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古诗十首
描写春天的古诗十首包括:
1、唐代杜牧《江南春》
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2、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3、唐代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4、唐代白居易《南湖早春》
原文: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译文: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5、唐代韩愈《晚春》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6、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7、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北宋欧阳修《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原文: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译文:
楚地的景色,眼睛力所能及看到的何止千里,遥远的路途让行人何其的苦楚。春日的树木焕发生气,遇见北归的一群群大雁,接待官员的驿站,传来山中鸦鸟的阵阵叫声。
春色悄然拂过河边的青草,水面上开着一片槎花。春风吹来,暂且饮上一杯酒,冬去春来新的一年独自思念着远方的亲朋。
9、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原文: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译文:
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上面有美丽的小鸟在间关和鸣,好像它们已早知春天的消息。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10、宋代王令《春游》
原文: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译文:
春天里城中的儿女纵情地春游,微醉时斜倚高台欢笑地登上高楼。
满眼落花纷飞,让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懂得春将归去的忧愁!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文学中,“来燕”和“归鸿”的典故出自哪里,有什么指代意义?
解析:
大雅·生民之什 凫鹥
凫鹥在泾,公尸在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氵众,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鸿雁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嗸嗸。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归鸿
即回信。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来燕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 ,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 《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此词为仙剑三花楹结局的收篇词,在花楹结局中,雪见离世,红蓝双葵被重楼施法分离,景天与重楼约定十年后冰风谷一战,而后孤身修习剑术,花楹则在数年后寻到景天,此后一直跟随。这也是一个悲剧色彩比较浓的结局。本词主要是写景天的,下阕也兼写花楹。上阕首句“锦瑟年华谁与度”应是脱化自李商隐的《无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原诗中以锦瑟之声引出对过往年华的回忆,有虚度光阴之感叹,此处也应作如此解。故首句为设问:“(景天)经历的这些光阴,有谁陪伴度过呢?”而下句“莫问情归处”则是解答之语:“不要问(景天)情归何处。”由剧情推断,在花楹结局中,景天真正爱的是雪见,而雪见却在铸剑炉牺牲,之后虽有双葵尚在,但景天却并不愿与之相伴,因为雪见之后世上已没有他的情之所托。所以这“莫问情归处”实际上就表示了景天一直是孤身练剑,无人陪伴。第三句“只影向斜阳”描画出了这样的场面:如血残阳之下,伫立着一个孤独的身影,陪伴他的,只有身后拉长的自己的影子。此种意境确实令人黯然神伤。下句“剑吼西风”中“吼”字绝妙,本来“吼”的应该是西风,此处却把这个动作放在了“剑”的身上,而西风却成了动作的承受者,读来颇有气势,也反映出了景天的剑术境界之高。末句“欲把春留驻”中的“春”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意味着心中的“春天”,这一句反映了景天的内心其实并非如槁木死灰一般,他也渴望自己的心能被温暖。但此时的他能有什么办法呢?只有求助于手中的无形之剑,而用剑来挽留春天,其结果怕也只能是无奈吧。
