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名言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消饮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消饮散 消饮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o yǐn sǎn
2 处方人参 天花粉 茯苓各9克 枳壳 厚朴各3克 山楂20粒 麦冬60克 甘草3克
3 功能主治益气生津,化滞消饮。治酒食过度,脾生虚热,致生消渴,饮水甚多,食倍而溺数者。
4 消饮散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辨证录》卷六
古籍中的消饮散 《辨证录》:[卷之六]消渴门(五则)
平脾中之虚热,则腹中清凉,何消渴之有哉。此症用消饮散亦佳。人参天花粉茯苓(各三钱)枳壳浓朴(各一钱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草之三]莎草、香附子气膀胱冷气(李杲)。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肿腹胀,香港脚,止心腹肢体头目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附论)夫消渴饮水过度者。由肾虚心热。三焦不和。上热下冷故也。凡人好食热酒炙肉。或服乳石壅滞之药。
《杂病广要》:[脏腑类]惊悸,是则为悸。惊者与之豁痰定惊之剂,悸者与之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若一
《广瘟疫论》:[卷之三里证]烦躁《医学探骊集》卷三方名清凉饮组成大熟地4钱,黄芩4钱,栀子3钱,滑石3钱,广陈皮2钱,黄柏3钱,木通3钱,茯苓3钱,甘草1钱。主治伤寒23日,汗出,外感已除,内稍积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以栀子清上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黄芩清血中之热,滑石清六腑之热,木通引诸热从小便出,熟地滋阴,陈皮、茯苓、甘草能升清降浊,通达胃气。热郁去则脉象安,内外和而饮食进,人虽稍弱,可保万全矣。《普济方》卷三六八方名清凉饮组成地骨皮3钱,人参3钱,茯苓3钱,黄芩半两,干葛半两,石膏半两,知母3钱,甘草3钱。主治婴孩伤寒。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1钱,白竹丝、枣子同煎,温服。《简明医彀》卷二方名清凉饮组成黄连、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甘草。主治恶寒而脉洪数,兼目痛口渴,心烦便秘属热者。用法用量上加灯心,水煎服。加减夏月外穿棉衣,脉洪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加大黄、芒消。《嵩崖尊生》卷十一方名清凉饮组成羌活1钱,柴胡1钱,黄耆1钱,甘草(冬用梢)1钱,酒芩1钱,酒知1钱,炙草1钱,生地5分,防风(梢)5分,防己5分,桃仁5个,杏仁5个,当归6分,红花少许,升麻(梢)1钱5分,黄柏1钱5分,胆草1钱5分,石膏1钱5分。主治消渴。能食而瘦,口干,自汗,便结,溺数。用法用量以水2酒1煎服。《幼科释谜》卷六方名清凉饮组成柴胡、知母、生地、赤苓、防风梢、甘草梢、当归、黄柏、龙胆草。主治热盛小便赤涩,或膀胱热结。用法用量水煎服。《医学集成》卷三方名清凉饮组成银花2两,当归5钱,公英3钱,花粉3钱,连翘3钱,荆芥2钱,防风2钱,甘草2钱。主治阳证疮势红肿,焮痛异常,六脉洪数。加减便闭,加大黄。《羊毛瘟证论》卷下方名清凉饮组成石膏1两,泽兰叶2钱,蝉蜕壳12枚,白僵蚕3钱,黄耆1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丹皮2钱,大生地黄5钱,当归1钱,甘草1钱,银花3钱,秋石3分,黄酒5钱,黄蜜5钱。主治羊毛温邪。壮
详见百科词条:清凉饮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30:01 共8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辨证录》卷十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 6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消丹饮 1 拼音
xiāo dān yǐn
2 处方元参30克 升麻3克 麦冬9克 桔梗3克 丹皮6克 牛子6克 甘草21克 淡竹叶10片
3 功能主治清心凉肝。治心肝火盛,发为丹毒,色赤而干,发热作痛者。
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摘录《外科真诠》卷下
6 《辨证录》卷十 61 方名
消丹饮
62 组成玄参3两,升麻2钱,麦冬1两,桔梗2钱,生甘草1钱。
63 主治火丹。身热之后,其身不凉,遍身红紫之色。
64 消丹饮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丹化,不必2剂。
65 各家论述此方用玄参解其浮游之火,以麦冬滋其肺金之火,用桔梗、升麻表散于毛窍之间,用甘草调和于脏腑,经络之内,引火外行,所以奏功神速耳。
古籍中的消丹饮 《辨证录》:[卷之十]火丹门(三则)足,散其火之有余,使火外出,不在内攻可也。方用消丹饮∶玄参(三两)升麻(二钱)麦冬(一两)桔梗(二
《普济方》:[卷一百七十九消渴门]消渴饮水过度不可轻用。人参知母天花粉苦参宣连扁豆浮萍麦门冬黄丹(少许)上八味各一两。加黄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又有疹收之后,饮食如常,卒然心腹绞痛,遍身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三]治消渴饮水过度诸方后温服。治消渴。饮水过多。烦热不解。黄丹散方。黄丹(一两)胡粉(一两)栝蒌根(一两)甘草(半两炙微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八消渴门]消渴小便白浊孙思邈积一生医学经验,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他的医学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九个方面。
