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共有几个版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红楼梦一共有几个版本?,第1张

八十回本系统(脂评抄本)

编号 版本 别名 收藏

一 甲戍本 脂残本、脂铨本 胡适

二 己卯本 脂怡本、脂馆本、脂配本 北图

三 庚辰本 脂京本 北大

四 梦稿本 脂稿本 中科院文学所

五 戚序本 有正本、脂戚本、戚本 1921年毁于火

六 甲辰本 脂梦本、脂晋本 北图

七 靖藏本 脂靖本、靖本 迷失

八 脂亚本 俄亚研所

九 蒙府本 王府本、脂蒙本、脂府本 北图

十 舒序本 巳酉本、脂舒本 中科院文学所吴晓铃

十一 戚宁本 脂宁本 南图

十二 郑臧本 北图

一百二十回本系统

编号 版本

一 程甲本

二 程乙本

三 程丙本

四 王评本

五 张评本

六 姚评本

古代的一尺和现在的度量单位厘米的比例大概是1尺比2304厘米。而在三国中,对于最为勇猛的吕布史书上对其身高的形容是是身高一丈,一丈算下来是2米3多。

而且,对于其他一些历史人物还有这样的描写,例如,兵圣关羽身高就有9尺,而张飞8尺,也就是说这两个人也都有两米或者有接近两米。

虽说由于古代的人们骨骼和现代人相比都要高大一些,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为了生存,人们则需要经历一些劳动量非常大的体力活动古代,这也就导致古代人们的身高普遍都要比现在的人们高大一些。

在古代,人们对于身高的度量往往只是取一个大概的区间而已。并不存在精准的可能。所以对于这样身高八丈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当然,作为高级将领,而且自小在不错的环境下成长的吕布,拥有高于他人很多的身高实属正常。

在《三国演艺》的辕门射戟一章吕布抓回刘备那一幕的描写也足以佐证吕布身高的确是高于普通人,刘备见状不妥正欲逃脱,却被吕布如提稚童一般提了回来。''如提稚童''就是像提小孩子。而刘备身高七丈,也就是一米七。

要想做到把一个一米七的人如同小孩子一样提起来,必定是要高于普通人数十里面方才能做到。所以,吕布的身高也就是在两米左右。

扩展资料:

古人身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这样形容一个人的身高,身材高大的叫做“身高八尺”,身材矮小的叫做“不满五尺”。按现代的厘米测量方法一尺大约等于333厘米,身高八尺就有一米八,身高五尺就只有一米五。

不过古代的一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标准,换算成现在的厘米数也不一样。像商代一尺约有17厘米,周代一尺大约有23厘米,汉朝一尺约有22厘米。

《汉书》中记载,项羽身高“八尺二寸”,《史记》曾说孔子“长人而异之”,有七尺九,算是先秦古人当中相当高的人了。在三国中,不少猛将都是人高马大,像八尺男儿有诸葛亮、张飞、马超、赵云、典韦等人,关羽为九尺,刘备和曹操七尺。

而吕布作为三国第一猛将,他的身高也是相当惊人,足有一丈。用上面的换算单位来看,关羽等猛将身高九尺,大概是两米零八。

在现实生活中,一米八的不多见,像关羽这样的更是少之又少。那古代人之所以比现代人要高,是因为他们先天的因素,再加上常年运动,身材自然都普遍较高,不过上面提到的只是个别的猛将,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的身高。

至于普通人的身高,只能通过兵马桶来推算了,毕竟兵马俑可以号称一比一制作的,根据西安出土的兵马俑来看陶俑高度一般为180米左右,高者达2米,最矮者175米。

凤凰网-动不动就“身高丈二” 古人真实身高究竟是多少?

古代鲁班尺长4608厘米,现代两种鲁班尺长度分别为429厘米和504厘米。

鲁班尺,全称“鲁班营造尺”,亦作“鲁班尺”,为建造房宅时所用的测量工具,类今工匠所用的曲尺。

鲁班尺产生不久即融合了丁兰尺,后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矫正的重要工具。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中表现最为广泛。

扩展资料:

鲁班尺由来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工匠。相传鲁班和文公都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但鲁班总是技高一筹,令文公非常嫉妒。

一次,两人奉命各自率众修建宫殿。文公趁人不注意,将鲁班用来丈量长度的尺子锯短,一尺半变成一尺四寸一分。当鲁班的徒弟们用这把尺子将木料裁切完毕后,才发现长度不对。时间紧迫,材料用尽,鲁班急中生智,把不足的长度用石墩代替,结果更加坚固、美观。

