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关于洛神花的记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本草纲目关于洛神花的记载有哪些,第1张

本草纲目关于洛神花的记载如下:洛神花又名玫瑰茄、洛神葵、山茄等,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原产于西非、印度,目前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台湾等地均有栽培。洛神花生长在不受污染的旷野里,因为光照充足和紫外线强烈,其富含维生素 C、接骨木三糖苷、柠檬酸等营养成分。中医认为,洛神花味酸、性凉,归肾经,有敛肺止咳、降血压、解酒的功效,可以治疗肺虚咳嗽、高血压、醉酒。

红花

红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的干燥花。

红花是近年来世界上发展很快的油料作物,在此之前一直作为药材和染料植物栽培。种子含油35~47%,高于大豆。油的碘值120~152;脂肪酸组成中富含亚油酸、油酸以及豆蔻酸、棕榈酸等,还在丰富的维生素E。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84%,居食用油之冠,有降血脂和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高级营养油和烹饪油。医药上红花油广泛用作抗氧化剂和维生素A、D的稳定剂。工业上可用来制作精密机件的喷漆。饼粕含蛋白质高达19~36%,作饲料喂养奶牛,能增加牛乳中脂肪与亚油酸的含量。花可提取优良的天然食用色素;同时还含红花甙、红花醌甙及新红花甙,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闭经、跌打损伤、关节酸痛、冠心病。果实入药,功效与花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红花 [ 最后修订于2018/3/13 2:19:23 共37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2、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农村,写景,写花,儿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 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4、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译文

己酉年的端午那天,天公不作美,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眼望去,一片天昏地暗;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让人竞渡龙舟,借以凭吊远古英雄屈原的灵魂。

石榴花如火地开着,似乎正在笑话我,我只好自我解嘲道:其实,陶渊明既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今天,我虽无法凭吊屈原,我也一样仰慕他。

5、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鬓云高耸缀花钿:隋唐五代时代的发型、发饰 (摘自《云髻凤钗》一书)

  隋唐时代国家强盛,文化发达,风气开放,隋唐仕女们是美艳的、充满自信的,发型、发饰也是千变万化,就象坦荡无羁的女儿的心,尽所能想到的一切可能来梳发、饰发,发型喜欢高大,发饰喜欢繁丽,抒发自己的追求,自己关于爱情、春天和天堂的幸福梦想,还有难以言说的一丝丝惆怅。所以有无数样式的发髻,无数神仙瑞兽、奇花异草的花样,奇光闪烁的珠宝,装点在发髻上。这是元气充沛的年代,令无数后代的妇女艳羡。

  隋炀帝时,后宫中多奢华的装饰,宫女梳有九贞髻、侧髻,还有坐愁髻,徐士俊《十髻谣》说它是:“江北花容,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似是多个结状的发髻,反映了哀愁的姿态。

