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子含有彩字的诗句
1 有没有关于描写竹的诗句头一个字是彩字开头的
找到一首当代名家写的关于竹子的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观音竹海
文/李者也
百里绿海万丛竹,风过林涌碧涛如。
峰似巨舰海中弋,人若微舸浪尖浮。
满山滴翠淹青嶂,数枝横斜掩茅庐。
我欲慕景此中隐,随仙修道以脱俗。
注观音竹海,位于重庆市梁平县。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融“雄、奇、险、秀、幽、绝”于一身。主要景点有明月湖、百竹园、观音洞、天星塘、竹丰天池、小峨眉山、猫儿寨、狐狸嘴等50余个景点。
2 哪些诗句带有彩字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彩墀散兰麝,风起自生芳浣溪沙 苏轼(宋)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喜迁莺 黄裳(宋)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史浩(宋)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菩萨蛮 陈义(宋)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蝶恋花①宋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送房元直赴北京作者:严维 犹道楼兰十万师,书生匹马去何之。
临岐未断归家目,望月空吟出塞诗。常欲激昂论上策,不应憔悴老明时。
遥知到日逢寒食,彩笔长裾会晋祠。奉和独孤中丞游法华寺作者:皇甫冉 谢君临郡府,越国旧山川。
访道三千界,当仁五百年。岩空驺驭响,树密旆旌连。
阁影凌空壁,松声助乱泉。开门得初地,伏槛接诸天。
向背春光满,楼台古制全。群峰争彩翠,百谷会风烟。
香象随僧久,祥乌报客先。清心乘暇日,稽首慕良缘。
法证无生偈,诗成大雅篇。苍生望已久,回驾独依然。
东郊迎春作者:皇甫冉 晓见苍龙驾,东郊春已迎。彩云天仗合,玄象太阶平。
佳气山川秀,和风政令行。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
律向韶阳变,人随草木荣。遥观上林树,今日遇迁莺。
忆长安五月作者:严维 忆长安,五月时,君王避暑华池。进膳甘瓜朱李,续命芳兰彩丝。
竞处高明台榭,槐阴柳色通逵。《张侍御孩子》作者:严维 五色惊彩凤,千里象骢威。
朝下寄韩舍人作者:耿湋 侍臣鸣佩出西曹,鸾殿分阶翊彩旄。瑞气迥浮青玉案,日华遥上赤霜袍。
花间焰焰云旗合,鸟外亭亭露掌高。肯念万年芳树里,随风一叶在蓬蒿。
闰春宴花溪严侍御庄作者:戎昱 一团青翠色,云是子陵家。山带新晴雨,溪留闰月花。
瓶开巾漉酒,地坼笋抽芽。彩缛承颜面,朝朝赋白华。
雪中遇直作者:窦群 寒光凝雪彩,限直居粉闱。恍疑白云上,乍觉金印非。
树色霭虚空,琴声谐素徽。明晨阻通籍,独卧挂朝衣。
送李尚书郎君昆季侍从归觐滑州作者:卢纶 凤雏联翼美王孙,彩服戎装拟塞垣。金鼎对筵调野膳,玉鞭齐骑引行轩。
冰河一曲旌旗满,墨诏千封雨露繁。更说务农将罢战,敢持歌颂庆晨昏。
3 古代关于竹子的诗句竹子属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 唐代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庭竹 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
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
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
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新竹 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閟。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出五六,当户罗三四。 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迸出疑争地。 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 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题刘秀才新竹 杜牧 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宋代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王安石 宋(1021-1086)。字介甫,半山, 江西临川人。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帖碎金。
竹里 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一 竹根珠胜竹皮冠,欲著先须短发干。 要使竹林有共见,不持方帽御风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二 无物堪持比此冠,竹皮柔脆截皮干。 故人恋恋睇袍意,岂为哀怜范叔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三 玉润明信好冠,错力剜出鲜纹干。 不忘君惠常加首,要使欢盟未可寒。
和耿天 以竹冠见赠四首其四 冠工新意断檀栾,雾卷云蒸久未干。 遗种山林真自称,何须貂暖配金寒。
竹窗 竹窗红苋两三根,山色遥从水际门。 只我近知墙下路,能将屐齿记苔痕。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诗人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怜伦学凤凰。
次韵张子野竹寺 风泉隔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乐史 宋(930-1007)。
子正。 抚州宜黄(今江西)人。
慈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长茎复短茎,枝叶不峥嵘。 去年笱已长,今年笱又生。
高低相倚赖,浑如长幼情。 孝子侍父立,顺孙随祖行。
吾闻唐之人,孝行常忻忻。 郓州张公艺,九世同一门。
大帝闻其名,衡茅降至尊。 朱熹 宋(1130-1200)。
元晦。 江西婺源人。
新竹 春雷殷岩际,幽草齐发生。 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
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 次韵择之咏竹 竹坞深深处,檀栾绕舍青。
暑风成惨淡,寒月助清冷。 客去空尘塌,诗来拓采棂。
此君同一笑,午梦顿能醒。 丘子野表史郊园咏竹 移自溪商园。
种此墙阴路。 墙阴少人行。
来岁障幽户。 公济因君次韵 新笋因君寄,康庐入梦中。
日日来 丹元余故宅,翠竹尚余风。 犹嫌有兼味,不似一源攻。