下阕首句“天涯芳草无归路”中以“天涯芳草”喻雪见。在此结局中景雪二人情深意笃,而此时雪见却与景天阴阳相隔,自是“无归路”了。“回首花无数”是景天的回忆,他在孤独之中寂然回首,内心闪现出了之前人生路上曾在自己身边的“花无数”。“无数”虽是夸张,却顺势将上句“天涯芳草”范围扩大,为后三句的视角转移作了铺垫。下一句“解语自销魂”还并没有直接写花楹,描写对象仍是雪见。要明白“解语”要先了解其典出何处:唐明皇曾赞杨贵妃云:“何如此解语花也”,后世遂以“解语花”喻美女。所以此处的“解语”藏一个“花”字,与“天涯芳草”相同,亦指雪见。整句意思就是“雪见空自黯然神伤”,但这只是半句话,有何意义呢?这是为了与花楹作对比。最后两句“弱袂萦春,尘缘不相误”便是指花楹了,“弱袂”是借代的手法,用衣袂的“弱”描写其主人的形态。花楹除去百年修为,只是一个不通世事的孩子,形态自然柔弱。而这“弱袂”却可以“萦春”。参照上阕末句,此处的“春”也很好理解,二者意义相同。至于“萦”,是“绕”的意思,用在此处是效果出色的动词。景天苦无留驻“春”之法,花楹却可以“萦春”,也就是说,作为“故人”的花楹确实带给了景天久违了的内心的温暖。故而雪见随逝,却不必神伤,因为景天有花楹陪伴,也算是“尘缘不相误”了。除了这些分析之外,本词还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如前所述,最后三句中,“解语”暗藏“花”字,而“萦”又谐音“楹”,此处是否嵌进了“花楹”二字?是个巧合还是作者有意为之?且记于此,留待考证吧。
五帝传说 中央天帝:黄帝(土神后土),东方天帝:太皞(木神句茫),南方天帝:炎帝(火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水神玄冥)。传说中的五帝各自都有一个辅臣,东方天帝太皞,辅佐他的是木神句茫,手里拿了一个圆规,掌管春天;南方天帝炎帝,辅佐他的是火神祝融,手里拿了一支秤杆,掌管夏天;西方天帝少昊的辅臣是金神蓐收,手里拿了一把曲尺,掌管秋天;北方天帝颛顼的辅臣是水神玄冥,也就是海神兼风神的禺强,手里拿了一个秤锤,掌管冬天;黄帝是中央天帝,辅佐他的是土神后土,手里拿了一条绳子,掌管四方。土神后土又是幽冥之王,掌管地府。木神句茫就是人的脸鸟的身子,穿一件白衣服,驾两条龙。风神禺强,鸟身人面,长着一对大翅膀,耳朵上挂着两条小蛇,足下踏的也是两条小蛇。禺强就是水神,他还有个名字叫做玄冥,水神玄冥其实就是风神兼海神的禺强。禺强是黄帝的嫡孙,当他以风神的面目出现时,就是这样一个人面鸟身的模样,生着一对大翅,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也踩着两条青蛇。传说当他扇动翅膀的时候,便会刮起巨风,风里面带着大量的疫疠和病毒,人被这巨风刮到,便会生疮害病,甚至会失去生命。当这禺强以海神的面目出现时,他的样子就变得和善许多,就像鲮鱼那样,是鱼的身子,有手有足,驾了两条龙。庄子《逍遥游》里说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大鹏鸟就是这位风神兼海神的禺强。火神祝融“兽面人身,乘两龙”。玉圭是古代礼器的一种,礼器就是祭祀活动中用到的器具。古籍中对礼器有详细的记载,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轩辕黄帝酋长祈祷丰年图》 图中那老人就是酋长,他双手高举,正在向苍天祈祷。他的身后就是繁星缀布的夜空,他的双手呈天蓝色,这表明他的祈祷已与天通。他的胸前绘有神奇的符号,腹部缀有龟甲。在他的头顶两侧,有彗星飞逝。顶上有道彩虹,彩虹中间的白色圆圈可能是太阳,也可能是他的元神。再往上是张熊皮,上面绘有一只天鼋龟,龟的周遭环绕着二十八颗星辰,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八星宿。在这酋长的周围,还分布着七种植物,十六种动物。对这幅画,中国学者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大家一致可以肯定,这幅画带有很浓的轩辕黄帝文化特征,酋长本人似乎代表的就是黄帝,在向苍天祈求丰年。这幅画首次出现是在上世纪一九九一年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上,同期杂志还刊登了另外一幅名为《蚩尤风后归墟值夜扶桑图》,这两幅图都是研究人员在美国东部地区印第安村落里搜集到的文物。这两幅画创作年代大约是在公元一四九一年,它表明了轩辕黄帝族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移民北美洲,并且定居下来,直到公元一四九一年前,那里还保持着轩辕族的文化传统。这是真的
