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如何治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足跟痛如何治疗,第1张

摘要:足跟痛是怎么回事?足跟痛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正常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会有足跟痛。足跟痛主要表现有清晨下地或者夜间起床脚后跟疼痛,行走几步后会有好转;部分患者久坐后前几步行走时脚疼,走几步会缓解等症状。下面的文章为大家具体剖析足跟痛的原因,以及足跟痛如何治疗。一、足跟痛的原因是什么

足跟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_面(即脚后跟)疼痛,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_面疼痛、肿胀和压痛,走路时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男性发生率高,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

1、足底跖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治疗方法为使用海绵跟垫或局部药物注射。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5、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6、跟骨后滑囊炎

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可的松。

二、足跟痛的鉴别诊断

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掌痛、肋间肌痛等。

2、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踝关节急性韧带损伤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

3、足趾痛: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三、预防跟骨痛注意事项

1、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3、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4、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5、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6、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四、足跟痛锻炼方法

足跟痛怎么办专家特别指出,足跟痛患者应避免长期站立和长期行走,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避免穿着薄底布鞋,多用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另外,常做三个动作也可以缓解足跟痛。

1、足弓拉伸:平躺在床上,抬起并伸直腿,用一条毛巾把足前部裹起来,然后双手拉动毛巾,拉伸大脚趾根部球状关节和脚踝,直到膝盖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2、脚底蹬踏动作:平躺在床上,双脚伸直,模拟登自行车的动作,这个动作能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3、脚趾夹物法:这个运动专门拉伸处于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组织群,只要简单的把脚趾弯曲做出宛如要夹住一支铅笔的姿势即可。

五、足跟痛如何治疗

1、理疗。

2、口服一些具有镇痛效果的药物进行缓解疼痛。

3、局部封闭治疗。

4、矫正鞋垫以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5、久治无效的足跟痛可采用手术的办法进行根治。

推荐阅读

足部知识百科足部穴位与按摩足部常见病有哪些?脚相怎么看?

脚臭防治脚臭怎么办脚臭是什么原因怎样治疗脚臭

腿抽筋是什么原因腿抽筋怎么办腿抽筋吃什么好

扭伤脚怎么办脚扭伤后如何处理脚踝扭伤肿了怎么办

脚气的原因脚气有哪些症状脚气的最佳治疗方法

脚心疼是怎么回事脚心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脚心疼怎么治疗

小腿抽筋是什么原因小腿抽筋怎么办

汗脚怎么办汗脚怎么治如何治疗汗脚怎么治汗脚

脚麻是什么原因脚麻如何处理

一,足跟疼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一次,每天做两百次,分两回进行,三个月可见效。

二,药煎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三十克,水煎浸泡脚部,同时搓揉足跟以利于药液进入肌肤,每次十五分钟,每日两次。

三,外用膏药治疗,比如可以选择苗方跟痛贴,贴于足部可舒筋活血、消肿止痛、活血散瘀、祛风散寒,并通过皮肤传导至经络、筋骨,激发肌的调节功能可迅速消除肿痛,促进血液流畅和功能恢复,养护肝肾,中医认为,足跟痛是因为肝肾亏虚引起,从而治标治本。

有时候,在走了很长一段路以后,脚足跟也会有痛感,脚足跟为什么会痛呢?中医讲痛则不通,说明脚足跟部分有血瘀了,长期的脚足跟痛会严重影响人的活动力,这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以做下按摩,脚足跟痛按摩哪些穴位呢?

1、脚足跟痛按摩穴位

1太溪穴

太溪穴在内踝尖的正后方,内踝尖和足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全身的第一大补药,作为肾经的原穴,太溪穴可以补肾,治疗肾虚引起的足跟痛。

2昆仑穴

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在足外踝后05寸,外踝尖和足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胜玉歌》中写道:“踝跟骨痛灸昆仑”。昆仑穴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足跟痛患者昆仑穴附近的压痛感比较明显,有的人会出现小筋结。

3水泉穴

水泉穴在脚的内侧,内踝后下方,足跟骨结节内侧的凹陷处,在太溪穴下1寸的位置,和太溪穴在同一垂直线上。

4涌泉穴

涌泉穴在脚心上,但不是脚的正中点。脚指使劲一蹬,把脚掌翻过来看,会看到脚掌偏上方的位置有一个人字纹,涌泉穴正在“人”字一撇一捺的交点处,是补肾的重要穴位。

有足跟痛毛病的人可以在这些穴位进行按摩,也可以艾灸。足跟痛表面是小病,但足跟痛的人一般都是肾精大亏,最好配合黑芝麻、黑豆、核桃、花生、黑米、山药、板栗、小米、羊肉、海参、甲鱼等补肾的食物。食补加按摩,可以让足跟痛的症状缓解,甚至痊愈。