和刘秀野新笋 修修江上林,白日暗风雨。 下有万玉虬,三冬卧寒土。
笋脯 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 不落盘餐中,今知绿如篑。
次韵谢刘仲行惠笋二首 谁寄寒林新属笋,开奁喜见白差差。 知君调我酸寒甚,不是封侯食肉姿。
杨万里宋(1127-1206)。廷秀,诚斋。
江西吉水人。 咏竹 凛凛冰霜节。
修修玉雪身。 便无文与可。
自有月传神。 过单竹泽径 乔木与修竹。
相招为茂林。 无风生翠寒。
未夕起素阴。 看笋 笋如藤薛争长。
竹似夷齐独清。 只爱锦竹满地。
暗林忽两三茎。 竹林 珍重人家爱竹林。
织篱辛苦护寒青。 那知竹性无薄相。
须要穿来篱外生。 记张定叟煮笋经 江西毛笋未出尖。
雪中土膏养新甜。 先生别得煮篑法。
丁宁勿用醯与盐。 岩下青泉须旋汲。
熬出霜根生蜜汁。 寒牙嚼出冰玉声。
余沥仍和月光吸。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
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
昏花两眼为渠开。 煮笋 金陵竹笋硬如石。
石犹有髓笋不及。 巅南市里笋如酥。
笋味清绝酥不如。 带雨劚来和箨煮。
中含柘浆新甘露。 可蒸可脍景可羹,绕齿蔌蔌水雪声。
不须咒笋莫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都不食笋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
供侬樽俎半年余。 斑衣戏彩春无价。
玉版谈禅佛不知。 竹枝词 短侬篱漏芒破。
须遣拖泥带水来。 初食笋蕨 凤烹龙世浪传。
猩唇熊掌我无缘。 只逢笋蕨杯盘日。
便是山林宝贵天。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 一见此君面。
荒村不是村。 斜阳与可笔。
栖雀子猷魂。 李觏宋(1009-1059)。
泰伯。江西南城人。
竹斋题事 低斋结空野。小竹移孤林。
刘过 宋(1154-1206) 。改之,龙州通人。
江西泰和人。 沁园春寄孙竹湖 问讯竹湖,竹知之何, 如何未归。
道吴山越水, 无佳处,来无定止,去亦何之。 刘敞宋(1019-1068)。
原父,原甫, 公是先生,江西新余人。 曲水台竹间默坐 林履不能远。
逍遥池上。
4 带有竹字的诗句百度可查
白居易 池畔二首 持刀密竹,竹少风来多。此意人不会,欲令池有波。
王勃 赠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李白 秋浦歌十七首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杜甫 绝句六首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杜甫 绝句六首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韩愈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蒲萄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刘禹锡 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春过也,笑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樽前。惟待见青天。
张先忆秦娥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张先菩萨蛮 佳人学得平阳曲。纤纤玉笋横孤竹。一弄入云声。海门江月清。髻摇金钿落。惜恐樱唇薄。听罢已依依。莫吹杨柳枝。
晏殊连理枝 玉字秋风至。帘幕生凉气。朱槿犹开,红莲尚拆,芙蓉含蕊。送旧巢归燕拂高檐,见梧桐叶坠。嘉宴凌晨启。金鸭飘香细。凤竹鸾丝,清歌妙舞,尽呈游艺。愿百千遐寿比神仙,有年年岁岁。
欧阳修渔家傲 一派潺湲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漾。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酒美宾嘉真胜赏。红粉唱。山深分外歌声响。
5 含有竹字的诗句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新栽竹 白居易
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
见此激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
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梢梢有余清。
最爱返窗卧,秋风枝有声。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具怀鸿鹄志,苦有 鸟 鸟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葺夷陵幽居 李涉
负郭依山一径深,万竿如束翠沉沉。从来爱物多成癖,辛苦移家为竹林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新竹 韩愈
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 。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
出栏出五六,当户罗三四。高标凌秋严,贞色夺春媚。
稀生巧补林,迸出疑争地。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
风枝未飘吹,露粉先含泪。何人可携玩,清景空瞪视。
在百度中输入“名人写竹的诗句”就可以找到,感谢原作者。
6 有关竹子的诗句有什么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 宋·范成大衡《阳道中二绝》
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宋·范成大《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 唐·杜甫《将别巫峡,赠南卿兄襄西果园四十亩》
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唐·杜甫 《堂成》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唐·杜甫《竹》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唐·白居易《食笋诗》
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清·蒲松龄 《竹里》
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 清·吴昌硕《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郑板桥《竹石 》