五座仙山传说(这故事还包括共工触怒撞不周山,龙伯国巨人钓龟,归墟)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北方天帝颛顼,后来接替黄帝统治整个神国。在他统治期间,曾经有过许多暴政,他把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拴在北方的天空上,让他们丝毫都不能移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是白天,亮得让人眼睛都睁不开,而有些地方,却永远都是黑暗,伸手不见五指。大地上的人类生存条件非常严峻,人类万分痛苦。暴政的颛顼不仅压迫大地上的人类,也压迫着天上一些让他不满意的神。北方的水神共工,原是炎帝的后裔,终于揭竿而起,暗中约集同受颛顼压迫的诸神,以自己为盟主,统领着炎黄之战过后炎帝的残部,准备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中央天帝的宝座。神国的这场战争当然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双方的军队打到西北方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地方,共工因为不能取胜,一时怒气发作,竟然一头向不周山撞去。那不周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柱子,相传为女娲时代用以撑天的四只大龟足中的一只。共工在神国素来以力大闻名,不周山给他这一撞,竟然拦腰折断,坍塌下来。 天柱既断,西北的天空失去支撑,立刻倾斜下来,本来被颛顼拴在北方天空的日月星辰都挣断束缚,朝着倾斜的西方跑去,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日月星辰运行。同时,东南的大地受了山崩的剧烈运动,出现一个巨大无比的深坑,大江湖泊里的水,都不停地向着那里流去,那深坑就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海洋。那时的人们,看到江河里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不禁生出些忧虑来,生怕大海里的水会有涨满的一天,那时,海水如果溢出来淹没陆地怎么办?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这样一个传说——在渤海东面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壑,深得简直没有底,大海里的水都流向那里,因而海水永远不会涨满,那大壑的名字就叫归墟。在归墟里面,传说有五座仙山,它们分别是贷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每座山的山高和方圆都是三万里,仙山之间的距离为七万里。山上面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筑成的栏杆,那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但是,这五座仙山都是飘浮在海上的,下面没有根,很容易被海风吹走,神仙们想串个门经常找不着地方,极不方便。仙山上的仙人们就把这情况汇报给了天帝,天帝便派海神禺强去解决这个问题。海神禺强不敢怠慢,连忙派遣了十五只大黑乌龟到归墟去,三只一组,用头把五座仙山顶住,这样仙山就不会四处飘移了。这样过了不知道若干万年,忽然有一天,归墟之地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在昆仑山北方不知道几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巨人国,这国家的人相传是龙的种族人,因而称作龙伯国。龙伯国有位巨人,闲着没事,便带了根钓竿,到东海外的大洋中去钓鱼,结果他两只脚刚下水,走了不几步,就到了归墟五仙山的地方,接连钓起了六只大乌龟,扛在背上就朝家里去。这么一来,五座仙山有两座失去了支撑,飘流到了北极,沉没在大海里。所以,在后来的传说里,海上的仙山只剩下了三座,它们就是蓬莱、方壶和瀛洲,其中的方壶还有一个名字叫方丈。自龙伯国的巨人惹出这场祸端后,海上有仙山的事一下子流传出去,人们都想到仙山上去一探究竟,更有人想到仙山上去寻不死的灵药。战国时齐国的威王、宣王,燕国的昭王,秦代的秦始皇,汉代的汉武帝,都曾经进行过这种徒劳的尝试。风雷锤(包括黄帝蚩尤大战和雷兽的故事)
要说风雷锤,首先你得知道上古时代神国的一场大战。神国时最为著名的四场战役分别是炎黄之战、共工战颛顼、蚩尤之乱和刑天战黄帝,而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蚩尤之乱了。有些人认为蚩尤是天上恶神,其实他是居住在北方的一个勇猛的巨人族的名称,相传为炎帝的子孙后代。炎黄之战中炎帝战败了,被黄帝赶到了南方一隅。也许蚩尤要为炎帝报仇,也许是不甘心屈从于黄帝的统治,蚩尤联合了自家七十八个兄弟,又发动南方的苗民和山林水泽间的怪物,假借炎帝的名号,举兵作乱,反抗黄帝的统治。战争开始时,蚩尤的军队表现出了强悍的力量,古书上记载,蚩尤变幻多方,有征风召雨、吹烟喷雾的本领,使得黄帝的军队根本没法发挥力量。后来,黄帝的臣子风后造了指南车,才使黄帝的军队冲破大雾,但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蚩尤军队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使得黄帝的军队士气渐渐低落。最后,黄帝想到了一个主意,派人去东海的流波山上,抓住一只叫做‘夔’的野兽。那夔兽形状像牛但却没有角,苍灰色的身子,只有一只脚。它能够自由地出入海水和陆地之间,每当他进出的时候,必定伴随着大风大雨,眼睛里闪烁着日月的光辉,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吼声像打雷。