  《髻鬟品》记述“炀帝宫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发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则指一种卷曲的发髻,形如翻开的两瓣荷叶,唐代还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头上就是这种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4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的发髻则更多。既继承了前代的高髻、灵蛇髻、盘桓髻、云髻、鬟髻、蝉鬓等,也创制了不少发髻式样。她们喜欢拥有丰满的身材,也以头发浓密、发髻高耸为美。这样的风气,连唐高祖李渊也感到奇怪,《旧唐书令狐德芬传》记载他曾向令狐德芬询问“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认为人的头部最重要,把发髻梳得高大也有道理。后来皇帝也曾下令禁止高髻,如文宗时下令“禁高髻、险妆、去眉、开额”等,高髻流行却仍然如故。著名的周昉绘《簪花仕女图》上,几名穿纱衣的仕女都是梳着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达一尺以上,尽显女郎们的雍容华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也有把椎状髻前倾在额前的,如唐代李宪墓的一幅壁画上就有,以红帛带系结。也有绾在脑后的,随意变化。如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五代《千手千眼观音图》上的一位女供养人,梳一个挽在脑后的椎髻,配插花钿、花叶形钗、白角梳,左右各插两搏鬓,显得更加华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6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有半翻髻,《髻鬟品》说:“高祖宫中有半翻髻。”是把头发梳向上、再倒卷下来的高髻,如长安县南里王村的唐代壁画就是,很有高耸俊伟的气概。梳理时是把头发集在头顶,用帛带束住发束,再朝前或朝后翻绾,有的还梳成双髻后翻之形,又叫双刀半翻髻。头发很长的女子,则梳半翻髻后把余发长长地垂挂在脑后。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还有交心髻,《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梦见了一位龙女,请她演奏音乐,龙女是“容貌艳异,梳交心髻,大袖宽衣。”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发分为两股,交叉盘绕而成。如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上元夫人梳的三角髻,在唐代也很流行,李宪墓壁画中有一位女官,呈侧面姿态,可见到她头梳三角髻,背后有余发散垂,用帛带系着。李贤墓壁画上的女官就也有梳高耸的三角髻,但是发髻式样微有扭转。敦煌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菩萨梳三角髻,再用珠宝围饰。也有一种三角髻,类似于宋代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的女孩子梳的发型,额前垂一髻,耳边垂两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仕女也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装饰自己的发髻。如回鹘髻,是受回鹘族(今天维吾尔族的前身)妇女的影响。《新五代史回鹘传》说:“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李贤墓壁画《观鸟扑蝉图》中的两位宫女,头上梳的正是回鹘髻的模样。李宪墓中的女陶俑,也有梳两个高耸的圆髻、下以缯束的,似乎是变形的回鹘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8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高而尖的乌蛮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妇女发型创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类,后来传入中原,经过改造而成乌蛮髻。《苗俗纪闻》说:“妇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鉴人,婀娜及额,累叠而锐,倘所谓乌蛮耶。”《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梳乌蛮髻,贯金凤钗。”乌蛮髻高而尖锐如剑,比较利落,符合红线作为剑侠的性格。再插上一只金凤钗,却别具女儿家的娇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39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一种发髻,把头发聚在脑后、梳理成一个锥形髻再搭在额前,两鬓抱面,显得特别俏丽。今人也有叫它乌蛮髻的,又有叫它心字形髻的。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的两件少女唐三彩俑就梳这类髻,和少女的身份是相称的。它或就是同心髻,借以表现美好的愿望,《十髻谣》中有说同心髻:“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引用晋代王献之和爱姬桃叶相亲相爱,还有西泠湖畔的女郎苏小小追求爱情这两个典故,述说同心髻的含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为了使发髻更加高大,还制造了假发髻,叫做义髻。这是由汉代的帼发展而来,用木或纸制作的,用时往头上一戴就行。据《杨太真外传》说,杨贵妃就好戴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 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一顶糊纸、加以彩漆绘画的假髻,类似于峨髻。阿斯塔那张雄墓出土一顶类似半翻髻的假髻,以木为骨、外加黑漆,再绘画白色忍冬花纹,底部有小孔,孔内还有铜锈,显然是张雄的妻子生前使用的,以铜钗固定。

  看见没有古代的假发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有种闹扫妆髻,是随意盘绕而成,再加各式首饰。

