籍大概有十余万种,它们的保存状况却不是很好。许多古籍修复工作者一直在拼命的修复,然而古籍修复工作依然进展得十分缓慢。为什么古籍修复那么困难呢?

其一是古籍破损严重,这是很多图书馆都出现的问题。很多古籍破损严重到不能翻阅的程度,这给修复人员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自然的侵蚀,还经历了人为的破坏。随着时间的流失,纸张变得很脆,一碰就会碎。其二是很多古籍都是通过购买,收集,捐赠等方式进入图书馆的,书籍在进馆之前保存程度不同,有些古籍甚至还有残损。其三是资金问题,古籍修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备不足,人员不足。其四是在图书借阅过程中受到人为损坏,很多人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没有保护的意识,导致一些古籍在后期借阅的过程中损坏了。

那么想要传播古迹文化应该怎么做呢?其实现在随着人们对古籍保护认识程度的加深,古籍修复的过程越来越专业,主要是修复,尽量保持古籍的原汁原味。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持书籍的原意,不要放太多的主观因素。在用于修复古籍的设备和材料中,要注意成分,不能对古籍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古籍的保护,比如将古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延长古籍的寿命。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图书馆借阅古籍时要注意轻轻翻页,尽量做到轻拿轻放,减少古籍的磨损程度。

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中医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

文化如水。中华文明看似柔和,实则坚强。这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古国早已进入了博物馆,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吹雨打,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知来处,明去处。正是中华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薪火相传。

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我们感到,从优秀典籍入手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今天的中国已经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阅读的便利性、丰富性已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说“书当快意读易尽”,然而,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传统经典?又有多少人读得懂、读得进传统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是:

《典籍里的中国》同样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其聚焦在典籍中的经典名篇,第一期选择解读《尚书》用意深远,让这部虽然诘屈聱牙但位列“五经”之中,实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经典古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同时,节目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实现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相见。这种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典籍精华故事化,达到视觉、情感冲击直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妙不可言。

节目特色:

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独辟蹊径,聚焦《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红楼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史记》《诗经》《楚辞》等经典书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

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其中,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成为节目一大亮点。节目牵引着观众的思绪和情感,让人们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

今天写的3个小短文, #90后女孩用3D插画还原山海经神兽#这个话题。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了。感觉自己的思路比以前开拓了很多,之前让写文章的话,都是从一个角度写而已。不知道是否是这段时间的日积累起的作用。

文章质量虽然说不上很好,但是发现自己写作的思路是开拓了一些。这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吧。希望大家一起点评。

1、

一幅幅浮想联翩的画面,把一个个猛兽都画得那么温柔,充满柔情,有网友留言说:“她的作品超级棒,画中的神不再冷冰冰,而是有温度的。”

她一个偶然的机会,在2019年开通个人抖音账号,仅仅发表了102个视频,就吸引了1330000粉丝,成了众多中国文化传承的代言人,堪比李子柒,红楼宴一道,被誉为是让古籍活起来的人。

她是谁呢?

她是90后舍溪,一个半路出家的画家,来自河南的一个小县城,仅仅用4年的时间,她完成了对山海经中那些奇异神兽的富有生命力的创作,她让这些平时让人害怕,恐惧的神和兽,重新定义了新的象征。

有人说,这些神和兽有了人情味,有活力,不是兽,而是中国古籍文化流传的一种象征。

舍溪的创作,开创了中国古籍文化传承的新开篇,她让更多人能关注中国古籍文化,使得古籍文化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加吸引人。她是功不可没的。

而这些的话,舍溪却归结于自己对神兽的理解,她希望人能与神兽共存,和谐友好相处。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加入流行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能源远流长。

2、

“妈妈,这个怪兽太恐怖,我不敢看这个书了。”我6岁的儿子嚷着跟我说话,一边把《山海经》这本书给扔到一旁了。

我一边摇头,一边捡起书。诚然,在这本《山海经》里,儿子的理解是里面的怪物太多,看起来太恐怖了。我不要看这样的书。

正巧,我刷到了抖音上一则有关河南女孩舍溪画山海经的视频,我把这些给儿子看了后,儿子顿时就被吸引住了,连忙喊着:“妈妈,这个里面的山海经的怪物实在是太美了,我还要继续看《山海经》”。