夔兽不幸被黄帝看中,捉来之后,被剥了皮,晾干后,蒙了一面大鼓,这就是夔鼓。有了鼓还得有鼓锤,一般的鼓锤当然不能用,所以黄帝又想到了住在雷泽中的雷神。这雷神又叫雷兽,是一个龙身人头的天神,它每拍一下自己的肚子,就会有一个响雷出现。关于雷兽另一个有趣的传说就是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一次到东方的一个沼泽中游玩,偶然看到一个大脚印,觉得挺好玩,就用自己的脚踩了一下那个脚印,结果回去后就怀了孕,生下一个儿子,就是人类始祖之一的伏羲,那脚印便正是这位雷神留下的。所以说,这雷兽其实也是上古时代颇为著名的一位天神,但它被黄帝看上了,同样难逃厄运。黄帝派人去雷泽将雷兽抓来,不由分说便将它杀死了,并从它的身体里抽出一块最大的骨头,当作了鼓锤。这夔鼓雷锤敲响,发出的声音竟比打雷还响,据说五百里以外的地方都能听得见。后来,黄帝就用这夔鼓雷锤,在战场上连擂了九下,果然山谷回应,天地变色,黄帝的军威大振,蚩尤的军队魂飞魄散,战斗力一下子失去了大半,黄帝打了一个大大的胜仗。后来,黄帝得九天玄女传授兵法,终于击溃蚩尤的军队,但蚩尤有飞天腾空和在险山峻岭中行走的本领,虽然战败,但黄帝也擒他不得。最后还是用雷锤敲响夔鼓,又是连敲九下,蚩尤立时魂飞魄散,不能行走,这才被黄帝擒住。所以说夔鼓雷锤在黄帝蚩尤一战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后来,人们便把雷锤称作风雷锤,又叫雷神之锤。
山精水怪 人的脸,野兽的身子,生着四只脚的叫魑魅;人脸兽身,却只有一手一脚的叫神光鬼;看起来像是个娃娃,身体黑里透红,长耳朵,红眼睛,乌黑光亮的头发的叫魍魉。它们都是传说中山精水怪的一种,最大的本领就是发出怪声来迷惑人,人听到它们的声音,就会昏昏欲睡,失去知觉,浑浑噩噩地随着声音的方向走去。传说中黄帝与蚩尤之战中,它们全都加入了蚩尤的队伍,黄帝的士兵不知有多少被他们迷惑,失去了性命。
天梯 天梯,连接大地与天庭的通道。在上古神话传说里,凡人要想到达天庭,只有顺着天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天梯有两种,一种是山,一种是树。可以当作天梯的山,昆仑当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传说它是天帝的“下都”,它的最高峰,便与天庭相连。此外还有华山青水之东的肇山,西方荒野的登葆山;树木当中能作为天梯的,只有建木一种。建木在西南的都广之野,据说那里是天地的中心。传说中午时分,太阳照在建木的顶上,它连一点影子都看不到,站在它的边上吼叫,声音也会马上消失在虚空之中。建木生得奇怪,细长的树干笔直地伸入云霄,两边不生枝条,只在树的顶端,生有一些弯曲的树枝,盘绕起来,像一把雨伞。传说伏羲就是第一个从这天梯上爬到天庭的人。
神荼郁垒 在上古神话传说里,神荼总是和郁垒形影不离,他们都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管理着那些在人间游荡的鬼魂。后来有人把他们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他们就成了人间世代相传的门神。
巴族 巴族首领有一些极可怕的护卫,他们的职责相当于保镖,唯一的任务就是保护首领的安全。他们的名字叫做夜游神。夜游神在上古神话里是黄帝的卫士。巴族是个众神崇拜的部族,因而部族中的职司,也根据上古神话中众神的属性来命名。夜游神,传说是十八个神人,个个都是小脸,红肩膀,手臂和手臂互相挽连起来,白天从来不现身,只有晚上才会出现。夜游神最初的身份,便是替中央天帝黄帝守夜,大概黄帝睡觉的时候,也怕有什么妖魔鬼怪出来惹事生非吧。巴族,亦称巴国,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相传巴族的祖先是伏羲,他的子孙中有一个英雄人物叫做务相,务相在五落钟离山上统一了五族后就成为了廪君。后来廪君带着整个部族,迁徙至今渝、鄂、湘、陕交界的一个地方,建立了一座雄伟的都城,名叫夷城。他们的子孙就在那里繁衍生息,后来发展成为中国西南最强大的民族。相传巴族被秦灭后,方不立巴之专名,或称为“夷”,或称“蛮”。数千年之后,巴文化仍然在四川重庆等地延续。族人相传,上古时代,黄帝战胜蚩尤后,在一个叫涿鹿的地方将他杀死。杀他时,黄帝怕他逃脱,不敢将其手脚上的枷锁除去。直到确认蚩尤已经死亡,这才从他身上除去浸了鲜血的枷锁,抛弃到大野之中。那枷锁登时化作了一片枫林,每一片枫叶的颜色都是鲜红的。蚩尤被黄帝砍下了头颅,据说他的头和身体分别葬在两处,后世的人们,总会在十月祭祀他。据说祭祀的时候,常常会有一道红色的雾气从蚩尤的坟墓顶上直冲出来,直达云霄,好像悬挂的一面旌旗,人们便把它叫做“蚩尤旗”。传说中的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都是人首兽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吞石咽沙,更善“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即蚩尤部是最先使用金属武器的,所以凶猛异常,连居住在娄水一带的炎帝都不是他的对手。黄帝虽然打败了蚩尤,并且将他尸身分葬,但却还是怕他的元神不死,伺机再次兴兵作乱为祸天下,因而便将他的元神禁锢于他被砍下的头颅中,交给了当时的东方天帝太皞看守。