  丛髻是把许多小发髻满头装饰,类似于扫闹妆髻。王谠《唐语林》说:“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诗人王建的《宫词》说:“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须。”这种髻丛丛叠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华丽光彩。这不是春日里的花丛,这是灵巧的女儿头上盛开的花瓣,是女儿的心花怒放。唐代佚名《内人双陆图》中绘进行双陆游戏的仕女,其中一位就是梳高高的丛髻,错落有致,上面插着几枚梳栉,正是王建诗意的写照。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百叶髻,元稹《梦游春》诗句说:“丛梳百叶髻。”是一种分出很多小发髻的发式,有丛髻的特点,但又与丛髻分出层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滩张堪贡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发分作数股,由头顶心向周围散射开来,确实像一丛叶片。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1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女童梳的双丫髻,在唐代也有变化。西安市长安县韦兆村出土的女俑,女童梳的丫髻是在头顶上向两边伸出双丫。(图二十二)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一件唐俑,双丫如银锭之形状,分列在脑袋两边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42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低髻、小髻,唐代也还流行,少女们都爱梳。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有“侍女低髻落翠花”之句。罗虬《比红儿》诗说:“轻梳小髻号慵来。”各种小髻有小而圆的,有平卷的,有梳成两个稍高的小鬏再合并的。同心髻也属于这类小髻。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侧髻,如隋代卢思道说:“侧髻似能飞。”岑参《后(和谐)庭歌》:“美人红装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也是堕马髻之类的高髻,侧向一边,似如飞动。唐代仕女们骑马是最喜欢梳的。由于有秦罗敷梳倭堕髻的诗句,所以诗人韦庄《晚春》诗又称它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类似于它的是抛家髻,把发髻向前抛出。表现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女侍们出行游玩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女子梳的多就是这种堕马髻,可以想象她们穿着绮罗衣裳,骑着骏马前进时,这发髻就要摇摇而颤,显示不尽的风流。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6 回复此发言

  1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垂髻有少女所梳的两边耳边下垂两个辫髻,扎以红绳,如唐代《内人双陆图》中的一个扶着贵妇人的侍女。

  云髻当时仍流行,《敦煌曲子词集》有“珠含碎玉,云髻婆娑”的唱词。如阎立本《步辇图》上给唐太宗抬着步辇的宫女,头发向两边分开,成波浪状,额发也修成云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8 回复此发言

  1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凤髻,五代冯延已有词句:“凤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凤钗,也可能是凤形的发髻。因为敦煌61窟的瓜州节度史曹元忠的姐姐就梳有一个巨大的凤凰形发髻,或是用细绳和发胶之类缚粘成,或是假发髻,上饰珠玉。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5:59 回复此发言

  1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前蜀王建墓出土的石棺床上有女乐伎俑,头上有梳鸾凤髻的,是把头发编成鸾凤的首、翅膀、身子和尾翎。自然,梳时应很费工夫,要利用细铁丝来绕缚。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0 回复此发言

  1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孟简有一首诗《咏欧阳行周事》,写的是一对恋人恩爱相聚,后来却因为关山阻隔,无法相会,女郎相思成病,终于去世,那男子知道消息,无限悲哀,不饮不食,也随之而去。当女郎在病中时,把发髻剪下,托侍女带给远方的爱人:“高髻若黄鹂,危鬓如玉蝉。纤手自整理,剪刀断其根。柔情托侍儿,为我遗所欢。”这如黄鹂般的高髻,柔薄的蝉翼,满含情意,新疆出土的一幅《树下人物图》上的仕女发髻就是如此,就似一只黄莺儿伸出了脖颈,高翘起娇丽的姿影。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1 回复此发言

  2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额发留得较长,覆在前额的,都是小女孩。如李白《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之句,渲染幼年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一片天真烂漫、青梅竹马的情韵。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2 回复此发言

  21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鬓饰则很是讲究,轻薄的蝉鬓比较常用,配合顶上的高髻,更加美妙。周昉《纨扇仕女图》中画有一位仕女,就是在梳理蝉鬓。还有掩鬓,是两边抱住耳朵的厚厚的鬓发,也叫博鬓,上边还可以垂挂金叶饰,和轻盈的蝉鬓有所不同。在这种鬓饰上又发展为抛家髻,是在唐末流行,《新唐书五行志》说是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在《纨扇仕女图》上就能看见那抱琴囊女郎,持壶女郎都是这种发髻。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3 回复此发言

  22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文中还有圆鬓、丛鬓、小鬓、松鬓等名,或圆、或成丛,或疏松,或大或小,各个不同。