国王十分满意,当人问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时,鲁班笑答,全靠文公送的尺子啊!从此文公心服口服。这把尺子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鲁班尺

鲁班尺上的门洞吉数:

若换算为公制尺寸,通常吉数尺度有21-23cm、40-42cm、60-62cm、81cm、88cm、89cm、106-108cm、126-128cm、133cm、146cm、155cm、171-176cm、191-198cm、211--216cm、231-236cm、241cm、253-256cm、261-263cm、275cm、281-283cm。

一般而言,现代门的高度都不超过283cm,对于普遍的住宅,大门宽度(即见光度,是门框内壁的水平距离,不包括门框的厚度)多为108cm,高度多为212cm左右,而房门的宽度多为81cm,高度多为198cm,这样的尺度是大众皆宜的。

扩展资料

鲁班的发明创造很多。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发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鲁班尺。又如墨斗、伞、锯子、刨子、钻子等,传说均是鲁班发明的。

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艺出现了崭新的面貌。这里面都包含着原始的物理科学知识。

鲁班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机关设在里面,外面不露痕迹,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不可不认为,鲁班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

后世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期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发展过。

在兵器制造方面,鲁班曾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战争发挥过巨大作用。后来在墨子的影响下,不再制作这类战争工具,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以造福于劳动人民。

:鲁班尺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人们睡觉多“以天为被,地为席”。随着村落的出现,人们开始会建造房子,睡眠的条件就有所改善。

黄河流域的人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为了保持干燥和舒适,房屋的土地经过烘烤或者弄平整后铺着兽皮、编织物。这基本可以看作是“席”的前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技巧的发达,到了夏商周时期,“低矮床”开始出现。甲骨文字“梦”就像人躺在床上。

《易经》中也有巫师用床为道具为人治病的记载。同时,“席”在此时也颇为流行。当时的卧具还作为祭祀礼器使用。《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床的造型较为庄重、威严,纹饰也以饕餮纹、云雷纹为主,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低矮床继续发展。造型更加百样,颜色鲜艳,纹饰也更多样,有几何图、蟠螭纹等,还刻有自然景观或者故事情景。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封建经济的酝酿,都使得卧具的审美也具有精雕细琢、奢华、浪漫的特点。考古中,时代最久远的床是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中期一楚国墓里的彩漆木床。床长225米,宽136米,总高042米,四周有围栏,栏杆是用竹条、木条做成的方格形状,床身带有彩绘的朱红色云纹。相对现在的床来看,战国的床有低矮的特点,但就制作工艺来讲,已经相当成熟。

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家具——床榻。床榻可供人坐、卧、寝,人们的读书、办公、待客、游戏、宴饮、睡眠等活动都可以在床榻上进行。从诸多汉代的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床榻成为了秦汉时期使用最多的家具之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动荡、割据的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受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高型家具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胡床在此时传入,椅子、方凳、圆凳等也出现在室内。床的高度增加,还出现了床和木塌、屏风的结合,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盛极一时的隋唐时期,卧具在制作工艺上更加精进,还引进了外国的技术和文化。床的设计也带有雍容华贵的感觉,多壶门结构,造型弯曲,纹饰华丽。高型的卧具在贵族中普及。但此时的平民百姓还多用低矮卧具。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围栏床和圈椅。宋朝时,高型卧具在民间普及,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也转变为垂足坐。宋朝的卧具样式文雅、简练。到了元朝,卧具也沾染了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性情,造型厚重、雄壮,尺寸也要比宋朝的大。

明清时期,我国的卧具发展的成熟期和巅峰期。种类繁多,有架子床、罗汉床、拔步床、围栏床等,结构更加科学,榫卯结构运用较多,严密牢固。材料贵重,梨花木、紫檀、红木等。清代时,还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可见卧具制造业的繁荣与成熟。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院落组合,少有往高空发展,而惟独塔。塔的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甚至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成为今天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中国建筑大都形体变化较少,惟独塔却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也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1 中国古塔的传入及演变

  11 “窣堵坡”到“塔”

