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第1张

新疆博物馆是一座其不论是建筑规模抑或是馆藏数量都非常值得参观的,并且这里的文物展示着它的别样风情,尤其是那些极具丝绸之路风情的文物更是让它跻身中国顶流博物馆之例,成为中国一级博物馆,那么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第1件,伏羲女娲交尾图

伏羲女娲交尾图,唐代绢画,高2215厘米,上宽1055厘米,下宽809厘米。

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相传他们是兄妹,伏羲龙身,女娲蛇躯,当时世界上只有他们二人,兄妹俩别无选择,最终结为夫妻。从此他们不但创造了天地万物,而且成为了繁衍人类的始祖。

画中,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上身相拥,蛇尾缠绕,两者上部画有炎炎烈日,尾下则是皓月当空。画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现在人无从知晓,有人说酷似生命遗传基因结构图,还有人说是古人臆想的神秘符号,总之,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留下了非常神秘的色彩。

第2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汉代织锦护臂,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95年发现于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此锦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该织锦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锦面绢里,为五重平纹经锦,纹样和题材新颖别致,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花纹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气纹及孔雀、仙鹤、避邪、老虎等瑞兽纹,上下每两组循环花纹之间贯穿小篆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堪称是我国汉代锦的精华。

该锦再加上墓中出土的其它锦上的文字,合起来应该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寓意五星同时出现于东方之天象对中国征伐有利。

第3件,彩绘天王踏鬼木俑

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此俑出自唐代将军张雄夫妇合葬墓,这种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天王全身施彩、双目圆睁、神态威严、气势雄伟,降魔除妖,以保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灵魂平安。这类木雕天王踏鬼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仅见一例。

第4件,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唐代手工泥塑彩绘俑,

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仕女发束高髻,额间花钿,上身穿白色小花纹襦衣,下穿黑色树叶纹图案的绿色长裙,裙上端高及胸部,足穿黑靴,骑在鞍马上,形态典雅,再现大唐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

第5件,弈棋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唐代绢本设色画,1972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屏风画。

该画出土时已破碎,经修复,重现了11位妇女儿童的形象。画面以弈棋贵妇为中心人物,围绕弈棋的主题,又有侍婢应候、儿童嬉戏等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生活的一组工笔重彩风俗画。

此图中贵妇身着典型的唐代服饰,发束高髻,额间描心形花钿,身着绯衣绿裙,披帛,手戴玉镯,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贵妇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线条流畅,质感逼真。依据仕女穿着,该贵妇当为六品官吏之妻。

第6件,战国青铜武士俑

战国青铜武士俑,1983年出土,高40厘米,中空,用红铜合模铸成。

该俑深目高鼻,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手中各有一孔管,原应为弓箭一类的武器。全身肌肉发达,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战国墓殉葬武士俑并不鲜见,但一般为陶质和木雕,青铜铸造武士俑则极为罕见,其应是战国时期在伊_河流域活动的少数民族塞种人男子形象。

第7件,最早《三国志》手抄本

该抄本残卷为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长22厘米,宽72厘米,隶书字体,残存40行,约570字,起自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刘备率军伐吴,孙权以陆逊为督拒之,次年战胜蜀军,至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九月魏伐吴,孙权“卑辞上书”乃魏文帝曹丕回书止。

我们都知道陈寿著《三国志》是在3世纪末,而这本残卷处的年代则是在《三国志》问世不久,可见在晋朝的时候,中原和西域的交流十分密切,当时的文化传播速度甚至超出了今人的想象。

第8件,木亭模型

木亭模型,出土于阿斯塔那古墓,来自1000多年前的唐代,高208厘米,整体呈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中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说明1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就对新疆地区影响深远,这件“木亭模型”是代表中国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包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斗拱,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9件,阿图什人头骨化石

新疆地区最早的人类是哪种人类呢直到1981年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出现,人们才有了答案。考古学、人类学、地质学专家对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特点、级别和地层、地理环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鉴定这一人头骨化石至少有一万七千年的历史,为18岁左右的男子头骨,比现代人头骨要厚。

“阿图什”人头骨化石的出土,意义重大,它证明新疆地区历史悠久,至少在一万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第10件,干尸

新疆博物馆的干尸太多了,保存地十分完好,其中有名的就有楼兰女尸、营盘男尸、小河墓地女尸、且末男尸和女尸等,因为画面不适,就不上一一上传照片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那你知道新疆 传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新疆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新疆传说故事:后娘的故事