后来,我才了解到,舍溪目前是自由职业,专职画《山海经》,她画的山海经里的怪物,少了怪物的冷漠,而加入怪物的“温暖”,让这些怪物不再变得可拍,而超乎了常人的想象,每个怪物都那么有灵性,都那么温柔。

她经常在深夜里画画,一灯一笔一画布,那些古人文字里“其状如羊而赤鬣”的“葱聋”、“状如狐,其背上有角”的“乘黄”、“养之可以已忧”的 “朏朏”……逐渐鲜活起来。

这些让人看起来是怪物的画面,在她眼里竟是神与兽,是古籍生命力的延展。她用三年多的时间,将这些神与兽一一呈现在眼前,就是为了弘扬古籍生命,让更多人了解古代文化,保护古籍,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哇塞,这个画实在是太美了,你看这个怪兽,哪里是怪兽啊,简直就是艺术啊,太美了!!”

小华在办公室里突然喊了起来。小华是公司的设计师,平时总是喜欢到抖音上去找一些灵感来设计。

这不,她又发现了新大陆。她说的这个抖音是叫舍溪的一个女孩子画的画,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画出如此美妙,让人兴奋不已的画的呢?

后来,我了解后,不禁惊讶万分,这么专业的画,竟然是一个业余人士画出来的。

舍溪从小喜欢画画,因为工作原因,她辞职回家画画,做一名自由的插画师。

本以为自由了,不用每天朝九晚六,或者是加班到深夜,可是成为自由者后,她加班的时间更多了。

每个深夜,她都是跟这些神和兽们做心灵沟通,她认为神兽在和人相处时,就应该以温柔的面目出现,“如果他们只知道一味地凶狠,那也就不是神兽而是凶兽了吧?”  用自己的一笔一画呈现出来,于是她的所有的神兽都呈现出了“温柔,”而不是凶狠,残暴。

有人说相由心生,那么对于舍溪的画来说,则是由画家的内心感受来呈现。

舍溪从体育教师,深式打工人,到UI设计师,到辞职做自由职业者,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内心选择,选择做一个独立的自己,温柔而又温暖。

她专心尽职,用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是值得所有人都学习的。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成功就离你不远。而舍溪也正是如此践行着自己的一切。

你觉得呢?

#90后女孩用3D插画还原山海经神兽#

你喜欢哪篇?欢迎点评留言。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让湮没千百年的历史文化

从残破古籍中“重见天日”

是文物修复师们的追求

在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籍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志亮看来,文物修复是触摸过去、造福未来的工程。与文物修复结缘近30年,他是如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业界知名“大咖”的呢?

潜心学习研究“门外汉”转身业界“大咖”

毛笔、镇纸、板刷、喷壶、镊子、薄膜、命纸、摄像机……大大小小的工具在案桌上排开,在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志亮正在对几幅古籍、碑帖作品进行修复。

“有的古书、碑帖因为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了虫蛀、酸化、腐化等现象,让本就薄如蝉翼的文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对这些‘生了病’‘有创伤’的文本‘做手术’,让它们‘起死回生’。”张志亮如是说。

1971年,张志亮出生于潍坊安丘的庵上镇赵家营村。受父母的文化熏陶,他自幼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说起对碑帖传拓的“初次体验”,张志亮回忆起了童年的时光。一次放学途中,他路过庵上石坊,石坊刻画着雄伟高大的武士、美丽动人的梅兰竹菊……精美的图案花纹让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纸笔开始描摹起来,虽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描摹得栩栩如生。

1989年,张志亮来到河南洛阳,成为一名通讯兵。在部队里,他的文艺特长被发现,随后成为部队的文书。1993年,退伍复员的张志亮留在洛阳当起了装裱学徒,他的金石碑刻研究生涯由此开端。

