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不升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有清阳不升作用的方剂 2 有清阳不升作用的穴位 3 有清阳不升作用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清阳不升 1 拼音
qīng yáng bú shēng
2 英文参考unrising of lucid ya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lear YANG failing to ascend and turbid YIN failing to descen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清阳不升指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清阳之气不能充分灌注于头部及四肢,从而产生头晕、眼花、视蒙、耳鸣、困倦乏力、纳差便溏等病症的病机。[1]
清阳不升指水谷化生的轻清阳气不能正常濡养头部、肌表、四肢的病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障碍所致。症见头晕、眼花、视蒙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治疗上,阳虚者宜补中益气,湿重者须芳香化浊。
4揉法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轻按于治疗部位上,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厘正 要术·揉法》:“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本法有祛瘀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掌揉法掌揉法是用大鱼际或掌根着力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环旋摆动。掌揉法操作要领用大鱼际或掌根着力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环旋摆动。操作同上法。掌揉法作用与应用由于掌揉法和缓舒适,老幼均可,脘腹部、头面部及四肢等部均可应用。掌揉法具有理气和胃,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治疗脘腹胀痛、胸胁支满、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等疾患。也可治疗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红肿疼痛、肢体麻木等症。指揉法指揉法是用指腹部(拇指或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旋揉的节律性动作。指揉法操作要领用指腹部(拇指或中指或食指、中指、无名指)贴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缓旋揉的节律性动作。操作时腕部放松,摆动前臂,带动腕和掌指,揉动时需蓄力于指,吸定在操作部位。指揉法的作用与应用温经理气,散瘀止痛。本法适用范围较广,头面、胸胁部均可应用,可治疗头痛、脘腹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症。
详见百科词条:揉法 [ 最后修订于2011/2/18 13:20:17 共5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嵩崖尊生》(锦章本)卷九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升阳散的用法用量 24 加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升阳散 升阳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ēng yáng sǎn
2 《嵩崖尊生》(锦章本)卷九 21 组成苍术3钱,防风1钱5分,黄连5分,木香5分,厚朴1钱,陈皮1钱,枳壳1钱,甘草4分。
22 主治痢疾外挟风邪,恶寒发热,身头痛。
23 升阳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钱,开水吞下。
24 加减病势重者,加川芎、羌活、柴胡、黄芩各1钱;后重者,加槟榔。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6 附注本方方名,原书致和堂本作“升消散”。
古籍中的升阳散 《伤寒大白》:[卷四]阴厥阳厥吟,忽尔手足皆冷,此表汗不出,表邪内伏之厥冷,宜升阳散火汤、羌独败毒散发散表邪,则汗出厥愈。以上三
《症因脉治》:[卷一寒热病论]寒热病洪大,阳明有邪。或见弦数,少阳有邪。脉伏烦躁者,升阳散火汤发之;待足暖有汗,脉出不伏,然后清其里热
《明医指掌》:[卷二]火证七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故以黄芩清上,黄连清中,黄柏清下,则
《寿世保元》:[卷二]火症。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以升阳散火汤主之。诸经实火。照后方调
《冷庐医话》:[卷三]热
辛夷这味药在《药性四百味》中的总结是“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闻,通窍之剂。”
辛夷味辛,性温, 其实辛夷的作用并不多,就是有 祛风通窍 的作用, 尤其是通鼻,散风寒。
所以它的应用并不是很广泛,古来医家称其为“治鼻病之要药”。
既然是“治鼻病之要药”,那它有什么配伍呢?