2、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3、如何预防足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压力,防止跟骨损伤。

第二: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4、怎样减轻足跟痛

足跟痛不是很厉害时,常用热水洗洗脚就会好转。还可以采用局部热敷、按摩、烤电、艾炙等方法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较重的,可以用活血化淤的中草药泡洗。

比如每晚用热水加食醋或丹参、红花煎汤泡足,或用跟痛散调药外敷。也可口服补益肝肾,舒筋通络的中药。症状严重者,可以请医生在疼痛点周围局部注射强地松龙配利多卡因,它能完全阻断痛感,扩张局部血管,改善病灶的血供,对足跟痛疗效很好。一般每周1次,3~4次即可消炎止痛。

也可以尝试新疗法——跟骨减压术、体外震波、铍针、小针刀治疗,对于症状特别顽固、经久不愈的跟痛症患者,可以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应谨慎采用。

5、缓解足跟痛锻炼3式

练习1:

身体前倾面对墙壁,双手伸直平推墙壁,有疼痛的下肢膝关节向后绷直,另一个膝关节向前呈弓步。屈肘,增大身体前倾,保持后膝绷直和足跟触地,这时会感到跟腱和足底韧带受到牵拉,保持牵拉感10秒,然后放松,重复20次,每天4~5次。如双足都有疼痛,可交换双足位置进行,按照相同方法练习。

练习2:

双手扶着桌子,上身前倾,双足前后错立,重心放在位置靠后的腿上,抓牢前方支撑物,屈双膝下蹲,保持双脚足跟触地,保持牵拉感10秒,然后放松,重复20次。如双足都有疼痛,可交换双足位置进行,按照相同方法练习。

练习3:

双足前部站在楼梯最下方的台阶上,身体保持直立,面向楼梯,手握护栏保持身体平衡,足跟悬空,逐渐放松小腿肌肉,使足跟尽可能放低,感到小腿肌肉、跟腱和足底韧带受到牵拉,保持牵拉感10秒,然后放松,重复20次。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5 足跟痛的症状 6 足跟痛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2 推拿治疗 621 方一 6211 症状 6212 推拿方法 622 方二 6221 症状 6222 选穴 6223 推拿方法 623 医案 63 艾灸治疗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足跟痛的穴位 2 治疗足跟痛的方剂 3 治疗足跟痛的中成药 4 足跟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足跟痛 1 拼音

zú gēn tòng

2 英文参考

heel pai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ainful heel [朗道汉英字典]

talalgia [朗道汉英字典]

painful he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足跟痛为症状名,又称脚跟痛[1]。指一侧或双侧足跟部位疼痛,站立、行走则加重[2]。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对骨质增生者,治疗虽不能消除骨刺,但通过消除骨刺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疼痛同样可以消除[3]。

4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丹溪心法·足跟痛》:“足跟痛,有痰,有血热。”

足跟痛多由肾虚、血热、痰湿所致[1]。

足跟痛与骨质增生、跗骨窦内软组织劳损、跟骨静脉压增高等因素有关[3]。

足跟痛是由跟骨底面慢性劳损、跟骨骨刺、跟骨结节滑囊炎等所致[4]。

5 足跟痛的症状

常见足跟一侧或二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1]。

足跟痛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主要表现为足跟疼痛,疼痛部位一般比较固定,有明显的压痛点,可伴有足底胀麻感或紧张感。早晨起床后刚开始站立或走动时疼痛剧烈,长期站立或行走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后则减轻,温热时感觉舒适,遇冷后病情加重。[4]

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体形肥胖的妇女,轻者走路、久站才出现疼痛,重者足跟肿胀,不能站立和行走,平卧时亦有持续酸胀或针刺样、灼热样疼痛,疼痛甚至牵涉及小腿后侧[3][4]。

6 足跟痛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张氏医通》卷五:“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甲、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夹湿者,必重著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

《医学入门·脚气》:“脚跟痛,有血热者,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有痰者,五积散加木瓜。”

62 推拿治疗 621 方一

[5]

6211 症状

足跟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6212 推拿方法

①用拇指点按大钟50次,力度适中。

②以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同时拿捏昆仑、太溪(见本页)1~2分钟。

③用拇指指端点按仆参1~2分钟。

④用拇指指腹从涌泉向足趾方向推行6~8次。

622 方二

[3]