 锡伯族 民间故事 ,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从前有个人,其妻突发暴病而死,留一七岁女儿。

 父因在外当差,少回家,难顾女儿,后娶一寡妇为妻。

 寡妇有一女八岁。不久后娘便开始虐待孩子,将自己的女儿视作宝贝。

 前妻的女儿越长越美,后娘之女越长越丑,后娘便起歹心,把她推进井里把井填掉。

 父亲回来,后娘谎称女儿得急病死去。

 悲痛的父亲发现从原井口长出的一棵柳树苗几天间长成大树,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会唱九十九种曲调且极悲哀。

 父亲将它放进鸟笼,后娘又使毒计害死它并丢进炉中烧成灰倒在外面。

 第二天,邻居孤身奶奶在灰里找到一颗晶亮的绿宝石,后绿宝石变成一美丽的姑娘。

 一天,姑娘备一桌饭菜,让老奶奶把父亲和后娘请去做客。

 席间姑娘讲了一段悲惨故事,父亲才恍然大悟,大怒,即刻把后娘送官府严惩。

新疆传说故事:连心溪的故事

 相传,疏勒国王子在山中打猎受伤,被一名叫鶄的貌美牧羊女所救,便经常借故打猎约会牧羊女子;牧羊女也被王子的真诚情义所动,爱上了王子。疏勒王知道这件事后大怒,他瞒着王子将牧羊女囚困在疏勒国后山的迷谷里。牧羊女在山谷中因思念王子,整日悲伤流泪,可她也没有 办法 走出迷谷。

 王子知道后,只身来到山谷中寻找自己心爱的人,他呼唤着鶄的名字,寻遍众多的山谷。干粮吃完了,水也喝光了,找了七天七夜,还是没有找到他心爱的人。可王子还是在山谷中继续寻找,终于身疲力竭。绝望的王子对着山谷倾尽全身力量,呼喊鶄的名字,声音震撼山地,山体瞬时裂开一道峡谷,王子也昏迷在连心溪旁。这时牧羊女也听见了王子的呼唤,她泪流如泉涌,眼泪汇集成溪流,顺着山谷流到王子跟前。王子感觉到了鶄的眼泪,他知道鶄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于是他振作精神,顺着溪流继续寻找,但由于体力不支,王子还是倒下了。鶄被困在山谷中,她不停地哭泣了49天49夜,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最后她化身为溪流,希望有一天王子能顺着溪流找到她。由于溪水的灌溉,王子死去的地方长出了一片茂密的胡杨林,千年不变的溪水与胡杨林便永久的缠绵在这个山谷。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山谷命名为寻情谷。后人为了记念这对忠贞的情侣,便将此两山之间的低凹处称之为“寻情谷”,牧羊女化身的小溪被称为“连心溪”。

新疆传说故事:花的传说

 在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玉是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的化身。

 相传古代于田国的玉河畔,居住一位技艺绝伦的老石匠,带了一个徒弟。

 在六十岁生日那天,于玉河中拾到一块很大的羊脂玉,精心琢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玉美人。

 老石匠情不自禁地说:“我要有这样一个女儿多好啊!”

 果然,这玉美人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姑娘,拜老石匠为父,取名叫塔什古丽(玉花)。

 不久老石匠去世,塔什古丽与小石匠相亲相爱。

 可是,当地一位恶霸,趁小石匠外出,抢走塔什古丽,妄图强迫成亲。

 塔什古丽不从,恶霸用刀砍她。

 她身上发出了耀眼的火花,点燃了恶霸的府第,而自己化成一缕白烟,向故乡昆仑山飞去。

 小石匠得知后,骑马去追,沿路撒下了小石子,成为后人找玉的矿苗。

 维吾尔族人民历来崇玉爱玉, 谚语 说:“宁做高山上的白玉,勿做巴依(地主)堂上的地毯。”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新疆的传说故事

2 新疆和田玉的传说故事

3 新疆民间故事

4 狼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5 达斡尔族民间故事

6 56个民族民间故事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1901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开始了他的新疆考察之旅,这次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 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木简、精美的丝织品……

斯坦因的发现,让尼雅这个深埋流沙将近2000年的遗址进入了大众视野,100多年里多次的考古发掘,更是让它名声大噪。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为代表的各类织物;众多的的佉(qu,一声)卢文简牍;来自埃及的玻璃珠…每样背后都是 历史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