举例子来说,风寒感冒中经常会有 “鼻塞不通” 的现象,可以用辛夷与 细辛,荆芥,防风,苍耳子 配伍治疗;
而 “鼻炎”,“鼻窦炎” 等病症可以与 白芷,细辛,苍耳子,川芎,菊花,二花 等配伍使用。
可以这样说,只要主症在鼻部的,如“鼻渊”,“鼻疮”,“鼻窒”等,都能辩证加减使用。
除此之外, 辛夷也可以 通气 ,主要为上焦 ,有时候也会配合桑枝,桂枝,松节,红花等来通利上焦关节。
到这里辛夷这味药就基本完了,还是与其他药材做一个对比。
苍耳子 也善治鼻病,是对于散头部风湿,头风头痛疗效很好,而 辛夷擅长于散上焦风寒,开宣肺窍。
细辛 能通全身之气,但是偏于“心,肾”两经, 辛夷则是通上焦之气 ,有所分别。
之前所说到的 白芷 也能芳香开窍,但是主要是散头面风寒治疗前头痛,鼻塞, 而辛夷却是散上焦风寒,是宣肺而通鼻窍 ,需要分别对待。
煎服,3~10g。辛夷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辛夷也可以外用,一般会磨成细粉,搐鼻使用,注意事项为阴虚火旺者尽量不要用,一般用量在6到10克。
目录 1 拼音 2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妙贴散的用法用量 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妙贴散 1 拼音
miào tiē sǎn
2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21 组成白芷5钱,南星5钱,肉桂5钱,蛤粉5钱,五倍子1两,芍药7钱,多年小粉8两(炒焦),白芨4两。
22 主治流注。
23 妙贴散的用法用量每用生姜自然汁、好醋、葱、蜜,捣汁和匀,火上熬热,调药如糊,敷四周,空中出毒。干再用前汁润之,以助药力。
24 制备方法上为末。
古籍中的妙贴散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
为细末,用猪脑同捣,遍敷疮上,留正顶出气。真君妙贴散真君妙贴散奇功荞面硫黄白面同诸般异症皆堪效常取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瘭疽第四十二米寸金丹或飞龙夺命丹亦可。红肿游走不定者,真君妙贴散加雄黄敷之,自然截住;破后脾胃虚弱、食少干呕者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骨槽风不盛者,内宜服清阳散火汤,外以清胃散擦牙,真君妙贴散敷腮,如初起发表之后,人壮火盛者,用皂刺、大黄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三发无定处(中)]赤白游风贴之猪羊俱可。游走太速者,砭之;定停者,以真君妙贴散鸡子清调敷。其看顺逆之法,与丹毒门参考。忌鱼腥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臭田螺第一百十九中药·散剂散剂(powder)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粉剂”。是指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即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散剂的用法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西药·散剂散剂是药物剂型之一,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散剂的分类散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散剂的质量要求生产与贮藏散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一、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二、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物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三、散剂中可含有或不含辅料,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等。四、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也可多剂量包(分)装,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五、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质量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粒度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检查法 取供试品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E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应不低于95%。外观均匀度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干燥失重干燥失重
详见百科词条:散剂 [ 最后修订于2017/8/4 23:39:02 共12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连理汤处方理中汤加茯苓黄连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 灼热,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每服6克,沸汤点服,不拘时候。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涩,每服15克,温开水调服。摘录《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证治要诀类方》卷一:连理汤处方理中汤加茯苓、连。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脾胃虚寒,内蕴湿热,泻痢烦渴,吞酸腹胀,小便赤涩者用法用量本方改作丸剂,名“连理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医略六书》卷十九方名连理汤组成白术3钱(炒),炮姜2钱,炙草1钱,川连1钱。功效温中清膈。主治胃寒膈热,格食心烦,脉细数者。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白术培既伤之土,俾复健运之常,炮姜逐胃家之寒,得司熟腐之职,炙草和胃兼益中州之气,黄连清火专解膈间之热也。使热化寒消,则脾胃健旺,而纳化有权,清阳自奉,格食烦心无不并解矣。《症因脉治》卷二方名连理汤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主治脾胃虚寒,湿热内蕴,寒热相搏,升降失常之呕吐酸水,顺逆,心痛,口糜,泄泻,腹胀者。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方中人参扶元补胃虚,干姜温胃散寒滞,白术健脾强胃,黄连清热凉膈,炙草缓中以益胃也。水煎温服,使胃气内充,则清阳敷布,而寒滞自化,升降如常,何呃逆之不痊乎。附注《医略六书》本方用黄连八分(姜汁炒),人参一钱半,白术一钱半(炒),干姜一钱半(炮),炙草五分,水煎,去滓温服。本方改为丸剂,名“连理丸”(见《医学金针》)。
详见百科词条:连理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39:16 共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清阳不升简介
本文2023-10-14 00:28: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