太皞就是伏羲,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感觉责任重大,便从自己的族人中挑选了一批善战的勇士,让他们专门负责看守蚩尤的头颅。跟随蚩尤的头颅一块儿交到伏羲族的还有另外一些东西,雷神之锤便是其中的一件。雷神之锤,雷泽中雷神的骨头,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便是踩了雷神的足印,受孕后生出了伏羲。黄帝将雷神的遗骨交还给伏羲族,还可能是对伏羲的一些歉疚——为了战胜蚩尤,他竟然不问青红皂白,派人抓了雷神来,将他杀了。此外,黄帝还有许多礼物送给伏羲,其中包括他在西泰山会和天下鬼神时,诸神送他的礼物。还有黄帝及其属臣的一些创造发明——相传黄帝造车,因而他也被后人称作轩辕氏;他还发明了冕旒、发明了煮饭的锅和甑。此外,他的属臣发明创造更多,像什么雍父作杵臼、共鼓货狄作舟、挥作弓、牟夷作矢、胡曹作冕、夷做鼓、尹寿作镜、巫彭作医、伶伦造律吕、苍颉造字、史皇作图等。这些物件当时在黄帝统领的国家里已经开始流传开来,黄帝将它们送给伏羲,其实不在于物品的珍贵,而在于传播了一种文化,本意是让这些发明在伏羲族中广泛传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但伏羲却并没有领会到黄帝的苦心,而是将这些赐物,连同蚩尤的头颅和雷神之锤,一道都藏在了一个秘密所在。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伏羲的后人在西南创立了巴国,鼎盛一时,后又被秦所灭,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存放圣物的地方,并不在族人生活区域内,平日都由两名职业司神看护。司神是整个族人中最辛苦的,他们常年守候在祭堂里,与族人接触都很少。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司神的职位常常由夫妻两人担任,这样,至少他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彼此也能有个照应。众神之巅(陆吾)
众神之巅,指的是昆仑。和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昆仑在中国神话体系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山海经》中提及的很多神话故事,都和它有关,因而有学者把它当作诸神的起源地。在昆仑山上,有一座宫殿,相传它是黄帝的下都,黄帝在天上待得久了,常常会到这里来游玩。因为黄帝并不是一直待在下都中,所以,管理这座宫殿的,是一个名叫“陆吾”的天神。陆吾长得特别威猛,人面虎身,九条尾巴。传说中黄帝的花园并不在他的下都里,而是在昆仑之北四百里的地方,那儿有一座槐江之山,天帝的花园其实在那座山上。因为那花园的位置很高,好像悬在半空中,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悬圃”。传说从那里再往上,就可以一直到达天庭。
盐水女神 务相是伏羲的后代,做了部族的首领后,带领全部族的人,干出了一番事业,却也留下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故事。 据说,在中华神州遥远的西南方,有座武落钟离山。山上共同住着五个氏族的人,他们分别是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五个氏族没有共同的首领,各自奉祀着本族人信仰的鬼神,谁也不肯让谁,部族间常常为一点小事互相争斗,你砍我杀,到头来,五个部族都损伤不小。时间长了,大家感到,这样斗下去,对谁都没好处,于是,五族的老人聚在一起商量:既然各族人民都奉祀本族信奉的神灵,谁也不服谁,那就最好各族推选出一名最有能耐的代表比试本领,谁赢了,谁就是各部族共同的首领。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没什么意见,就一致通过了。商议已定,各族都在老年人带领下,选举自己的代表。经过几轮初选,务相在巴族中表现最为突出,全族上下一致推选他代表本族参加比赛。 到了比赛那天,各部族老百姓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簇拥着各自的代表,热热闹闹地来到山顶上。第一轮比赛是掷剑,参赛的人要把一把短剑掷到对面山崖的洞穴门口。其他四位代表掷出的剑,半路就落了下来,惟独务相的剑像一道闪电穿过山谷,牢牢插在对面洞穴门口的石头缝里。务相赢了头一场比赛。 第二轮比赛是划船,场面更加激烈精彩。代表们要把本族制造的雕花泥船划到对岸去。其他四条泥船,没等驶到中流,就泡成了稀泥,沉到河里去了,代表们也都落入水中。只有务相驾驶泥船,奋力划行,像离弦箭一般,直抵对岸。两轮比赛务相都胜了,再也没什么说的,按事先的规定,五族的人都一致推举务相做他们共同的首领。为了尊敬他,大家不再喊他的名字,改称廪君。 五族合为一族,没什么争斗,力量越来越强大,人口也一天天增加。可时间长了,原来的洞穴住不下了,山上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眼瞅着就供不上了。廪君看到这种情况,就决定率领全族百姓去寻找新的乐园。他们划着船顺流而下,没几天,来到一个名叫盐阳的地方。