6221 症状

足跟部肿胀持续疼痛不能缓解,不能站立、行走,休息时候疼痛不能明显缓解,舌黯,可见瘀点,苔白,脉弦涩。

6222 选穴

三阴交、阴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仑、仆参。

6223 推拿方法

(1)跟骨下止点滑囊炎:患者仰卧床上,患肢膝关节屈曲60°,医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紧张,另一手用小鱼际处对准滑囊用力侧击。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体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医者先用点按法点按穴位,然后以一手拇指点按、揉捏痛点,再以擦法及捋顺法沿跖筋膜走行方向进行推擦及捋顺,并使足底发热。

623 医案

王某,女,38岁。自诉足跟疼痛3年,每于久行、久站或阴雨天加重。近因行走过久致右足跟疼痛剧烈。入院查体见右足跟骨结节处压叩痛明显,触及一骨性突起。X线片示:右足跟骨骨质增生性骨刺。诊断为:跟痛症。予上述综合疗法治疗2次后跟痛减轻,可下床独立行走,治疗10次疼痛完全消失,痊愈出院。随访未复发。[3]

63 艾灸治疗

[4]

取穴:①组:阿是穴(疼痛局部)、三阴交穴;②组:申脉、太溪穴。

灸法:2组处方交替应用,采用艾条悬灸法,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或用艾炷灸法,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 足跟痛患者日常保健

(1)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 。

(2)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应注意适当休息,减少负重,控制剧烈运动。症状缓解后,逐渐进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底部的肌力。

8

  不少人都出现过足跟疼痛的情况,这是一种病症,需要得到治疗,如果忽视该病症的存在,那么很有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的严重糟糕,通过一些偏方来治疗足跟疼痛是很有效果的,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些可以治疗足跟疼痛的偏方,希望能给那些出现足跟疼痛的患者提供帮助。

  川芎法治足跟痛:选用四十五克川芎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装入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l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长期坚持使用。这种用法对于足跟疼痛,能够起到很好的止痛作用。

 鲜苍耳叶治足跟痛:选用适量的鲜苍耳叶,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数次,如有起泡,可以将其作为烫伤来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这种方法一般5到6天就可以收获一定的效果,疼痛感会明显减退,出现足跟疼痛的病人可放心选用本方。

  夏枯草治足跟痛法:取五十克夏枯草,用两升食醋,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一刻钟,先熏疼痛的部位,再进行清洗,一天使用三次为宜,对于足跟疼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仙人掌治足跟痛:选用适量的仙人掌,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半片,冬天可将剖开一面烘热再敷患处,这种方法一般选择在晚上敷,可以使气血经脉保持畅通,对足跟疼痛的病症很有疗效。

 鲜川楝叶治疗足跟痛:取六十克鲜川楝叶,加红糖适量,捣烂成膏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选用这种方式,一般两三次后,疼痛感就会逐渐消失,足跟疼痛的病人可用本方来进行治疗。

  足跟疼痛的病症需要得到妥善的处理,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上文介绍的这些偏方是非常值得大家选用的,不仅能够有效治疗足跟疼痛的病症,而且也不会带来副作用,当然如果足跟疼痛的病症比较严重的话,那么还是需要去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才行的,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第一篇 喝粥与养生

一、 粥品食疗的益处

粥品饮膳是以大米、小米、秫米、大麦、小麦等富含淀粉性的粮食,添加一

些具有保健和医疗作用的食物或药材的煎汁,经煮熬而成半流质的食品,

它是我国最早的烹饪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许多中医古籍中均有记载,《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以各种谷物制成膳食方,在历代食疗文献中占重要地位,其粥食方更具临床意义。因粥食具有“养脾胃、生津液、利小便、消胀满,调中健脾、除烦止渴、利膈益气、推陈致新”等作用,适应症广,疗效亦佳。故《本草纲目》有“每早食粥,胃中空无它物杂物,谷气先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妙品”的论断。《粥谱》所载的大量食疗方,蕴藏了历代食疗家运用谷物膳食的宝贵经验,至今仍颇有参考价值。如《补缺肘后备急方》治疗水肿的茅根赤豆粥,《圣济总录》中治疗老年腰膝酸痛、足跟痛的枸杞羊肾粥等。

《寿亲养老新书》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医学著作《千金要方》“食治”专篇中强调“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而宋代医家陈直在我国第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中指出:“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

