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出处》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注明出处》是什么意思,第1张

说明原作者是谁。就是引用了谁的文章或是转载了哪句话,都要写明原作是什么或原作者是谁。比如转载别人的文章,就要标明文章的出处。

而且要经过作者的同意,不然涉及侵,严重的会打官司。

出处,〈动〉出仕和退隐;〈名〉(引文或典故的)来源。

基本解释

1、刊登别的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

2、网络用语:指在非原作品发表网站,重新发表该作品,但前提是标明并非再次发表者原创。

例句:转载《光明日报》社论指把一个运输工具上装载的东西卸下装到另一个运输工具上。

引证解释指报刊上刊登其他报刊上已经发表过的作品。

巴金 《秋》九:“她问众人有没有看见 觉慧 那篇关于 苏菲亚 的文章,她主张把它转载。”说明:转载至少要注明出处,实在不知道也要写明来自地点,实在不清楚也要写"来自网络",写"原创"的人已经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

游就馆的取名,是源於荀子劝学篇中「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的「游必就士」之意而来。原文白话文意思是居住要选择合适的地方,交游要接近贤德之人,是以免入歧途,做正确的事。在此处「游就」意为要遵循这些被纪念的军人的道路。

燕山所产的一种类似玉的石头。《山海经·北山经》“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 晋 郭璞 注:“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圣水又东,迳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 清 谈迁 《故宫赋》:“卜我郏鄏,重拓帝城。神木自效,燕石相迎。”《太平御览》卷五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端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卢胡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异。’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贵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乐天任命,混一荣辱,进无悦色,退无戚容者,固有伏死乎瓮牖,安肯沽炫以进趋,揭其不赀之寳,以竞燕石之售哉!” 唐 李白 《赠范金乡》诗之一:“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石齐。”石,一本作“珉”。唐·钱起《片玉篇》:“世人所贵惟燕石,美玉对之成瓦砾。” 清 胡凤丹 《重刻序》:“以视碔砆燕石,车载斗量,无所短长轻重者,其贵与贱之相去何如也。”清 杨守敬 《水经注疏》卷二十六:“台东即阙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 用为自谦凡庸之词。 晋 郭璞 《序》:“余少玩雅训,旁味《方言》,复为之解。触事广之,演其未及,摘其谬漏,庶以燕石之瑜,补琬琰之瑕,俾后之瞻涉者,可以广寤多闻尔。” 唐 包佶 《酬于侍郎湖南见寄十四韵》:“楚材欣有适,燕石愧无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漫遣鲤鱼传尺素,却将燕石报琼华。” 指燕然石。 唐 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诗:“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庭中。” 冯浩 笺注:“《后汉书》:窦宪大破北单于於稽落山,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令班固作铭。” 唐 霍总 《塞下曲》:“岂要铭燕石,平生重武威。”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篇》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温故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4 择善而从

解释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来源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来源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见贤思齐

解释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来源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百忍成金

解释:形容忍耐的可贵。

出自:《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台(拼音:tái,tā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台”字最早见于西周,“台”字最早见于战国。“台”“台”起源不明。

一、汉字简介:

1、台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台字最早见于西周,台字最早见于战国,台台起源不明,台本义为胎胞,常用于表示以,台本义指用土筑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泛指像台一样比地面稍高的设备,引申为古代官署名,等级,植物,墓地等。台也是一种木名,台与风组词时为西太平洋的一种热带气旋。

2、会意兼形声字,台在西周金文中开始出现,是在㠯上加口旁分化出来的,与以厶同源,在甲骨文中是头朝下的胎儿形,金文另加义符口强调怀胎之意,篆文上边胎儿稍繁,隶变后隶书楷书写作台,是胎的本字,造字本意是胎胞。台通幺玄表示子孙相续,故台有嗣的意思,台字同金文相差不多,但字形更规整一些。

二、古籍出处:

1、台说者今之怡悦字,说文怡训和无悦字,今文尚书舜让于德不台,见《汉书王莽传》《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纪》本之作舜让于德不台怿,自序曰唐尧逊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诸吕不台,皆谓不为百姓所悦也,古文禹贡祇台德先,郑注敬悦天子之德旣先。

2、释名曰观也,于上观望也,观不必四方,其四方独出而高者则谓之台。大雅经始灵台,释宫毛传曰,四方而高曰台,传意高而不四方者则谓之观谓之阙也。

3、《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𠀤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又扬子《方言》养也晋衞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闲曰台。

《平家物语》一卷 一 祗园精舍

祗园精舍钟声响2,

诉说世事本无常;

娑罗双树花失色3,

盛者转衰如沧桑。

骄奢*逸不长久,

恰如春夜梦一场;

强梁霸道终覆灭,

好似风中尘土扬。

    