大家感到很累,就弃舟登岸,想在这地方休息几日,再继续赶路。 盐阳有条盐水河,河里有个盐水女神,她不仅长得楚楚动人,而且聪颖智慧。这位女神一见到廪君,就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产生了爱慕之情,愿意以身相许,和廪君结为夫妻。女神对廪君说:“我们这里方圆广阔,有出产丰富的鱼和盐,希望你能留下来,和我共同生活,不要再往前走了。”廪君虽然也被女神的美貌和风韵所倾倒,但感到盐阳地方太小,全部族都在此生活,还不够理想。如果自己单独留下,也对不起全部族的父老乡亲,思来想去,廪君还是婉言谢绝了女神的要求。 痴情的女神并不甘心,她想用爱情的力量挽留住自己的心上人。于是,她每天晚上,悄悄跑来伴廪君宿夜,待早晨天刚放亮,就化为细小的飞虫,而且率领各种各样的飞虫聚集在空中,遮天蔽日,使整个盐阳昏天黑地。廪君带领部族百姓,想要启程出发,,却被这声势浩大的飞虫阵阻拦住了,使他们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也不只是黑夜还是白昼。这样的情景,一连七天七夜,廪君一筹莫展,心里非常着急。廪君知道这是盐水女神搞的名堂,几次劝她不要纠缠,可是女神脾气很怪,她心想:只要我心中的情人不答应留下来,就是磨破嘴皮子,我也不听。 痴情的女神并不甘心,她想用爱情的力量挽留住自己的心上人。于是,她每天晚上,悄悄跑来伴廪君宿夜,待早晨天刚放亮,就化为细小的飞虫,而且率领各种各样的飞虫聚集在空中,遮天蔽日,使整个盐阳昏天黑地。廪君带领部族百姓,想要启程出发,,却被这声势浩大的飞虫阵阻拦住了,使他们分辨不清东西南北,也不只是黑夜还是白昼。这样的情景,一连七天七夜,廪君一筹莫展,心里非常着急。廪君知道这是盐水女神搞的名堂,几次劝她不要纠缠,可是女神脾气很怪,她心想:只要我心中的情人不答应留下来,就是磨破嘴皮子,我也不听。 早晨,当女神又变成小飞虫,会同其他各种各样的飞虫,在天空中飞舞的时候,她腰间那缕青色发丝也随风摇曳,她做梦也没想到危险已经临近了。廪君站在地面上,飘荡的青色发丝看得真真切切,他知道,那就是女神,是他曾爱过的人。但为了全部族的生存,也顾不得许多了。廪君登上一块成为阳石的石头,弯弓搭箭,朝着青色发丝的方向射去,随着一声痛苦的呻吟,盐水女神带着箭伤,从半空中飘然而下,坠入盐水之中。廪君放下弓箭,跑上前去,只见女神晶莹的眸子紧闭,脸色苍白,已经奄奄一息。痴情的盐水女神带着无限思念和遗憾,随着波涛永远地离去了。瞬间,空中数不清的飞虫便飞散得无影无踪,天空又恢复往日的明亮,大家尽情欢呼,庆贺廪君的胜利。可廪君心里挺不是滋味,他眼里噙着泪花,怔怔地瞅着逝去的流水,一句话也没说。 廪君带领部族百姓,又坐上船,从盐水出发,继续寻找新的家园。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一块富饶肥沃的土地,就在那里盖房子、建城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成一座雄伟美丽的城市,取名叫“夷城”。从此,他们的子孙就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下来。廪君和他率领的部族也就成为我国最早开发大西南的先锋。
中国的上古神话真的很有意思,很有趣,如果还想更多就去买专家编订的上古神话,还有《山海经》和《搜神记》也不错,我就不弄了,很累人的。
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蕴。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柳的婀娜多姿使其常用来象征美人;随风摇摆又可用来象征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柳,就与中国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仅在西昆诗人所宗尚的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者,就有近二十首之多。其他诸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王维《洛阳女儿行》“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杜审言这《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无不寄托着历代诗人个人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1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最早见于《诗经》,首开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娼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雍裕之的《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构思新颖,想象奇特而切合情景,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真是别具匠心。
2春意盎然的碧玉春柳