明清时期对老年者的食疗饮膳尤为重视。如高濂《遵生八笺》,曹慈山《老老恒言》等,尤其注重老年粥类饮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论述最详。前者共列举粥类38种。后者将药粥分为三品,上品“气味轻清,香美适口”,中品“少逊”,下品“重浊”,主张“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服,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由此可见,食粥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山萸肉粥、菟丝子粥、(《粥谱》)、枸杞羊肾粥(《饮膳正要》)、天门冬粥(《饮食辩录》)等,均是治疗老年虚损病的典型方剂。

中医学主张年老体弱、病后、产后之人都要“糜粥浆养”。体现在:

1 秋冬气候寒冷,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会让你感到阳气振奋,气血流畅。

2 所用粥品原料,如大米、小米等有健脾养胃、调和五脏之功效。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五脏安和。

3 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发挥食疗功效。

4.最具补益作用,适合病后、年老、体弱等体质之人养生、保健、调养食用。

5.方便有效,适合普通人群长期食用。

对于疾病初愈,身体衰弱者是很好的调养剂,有的还能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药粥的特点是吸收快,不伤脾胃,制法简易、服食方便,老少皆宜,长期服用使人滋补强壮,疗病抗衰,延年益寿。

二、粥:药粥也是饮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着常用的药粥五六十种,《粥谱》中则有二百多种。这些药粥都是按照饮膳谱的要求,选用一定的中药材和米谷之物共同煮制而成的。药粥的品种繁多,功效各异,煮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下列两类:

1、药、米同煮:此法同前面饮膳中的药、食共制相似,主要适用于药物可以食用,又宜于与米谷之物同锅煮制的药粥。药粥不仅具有确实的功效,而且还能够增添药粥的滋味和形色,如莲实粥、薏仁枣粥。

2、药、米分制:具体制作方法有两种形式。

(1) 提汁:先将药物提成浓汁,再同米谷之物同煮成粥。其法又分为“汁煮粥”和“粥掺汁”两种。汁煮粥是先将药物榨汁或提汁,再与米谷同煮成药粥,此法适用于药不宜食用或不宜与米同煮的药粥,如甘蔗粥、竹叶粥。粥掺汁是先将药物榨汁或提汁,待米谷已煮熟成粥之后,再将药汁掺入粥内调匀而成药粥。适用于药鲜嫩汁多的一类药粥,如生地黄粥。

(2) 打粉:即将药物打成细粉,待粥煮熟后,撒下药粉,一边撒一边搅匀,粥稠即成。主要适用于药不宜久煮而又可以食用的一类药粥、如荜拨粥。

二、粥品的分类

1 以原料不同可分为米粥、面粥、麦粥、豆粥、菜粥、花卉粥、果粥、乳粥、肉粥、鱼粥及食疗药粥等;

2 以烹调方法来分,一般将粥分为普通粥和花色粥两大类。其中,普通粥是指单用米煮成的粥,花色粥则是在普通粥用料的基础上,再加入各种不同的配料;

3 以味道来分,大部分为甜粥,其次包括淡味、咸味等。

三、秋冬季养生保健

1.气候特点:逐渐转凉

2.五行:秋季属肺、金,五气属燥;冬季属肾、水,五气属寒

阴虚、阳虚体质之人易感受疾病或者宿病发作。

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多发。

3.预防:

(1)注意保暖;

(2)多进行运动;

(3)注意饮食调养

滋阴润肺—百合、白梨、柿子、荸荠、甘蔗、萝卜、桔梗、竹笋等

健脾养胃—山药、大枣、莲子、薏米等;

补肾健脾(先后天调、补)—山药、核桃、胡栗子、核桃仁、胡桃肉、枸杞子等;

温阳御寒—牛肉、羊肉、葱、姜、蒜、八角茴香、小茴香、肉蔻、白蔻、肉桂等。

秋季温阳祛寒饮膳

[配方]粳米200克,羊肉500克,葱白三棵,干姜(切片)10克,盐适量

[制法]将羊肉切成三寸方大小,入锅加水适量,煮沸后将水倒掉后,重新加水煮至八成熟后,捞出切丁,放入锅内,入粳米一同煮沸后,加入葱白、干姜,煮至羊肉烂熟后即可。

[功效]补气养血,温阳散寒

[适应人群]身体虚弱,四肢发凉,周身怕冷,大便溏泻等人。

羊肉,甘、温。入脾、肾经。 〔成分〕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B1、B2)、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效用〕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用于虚劳羸瘦、腰膝疲软、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 胃。

