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称的真人与圣人有什么区别呢?
道家是讲求真至圣贤四种境界的,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当然各种宗教流派所追求的东西是不同的,对于此四种境界大成者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观念。
真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真人,可以把握天地阴阳的规律,吸收日月精华,可以守持自己的精神魂魄,身体机能达到最高的契合和机能,所以真人可以与天地共存,自身顺应天地的千变万化,这是真人的大道。
《黄帝内经》要逐字逐句的去理解领悟,在这里也只是翻译一个大白话的意思,仅供参考说明一下。我们从黄帝对“真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真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顺应天道。简单来说,在这类大能的眼中,天大地大,顺其自然,追去自身与天道阴阳最大的契合,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在这里根本没有“人类社会”的影子。
说白了,真人是真正的出世之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除去自己所追求的道之外,其他都入不得眼。
至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关于至人,我们平时提到的比较少。来看看黄帝是如何描述至人的:中古时期,有至人,大道所成,可以与阴阳相和,又能顺应四时天地变化,远离俗世,精神集中充沛,可以自由游弋于天地之间,视听来自各处的声音和景色,这些也是长寿而且非常强悍的人,也是归于真人的行列。
我们从黄帝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真人、至人是非常想象的,他们都是可以与天道自然共生共长的人,让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窥破天机”“超脱凡俗”,和现在意义上的“神仙”极为相近。
从道家的角度而言,有很多人被称为真人,比如孙思邈孙真人,丘处机丘真人……有人可能就说了,就像刚才举例的这两位,若是按真至圣贤的说法算起来岂不是比孔子高多了,但是这两位与孔子比起来,说是乡村野夫也不为过啊,而且这些人完全不能提携天地,运筹阴阳,视听千里之外!其实这种说法是不错的,因为我们现在大多是按照“孔孟”的标准来衡量,这就跟足球委员会来评定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一样,没什么参考性。
道家在很多方面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修道修真不一定是世俗标准里“功成名就”,说到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雪中悍刀行》——也不知道这小说拍成电视剧了没有,在这本书中提到很多成圣大成的人,有习武称道,有修佛大成,也有读书成圣……各式各样,这是小说,但是我觉得这和道家的“修道大成”不谋而合,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成为圣贤,成为圣贤者不见得能玩的了王者荣耀。这就是“道不同”,不能以篇而论,但是大道至简,大道所成,总有相似性的。
之上我们说的是“真至”,超然的存在,现在我们说说“圣贤”。
圣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是什么人呢,我们看看黄帝是怎么说的。懂得事物变化的道理,让自己很好的适用并生活在这俗世浮沉中。修身养性,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世间规则,看得懂世间繁华富贵,懂得享受,懂得世俗人心,于外不会被事情困扰,于内心思清明,悠然自得,不劳形伤神,精气和神魄正固,圣人也是长命百岁的。
贤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孔子为圣人,他之下还有七十二贤人,个个才华了得。贤人也是懂得天地规律的重要性的,他们钻研日月星辰的变化,尽量平衡阴阳,顺应四时变化,追求上古真人的“大道”,圣人也是健康长寿的,但是生命有时尽,不会到达前三者的境界的。
至此,圣贤也大概做了简介,与前面的“真至”很典型的有点是,这后两者很明显是世俗中人,懂得天时地利,关键是懂得“人和”,他们窥破一些天地之道,并将此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比之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圣贤是高大神圣的,这种地位并非是圣贤脱俗,正好相反,圣贤是最懂世俗的人,他们的目的在于眼前的芸芸众生,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天道,这也是为什么真至之人一般不被大多数人知道了解,而圣贤却是常伴嘴边的,因为最求不同,目标不同。
个人感觉现在追求自然天道的人越来越少,浮华社会,大家眼中能看到的只有物质和需求。反之,我们离不开圣贤的开蒙启发,只有如此才能做好一个“人”的本分,在这里看来,“真至”的追求显得是多么不切实际,不务实,甚至经常和一个词出现,叫做“迷信”。
希望在我们越来越会做人,越来越懂人类规则,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之后,尝试着返璞归真一下,去追求一下真正的、内心的需求和修炼。
圣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èng rén,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三指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四称皇后、皇太后;五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六指对有异术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称;七指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佛教
在佛教内,「圣人」是指证得圣智,在见道位以上之人。又称圣者、圣。《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述及佛菩萨何以名为圣人,谓(大正 12‧675b)︰
「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故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
圣人的评判标准出现于春秋时期,是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来的,根据《左传》的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就是说,想成为圣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按照这个圣人评选的标准,目前,公认的中国古代圣人总共有两个半,这两个分别是:孔子、王阳明;而最后的这“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提起孔子,在中国乃至整个华人的世界范围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无人不晓,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春秋时期一直到近代封建社会结束,都被读书人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他一生中收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能称得上“贤人”共有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孔子思想理念主张“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他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与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别号阳明,他之所以能被追认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主要是他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学派---阳明心学,他所著《传习录》,也是心学的重要著作。
作为读儒家经典成长起来的文人,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升级延伸,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阳明心学创立之后,便深受追捧,成为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而且,阳明心学随后也传到了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半圣”---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虽然资质平平,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在“立功”、“立德”方面都满足圣人评选标准,他之所以被成为“半圣”,主要是他在“立言”方面有所欠缺,虽然他也著有《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等经典著作,但是他并没有拥有自己的学说或者学术体系,因儿在“圣人”道路上差了那么一截。
圣人的意思是:旧时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如孔子从汉朝以后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拼音 shèng rén
出处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有些人似乎以为,一进了***都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
例子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近义词伟人、贤人、仙人
反义词凡人、凡夫、小人
扩展资料
1、圣人的近义词
伟人
拼音wěi rén
解释伟人是指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的人。
出处宋 苏轼《答贾耘老书》:“久放江湖,不见伟人。”
在江湖中流放的时间太久了,见不到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的人。
例子不管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生命中的起伏是一种常态。
2、圣人的反义词
凡人
拼音fán rén
解释指平常的人,平庸的人;寻常的人、尘俗的人。
出处金 王若虚《五经辨惑》:“此孔子所以异于凡人者,而不知圣人正不如是也。”
以为这是孔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却不知道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并不在此。
例子天才的生命火花,或许比凡人的生命火花燃烧得更加迅速。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说的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至圣:孔子
文圣:欧阳修
武圣:关羽
诗圣:杜甫
词圣:苏轼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史圣:司马迁
茶圣:陆羽
酒圣:杜康
医圣:张仲景
药圣:李时珍
智圣:东方朔
曲圣:关汉卿
乐圣:李龟年
棋圣:黄龙士
亚圣:孟子
兵圣:孙武
画圣:吴道子
商圣:范蠡
谋圣:张良
木圣、科圣:张衡
宗圣:曾子
元圣:伊尹
赋圣:司马相如
瓷圣:何朝宗
农圣:贾思勰
述圣:子思
复圣:颜回
1圣人的原意是: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2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对“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4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5现如今圣人指的是得道的人、知名的人。
6比如马克思总结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那么他就是市场经济学方面的圣人。
7牛顿总结出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他就是力学方面的圣人。
古代所称的真人与圣人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2023-10-13 21:50: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