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唐·陈陶 《长竹》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清·郑板桥《竹石》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清·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明·陈良规《咏竹著》
7 带有竹字的诗句有哪些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8 带有竹字的诗句,成语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 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哀丝豪竹 拼音 (āi sī háo zhú) 注释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
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出处 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例子 ~颂英烈,此是北昆跃进花。(茅盾《观北昆剧院初演〈红霞〉》) 成竹在胸 拼音 (chéng zhú zài xiōng) 注释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
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出处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例子 他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容不迫,~。
翠竹黄花 拼音 (cuì zhú huáng huā) 注释 指眼前境物。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慧海禅师》:“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例子 刀过竹解 拼音 (dāo guò zhú jiě) 注释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开。
形容事情顺利解决。 出处 例子 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 金石丝竹 拼音 (jīn shí sī zhú) 注释 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
也形容各种声音。 出处 《庄子·骈母》:“多于聪者,乱五声,*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例子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作壁上观之鸣。~,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茂林修竹 拼音 (mào lín xiū zhú) 注释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出处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例子 刚过了小桥曲水,又见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二回) 名垂竹帛 拼音 (míng chuí zhú bó) 注释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出处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例子 鲇鱼上竹 拼音 (nián yú shàng zhú) 注释 比喻本想前进反而后退。 出处 宋·欧阳修《归田录》:“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例子 品竹弹丝 拼音 (pǐn zhú tán sī) 注释 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
指吹弹乐器。 出处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卖风流,弄粉调脂;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例子 破竹之势 拼音 (pò zhú zhī shì) 注释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例子 我军以~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 敲竹杠 拼音 (qiāo zhū gàng) 注释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出处 例子 青梅竹马 拼音 (qīng méi zhú mǎ) 注释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
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出处 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例子 那少年时期的~,在他心灵里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啊!(魏巍《东方》第一部第九章) 磬竹难书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注释 罄:用尽;竹:竹简,用以写字;书:写。
用尽竹子也难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
后泛指事实多,写不完。 出处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例子 三臣罪状,~。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 势如破竹 拼音 (shì rú pò zhú) 注释 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
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例子 关。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北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
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坐落在市府广场东南隅的辽宁省博物馆,将于11月中旬隆重开馆。届时,曾在沈阳“生活”了6年的国宝《清明上河图》,将回沈“省亲”。《清明上河图》问世近900年以来,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颠沛流离,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谜团。9月13日,记者探询了《清明上河图》的身世,以及鲜为人知的经历———