三、粥品推荐

常用原材料:大米、小米、秫米、紫米、大麦、小麦、燕麦、玉米、面粉等;山药、莲子、薏米、桂圆、核桃、栗子、红枣、蜜枣、芝麻、葡萄干、瓜子仁、榛仁、杏仁、桃仁、菱角、莲藕、竹笋,以及各种新鲜蔬菜、鲜肉(猪、羊、牛)、动物内脏(肝脏)、海鲜产品(虾、蟹、牡蛎)、各种水果布丁等。

1 女性美容粥谱

[配方]粳米100克,红枣(大)10个,海参20克,鲜玫瑰花瓣10克。

[制法]将海参用温水泡发后,洗净,切成小块。将粳米、红枣洗净后和海参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粳米熟后加入玫瑰花,煮沸5分钟后即成。

[功效]补气养血,活血美容

[适应人群]女性人群保健、美容之用。

玫瑰花,甘、微苦,温。入肝经。〔成分〕玫瑰油、香芳醇、NC531牛龙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鞣质、有机酸,**素。〔效用〕理气解郁,和血散瘀。用于脘腹胀痛、风湿痹痛、痛经、月经失调、慢性结肠炎。 红枣甘、温。入脾、胃经。〔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和胃生津。用于脾胃亏虚、气血津液不足之证,如食少便溏、心悸怔忡、脏躁等。〔成分与药理〕含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粘液质、氨基酸及硒、钙、磷、铁等。具有增强肌力、增加体重,保护肝脏、降低胆固醇及镇痛、镇静、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海参〔性味归经〕甘、咸、温。入心、肾、脾、肺经。〔成分〕含粗蛋白质、碘、固醇、钙、磷、铁、三萜醇等。〔效用〕补肾益精,养血润燥。

粳米[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粳稻的种仁。〔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胃经。 〔成分〕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少量B族维生素。〔效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

2 老年常食粥谱

(1)枸杞核桃粥

[配方] 大米100克,枸杞子20克,核桃仁60克,嫩鸡肉150克,食盐、白糖、香葱、香菜适量。

[制作] 将鸡肉去皮,切成细丝;核桃仁用沸水泡后去皮,连同洗净的枸杞子、大米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烂熟,加入佐料即成。

[功效] 养心安神,滋肾添精,益脑增智

[适应人群] 用于年老体虚、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耳聋耳鸣等人。

[方解] 核桃仁营养丰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是人体脑细胞合成、代谢所需的物质,含有的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有效预防脑及机体各脏器的老化作用;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烟酸、β-谷甾醇、亚油酸、糖、钙、铁、磷、酸浆果仁素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的

作用,是理想的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增智延年的药物;鸡肉甘温,具有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等。香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尼克酸、钙、磷、铁等。诸药食合用,共凑养心安神,滋肾添精,益脑增智之功。

(2)龙眼银耳莲子粥

[组成] 龙眼肉30克,银耳20克,百合30克,莲子30克,糯米100克,

冰糖50克。

[制作] 将莲子用温水浸软,去心;银耳用温水泡发、洗净。将糯米、莲子、

龙眼肉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后加入百合、银耳,用闻火炖至莲子熟烂时,加入冰糖,溶化后调匀即成。

[功效] 补脾益肾、滋心润肺、养心安神

[适应人群] 病后体虚、年老体弱而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气短、周

身乏力等症。

[方解] 龙眼肉甘温,具有益心肺、补气血、安神、润肺止咳之功。含有胆碱、腺嘌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糖、酒石酸等;百合甘、微苦、平,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莲子甘、涩、平,具有补脾益胃、养心安神之功,富含多量淀粉、棉子糖、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荷叶碱等物质;银耳甘、淡、平,具有润肺化痰、养阴生津之功,富含蛋白、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以及多种氨基酸、植物胶质等物质;冰糖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之功,主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诸药食合用,共凑补脾益肾、滋心润肺、养心安神之功。

3 老年降压粥

粳米60克,白菊花15克、枸杞15克、芹菜50克。

制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清利头目,降压降脂

分析:菊花有清热解毒、平肝降压作用;芹菜可利水平肝、清热、降压,对目赤、头晕有效。枸杞子滋肾、补肝,针对老年高血压病机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而设。本方本虚标实并治,适用于高血压伴有头痛、头晕、耳鸣、急躁易怒、腰膝酸软者。

菊花〔性味与归经〕甘、苦,凉。入肺、肝经。〔功能与主治〕发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痈肿疮疡。〔用量与用法〕6~15克。煮、蒸、泡、煎。〔成分与药理〕含腺嘌呤、胆碱、水苏碱、菊甙、氨基酸、木犀草素、龙脑、樟脑、维生素B1等。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扩张周围血管及降压作用。芹菜〔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旱芹的全株。〔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肺、胃、肝经。〔成分〕茎叶含芹菜甙,佛手柑内醋、挥发油、有机酸、胡萝卜素、糖类。有降压利尿作用。〔效用〕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用于高血压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血淋、痛肿等。