  当然唐代也有病态的发型发饰,如唐末僖宗时宫人束发很紧,僖宗带宫人到了成都后民间妇人们仿效,叫做囚髻,也并不美观。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3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五代时期,各个地方小国都延续盛唐余风。前蜀王建墓中出土的石棺上,有乐伎的浮雕,都梳各式高髻,配穿宽袖襦、长裙。有的在高髻上加双丫,有的加挽如椎髻状。有的在头顶分出三小丫。也有鸾凤髻、盘桓髻、螺髻、丛髻。也有高髻上加如元宝之状。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4 回复此发言

  24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相传南唐李后主的大周后就喜欢设计女子发型和衣裙。南唐的发髻、发饰,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可以集中看见。这是李后主命令画家顾闳中描绘的大臣韩熙载家中举行夜宴的情景,许多乐伎盛装出现,她们梳着抛家髻,三圆髻,或高圆髻,略加柔曲的曲线变化,形如芙蓉髻。上边都缀满细小的珠玑花钿,或有勾云形花钿,或用金翠凤凰簪钗,还有红帛头须(头绳)飘坠,上边饰以小珍珠。这些盛饰,这些奢华的暧昧的挥洒,在深夜的煌煌烛光里浮现浓得化不开的的华彩。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5 回复此发言

  25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女性的帽巾,独异他朝,显得富丽而大方。

  在凤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凤冠,唐代已经可考证其形象。如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石椁上的线描画面,表现一位女官头戴高冠,冠正中嵌一朵珠花,两边各插一支凤钗,凤凰口中各衔一件玉佩、珍珠串成的挑牌,有如步摇之意。(图四十四)形制已经和宋代凤冠有些相似。这种凤凰口衔珠滴、挑牌的装饰,直到明清时的凤冠上还在使用。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8 回复此发言

  26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一种头饰:幂 (上四下离) (音mili)的变迁,是当时妇女意识的折射。它是从北周时就定型的,先用藤、毡等制笠,再裱缯帛,或刷桐油防雨,然后从檐上垂下整幅纱帛制的帽裙,长得可把全身笼罩起来。它大概起源于《礼记》所说的面衣,有强烈的封建礼教的意味,即把妇女身体肌肤遮挡起来,以严“男女之大防”。到了唐代,女性意识强烈的妇女们自然对此不满,把它改造了一番,把帽裙尽量缩短,新疆出土的《树下人物图》就有一名女子,身穿长袍,头戴幂(上四下离),帽裙已经短至脖项前。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09 回复此发言

  27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就是这样还嫌不够袒露,在唐高宗、武则天持政年间,妇女们又把帽裙换成了罗纱之类,前有开缝,仅仅起遮挡风沙的作用。这就叫做帷帽,《新唐书》、《中华古今注》都有记载。唐代《明皇幸蜀图》上就有几个骑马戴帷帽的妇女。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一件骑马女俑,头上就戴着帷帽,帽前一卷轻纱垂落,历经千余年,犹保存着真实模样。那骑在马上的女郎,穿一套高腰襦裙,骑一匹高头大马,帽纱轻盈透明,似遮非遮,既华贵,又骄傲而从容。盛唐女儿的坦荡风采就这样洋溢着。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8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们也喜欢把帷帽的的纱缩短了,直接在额头前戴上,这叫做透额罗,可以遮挡风沙,但主要还是作装饰之用了。敦煌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上的侍女就有戴一块马尾等织成的半透明的透额罗的。(图四十八)在当时,歌伎演员等都喜欢用透额罗裹发,如诗人元稹的《赠刘采春》写一位歌伎能唱动人的歌曲,她的模样就是“新妆巧样画双蛾,漫裹常州透额罗。”这两句诗描写她的新妆,突出了她的一双新画蛾眉,还有常州出产的罗轻裹在发髻上。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1 回复此发言

  29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诗人刘言史的《观绳伎》,写几位女杂技演员表演绳艺,就走在绳子上,走在高空中,“银画青绡抹云发,高处绮罗香更切。”是用一块画着银色花纹的青绡裹发,应该是和后世的渔婆巾相似。也有在发髻上包一块巾子的,如新疆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女子梳着低倾的发髻,上裹罗巾。

