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马迁看来,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要用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
《春秋》也是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而司马迁作《史记》的初衷便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面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情况下,司马迁要成一家之言,突破儒家约定俗成的规矩,确实需要一点勇气,而孔子改作春秋或许给了他一点例子吧。
而春秋本来就有点用到春秋笔法,史记同样也是使用了春秋笔法。来表达历史事实和自己的看法。
值得。
孔子作为一个圣人,自然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情怀。他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的时代里,需要崛起,需要被诸侯重视。
而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就是包括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希望能恢复礼乐制度来做到对人民众生的约束和挽救。而诗经里面的诗,都是古时候人们的诗歌。
我觉得孔子当初整理编订诗经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一来可以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有一个很好的作用,二来也可以让大家传唱这些诗歌,提高诗歌的知名度和被统治者重视。
况且,诗经被编出来之后,一直传颂至今,诗经估计在古代也相当于一本百科全书了吧,可能就是战国时期的诸葛亮,天文地理,四象八卦,鸡毛蒜皮。
像高中学的蒹葭就是表达男子对女子美貌的爱慕之情,以至于夜里睡不着觉,采薇写了一个战士从出征到还家,的家乡变故,氓则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凄惨女人的故事,简直就是众生百态啊!
所以说,孔子编订诗经,即可以满足他的诉求,就是有助于恢复礼乐制度,也可以给百姓提供一些娱乐项目,诗经这个东西,真的编的很值得,造福了我们后人。
孔子一直保持着“述而不作”的信条,但在孔子晚年的时候颜回去世了,孔子与颜回亦师亦友、亦父亦子,孔子认为颜回就是完美的自己,颜回的去世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颜回去世那一年,孔子作《春秋》,后鲁公射猎,无意射死一头怪兽,鲁国无人认识,孔子听说后看了那头怪兽,尽然是传说中的祥瑞麒麟,天降祥瑞竟然无人相识,可见当时礼崩乐坏到了什么程度,失望之极的孔子什么都没说,将麒麟默默地埋入后院,《春秋》自此停笔。所以《春秋》又叫《麒麟经》。
孙复认为孔子在编著《春秋》时使用的“春秋笔法”,其目的主要是区别邪正,分别天子、诸侯等级,他深为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而愤慨。对于藐视天子权威者口诛笔伐,表现出恢复和维护封建等级的强烈愿望。
《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王安石甚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亦是儒家经典之一。 史书
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
《左氏传》30卷;
《公羊传》11卷;
《榖梁传》11篇;
《邹氏传》11卷;
《夹氏传》11卷。
其中后两种已经不存。公羊传和谷梁传成书于西汉初年,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所写,称为今文。左传有两种,一种出于孔子旧居的墙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体写的,称为古文;一种是从战国时期的荀卿流传下来的。
公羊传和榖梁传与左传有很大的不同。公羊传和榖梁传讲“微言大义”,希望试图阐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认为有些内容有牵强附会的嫌疑。左传以史实为主,补充了《春秋》中没有记录的大事,一些纪录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大于公羊传和榖梁传。
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榖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贬”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目前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本栏春秋为单行本,其他三传请到本书馆十三经栏目阅读或下载。
在司马迁看来,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要用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
本文2023-10-13 23:20: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