4 降糖粥

南瓜百合粥

[配方]燕麦片100克,南瓜60克,百合50克。辅料:枸杞子10克。

[制法]将南瓜、百合、枸杞子一齐入锅中,加水适量,待煮至将熟时加入燕麦片,煮沸后即成。

[功效]滋阴清热,降糖

[适应人群]患有糖尿病之人或平素有口燥咽干,渴欲饮水,乏力,心烦不寐等人。

南瓜〔性味归经〕甘、温。入脾、胃经。〔成分〕含瓜氨酸、天门冬素、胡萝卡素、维生素(B、C)脂肪、葡萄糖、甘露醇。〔效用〕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百合〔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功能与主治〕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用于心肺阴虚之证,如久咳、痰血、虚烦、惊悸、神志恍惚等。〔成分与药理〕含秋水仙碱、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有增加肺灌流量、抗组织胺性哮喘及止咳作用。

5.强身健体、健脾养胃粥

(1)薏米山药粥

[配方]主料:薏苡仁50克,莲子仁30克,山药50克,大米50克,白扁豆15克,大枣10枚,冰糖10克。

[制法] 将薏苡仁、莲子仁、大米淘洗干净,山药洗净去皮。将沙锅放火上,加水适量,先将薏苡仁、莲子、白扁豆下锅,煮沸20分钟后再将山药、大米下锅,待再沸后放入大枣、冰糖,用慢火煮成粥即成。

注意:山药用鲜者为佳,若无也可用干品代替。

[功效] 健脾益气,升清止泻

[适应人群]平素脾胃气虚见有周身乏力,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大便溏泻,胃脘不舒之人。

莲子〔性味与归经〕苦、涩、平。入心、脾肾经。〔功能与主治〕养心补脾,益肾涩精。用于脾虚腹泻,遗精,白带等。〔用量与用法〕9~18克。煎、炖、煮。〔成分与药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较多的淀粉和棉子糖。

(2)乌鸡粥

[配方]大米100克,乌骨鸡100g,枸杞子15克,香菇20g。香葱、盐适量。

[制法] 将乌骨鸡放入砂锅,加水共炖,至鸡肉至烂熟后先出水,隔水加调味品即成。

[功效]益气养阴,补养气血

[适用人群] 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易于感冒、疲倦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之人。

[分析] 大米有和胃气、和五脏、补脾虚、壮筋骨之功效。乌骨鸡性味甘平,滋补力强,具补益气血,养阴清热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烟酸、β-谷甾醇、亚油酸、糖、钙、铁、磷、酸浆果仁素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的作用,是理想的补精强身、提高免疫的药物;香菇益气补虚,健脾胃,其成分除主要含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素外,尚含香蕈太生、香菇多糖、乙酰胺等,其含有的干扰素诱生剂,可诱导体内干扰素的产生,具有防病作用。

[用法] 吃肉喝粥,一周吃2~3次,可连吃3周。

6.养肝粥

[配方]主料:猪肝50克,胡萝卜50克,菠菜30克,粳米100克。配料:盐、香葱适量。

[制法] 将猪肝洗净切片,菠菜洗净去根切段,胡萝卜切丝。先将淘洗净的粳米加入适量水煮开后,放入肝、胡萝卜和菠菜,煮至猪肝熟,加入少许葱花及盐,即可。

[功效]滋阴养血,补肝明目。

[适用人群]平素患有肝病之人或伴有腰酸乏力、头晕耳鸣、视力下降者。

[用法] 食粥,吃肝及菜,每日3~4次。

7神仙粥

[配方]葱白5根,生姜3片,米醋10毫升,糯米100克。

[制法]先将糯米用清水洗净,置锅内,加入生姜,适量水,煮1-2沸后,加入切碎的葱白,煮至半熟,再加入米醋,和匀即成。

[功效]发散风寒

[适用人群]本方适用于老年、体弱之人,外感风寒者。

[用法]一日一剂,分二次服,趁热喝粥,并于无风处休息,以出汗为度。

[宜忌]本粥制作时,不宜久熬。

第二篇 养生防病篇

天麻鱼头

[配方]

天麻10克,川芎6克,茯苓10克,鲜鲤鱼1尾。

[制作]