本期,灶物者带您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看看丝路上的精绝古国~

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让他震撼不已,因此尼雅成了斯坦因每次中亚考察的必经之地。他一生四次来到尼雅,拿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梵文、佉卢文简牍文书、钱币、绘画、壁画、石刻等等。

1931年2月,斯坦因的这次尼雅之行,发现了一枚汉简,虽然已经残破,上面的话却还分辨的出来:“汉精绝王承书从(事)…”

“承书”等字眼的出现,说明这枚汉简记载的内容是典型的汉代“下行文书”。 简单的说,就是上级官吏向下级官吏下达的命令使用的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说明了三个重要的事情。

第一——确认了精绝国的存在

说到精绝国,我们可能会想到《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觉得它神秘诡谲,地下埋葬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可艺术创作必然来源于现实, 历史 上确实是有精绝国的。

第二——证实了史书关于精绝国的记载

不少史书中都有关于精绝国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班固的《汉书》。

通过这段记载,可知精绝距离长安的位置,再加上其它几个参照,可以判断精绝国的大体位置,但这枚汉简,以及更多文物的出土,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精绝国的位置是对的,而且给了人们对精绝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在此。

第三——精绝是受汉中央政府管理的小国

汉简上写到让“汉精绝王”去做某某事情,证实精绝受汉王朝管辖,是汉王朝的附属国。而且精绝国的首领称为“王”。

影视剧中,胡八一、Shirley杨他们去精绝古城寻找鬼洞族,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遇到一阵强风沙,将他们卷入,掉进一个洞里,无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

那实际的精绝国什么样?

从史书“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这句话可知,精绝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只有480多户人家,3000多人,这个规模可能还比不上那时中原的一个城市。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宜居,少数的绿洲是人们生活的乐土。精绝人就生活在一其中一块绿洲上,经过考古探测,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人们就在河流两岸生活,这条河就是尼雅河。

与其说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还不如说是精绝人选择了靠近水源的地方定居。在没有太多水利设施的古代,靠近河、湖是绝对的生存之道。世界上所有古文明的故事中,都有一条大河。

从已经探明的遗址范围平面图可知,精绝国南北狭长、东西向窄,有点像鞋底的形状。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不少房屋基址,南北都有,不少房屋基址旁还有用来养牛羊的围栏,整个遗址内还有各类果树的遗存,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可以做陶器、弓箭等日常用品。

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精绝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牧业、手工业都有,生活应该还不错,和其它地方相比,也并没什么神秘。

20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收获颇丰,尤其是1995年发现、清理的两座墓葬,规格很高。它们被命名为M3和M8,M8叠压在M3之上。

墓中有丰富的陪葬品,还有写着“王”字的陶罐,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也出自这个墓葬。 虽然墓中没有印章等物品直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但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说明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精绝国的其中一任国王。

要说尼雅遗址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类物品,丝织品绝对可以排第一,尤其是织锦,基本件件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 因为我针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写过一篇详细的文章(“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精绝国小小织锦,为何有此神奇预言?),在这里就不讲它了,我们来看看其它的。

首先说一说“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

这件织锦出土于和M8有叠压关系的M3号墓。这种有”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字眼的织锦是汉朝锦署专门为地方王侯织造的一种婚礼专用锦,应该是中央政府赏赐给精绝国王的。

尼雅遗址出土的大部分织锦都是汉晋时期四川成都制造的蜀锦,这件也不例外。

为什么确定它们是蜀锦?

从时间上来说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川成都,有2000多年 历史 ,是四大织锦中最早的一个; 从 历史 上来说 ,四川的蚕桑纺织业一直十分发达,古蜀国的开国王就叫做蚕丛; 从兴盛期来说 ,汉朝是蜀锦的兴盛期,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影响深远,以至于成都至今又称锦官城、锦城。

织锦是一种采用重组织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简单是说,织锦和其他的丝织品不同,它的颜色和花纹不是织好布后染出来的,而是直接用彩色的线织成的。

经线、纬线相交成布。试想一下,如果你要织一块宽20厘米、长20厘米的布,每一厘米有100根线,每织一根纬线,你需要把这2000根经线上下分开,让它们形成开口,把纬线穿进去。如果是单色的线,还挺好操作,反正上下数量一样,有个开口就行,很好织。