  还有一种搭耳帽,下沿做成可以翻下的两只护耳,适宜于冬天戴用。阿斯塔那出土的一幅绢画上就有一位女乐伎,头戴锦缎制成的高高的搭耳帽。

  作者:雨天老井

  2009-7-2 16:13 回复此发言

  30 回复:古色古香之古代发型发饰

  唐代妇女首饰继承了前代的各种簪、钗、步摇、布帛扎额、玉茏璁等等,形式不断翻新,多不胜数。

  如钗上饰花朵、叶片等,称为花钗,也叫花树,每一个贵妇人都喜欢在发髻上簪重重花树。除上述敦煌壁画所见外,各地、浙江长兴唐墓等都有出土,广州皇帝岗所出多种花钗都是一式两件,纹样相同,图像却相反,以方便成对地左右插戴。有的有花朵纹,上边还有小鸟雀飞翔啁啾,两两相对,似在诉说美好情意,正是金为钿鸟蹙钗梁的制作。

  也有用绿玉雕刻而成的花钗,连缀在长钗柄上。西安兴庆宫遗址出土有六件玉雕花钗,长10至15厘米,宽28至4厘米,片状,叶形,在晶莹美观的浅绿色玉上,两面雕刻花纹。其中四件,在花叶上结出硕大的石榴。有一件在花丛中刻着双鸳鸯,另一件刻着一只凤鸟。都予以美好的寓意。唐代诗僧寒山有诗句描写唐女:“缀裙金蛱蝶,插髻玉鸳鸯。” 徐凝也有诗句:“凤钗翠翘双宛转,出见丈人梳洗晚。”可印证这些玉钗。

苏堤春晓,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

苏堤

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苏堤望山桥南面的御碑亭里立有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碑刻。苏堤两旁遍植桃柳,四季景色各异,每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掩映湖面,风趣横生。有诗为证: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苏堤由南而北有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桥,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

苏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漫步在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好鸟和鸣,意境动人,故称之为"苏堤春晓"。寒冬一过,苏堤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时,轻风徐徐吹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勾魂销魂。每当春风吹拂,苏堤上杨柳吐翠,艳桃灼灼,长堤延伸,六桥起伏。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苏堤六桥

沿苏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走在堤、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桥头所见,各领风骚。

早在东坡造苏堤之时,这六座桥就已经存在了,且桥上还有亭子可供路人休憩:“置六桥,建九亭,以为游人玩赏驻足之地。”

据说,这六个唯美的桥名,全部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

1映波桥:

当你以苏东坡纪念馆为起点,从南往北走,遇到的第座一桥,名叫“映波”。

映波桥旧通赤山港(赤山埠),此桥面迎平湖,四山环绕,亭台楼阁倒影悠悠,故名。

映波桥西侧,宋代宝历年间,京尹袁韶建“先贤堂”表旌本郡名流善士三十四人,孝妇五氏。祠之东北角有“旌德观”,门上有匾为“仰高”。

2锁澜桥

第二桥名曰“锁澜”,落日时分,水光荡漾,故名。

旧通“赤山麦岭路”。

桥西有“湖山堂”,咸淳年间京尹洪焘建,“四浮屠(塔)矗四围,如武士相卫”,前后种有水芙蓉、茭白和蒲苇。

两年后,增建“水阁六楹,又纵为堂四楹,以达于阁”,将阁与桥都用水榭联通,一时间成为西湖上堂宇之冠,游人趋之若鹜。

3望山桥

第三桥名为“望山”,旧通“花家山港”。

花港,即花港观鱼。

桥侧就是著名的“三贤堂”,袁公请建,匾额分别为“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

明人张岱《西湖梦寻》中却说,宋时西湖边有两座“三贤祠”,一座在龙井寿圣院方圆庵,尊赵阅道、僧人辩才、苏东坡为三贤;一座在孤山,祀奉白乐天、林和靖、苏东坡为三贤,后来搬到了苏堤的“三贤祠”。