千古绝唱《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北宋徽宗时期,张择端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来“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曾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为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它继承发展了久已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更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期,首都汴京(今开封)清明时节郊区、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城内建筑和民生的繁华景象。
据齐藤谦《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三国演义》的1191人、《红楼梦》的975人、《水浒传》的787人,都要多得多,堪称价值连城的国宝。颠沛流离《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流传后世后,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逊位之后的11年中,受到“清室优待条件”庇护,仍在北京紫禁城里称孤道寡,并且监守自盗,乘机大肆窃取宫中珍藏多年的稀世文物,为数之多,竟有千余件之巨。借口赏赐盗国宝
溥仪12岁时,在张勋策动下,重登太和殿宝座,但没多久便再度逊位,处于“小朝廷”风雨飘摇之中。此刻,溥仪着手下一步打算:留学国外。
他们留学国外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于是,他便把宫廷内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运出宫外,存在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运出的字画、古籍皆为出类拔萃的珍品,大约有1000多件手卷字画,200多种挂轴、册页,200种左右的宋板书。其中,便有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尽管有“清室优待条件”作后盾,但溥仪还是不敢公然盗窃宫中宝物。他便以赏赐弟弟为名,行盗窃文物之实。1922年前后,北京局势动荡,他的父亲便在天津英租界十三号路,代溥仪买了一所楼房。从1922年起,他们就秘密地把宫内收藏的古版书籍、历朝名人字画等文物,以赏赐为名,分批盗运出宫。
溥仪正式“赏赐”弟弟们,从1922年、所谓“宣统十四年七月十三日”开始。溥仪利用两名弟弟每天上午“进宫”陪同溥仪读书的机会,将珍贵文物包裹在包袱里,由他的弟弟们每天下学时运出紫禁城。从开始“赏赐”起的两个多月中,有时是逐日“赏赐”,如1922年8月14日至26日,没有一天间断过。这些宫中文物积累到七八十口大木箱后,便运到天津英租界的楼房里存放。携带国宝投他国
直到1924年11月5日,当时的北京卫戍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率领20名短枪手突然闯进紫禁城,撵走了溥仪,拆散了“小朝廷”,溥仪窃取宫中所有文物的计划因此中断。
1924年11月5日,溥仪回到父亲的“醇亲王府”;11月29日,溥仪逃往日本兵营,要求“避难”,公然搬到日本公使馆居住,在日本军国主义卵翼下恢复“小朝廷”。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护卫下,溥仪潜逃到天津,在日本租界地张彪私宅“张园”中安顿下来。可是,当时的经济来源远远满足不了他那浩繁的开支,于是,他便打起了变卖宫中国宝的主意。国宝流落伪皇宫
通过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阴谋策划、天津日军的密切配合,将溥仪乔装成日本军人,于1931年农历十月初一,乘小汽船偷渡白河,经大沽口,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潜到营口,至鞍山汤岗子小住,然后前往旅顺口,进入日本殖民地。1932年4月,溥仪进入长春伪皇宫,登上了伪满洲国皇帝宝座。
溥仪从天津出逃,必须经过国民军的驻扎地区,所以他只能轻装简从,大批的宫中国宝,仍然存放在天津。
1932年至1934年间,由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将存放于天津静园的法书名画、宋元善本、珠宝玉翠等约70箱,运到长春伪皇宫内,将装有书画的木箱,存放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楼下东间,即“小白楼”;将装有古玩珠宝的金库,存放于“内廷”缉熙楼客厅。携逃国宝被俘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伪满洲国汉奸们闻风丧胆,各奔生路。当时,一直由日本关东军担任警卫的长春伪皇宫,改换成伪满军队警卫。傀儡皇帝溥仪见大势已去,惶惶不可终日。他最为忧虑的,是不可能将存放在伪皇宫的所有国宝统统带走,而只能有选择地将晋、唐、宋、元的法书名画大批携逃。为了能够多带国宝,他把保护法书名画的楠木盒、花绫包袱皮等统统扔掉,将这些国宝硬塞进大木箱里。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小田乙三宣布:伪满国都由长春迁到通化。同年8月13日,溥仪从长春逃到通化大栗子沟;8月17日,溥仪乘坐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逃往日本。当飞机经过沈阳时,溥仪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俘获。溥仪随身携逃的法书名画和一批珠宝玉翠,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缴获后,上缴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专家揭秘《清明上河图》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溥仪处缴获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独具慧眼鉴瑰宝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是在溥仪携逃的众多法书名画中,独具慧眼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仁恺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同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仁恺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在此中出现奇迹。