但如果要你织一匹宽50厘米,每一厘米有150根线,而且不是单色,要用五个颜色的线织出花纹,你该怎么做?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原物就是差不多50厘米宽,每厘米有170根经线,分为白、蓝、红、黄、绿五个颜色,因为汉晋时期织锦用经线显花,要织出不一样的图案,五种颜色的8500根线,每织一纬,都要重新排列一次。

这样的排列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织工很难记忆,即使有先进的踏板提花织机、有事先做好的花本,做这样一个织锦,依然非常困难,所以丝织物品种几十种,只有锦是金字旁,且自古就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踏板织机本质上是用竖着的经线显示花纹的一种织机。 使用之前先根据每织一纬,经线的排列顺序,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有一个脚踏板来控制,称作综。总的来说,控制背景色叫作地综;花纹的颜色叫作花综。

如果经线的排列组合太多,织机在纵向上会特别长,而且越是后面的组合越不太好织,所以织一台织机不能有太多的经线排列组合,所以汉代织锦的图案不会太大,有的织锦幅度很大,但仔细一瞧,图案都是循环的,一般几厘米就循环一次。

织锦每多一个色,并不是增加一个排列组合,而是成倍计算量的增加。所以那时候织锦的颜色并不多。有 三种、四种颜色织锦就挺厉害了。而 这件织锦和“五星”锦一样有五个颜色,是汉锦中颜色最多的,可见其价值。

除了这件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我个人还很喜欢尼雅遗址431号墓出土的这件“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这个织锦,被作成一个枕头的形状,而且两边向上翘,在尖部各有一个公鸡头,所以叫做鸡鸣枕。

鸡鸣枕是用来陪葬的明器,一般放在死者的头部下面。

汉代的织锦,最为常见的就是用蓝色和红色做背景色,这点在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上也有所体现。

汉朝,用来给丝线染色基本都是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利用自花、草、树木的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一般的染色植物加上明矾等一些媒染剂就会呈现出很多种的色彩。

汉朝的蓝色一般是用蓝草来染,只要能染蓝色的都成为兰草。 汉朝的红色最早是由茜草来着色。但茜草染出的颜色比较深,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红花,逐渐改良染色技术,到了唐初,才有了非常艳丽的“真红色”。

汉唐时期,成都生产的红色织锦那可是非常有名,敦煌博物院有一件文书,写的就是当时丝绸之路那些商人卖的织物,开头就是:“西川织成锦、红川锦、软锦…”。说了四川的织锦,还强调了红色的织锦,可见红色织锦的受欢迎程度。

尼雅遗址中,“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万事如意”锦等都是红色的。

这种汉隶书的吉祥文字,再配合“云气”纹、神兽纹、茱萸等花草,体现了汉朝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

织工把这种审美融入到丝织品中,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流向各个地方。得到它们的人,用它们做衣服、裤子、鞋子、枕套、荷包…中原的丝织品,却也是他们的生活。

新疆干燥的气候,让很多丝织品深埋千余年,依旧光鲜。它们就像一把钥匙,用它就可以打开一千多年前的时光。

那时候的精绝虽说是一个小国,却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丝绸之路按照东西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基本每一段又分为南北两条路。而精绝国就在丝绸之路中部的南段这个位置。

丝路漫漫,沙漠无垠,不论是商人、僧人还是政客,这条路都不好走,一个个绿洲就成为他们途中唯一可以休整的地方。

精绝就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人员交流、货物往来。因此这里出土的文物体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 卢文简牍。

卢文是一种看上去有点像蝌蚪的文字,现在已不再使用。1901年斯坦因首先在尼雅发现了这种文字。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健陀罗地区(今天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塔北边、阿富汗那片地方)的一种古文字,后来逐渐在整个中亚流行,2200多年前, 这个地方随着一系列民族迁徙,佉卢文逐渐东传。考古工作者除了在尼雅,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天山南麓、罗布泊沿岸等遗址中都发现过佉卢文的简牍。

目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佉卢文简牍至少有700多件,文物学家对这些简牍进行解读,可知这些简牍内容涉及 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各个方面,可见当时, 卢文应该是精绝国日常使用的文字之一。 这些资料对研究精绝国的 历史 、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大量的佉卢文简牍的出土也有助于这种文字本身的研究。