因为来游玩的人特别多,府尹在祠堂中辟了一处,出售官酿的酒,也算是相当有商业头脑。

当时有人题诗:“和靖东坡白乐天,几年秋菊荐寒泉。而今满面生尘土,却与袁樵趁酒钱。”说的是这三人当了一辈子清官隐士,到死后埋到土里,却成了袁府尹赚酒钱的幌子了。

淳祐年间,婺州有个叫胡侊的读书人,在三贤堂内开堂授课,因他号雪江,故称“雪江讲堂”,假如保留到今天,应该可以评上“中国最美私塾”吧。

4压堤桥:

第四桥名为“压堤”,与湖心亭遥遥相对,也是眺望全湖的最佳之处,故名“压堤”,仿佛是压轴的意思。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据说,此桥下水特别深,旧时行舟前往茆家步港(茅家埠),都要取道此桥。

桥下种有数亩红白莲花、莼菜菱角。夏日清晨,水面映动朝霞,船行其间,满湖白衣娘子、翠衫小青,执发牵袖,依依惜别。露水在荷叶上乱滚,沾湿了发梢衣袂,也沾染了芬芳。

压堤桥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座建筑。南侧为施水庵,北宋权相贾似道建,庵旁筑以石台,台上有石笼灯,照亮夜行的船,为湖上夜游客的最爱。相传高宗常常乘船夜游,时候晚了,便宿在道院内。

压堤桥北侧,是水仙王庙。庙里供奉的不是水仙花,而是龙王。黄庭坚诗《水仙花》说的就是这里:“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

5东浦桥:

第五桥名叫“东浦”,陈刚中湖堤感旧诗:"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大概是东风吹皱一池水的意思。这里是湖上观日出佳点之一。

东字繁体写作“东”,也不知是抄写错误还是别的原因,有些古籍写作“束浦”。《钱塘湖山胜概记》:“自净慈而西至法因寺,路歧而二。一接苏公所筑之堤,堤亘十里,以防涧水,行者便之。上有六桥,下各通步,一曰映波,二曰锁澜,三曰望山,四曰压堤,五曰束浦,六曰跨虹。”

据作者夏时在“后序”中附“考异”所言,此非但不是笔误,而是原来就叫“束浦”,是《杭州志》抄错了:“苏堤六桥下,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有专家说,其余五桥动词+名词的格式,那么东浦桥也应该是“束”(动词)浦(名词)才对。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且待更多佐证浮现吧。

《梦梁录》记载,东浦桥以西,曾有一小矮桥,名叫小新堤,是淳祐年间赵尹京所筑,长二百五十丈,连通曲院风荷,可接至灵隐。堤废,清代在故址上筑金沙堤,遗迹在今赵公堤的位置。

6跨虹桥:

苏堤最北边的一座桥,叫跨虹桥,紧挨着曲院风荷的莲塘。也许是有人在这里看雨后飞虹,又或者水面霓虹流波,因而叫跨虹。

《楹联丛话全编》记载,雍正九年,总督李敏达在跨虹桥西侧、孤山脚下建了一座花神庙,祭祀湖山之神,旁列十二月花神及四时催花使者,“无不钗飞钿舞,尽态极妍”,想必及其华丽的。

花神庙旁有月老祠,金色楹联写着:“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是从《琵琶记》、《西厢记》两部中取来的句子凑的楹联。

有趣的是,相传湖山正神是李敏达按照自己的形象塑的,而十二花神皆有其人,是李之姬侍。作者嘉庆元年来访,庙虽已凋敝,十二花神仍然神采奕奕,像真人一般。门上有一旧联:“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六桥既是湖上的风景,又是望风景的地方。东望是外湖,湖中三岛、孤山、吴山,宝石流霞、雷峰夕照缠绵湖畔;西望,是岳湖、西里湖、南湖,杨公堤、西山隐隐相伴,六桥一眼十二景,漫漫长堤不自倦。

