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传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世界记忆遗传是什么意思?,第1张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科文组织还据此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实施公约的决策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批准世界遗产名录,确定和解除濒危世界遗产名单。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

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记忆遗产既指文字记忆遗产,也指非文字记忆遗产。

《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

在丽江举行的为期4天的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昨天进入最为紧张的时刻,在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代表和观察员多轮讨论后,25个国家申报的29项文献通过评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确认签署后将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其中中国此次申报的唯一项目———“清代大金榜”成功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此次会议入选的文献还有德国的格林童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以及第一张新大陆地图的印刷品原件、伯拉姆斯音乐作品集等等。此前中国仅有三项文献入选: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我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以及东巴古籍。作为清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的成绩榜,金榜有大、小金榜之分,大金榜用于张挂以告示天下;小金榜则为大金榜的副本,供皇帝御览。

此次通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的是公元1894年(光绪20年)公示于长安街的大金榜,长约19米,高约089厘米。该金榜为黄纸、墨书,押盖“皇帝之宝”的朱印,用满、汉文书写,满文从左向右,汉文从右向左,两种文字的年月日落款相汇于榜中之处,中间是用满、汉文大大书写的“榜”字。 据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大小金榜约200多件,其中大金榜只有几十件,多数为小金榜,时间跨度从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目前这部分档案只有简单的簿册流水登录,没有详细的内容目录。

“科举取士”是清代选拔和储备官员的主要途径:科举经“童试”、“乡试”、“会试”后,由皇帝在皇宫内太和殿对会试取中的贡士御题策试,称“殿试”。取中为进士,分“三甲”列名榜示天下,由于该榜为黄纸质地,故称“金榜”或“黄榜”。同时由于该榜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又称“皇榜”。

依照清朝制度,每次文、武科的大金榜分别于揭晓日张挂于东、西长安门外榜示天下,三日后收贮于内阁。而小金榜则是大金榜的副本。清代每届殿试后,大金榜告示天下,同时内阁还要抄一副本送进宫中供皇帝御览,称小金榜。清代的大金榜一般长约19~20米,高约089厘米,但最长的大金榜可达到200米,甚至300米,内容开头通常为皇帝制书,下面为三甲进士题名,榜中满汉文年月日处押“皇帝之宝”,同时在榜纸骑缝外押“皇帝之宝”。为便于张挂,大金榜上部每一米左右间隔就有一个纸绳圈。

小金榜的内容、形式与大金榜大致相同,只是不押印,一般为黄纸折件式,通常长度约1米,高约35厘米。

参加此次申遗大会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国明清档案资料目录中心主任胡忠良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此次只将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单件申遗,而非全部馆藏的大金榜,原因在于大金榜本身不是特别多,有缺失,也不具有系统性,反而不如单件申遗成功的可能性大。

我国从隋朝(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设科举,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前后绵亘1300年。中国的科举制度,持“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成为独具特色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隋唐之后的1300年间,曾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

“归根结底,科举制度是‘儒家学说’的根基,也推动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发展。秦汉以来,采纳的是按‘孝廉方正’的标准来考核和提拔官员的制度,但这样的考试制度,无法防止裙带关系的渗透。因此隋唐开始采纳的科举制度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制度,”胡忠良说,“‘亚汉文化圈’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在不同的时期推行过类似于科举的考试制度。因此,学术界已出现新的‘科举学’,甚至提出了‘东亚考试圈’的概念。”

据了解,清朝时大金榜存放于内阁大库,现今则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552号库,开放性木质排架,库房安装有中央空调,因此具备恒湿、恒温、封闭的文献存放条件。

由于金榜被视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加上清代金榜全部用墨笔在手工纸上书写,因此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纸制文书,对研究中国古代文书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金榜全部为满汉文合璧,对于研究满语,尤其是满汉名字转译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现存金榜最早形成于17世纪,距今已200多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部分档案存在着虫咬及墨水浸涸的现象,损坏程度近50%,急需抢救保护。”胡忠良感叹说。

新知:世界记忆工程

为了抢救和保护正逐渐老化、损毁及消失的人类记录,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世界记忆工程”,使之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个延伸项目。“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等。