除了佉卢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佛教。

精绝国的人是信奉佛教的。

仔细看尼雅遗址的平面图,不难发现所有的房屋、果园等全部都围绕着一个佛塔布局,那个佛塔在整个遗址的正中间,想必它也是精绝国人们生活的中心。

历史 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洛阳白塔寺的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没错,佛教是东汉年前传入中国的,按照白马寺建成的时间算,距今也有将近2000年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陆路、海路两种说法,陆路就是进入新疆,然后再向中原传播。 所以像精绝这样的国家,它会比中原的人们更早的接触到佛教。 在佛教刚进入中原的时候,精绝应该已经有很多信众了,他们把佛塔修建正在中心,在已经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中,也有很多内容中有“僧人”“长老”这样的字眼。

除了中原的丝织物、从西边传来的佉卢文、佛教这些特别明显的文化元素外,尼雅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也与交流有关。

来自埃及、大量蜻蜓眼玻璃珠,泥封、浮雕上戴钢盔、执盾牌,以及其他的希腊神话神祇;家具、木板、壁画上的大象纹饰、有翼神兽;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钱币…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活跃时间并不长,西汉时期,它和汉朝亲善,关系不错,但到了东汉时期,就被鄯善国吞并,之后随着河道变迁、环境改变,整个精绝都被埋入地下。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也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国,这里的人们信奉佛教,种地、饲养牛羊、还可以做出漂亮的工具和工艺品,和中原人差别不大。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文化面貌保存完好,是研究汉晋时期塔克拉玛干地区聚落形态、生产状况的重要参照;也是探究丝绸之路南道,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证据。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J] 于志勇 文物 2000(01)

2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J] 卫斯 西部考古 2018(01)

3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J] 林梅村 文物 1996(12)

4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J] 武敏 西域研究 1996(02)

近代时期,清政府在与列强的斗争中一败涂地,被迫打开了国门,对外开放,由此大批外多人蜂拥而至。当时很多外国人以各种名义进入中国,想着法子掠夺财富。比如说当时的四川,有很多外国人在当地以传教的名义广建教堂,实则不过是侵占农民的土地,当起了大地主。这一套做法早已被他没在美洲地区用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人用着相同的法子,干着盗墓的勾当,将我国很多宝物偷偷盗走。

当时由于政府已经被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关于文物保护方面也就放松了很多,这导致很多地方盗墓活动猖獗。比如说陕西等地区,不仅有我国民间的盗墓组织,进行盗墓活动,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很多外国面孔。比如说日本人就时常出没在该地,秘密进行盗墓,很多文物因此流失海外。而在遥远的新疆,也有一伙英国人出现,也就是笔者今天要提到的一伙人。

当时在新疆和田地区,一伙英国人以传教的名义在当地活动。他们在当地呆了很久,虽然名为传教,但一行人却十分野蛮,丝毫没有传教士的气质。其实英国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盗墓,他们得知和田周围有一座古墓,年代非常久远,并且有很多财宝,于是起了歹意。

这伙英国人经过多日勘探,锁定了墓葬位置,于是他们便大张旗鼓地挖了起来。而墓葬打开以后,也没有令他们失望,其中不乏金银财宝。最终这座墓葬被他们洗劫一空,不过墓主人身上的一块破布却没有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关注点在于黄金、玉石等稀有物品,而这块破布看似一文不值,却是古墓中最有价值的物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新疆和田地区,我国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古墓,正是此前被盗过英国人盗过的地方。进入墓葬以后 ,他们也发现这座墓葬被盗过,挖掘数日,都没什么有价值的发现。但在研究墓主人身份的时候,考个队员却意外发现了一件东西,古尸的右臂上有一块颜色艳丽的旗帜,细细一看,上面还有汉字,他们一眼便认出了这几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由此也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块布颜色艳丽,上面还有装饰有很多奇珍异兽,当然最有价值的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那几个字。原本在汉代古籍中就有过详细记载,不过当时并没有事实依据,很多人还以为是杜撰的。古时候,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占卜联系在一起,以求出现类似的现象,能够造福天下苍生。比如说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就出现过五星齐聚的自然现象,人们于是认为其是个好兆头,并且运用占卜,测算出下一次出现这个现象的时间。

这块布其实即使古时候占卜用的,想不到随着墓主人一起埋进了墓葬。而且上面提到的信息显示五星汇聚有利于我国国家发展,专家们还推测出先一次该现象发生的时间在2040年,不知道届时是否能够应验。而这块布还引出了一个国家,那就是尼雅古国,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精绝国,汉朝的时候是西域诸国之一。