苏堤发展史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

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祯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箫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西湖苏堤御碑亭内石碑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写的"苏堤春晓"四字,大家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乾隆皇帝帝王个性,唯我独尊的表现。但事实上,在古代"堤"与"堤"是同一个汉字的两种不同写法。在汉代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里可以查到"堤,唐(塘)也"。

苏轼与苏堤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逸闻趣事

北宋时候,著名诗人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当地方官。他十分迷恋杭州的山水,觉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绝妙好诗。可是过了15年,苏东坡再来杭州当太守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芜蔓,就感慨上书,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决定要学唐朝诗人白居易,疏浚西湖,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带上随从,骑马先到北山栖霞岭。一看这里是通灵隐、天竺要道,堆放葑泥,显然不妥当。于是,想转到南屏净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听到柳林深处传来一阵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苏东坡一听,心中一阵高兴:这不是在向我献计献策吗对,天上可架"鹊桥",湖上难道不能修长堤这样,既解决了湖上葑泥堆放场所,又方便了南北两岸交通,真是一举两得啊!

苏东坡高兴得喊了一声:"好!再到湖对岸去看看。"这时,从柳林中飞出一条小船,船头站着一个青年渔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苏东坡说:"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时,快请上船吧!"苏东坡又惊又喜,问道:"你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回答道:"听说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边来亲自察看,因此特来恭候。"苏东坡说:"好啊,那刚才的渔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说:"是啊,这就是我们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愿啊!"

苏东坡乘上渔船,来到南山。柳林中又驶出一只小船,飞扬起一阵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

要在西湖上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渔民、农民和城里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苏东坡说:"谢谢乡亲们啦,连年旱涝成灾,你们生活困难。我已申报朝廷,决定拨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赈。"乡亲们听说有粮米可发,更加踊跃。人多力量大,从夏到秋,终于在北山到南山间筑好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只是由于银钱不足,暂时未能造桥。湖北岸一个青年樵夫想出了个好主意,砍了一批树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顶吊桥。平时吊桥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把吊桥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又在长堤两边种上桃树和柳树,一来保护堤岸,二来春天桃红柳绿,为西湖添一美景。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相关诗词

《苏堤春晓》

张宁

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筑堤》

苏轼

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

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又诗:

惠勤、惠思皆居孤山。苏子倅郡,以腊日访之,作诗云:

天欲雪时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水合,但见野鹤盘浮屠。

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泛湖度六桥堤》

王世贞

拂幰莺啼出谷频,长堤夭矫跨苍旻。

六桥天阔争虹影,五马飙开散曲尘。

碧水乍摇如转盼,青山初沐竞舒颦。

莫轻杨柳无情思,谁是风流白舍人

《苏堤小记》

张京元

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想二三月,柳叶桃花,游人阗塞,不若此时之为清胜。

《题两峰罢雾图》

李流芳

三桥龙王堂,望西湖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似甚矣,气韵之难言也。予友程孟旸《湖上题画》诗云:"风堤露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我试画君团扇上,船窗含墨信风行。"此景此诗,此人此画,俱属可想。癸丑八月清晖阁题。

《苏堤春晓》

阮元

北高峰上月轮斜,十里湖光共一涯。

破晓春天青白色,东风吹冷碧桃花。

其他

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

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陆游也有"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豆花拼音名BiǎnDòuHuā来源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DolichoslablabL的花。7~8月间采摘未完全开发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晒时要经常翻动,至干足为止。鲜用时随用随采。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解暑化湿,止泻,止带。用于中暑发热,呕吐泻泄,白带。用法用量1~3钱,鲜者加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扁豆花出处出自《本草图经》拼音名BiǎnDòuHuā英文名FlowerofHyacinthDolichos别名南豆花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lichoslablabL采收和储藏:78月间采收未完全开放的花,晒干或阴干。原形态扁豆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

详见百科词条:扁豆花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1:41 共246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草纲目关于洛神花的记载有哪些

本草纲目关于洛神花的记载如下:洛神花又名玫瑰茄、洛神葵、山茄等,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原产于西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