第一、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六经辩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切合实际。
第二、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收载医方6500多个,无论是经方、古方、俗说单方均系统整理,大多注以出处。
第三、诊断学上把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突出反映在消渴、霍乱、附骨疽、恶疾大风、雀目、瘿瘤等病的描述和治疗上。
第四、治疗学上创用了新的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管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
第五、在药物学上,重视地道药材以及药物的种植采集、炮制和贮藏,并在药物七品分类基础上按药物功用分为65章,以总摄众病,便于医生处方用药。
第六、重视妇幼保健,强调妇幼设立专科的意义,为小儿、妇产建立专科创立了条件。
第七、丰富了养生长寿理论,讲求卫生,反对服石,提倡吐故纳新,动静结合,并辅以食治、劳动,使养生学和老年病防治相结合。
第八、在针灸方面绘制彩色三人明堂图,创孔穴主对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对针灸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九、在炼丹生涯中,记录了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早期火药配方,在火药发明上有突出贡献。
孙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志见载的颇多,大多已散佚无存。
由于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杰出成就及其崇高的医德医风,使之深受我国历代人民的爱戴,其影响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千百年来,用来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各地,尤其是在他的家乡耀县,早在唐朝后期就在城东药王山为他立祠。此后宋、金、元、明、清各代在那里陆续增建了药王庙,并建有碑亭、石刻等。现在明朝建的药王庙保存完好,庙内有“孙真人”居住过的石室太玄洞,洞外亭内有明刻《千金宝要》、《海上方》石碑。相传当年孙思邈洗药用的洗药池和他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完好无损。这些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珍爱。每年二月,人们都在药王庙举行仪式,隆重纪念和缅怀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医药学家。
(1)上消(注:病位在心肺,心肺居于上焦所以称为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多食易饥。舌边尖红,苔黄燥,脉洪数(注:脉洪数就是洪脉与数脉相并存。凡比正常脉本体大的“脉形”,即称为洪脉。洪脉之象,浮大有力,以大为主要特征。洪脉古称曰钩,后世以洪脉相称,钩脉逐渐被洪脉所取代。为什么古代将洪脉称为钩关于钩的含义是什么洪脉盛大,来时如洪波涌起。波涛奔涌之时,浪头前曲,其状如钩,故古人将洪脉以钩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脉。医家多以来盛去衰描述洪脉。来盛,指血脉搏起之时,其势如洪波涌起,满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却难体会。当脉回落之时,脉势皆衰,非独洪脉,所以,去衰并非洪脉独有之特征。脉来去疾速急迫,就是数脉。)或弦数(注:弦脉是脉搏像弓弦般紧张而有力。出现此脉象多为肝火旺而肾虚,数是指每一呼一吸六至或条六次以上的我们称之为数脉,数脉多为发烧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人的脉象弦而数的话这个人会出现视力模糊人觉得疲劳而且伴有低热)。
(2)中消(注:病位在胃部,胃属中消,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胆(含胰)及其联属组织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以多食善饥为主症。),胃热炽盛
症状表现为多食易饥,大便干燥,形体消瘦,多尿且甜,口渴多饮,或见口臭,口苦,牙龈肿痛。舌红,苔黄燥,脉滑实有力(注:滑脉往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由软脉、实脉复合而成。软者,为血管柔软;实脉为充盈度好,脉流利如珠。)。
(3)下消(注: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肾,尤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以多尿如脂的症状为主。),尿频量多。
下消之中,有肾阴亏损、肾阴阳两虚两种证候。
肾阴亏虚:症状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形体消瘦,消谷善饥不甚明显。舌红瘦薄,少苔,脉细数(注:脉细数指细脉与数脉相兼。数脉,脉来急促,一息(即吸气呼气各一次)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细脉,脉细如线。)。
阴阳两虚: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混浊如脂膏,甚至饮一溲一(注:喝多少水立即排泄多少,丝毫没有消化吸收。),或夜尿频多;面色黧黑,耳轮焦干,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注:沉脉是指手指要重按才能感觉脉搏跳动,此脉属于沉脉中的弱脉。)。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中医古籍名言
本文2023-10-13 21:46: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