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诗人集中笔墨于柳的花、色、叶,抓住一个“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明白晓畅,形象鲜明。清人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以柳写春的古典诗歌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3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李商隐是历代爱用“柳”意象的诗人,他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自我画像――“临风立马图”。他的另一首诗《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写一株枝条繁盛、舞姿优美的柳,却是荒凉冷落的处境,这分明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此中之柳,分明也是身处朋党倾轧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明诗人高启《秋柳》:“欲挽长条已不堪,都门无复旧毵毵。此时愁杀桓司马,暮雨秋风满汉南。”描写干枯的柳枝,失去了往日那种青翠柔软、长条低垂的姿色,从而忆及人物,抒发了年华易逝、世事频更的感慨。
历来诗人以“柳”入诗,但很少有人写到冬柳,而唐人陆龟蒙则不然,他的《冬柳》:“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写的是在寒风中零落枯槁的冬柳,寄寓了诗人自伤的情怀。
4风流韵致的梦中情人
李商隐的《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全诗全用白描,“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像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咏柳即咏人,对柳之依依不舍,实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
李商隐的另一首《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写与情人惜别时劝慰情人,你本来已是眉愁腰细的了,哪里还再经得起损伤?而在这令人痛苦的惜别前,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枝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着离别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析呢?“惜”与“损”互相呼应,因为愁眉细腰,既是正面形容这位姑娘,又与杨柳双关,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身比美女之腰。此诗先用暗喻的方式教人莫折,然后转到明明白白地说出非折不可,把话斩钉截铁,充满了悲观情调。
5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
唐朝诗人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纤柔轻盈、妖媚多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无耻的邀宠取媚的小人及腐败的朝政,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宋代诗人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人则以乱条狂舞、柳絮纷飞的柳的意象讽刺了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徒。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其二》,伫立在中国诗坛中的风姿可爱的柳,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令无数文人为之陶醉。
6名人与柳
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有植柳、爱柳、咏柳之习俗。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柳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轶事趣闻。
晋代才女谢道韫对柳怀有深情。某年的一个下雪天,她的叔父谢安问道:下雪时像何样?当场有人答曰:像银白细盐自空中撒下。而谢道韫则答云:似柳絮被风吹之纷纷扬扬。谢安叹服。后人称才女为“柳絮才”,就出于此典。
大诗人陶渊明既嗜菊如命,又十分爱柳。他在自家宅前栽柳五株,自称为“五柳先生”。