远考异国史实,秦有赵高,汉有王莽,梁有朱异4,唐有安禄山,皆因不遵先王法度,

穷奢极欲,不听贤者之谏劝,不领悟天下将乱之征兆,无视民间之疾苦,所以很快就灭亡

了。近察本朝事例,承平之平将门,天庆之藤原纯友,康和之源义亲,平治之藤原信赖

5等,其骄奢*逸之心,强横暴虐之事,虽各不相同,然其绝灭之结果却是一样。至于近

世的六波罗入道6前太政大臣平清盛公之行为,仅就传闻所知,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

非言语所能形容的了。

    

查考清盛公之祖先,乃是桓武天皇7第五皇子——一品式部卿8葛原亲王第九代的

后裔,是赞岐守正盛的孙子,刑部卿忠盛的嫡男。葛原亲王的儿子高见王一生无官无职,

其子高望王被赐姓平氏,授以上总介9的官职,从此以后就脱离了王室,降为人臣。其

子镇守府将军良望,后改名国香。自国香至正盛,历经六代,虽都被任命为各地的国司

10,但却未蒙恩准列入殿上人的仙籍11。

==========

  

1这一节的题目,取自卷头诗开篇的四个字,突出全书立意的主旨。这是我国先秦古籍

(如《诗经》)的常用做法。

  

2祗园精舍是古时印度舍卫国的著名寺院。精舍即寺院,意为精练行者居住之所。寺中

僧侣养病所居的无常院有一玻璃钟,其响声似在诉说《涅槃经》中的四句偈语: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3传说释迦涅槃时,四周各有两株娑罗树,忽然变绿为白。

  

4朱异是误国的佞臣,重大国事隐匿不报,以至侯景起兵谋反,梁武帝萧衍不备。

  

5承平、天庆是朱雀天皇的年号,康和是堀河天皇的年号,平治是二条天皇的年号。平

将门是镇守府将军平良将之子,承平五年(935)杀其伯父平国香,于下总国举兵谋反,五年

后为平贞盛、藤原秀乡等所败。藤原纯友于天庆二年(939)与平将门相呼应,在西海举兵,

天庆四年为桔为远所败。源义亲于康和三年(1101)任对马守,杀害无辜,罪行累累,平正

盛奉旨讨伐,诛义亲于因幡。

  

6六波罗是京都东山区六波罗寺附近一带的地名,平清盛的府邸建在这里。按当时惯例

,三位以上官员(古时日本官阶分为一至八位)出家称为入道,皇帝出家称为法皇。所谓出

家,只是剃发僧装而已,实则居官掌权如故。本书人物第一次出现时,姓名往往列一长串

,顺序是地名、身份、姓氏、官职、本人名、尊称,有的中间还加上排行。

  

7桓武天皇是日本第五十代天皇(781—805年在位)。

  

8日本古制,亲王分为一至四品。式部省是中央机构八省(中务、式部、民部、治部、

兵部、刑部、大藏、宫内)之一,主管国家典礼、文官的选叙、高等教育等。各省的长官称

为卿。

  

9上总是国名,介是国司的次官。

  

10国司:统管一国政务的机构,长官称为守,次官称为介。当时日本的行政区划分为

国郡里三级,共计六十六国。

  

11指许可登殿者的名簿。按当时规定六位以上的官员才允许上殿,称为殿上人。

--

“当时有一位美国顾问说,中国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委员长不懂经济,而在于他的财政部长对此也一窍不通……孔祥熙吃惊地喊道,“通货膨胀!你们美国记者老是谈论我们的通货膨胀。中国根本没有通货膨胀!如果有人想花两万块钱买一支自来水笔,那是他们自己愿意这样做的,与通货膨胀无关。他们不过是发疯罢了,他们不应当付那么多钱。”……我记得中国兵工署的一位受过美国训练的工程师曾露出惊异的神情嗫嚅地同我谈起他和财政部长一起开过的一次会议。当时兵工厂发现在中国国内市场上买不到生铜或生铁;这个国家钢的年产量已经降为一万吨,而且价格高得不合情理。孔祥熙提出一种高见:假如兵工厂开始生产卷烟机并以高价出售——因为香烟的需求量很大——然后,他们用生产卷烟机所得的利润,就能给兵工厂买到原料了!”

祥瑞御免,家宅平安赫敏福晋万福金安,卢娜侧福晋万福金安

(迷之声:打倒封建迷信分子马逆伯庸!)

意思是: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

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多士》。原文是: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白话译文:

你们知道,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着殷国革了夏国的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我只接受、使用有德的人。现在我从大邑商招来你们,我是宽大你们和爱惜你们。这不是我的差错,这是天命。

《尚书》的流传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注明出处》是什么意思

说明原作者是谁。就是引用了谁的文章或是转载了哪句话,都要写明原作是什么或原作者是谁。比如转载别人的文章,就要标明文章的出处。而且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