然而,使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的是,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杨仁恺先生顿时“目之为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真本解开百年谜
杨仁恺先生当时的激动心情是有根据的:因为在此之前,专家学者们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究竟是个什么面貌,一无所知。他们只能从经常接触到的许多苏州画片上,推断《清明上河图》与其大同小异,以为《清明上河图》原作大体是苏州画片的原始所本。《清明上河图》的本来面目,数百年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难怪杨仁恺先生看到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后,“目之为明、惊喜若狂”。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到《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来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张择端能将北宋京城开封的复杂纷繁景象绘入画图,要比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叙述得更为概括、更为形象,难怪《清明上河图》历代以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仇英临本辨真伪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中的一件作品,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从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由于历来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临本为背景,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条件。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即现今的辽宁省博物馆)开馆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便始终珍藏在沈阳;1955年,被国家有关部门拨交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弹指49年过去,《清明上河图》来沈“省亲”,实在令人激动不已。我们期待着《清明上河图》早日回“家”看看
首先说“碧彩”本身不是词,在古诗词中它是一个短语,意思是“碧玉般的光彩”,其中的“碧”代指玉,或玉一般的颜色。
如刘禹锡的诗句:“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
这个短语是偏正结构,定语是名词或颜色词“碧”,中心词是“彩”,读音“仄仄”。只要结构相同、词性和类型相似,读音“平平”的短语都可以对应。
例如:碧(玉)对珠,彩对光;碧彩对珠光。
再如:碧(绿)对朱(红),彩对颜;碧彩对朱颜。
彩书,是中国书法,是马永安所创。书法是线条艺术,赋予线条以色彩,就是彩书。极大地拓展好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空间,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伟大革命。
传统书法白纸黑字几千年,艺术表现受到局限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中国书法要走向世界,也开始了混血。中国书法不再是中国的艺术,而是世界艺术,它必将会以世界的艺术语言方式展示在世界的舞台上。
我们从当代的书法现象来看,书法的继承是肯定的,而书法的创新是艰难的。书法作为实用的功能正在退化,书法作为艺术的功能还在等待和期盼。我们看的所谓的书法创新,是一个癫狂疯狂和迷茫的时代,胡书乱书吼书射书蜂拥而至,混乱如麻,是非难分。
只有马永安的燕书和彩书,是真正的书法创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开创了中国书法史的新纪元。
“采”是个会意字,从爪从木,表示用手去采摘树上的果实的意思,引申为搜集、开发,它还跟精神、神色有关呢,如采用、采纳、神采奕奕、无精打采、兴高采烈。
“彩”是个形声字,左边的“采”是个声符,,右边的“彡”是意符,读音为shan(山),意义除了和毛发有关外,常跟色彩有关。比如,“彪”指老虎身上的花纹,“彤”指用红色涂饰器物等。多指各种颜色,还能表示称赞的欢呼声、赌博或游戏中赢得的财物,如光彩夺目、五彩缤纷、喝彩、中彩、精彩等。”
但在汉字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候,也并没对“采”“彩”做严格的区别,譬如,“喝采”和“喝彩”并用,“精采”和“精彩’不分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采cǎi
拼 音:cǎi cài
部外笔画:4
部 首:采
总笔画:8
笔顺读写:撇点点撇横竖撇捺
基本字义cǎiㄘㄞˇ◎摘取:~撷。~花。~摘。~制。
◎选取,搜集,开发,利用:~访(搜集寻访)。~纳(接受意见)。~集。~伐。~购。~掘。~写。
◎神色,精神:神~。精~。
◎同“彩”。
◎〔~~〕盛多的样子。◎古代指官。 采càiㄘㄞˋ
◎〔~地〕古代卿大夫的封地。亦称“采邑”。
◎pick cull pluck
古代论书著作——《采》。作者羊欣。
详细字义①摘(花儿、叶子、果子):采花|采摘|采茶。
②选取;取:采购|采用|采取。
③搜集;寻找:采风|采访|采集标本。
④开发;挖掘(矿藏):采矿|采煤|采掘。
⑤精神;神色:兴高采烈|无精打采。
部首:彡
总笔画:11
部外笔画:8
笔顺读写: 撇捺捺撇横竖撇捺撇撇撇
详细释义彩 <名>(形声字,从彡(shān),从采,采亦声。“采”意为“动手收集”,引申为“物品集合”。“彡”为“三”的变形,意为“多”。“采”与“彡”联合起来表示“物品种类繁多”。本义:物品种类繁多。引申义:花色繁多。各式各样。说明:《说文》释“彩"字时说它意思是“文章”。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文章"是古汉语,相当于现代汉语词汇“纹章”,也就是“花色”的意思,不是今天的“书面文章”,不是“文学才华”)
同本义
彩,文章也。从彡,采声。——《说文》(新附字)
延之与陈郡谢灵运俱以词彩齐名。――《宋书·颜延之传》
彩色的丝织品。又作“彩”
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彩繙摇曳神鸦舞。——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彩仗(彩饰的仪仗);剪彩;张灯结彩