“碑帖是较为早期的印刷术,它可以还原一些历史事件,这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中国书法的传承也离不开碑帖,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褚,他们的书法也是靠碑帖传承下来的。”张志亮说,从那时起,他就有了收藏碑帖、石刻、古籍的爱好,并阅读大量史料,试图还原文字背后的历史。

在此期间,张志亮不忘继续“充电”,他去大学深造,拜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马子云高徒周佩珠为师,学习青铜器全形拓技艺……出于对古文化的热爱,张志亮在研究金石碑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他逐步掌握了文物修复技能,对于拓本的识别,也达到了“一眼定真伪”的程度。2010年,洛阳市碑帖研究会成立,张志亮被推举为会长。

连续奋战10小时碳化破损的梵文绢本“重见天日”

据介绍,这个粉盒为青铜质地,其中一面已经破裂,里面的绢本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碳化、破损。拿到粉盒后,张志亮先在案台上铺好一张透明薄膜纸,用喷壶把清水喷到案子上,再把薄膜纸刷平、刷实。由于在地下存放了上千年,整个绢本已经碳化,只能随势打开,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放平,张志亮根据绢的裂纹和文字走向,像拼图一样,慢慢地对绢文进行拼接,并用洁净的毛笔蘸上清水,把经文贴于案面。

“因为绢本上的经文是不好识读的梵文,所以我只能根据绢本的残破痕迹去接。唐代绢都是经纬线为单股制造,看着很是结实,但是稍微一碰就破损了,在拼接时,只能靠水的浮力,推动绢本的移动和定型。由于是碎片拼接修复,为了更好地对接纹路,只好画面朝上,对好后再翻转过来。这个过程也要慎之又慎,不可大意。”张志亮说,他用另外一张薄膜附到正面的绢本上,翻转过来,再刷上手工调制的糨糊,用干复法上附上单宣纸……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5点,张志亮经过连续近10个小时的工作,最终把这一绢本修复成功。

心怀敬畏,每一次修复传拓都是“与历史对话”

“每一次修复、传拓都是棘手的挑战,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不可有丝毫的怠懈。否则就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张志亮说,近年来,他也参与过刘墉、王铎、沈周、余集等名家残画的修复工作,还修复过隋代的梵文经卷,传拓过清代乾隆玉玺。

“这份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张志亮说,这个工作虽然做在当下,但触摸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因此,要怀着敬畏的心,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古代艺术品,让文物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在张志亮看来,金石碑帖的修复、传拓工作,是严肃、专注而“孤独”的修行,也是复活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眼下,业界‘金石热’的潮流已经兴起,将来,我们希望能联合社会各界,搭建起金石碑帖文化的交流平台,让大众从收藏、研究、传拓、修复、鉴定、考据等各个角度,认识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张志亮说。

人物简介

张志亮,1971年生于潍坊安丘,字旭庵,号南园居士,尊汉堂主。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洛阳市碑帖研究会会长,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被评聘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多年来,张志亮致力于金石文字的传拓、收藏和研究,主要从事碑帖的传拓、鉴定和修复工作。

张志亮曾先后传拓山东《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偃师唐《升仙太子碑》、晋《辟雍碑》、荥阳北魏《敬史君》碑、巩县石窟《六朝造像》及各类隋唐墓志。玉器有乾隆玉玺《太上皇帝》印,吉金有《吴王夫差剑》、陈介祺旧藏《新莽铜量饭帻》及商周青铜器全形拓等。

依托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模式,开发创意产品,激活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优秀古籍善本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领会其文化内涵、认同其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建的热情,真正实现优秀古籍善本价值的双赢。

要切实坚定文化自信,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怎样统筹好文物保护工作

要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夯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长效保护机制,坚决守住文物安全底线。

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要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切实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让文物焕发新生、创造价值、赋能发展。

要建设好维护好利用好各类博物馆资源,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城市公共产品“金名片”。

古籍修复为何会那么困难?想要传播古迹文化,究竟该怎么做?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籍承载了这悠久的历史。而中国古籍数量巨大,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蕴含了我国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现如今传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