这块布对于研究精绝国有重要意义。如今这块布早已成为国宝,而且还被禁止到国外展览,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想不到当初英国盗墓贼洗劫了墓中绝大部分墓葬品,却意外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留了下来,不知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会作何感想。

引言

很多国家都在拼尽全力地谋求快速发展,如此一来,资源便成了各个国家眼中的香饽饽。为了争夺丰富的资源,美国不惜大动干戈,到处发动战争。还有国家不惜一掷千金,从他国进口天然气与石油资源。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想要飞速发展,丰富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也不例外。根据有效数据显示,我国曾经在2017年进口了419亿吨的石油,而为之花费的金钱更是突破了亿元。所以为了加快国家的发展进程,我国也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油田。

石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军事发展与经济发展中都离不开石油的帮助,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显得尤为珍贵。甚至不少人戏称,石油对于国家工业的重要性,与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由此可见,石油在促进国家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中东地区的不少国家因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所以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极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家的面积并不大,甚至国土中还有大面积的沙漠,但是这并不影响石油为其带来优厚的收益。

我国新疆发现玛湖油田

我国古籍《汉书》中曾提到,石油一物经燃烧后能够产生取暖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人已经发现了石油资源的好处,只不过未曾对其进行深一步的探究和了解。2017年11月30日,我国在新疆发现了玛湖油田,这个横空出世的油田为我国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根据专家考察发现,该油田占地面积约为2800平方公里,其中石油的储量更是达到了124亿吨。折合石油的市场价值,该油田的市值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玛湖油田也凭借其庞大的面积成为已发现的砾岩油田中最大的那一个。

不得不说,新疆地区的玛湖油田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除了丰富的石油之外,该地区还有天然气、煤炭等各种有利于推动国家发展的资源。而玛湖油田也因此被称为是我国的“宝藏库”。这些资源经过技术加工之后,能够在军事、生活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玛湖油田的价值远远不止几千亿美元。

各国眼红玛湖油田

如此庞大的石油资源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极大帮助。根据有效数据显示,全世界当中也仅仅只有42个储量超过685亿吨的油田而已,在数据的对比下,我国玛湖油田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当国人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都很高兴,国家也十分激动。不过如此丰富的资源,难免遭到其他国家的眼红。日本就是其中一个,不过除了羡慕之外,日本也无法采取其他措施。毕竟我国现在综合国力强大,日本并不敢轻举妄动。

2018年11月,玛湖油田中的直井产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当时的玛湖直井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未压裂日产油能够达到4056立方米、日产气更是到了36万立方米。2017年11月30日到2018年年底,玛湖油田中已经投入生产的水平井共有174口,每口井平均每天生产石油275吨。其实对于新疆油田的开发,我国下了不少功夫。

玛湖油田规划

因为新疆地势崎岖不平,而紧邻断裂带下的玛湖凹陷区更是加大了勘测难度。为了攻破这个难题,我国曾经三上三下。2005年之后,我国凭借高超的技术和人才,创立了精确的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体系,由此揭开了玛湖油田的真实面目。同时,在这次攻关中,我国砾岩勘探技术也得到了提高。有了技术体系的加持,我国研究人员深化了玛湖油田的勘测,在纵向上发现十个层系的油藏,基本形成满凹含油格局。对于这些层系的开发,中国石油公司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划。比如在开发中浅层时,需要将井之间的惊喜对比再次加强,并且需要强化对浅层钻速的控制等等。目前,勘探玛湖油田已经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而玛湖油田的整体勘探格局也已经基本形成了。

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战争折磨的国家,能够在建国后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对于资源开发这一方面,我国向来是放长线钓大鱼,所以玛湖油田的发现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惊喜。不过为了我国能够稳步发展,大家还是需要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勤勉地奋斗,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出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汉书》

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韩信在未发迹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为生的。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借助竹器沥干丝缕也是此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是造纸中抄纸的原型。我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

