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籍善本的特点
宋刻本,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宋刻本印书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特别重视。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89000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示。据统计,今天在整个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会超过1200部,多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宋刻本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古籍中的瑰宝,除其存世稀少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宋版的版式设计堪称精致。文字的分布极为讲究,板框的高广与行格的多寡,都以事先设计要求的字体大小及每行字数的比例而定,大字本每半页七八行,每行约十五六字以下;小字本每半页十三四行,每行约二十三四字以上。如今流传最多的是每半叶九到十二行,每行十八到二十二字的中字本刻书选用字体,各地风格不同。浙本多用秀丽俊俏的欧体字;蜀本多用雄伟补拙的颜体字;建本字体介于颜、柳之间,横轻竖重。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官刻书多在卷末镌校勘人衔名,私刻和坊刻本多在卷末镌刻书题记或牌记。宋代,政府对校勘十分重视,甚至由皇帝亲自过问,聘请专家把关。为了保证刻书质量,官方还采取若干措施。如规定刻板前需要进行三次校正,即校勘官校完,送复勘官复校,再送主判管阁官三校,这样才可以拿去刻板。而刻板完成,对版样还要再校对。此外,还要在卷末刊载经手校勘的人的名字,以示责印书的纸张,多就地取材,采用桑树皮、楮树皮、竹子为原料。就其质料来说,多数都是皮纸和竹纸(采李致忠说)。宋代刻印之书,由工于书法的人缮写上版,字体既美,校刻亦精,字体大都采颜、柳、欧阳笔法,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所谓“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明高濂《遵生八笺》)则是宋刻本的共同特色
手推独轮车是北宋时期出现在古籍文献中的,可以客观看地手推独轮车的发明。
1在现代交通工具普及之前,手推独轮车是一种轻型运输工具,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它的作用几乎与驴子相同。在古代,独轮车的轮子是木制的,有大的也有小的。小的一个和车盘是平的;大的一个比车盘高,车盘被分成左右两侧。它可以携带物体或坐着人,但两侧必须保持平衡。早在公元前1000年,东西方的人们就熟悉双轮手推车,但人们似乎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必须创造一个工具,才能穿过狭窄的道路。
2在人造工具的历史上,手推独轮车占据了一个独特的位置。它证明了独立发明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不受外界启发的情况下独自开发独轮手推车,不同的人给予它不同的功能。在两个把手之间,悬挂汽车绊脚石,把手放在肩膀上,双手握住把手,帮助它,独轮车通常是一个人向前推,但也有大型独轮车携带物体,被称为二把手。
3汉代公元100年左右的插图中发现了中国独轮车最早的证据。这些手推独轮车在载重的前端只有一个轮子,持有手柄的操作人员承受着约一半的重量。四川成都附近一座墓地中的一幅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118年,展示了一个使用手推车的人。另一座四川省的墓地中,一辆独轮车被描绘在它雕刻的墙上。
4中国和欧洲的手推独轮车特别有趣。最早的独轮车是由诸葛亮在公元200年左右设计的,他的目的是用这个工具在狭窄的堤坝上运输军用材料。以上就是对手推独轮车是什么出现在古籍文献中的,如何看地手推独轮车的发明这个问题的解答。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考工记》,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宋朝古籍善本的特点
本文2023-10-13 23:22: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