将前三味药切片,放入鱼头,置盆中;加葱、姜蒸 30 分钟。炒勺加水淀粉、清汤、白糖、盐、胡椒粉、香油、味精等调料;烧开勾芡,淋在鱼上即成。

[功效]

平肝熄风,行气活血,健脾安神。

[适用人群]

高血压、神经衰弱之头昏头痛、目眩、肢麻者。

[分析]

天麻,平肝熄风、活络通痹。内含香芙兰醇、香荚兰醛、生物碱、黏液质、维生素 A 等物质。鲤鱼,益气养血,利水,内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多种氨基酸、肌酸、磷酸肌酸、尼克酸、维生素A、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组织蛋白酶。川芎,行气活血、祛风燥湿,内含川穹内酯、川芎酚、川芎嗪、阿魏酸、香草醛、维生素A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内含茯苓糖、硬烷、纤维素、茯苓酸、辛酸、月桂酸、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胆碱、蛋白酶等。诸品合用,有强心、健胃、利尿、抗菌、降血糖与血压、提高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九月鸡片

[配方]

鲜菊花瓣100克,鸡脯肉600克,鸡蛋3个,鸡汤150毫升,植物油500克,食盐、黄酒、白糖、胡椒粉、香油、姜、葱、淀粉各适量。

[制作]

将鸡肉去皮、筋后切薄片;鲜菊花瓣用清水轻轻洗净,用凉水浸泡;葱、姜洗净切片;鸡蛋去黄留清。将鸡肉片用蛋清、食盐、味精、胡椒粉、玉米粉调匀浆汁;食盐、白糖、胡椒粉、味精、水淀粉、香油对成汁。将炒锅在武火上烧热,放入油,待油四五成热时,加入鸡肉片,滑散炸透,倒入漏勺滤去油,锅留底油,烧热,投进葱、姜煽炒后,倒入鸡肉片,烹入黄酒炝锅,把兑好的汁搅拌匀倒入锅内,把菊花瓣也倒入锅中,翻炒几下离火装盘即成。

[适用人群]

二者配伍,有清肝热、降血压、育阴补虚之效,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者。

[功效]

平肝清热,补精添髓。

[分析]

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有降压、抗菌作用。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 含有丰富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是调补身体佳品。

人参汤圆

原料:人参粉5克,黑芝麻各30克,白糖150克,鸡油30克,面粉15克,糯米粉50克。

制作:将鸡油熬熟,滤渣晾凉;面粉放干锅内炒黄;黑芝麻炒香捣碎,加入白糖,撒入人参粉合匀,做成心子;将糯米粉合匀,包上心子做成汤圆。等锅内清水烧沸时,将汤圆下锅煮熟即成。

功效:补中益气,安神强心。适用于脾虚、心悸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第三篇 养生延寿饮膳举例

1. 首乌山药炖羊脑

[组成] 何首乌20克,山药20克,黄精30克,羊脑1具,精盐、味精、胡椒粉,羊肉汤、料酒各适量。

[功效] 补脾滋肾,延衰益寿,健脑益智

[适应证] 用于年老体虚,食少体倦、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

[制作] 将羊脑放清水中洗净,轻轻撕去脑膜,连同洗净的枸杞子、山药一同放入沙锅内,倒入羊肉汤,加入适量的精盐、料酒,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炖至羊脑熟,加入少许味精、胡椒粉,出锅即成。

[方解] 羊脑为羊的脑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卵磷脂、脑甙等,其中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和参与脑代谢的重要物质;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具有补益肝肾之功,本品含有卵磷脂、粗脂肪、淀粉以及蒽醌类衍生物等;黄精甘、平,具有补中益气、滋润心肺之功,本品含有黏液质、淀粉、多糖等成分;山药性味甘平,具有健脾补肺、益肾固精之功。含有薯蓣皂甙元、黏液质、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多巴胺、维生素等物质,对改善记忆及延缓衰老具有保护作用;用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的羊肉汤作原料,更可增强诸药食的功效。诸药食同用,共凑补脾滋肾,延衰益寿,健脑益智之功。

2.杞参桃仁纸包鸡

[组成] 枸杞子50克,太子参30克,核桃肉100克,嫩鸡肉500克,鸡蛋2个,香菜100克,食盐、白糖、淀粉、葱、姜适量。

[功效] 抗老延衰,滋肾添精,益脑增智

[适应证] 用于治疗年老体虚、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耳聋耳鸣等症。

[制作] 将鸡肉去皮,切成薄片;核桃任用沸水泡后去皮,放入油锅内炸熟,连同洗净的枸杞子切成细粒,葱姜切末。鸡蛋去黄留清,加入淀粉及适量清水调匀,加入鸡肉片、枸杞子、核桃仁及上述调料和匀。将玻璃纸平铺在案板上,将香菜均匀撒在上面,在放上鸡肉片,折成长方形的纸包。将花生油倒入锅内,烧至五成熟后,把包好的鸡肉下锅炸熟,捞出装盘即成。