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总体上负责“世界记忆工程”。“世界记忆工程”主要由世界、地区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咨询委员会构成,即在国际咨询委员会之下,亚太地区委员会和拉美—加勒比海地区委员会,以及各国的国家委员会。

参与申遗的项目要经国家咨询委员会筛选后直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咨询委员会申报,而地区委员会则主要负责了解和陈述该申报遗产对于其所在地区的影响。世界记忆工程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档案局于2000年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一批有4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收入,目前第二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档案文献经筛选后方可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截至此次评审会议,全世界共有121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前历届入选《名录》的包括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相关文献,贝多芬、肖邦、舒伯特的音乐曲谱原稿;歌德、易卜生的著作原稿,德国古登堡1455年印制的欧洲第一部印本书《四十二行圣经》,俄帝国时代的地图,法国占领毛里求斯的文件等等。

2003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简称“东巴古文献”。少数民族档案。,保存在丽江东巴文件研究所。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有近一千种古籍,它们分别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

中国是1987年首批申报成功了6项世界遗产,具体是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8712 文化遗产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因本世纪二十年代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闻名于世,尤其是1929年发现了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从而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到目前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为研究人类早期的生物学演化及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依据。

根据对文化沉积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之间。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在龙骨山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生活于2万年前后的古人类化石,并命名为“山顶洞人”。1973年又发现介于二者年代之间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续和发展。

2、甘肃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遗产

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本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3、山东泰山 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专家在泰山考察时发现,泰山既有突出普遍的自然科学价值,又有突出普遍的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座融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神奇大山。

4、长城 198712 文化遗产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文化遗产

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 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

为庆祝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6日,中国首发《甲骨文十二生肖》等系列国版明信片,寄往全球各地。

官方11月底公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2月16日,“庆祝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暨‘我爱明信片——把美丽安阳寄出去’”活动,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期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面向全国首发《甲骨文十二生肖》、《玉凤》、《易经吉羲》系列国版明信片。

主办方称,《甲骨文十二生肖》是以甲骨文为主题元素,《玉凤》是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为元素,《易经吉羲》以中国羑里城周易文化为元素,旨在通过明信片的传递和传播功能,让古老的甲骨文字邂逅现代人的审美,让深奥的周易文化焕发新时代的魅力,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其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也是对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这一荣誉将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商代和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系统,用于记录祭祀、卜辞、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信息。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来源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早在秦汉、隋唐时代就曾出土过甲骨文,但是未能引起世人的注意,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天才被王懿荣发现。1928年以后多次进行发掘。目前出土的甲骨文文字量总数已超过百万,单字字汇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有一千多字已被识读。

甲骨文大多用单刀法刻画,刀和甲骨材质坚硬,难以表现圆转、粗壮的笔画,所以笔画线条比较单一,多呈直线和折线状,弧形线的弧度也较大,常带刀锋痕迹,这样其笔画的视觉形象具有瘦硬、尖刻、劲直、匀称的特征。

甲骨文字形的书刻方向,或向左向右,或倒写侧写,相当不固定,合体字的偏旁部首的方位也不固定,这样便使字形结构异常多变活跃。

人民网——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走近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一、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二、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三、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四、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五、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扩展资料:

中国官方发布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2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相关机构表示,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甲骨文研究。

今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消息,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2月26日的发布会是由中国相关主管部门正式对外发布。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王绍忠介绍,早在1996年中国就成立了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并在2000年建立了世界第一个世界记忆遗产国家级名录。中国自1997年第一次申请“世界记忆名录”,已有13份文献遗产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对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示祝贺。她强调该项目对促进文献遗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平等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希望各成员国对这个项目给予更多支持。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收藏甲骨约23000片左右,数量居世界第三位。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加强了各甲骨收藏和研究单位的协同合作,也为今后面向国内各界及国际社会的甲骨文宣传教育和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杜占元强调,新时期要关注对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挖掘。下一步,教育部、国家语委将牵头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助力甲骨文的研究与应用,力争到2019年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时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面世,使“绝学”不绝,冷门不冷,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力量。

为纪念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教育部、国家语委还专门委托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发行了纪念封。

-甲骨文

世界记忆遗传是什么意思?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已有177个缔约国,它是影响最大、参与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