1973年在甘肃金关出土,为西汉麻纸,暗**,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关于造纸术的起源,过去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其实古籍中的已有记载,在蔡伦‘发明’纸之前,已经有人使用纸张。“后汉书·贾逵传”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命贾逵选择成绩优秀的太学生二千人,奖给“简、纸、经传各一通”。这说明当时已用纸抄写书籍,这个时间早于蔡伦造纸近30年。“东观汉记” 中只记有“蔡伦典尚方作只纸” “东观汉记”的作者刘珍、延笃等人,都是蔡伦同时代的人,如果蔡伦发明了纸他们是不会不记载的。20世纪以来由于西汉古纸的发现,蔡伦发明纸的说法开始动摇,继而被否定。蔡伦虽然不是纸的发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纸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东汉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宫当宦官,章帝建初年间为小黄门。和帝即位提升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场,专门监督制造各种御用器物。那时,造纸术虽然已经发明,纸张可能只在民间流传。由于质量问题,纸张也难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并不看好纸张。蔡伦看到了纸张取代简帛的前景,利用尚方的有利条件,改革造纸技术,制造了一批质地精良的纸。

蔡伦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大家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西汉时利用石灰水制浆,东汉时改用草木灰水制浆,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在尚方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公元114年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民间便把他制作的那种纸称为“蔡侯纸”。汉安帝时,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相互倾轧。蔡伦难于应付这种政治斗争,于公元121年服毒自杀。

“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蔡伦献纸之后,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东汉末年,东莱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为白洁细腻。赵歧著的《三辅决录》中,提到左伯的纸、张艺的笔、韦诞的墨,说它们都是名贵的书写工具。笔、墨和纸并列,说明纸已是当时常用的书写材料。纸成为竹简、木牍、缣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唯一的书写材料,这就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东晋末年,豪门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废晋安帝,并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流通,而且成为官方文件的载体。

造纸技术的发展

造纸原料的多样性是造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汉时期的纸大都以麻为原料,东汉也以麻纸为主,到蔡伦时代,又利用树皮(主要是楮皮)造纸。此后,各种树皮纸纷纷问世。魏晋时期发明了桑皮纸、藤皮纸。唐代又出现了利用某些香树的树皮造的纸,称为香皮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造纸,唐中叶出现了竹纸。竹纸的发明使造纸的原料大大丰富了。竹料制浆难度较大,必须改进制浆方法,提高制浆效率,我国劳动人民在唐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竹浆造纸可以说是现代木浆造纸的先驱。

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至今享有盛名,据《新唐书》记载,唐代宣州生产的纸为贡品。有人认为,这可能就是宣纸。宋代安徽徽州是当时的纸业中心之一。宋末,泾县开始生产宣纸。

宋代,有人用废纸与新鲜纸浆混合,制成一种名为“还魂纸”的纸。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记录了用麦杆、稻草造纸事情。

有关造纸术的著作,宋以后相继出现,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篇》对中国古代造竹纸和造皮纸的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他把造竹纸过程概括为五个环节,即新竹漂塘、碱液蒸煮、打浆抄造、覆帘压纸、透火焙干。书中还有造纸作业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技术最详细的记载。

纸药的应用是造纸术中一项重要的发明。造纸的过程中往往要向纸浆中加入某些植物粘液,古代纸工称之为纸药。纸药的作用是作为悬浮剂,使纸浆中的纤维分散。同时它还能防止纤维互相粘结,使湿纸易以分张或揭分。我国古代造纸时常用的纸药是从黄蜀葵、杨桃藤、槿叶等的植物榨取的粘液制成的。

造纸术向外的传播

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朝鲜半岛各国先后都学会了造纸的技术。大约公元四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七世纪造纸技术经高丽传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玄宗十年)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部与阿拉伯军队交战,唐军大败,被俘士兵中有从军的造纸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纸工场,是由中国人帮助建造起来的,造纸技术也是由中国工人亲自传授的。最初造的麻纸,是以破布为原料,不但用了中国的技术,而且采用中国式的设备。

欧洲人是通过阿拉伯人了解造纸技术的,最早接触纸和造纸技术的欧洲国家是一度为阿拉伯人统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场。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场在蒙地法罗建成,生产麻纸。法国于公元1348年,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场。此后又建立几家造纸场,这样法国不仅国内纸张供应充分,而且还向德国出口。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场。英国因为与欧洲大陆有一海之隔,造纸技术传入比较晚,15世纪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纸厂,丹麦于1635年开始造纸,1690年建于奥斯陆的造纸厂是瑞典最早的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 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五洲各国。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贡献,

所以西汉当然 是用纸写字了

新疆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新疆博物馆是一座其不论是建筑规模抑或是馆藏数量都非常值得参观的,并且这里的文物展示着它的别样风情,尤其是那些极具丝绸之路风情的文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