公元605年开封至扬州段的汴河开通,河堤种柳数以千万。隋炀帝姓杨,御赐垂柳姓杨,并张榜告示民众:种活柳树一株,赏细绢一匹。百姓闻之,争而植种,使柳得宠一时。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既亲自种柳,又大力倡导民间百姓在柳江和城周围广植柳树。当翠柳成行、绿荫展姿、民众雀跃、风光胜昔之时,他兴致勃勃,作诗自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亲自从长安带去柳树,栽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这些柳树被后世称为“唐柳”。
宋朝诗人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曾在主持实施疏浚西湖之际顺筑长堤,继而在长堤上栽植柳树若干株。数年后柳烟笼纱,使西湖倍增秀色,这就是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
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爱柳如宝。他任扬州太守时曾在平山堂掘土栽柳,并在一首词中写道:“手栽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后人每当绿柳成荫、游人云集之时,均誉称垂柳为“欧公柳”。
明末清初名作家蒲松龄在淄州满井庄时临泉而居,并在宅前泉边植柳,自号“柳泉居士”。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时,曾在居室墙边栽种柳树一株,当小树生机盎然、展现风采时,他欢愉地为其居室题名为“小杨柳屋”。
1943年春,贺龙同志与警卫员一道在司令部所在的大院里种垂柳六棵,并在柳树中间空地上安放石桌石凳,贺老总幽默风趣地称其为“六柳亭”。
7柳俗柳趣别有情
春风和煦,柳枝飘摇。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漏泄春光是柳条”,说的是柳是报春的使者。自古以来,柳树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深受人们的喜爱,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风俗和逸闻趣事。
插柳游春之俗。我国古代有寒食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取生机勃勃之意。民间早就有“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头上戴上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柳色把春天带到了人们的心里。
折柳赠别之俗。这里有两个寓意:一是柳极易生长,用它送友比喻无论漂泊何处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含有“挽留”之意。史载,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代。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送别名作,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赠柳示爱之俗。春柳婆娑袅娜,万缕柔丝,自古就被视为绵绵爱情的象征。赠柳既能传情,亦表示忠贞之爱。“系春情短柳丝长,隔花人远天涯近”。自古以来,春柳就成为文人墨客笔下赞美爱情的题材。唐人孤独及“官渡柳歌”诗云:“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写出了情人在柳下相赠柳枝,倾吐内心的缠绵恋情。
杨柳尚有一奇,即与众多历史典故拥有不解之缘。公元605年,隋炀帝下旨开凿济渠,在大堤两岸栽植柳树。杨广诏令庶民百姓每栽活柳树一株,钦赐细绢一匹,并御封柳树姓杨。白居易在“隋堤桥”一诗中,专咏此事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有趣的是,古代军营对柳竟也情有独钟。“战国策”载,楚国射手养由基身怀绝技,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于是,“百步穿杨”,威名远扬。汉文帝时,太尉周亚夫驻军咸阳细柳,从此军营泛称“柳营”;晋陶侃驻守武昌,营寨到处植柳,一都尉盗柳移植私苑,陶侃知后责问其“此是武昌西门之柳,何因来此”都尉只得原璧奉还。自此柳又多了“官柳”这一别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宋朝·朱熹《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朝·贺知章《咏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朝·王安石《泊船瓜洲》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唐朝·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唐朝·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描写春天的古诗十首
本文2023-10-13 21:41: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