  “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在印度则称为“窣堵坡”(Stupa)。窣堵坡的原意是坟墓,早期是用来埋葬国王尸体的,后用来供养佛陀之舍利(sarira,佛的遗骨)。[1]窣堵坡由下而上依次由台座、覆钵、宝闸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见图1)。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末,已出现中国式塔的萌芽。[2]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大约是建于十六国的中后期,但尺寸仅有几十厘米,因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筑,但它的造型是最接近印度原型的塔了。它的下部是八角柱形基础,中部上断为主体,刻有八个拱券佛龛,每龛内有一佛,塔身上部刻有覆莲、相轮、华盖。以后的密檐式佛塔就是这些小石塔的相轮演化而成的。[3]

  12 塔的中国化

  但是,塔进入中国后,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原来的窣堵坡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在民族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衍化出多种形制,但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式,还有亭式塔、华塔,以及一些复合式塔等多种式样。至于如金刚宝座式塔和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群塔组合,则又是它们的再次衍化。[4]所以,塔到了中国,含意又有所扩大,凡贮藏佛舍利、佛像、佛经之所,或高僧坟墓上的建筑物,一般具有集中式平面和高耸的体形,同时在顶上具有一套“塔刹”装饰者,都可称之为塔。[5]

  2 中国古塔的结构用材与形式分析

  21 木构的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6]据记载,这样的塔首见于东汉末年,是窣堵坡和中国东汉已有的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南北朝时虽盛行一时,数量最多,但目前无一留存。塔中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经是中国化了。最典型实例以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见图2)。

  隋唐时期,修建佛塔的材料虽仍以木材和砖石为主,但由于木构架的塔易于损坏,不能长久保留,所以用砖石代替木材建塔,并模仿木塔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22 砖石造的密檐式塔

  对于砖石结构的运用,三国除承袭汉时主要用于墓室的传统之外,已经开始用于地面建筑了,最初多是用来建筑石室和阙,这就为晋代以后用砖建造佛塔奠定了基础。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就是一座砖塔,是现存北

  魏时期唯一的地面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平面的塔,这就是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塔(见图3)。整座塔除了塔刹部分用石雕以外,全部用灰**的砖砌成。塔的底层较高,塔身以上,用叠涩做成十五层密接的塔檐。其与楼阁式木塔不同,仅做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每层檐之间只有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各有一个小窗,但多数仅具窗形,并不采纳光线。整个塔的总体轮廓呈饱满的抛物线形,十分秀丽。它的出现不但标志者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步,也说明我国密檐塔的建筑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23 砖石塔模仿木塔

  然而,在中国木结构高度发达的惰性作用下,尤其南宋以后,即使是砖砌、石造甚至铁铸、陶塑的佛塔建筑也处处模仿木塔,终于也没能发展出砖石材料本性应有的传统与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开元寺双石塔(见图4),其用石头详尽地模仿木构件,简直就是把石头当木头来使用,所有柱枋、斗、椽子以至瓦垄、瓦头,统统用石头雕出。设计者完全没有意识到不同材料对形式美的不同表达,因而使得砖石佛塔尚未表达出木楼阁佛塔造型的内在逻辑根据,已失去对其模仿的意义了。所以,砖石建筑的审美特色与风格已消失殆尽。以至于以后凡砖石佛塔以至殿堂,都处处模仿木构,而且愈来愈甚,最终中断了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前途和历史,实在是一种遗憾。

  3 佛教与中庸之道的影响

  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入“涅槃”,修成正果。“舍利塔”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然而,中国传统建筑多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

  布局,少有强调单座建筑,甚至强调建筑高耸入云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由于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更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建筑均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建筑单体平易、容易接近,甚至贴近地面。最终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宏伟、浩大的气势,而抑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即使对于这些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从而,在立面上取得一种垂直与水平构图的“中庸”之美。正如图5所示,在中国无论是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还是由此繁衍而出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强调垂直构图的同时又用大量的水平线条去中和、削弱它,反映了中国人矛盾、复杂、折衷的心理特征。

  4 结束语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同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而创造出中国的佛教教义一样,佛教建筑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只不过不同的是,楼阁式塔是将窣堵坡大大缩小,置于中国式的楼阁之顶;密檐式塔则是将窣堵坡的相轮特别夸大,并转化为中国式的密接屋檐。两者都是印度窣堵坡的中国化,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不放弃民族化的生动创作过程。

红楼梦一共有几个版本?

八十回本系统(脂评抄本)编号 版本 别名 收藏 一 甲戍本 脂残本、脂铨本 胡适 二 己卯本 脂怡本、脂馆本、脂配本 北图 三 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