[方解] 核桃仁营养丰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是人体脑细胞合成、代谢所需的物质,含有的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可有效预防脑及机体各脏器的老化作用;枸杞子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烟酸、β-谷甾醇、亚油酸、糖、钙、铁、磷、酸浆果仁素多种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等,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的作用,

是理想的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增智延年的药物;太子参甘、微苦,平,具有补气、生津之功,内含氨基酸、多聚糖或糖甙,酚酸或鞣质、黄酮及微量元素铜、锌、锰、铁、镁和钙,尚含果糖、淀粉和皂苷,用治病后体虚,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咳嗽痰少等证。鸡肉甘温,具有温中补脾、益气养血、补肾益精之功,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等。香菜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尼克酸、钙、磷、铁等。诸药食合用,共凑滋肾添精,益脑增智之功。

3.龙眼银耳莲子羹

[组成] 龙眼肉30克,银耳20克,百合30克,莲子30克,冰

糖50克。

[功效] 补脾益肾、滋心润肺、养心安神

[适应证] 病后体虚、年老体弱而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

气短、周身乏力等症。

[制作] 将莲子用温水浸软,去心;银耳用温水泡发、洗净。将

莲子、龙眼肉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后加入百合、银耳,用闻火炖至汤汁稍稠、莲子熟烂时,加入冰糖,溶化后调匀即成。

[方解] 龙眼肉甘温,具有益心肺、补气血、安神、润肺止咳之功。含有胆碱、腺嘌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糖、酒石酸等;百合甘、微苦、平,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物质;莲子甘、涩、平,具有补脾益胃、养心安神之功,富含多量淀粉、棉子糖、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荷叶碱等物质;银耳甘、淡、平,具有润肺化痰、养阴生津之功,富含蛋白、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以及多种氨基酸、植物胶质等物质;冰糖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之功,主含葡萄糖、果糖、蔗糖。诸药食合用,共凑补脾益肾、滋心润肺、养心安神之功。

第四篇 饮膳养生与防病

泽泻杞苓鸡

[配方]

泽泻30克 , 夜苓20克,枸杞30克,母鸡1只。

[制作]

先将母鸡剖腹去内脏,洗净,将茯苓、枸杞、泽泻一起放入鸡腹内,放入沙锅上屉,旺火蒸 2--3小时即可。去浮油,鸡肉蘸适量调料吃。

[功效]

利水渗湿,滋阴补血、益精明目,补精添髓。

[适用人群]

肝肾亏虚或脾虚湿困所致脂肪肝者。

[分析]

泽泻,利水渗湿,有利尿、降压、降血糖与胆固醇、抗炎作用。枸杞,滋阴补血、益精明目,有降血脂、抗脂肪肝、抗衰老、促进造血功能,并有雌激素作用。茯苓,利水渗湿,有强心、健胃、滋补、利尿、抗肿瘤作用。鸡肉,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是调补身体佳品。本膳滋补肝肾,健脾利水。

[适用人群]

肝肾亏虚或脾虚湿困所致脂肪肝者。

第五篇 茶饮篇

第七章 饮膳培训教材

中医认为肾为元气之本,肾主生殖、主骨。根据经络循环路线,足跟属肾经循环的范围。产后本身肾气虚弱,冲任受损,百脉空虚,气血两亏,如果再经常赤脚使足跟外露,或经常穿硬底、弯曲度高的高跟鞋,使产后本已虚弱的足部肌肉不能得到休息,气血失于温养而不流畅,就很容易导致足跟痛。如果不及时调治,日久不愈,便会落下“病根。

中医治疗足跟痛遵循其治病必求于本之理念,疏肝益肾以生髓充骨、荣养足跟,驱除风寒湿邪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治标治本。选择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比如膏药“跟骨消痛贴”贴于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可安全、经济、快速解除足跟病痛。

足跟痛即脚后跟疼

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

脚跟血脉不活。第二种:脚跟受风湿。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及时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就可以的,比如-(足跟骨坊世贴,

即可。平时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

足跟痛如何治疗

摘要:足跟痛是怎么回事?足跟痛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正常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会有足跟痛。足跟痛主要表现有清晨下地或者夜间起床脚后跟疼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