指某些赌博、竞赛等赢得的财物
大博争雄好彩来,全盘一掷万人开。―――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2]
又如:彩战(指博戏争胜);中彩;得彩;彩品(竞赛的奖品)
光彩,光泽
彩 cǎi
①颜色:五~缤纷。
②彩色的丝绸:剪~、张灯结~。
③称赞夸奖时的欢呼声:喝~。
④花样;精彩的成分:丰富多~。
⑤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胜者的物品:~金。
⑥戏剧里表示特殊情景时采用的技术;魔术中用的手法:~活、火~。
⑤负伤流血:挂~。
组词彩旦传统戏曲行当。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属'丑'行。年龄比较老的也叫丑婆子。又作丑旦。
彩电彩色电视机的简称。
彩调戏曲剧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农村。俗称调子戏、采茶戏。剧目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斗争和爱情生活,如《十月花》、《跑菜园》。
彩号作战负伤的人员。
彩卷彩色胶卷的简称。有135、120两种常用规格。
1 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常用通假字 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2 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3 小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辱没。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名词用作动词: 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 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4 在文言文中,所有的通假字整理通假字一网打尽——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 同"座"; 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 通"猝", 仓猝。
形容词。)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 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 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第一个椎: 通"锤", 兵器。名词。
第二个椎: 通"锤",用铁锤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
"旁: 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25契阔谈燕。
(燕,通“宴” 饮宴、玩乐)燕: 通"宴"; 安逸,安闲。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 同"以" 。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 同"矣", 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 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 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
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 同"现": 出现。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 同现"; 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形容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 通"震"; 震动。
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振: 同"赈"; 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 同"旋"; 回转、掉转,动词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咨: 同"谘"; 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 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4列缺霹雳。
(列,通“裂”)45西当太白有鸟道。 (当,通“挡”,阻挡,遮拦)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 47曲终收拨当心画。 (画,通“划”)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
"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 通"值"; 价钱,代价。名词。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 通"值"; 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史进道:“直什么? ” 直: 通"值"; 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5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同"嘱"; 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52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53 故其畜积足恃。
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动词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其级七千有余。" (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有: 同"又"; 更。
副词。 "殆有甚焉。
"有: 同。
5 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关于竹子含有彩字的诗句
本文2023-10-14 01:27: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