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淇门陈氏家族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浚县淇门陈氏家族历史,第1张

是中国河南省浚县淇门镇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间的发展非常迅速,曾经是淇门镇的首富,家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其中,陈氏家族的教育事业尤为突出,他们在当地兴办了多所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陈氏家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他们的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一直得到传承和弘扬。目前,陈氏家族的后代仍然在淇门镇和其他地方活跃着,他们致力于维护家族传统和家族荣誉,为社会和家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浚县的旅游景区有哪些

浚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着众多的旅游景区,让人流连忘返。接下来,笔者将为大家介绍几处值得一游的景点。

红云岩景区

红云岩景区位于淮河北岸,是河南省四大名山之一。景区内山势险峻,峰峦叠嶂,石壁险峭,古树参天,沟壑纵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除此以外,景区内还有众多的寺庙和古迹,如海峰禅寺、北斗阁、镳针岩等,让游客领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周口店旅游区

周口店旅游区位于浚县东南部,有着丰富的人类遗迹。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北京人”遗址、周口店石器工厂、中国龙的化石等,了解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探寻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淮河湿地公园

淮河湿地公园位于浚县南部,是一处面积达41855公顷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景区内有宁黄水道、珍珠湖、良港水库等多处湿地景观,是众多江南水乡中少有的纯净湿地。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众多的候鸟和野生动物,深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总结

这里介绍的只是浚县旅游景区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比如芦山、龙山景区等。总之,浚县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值得大家前来旅游,感受自然和文化的交融。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

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陪同记者采访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墙的历史。裴顺昌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

沿卫河的古城墙南北长768米,高57米,宽7米。基部砌青石,高4米;上部砌砖,砖墙厚13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城墙的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北部的为水驿门,南部的为允淑门。

允淑门高不到5米,宽约55米。门的左侧墙壁上,还嵌着写有“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修允淑门”的石碑一块。位于姑山南侧的古城墙遗迹已经没有了青石和砖,只剩下夯土,若不是裴顺昌介绍,记者很难看出这里也是古城墙遗迹。

位于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始建于明朝,是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浚县的标志性建筑,浚县人习惯称它为“钟鼓楼”。

文治阁是一座单体双层的高阁建筑,通高约20米,由台基和阁两部分组成,台基的平面为方形,每面宽约12米,四面中部开四道拱形券孔,东西南北相对通行;阁的东北角有供人登阁观赏的曲径小道,台基平面上还建有一个两层的四角重檐攒尖顶方阁,下层四面开门,平台四周回廊围绕。

“每年正月古庙会上的社火演出都会从文治阁前经过,这里就成了观赏社火演出的最佳场地之一。”采访中,附近一名商户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到文治阁上观看社火演出,“阁的上层内雕梁画栋,非常古朴”。

在文治阁的拱形券孔上方,记者看到了清代书法家赵素庐和张哲留下的笔迹,东边的“丹流东壁”和西边的“碧泻西山”为赵素庐所书,南边的“清环黎山”和北边的“黛护_岚”为张哲所书。

“古城墙和文治阁是浚县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也是大运河沿岸遗存的重要文物,它们对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大运河申遗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计划围绕古城墙开发旅游。”裴顺昌说。

2003年6月,浚县在古城墙的允淑门、城墙北头竖立了两座保护标志碑,在文治阁西侧竖立了一座保护标志碑。同时,还公布了古城墙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先后下发了一系列通告、通知、意见等安全保卫文件,使古城墙得以较好地保存。

据了解,拆除浚县古城墙周边的建筑只是古城墙保护工作中的一部分,接下来,浚县还将开辟城墙两端广场和沿城内外环路,修复古城墙的墙体、蹬道、堞垛,复建古城墙西门,整治和美化周边环境。

长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与神农氏、伏羲氏齐名的葛天氏故里,秦初即设为颍川郡。彪炳史册的"楷书鼻祖"钟繇;著名文学批评家、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作者钟嵘;流芳千古的贤达名吏陈实;三国名士徐庶;清末翰林杨佩章等皆诞生于此。历史遗迹遍布全市,文化轶事脍炙民间

钟嵘(约468~约518),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县)人。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仿汉代“ 九品论人 ,七略裁士 ” 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繇(151——230),东汉颍川长社人(今长葛市)人。繇生于书香门第,矢志勤学,爱好书法,盛暑严寒,练书不辍。旁有一池,常洗刷笔砚,致使池水尽黑。繇常以物画练字,长达数尺。睡前坐在床上,用手指当笔,在被子上摹画,久而久之,把棉被画出窟窿。繇与胡昭并师刘德升,又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精隶、楷,点划之间,多有异趣,结构朴茂,出乎自然,成为由隶入楷的创始者,后人尊为“楷书之祖”。梁武帝陈霸先说:“钟繇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也。”惜钟繇书法,真迹失传,法贴中所辑《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均出于临摹者之手。 东汉未年,繇举孝廉,后任阳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令,因疾辞职。后为黄门侍郎,封武亭侯。建安二年(197年),关中马腾、韩遂等拥兵自恃,时曹操在兖州,无暇西顾,推荐钟繇为待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到长安后,写信给马、韩等人,陈述利害,使其各派儿子入侍朝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1000余匹,以应急需。曹操在给钟繇的信中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魏国初建,繇为大理,迁相国、太尉,与华歆、王朗并称名臣。魏文帝称赞说:“此三公者,一代伟人,后世殆难继矣。”明帝即位,迁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钟繇去世,明帝素服临吊,谥成侯。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陈实(104-187),字仲弓,今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 实少为县吏,勤奋好学,诵读不辍。县令邓邵见其聪敏过人,荐其到太学读书。学成归里,任颍川郡西门亭长。实德行高尚,司空黄琼荐其任闻喜(今属山西省)长,到任月余,离职服丧后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长,故时人称其陈太丘实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乐业,邻县百姓多向其辖境迁徙沛国(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加重赋税,陈实抗之无力,从之不甘,愤然弃官归里。 东汉延熹九年“党锢之祸”株连甚众,陈实未能幸免。受株连者有的逃避他乡,有的请求赦免,陈实却说:“吾不就狱,从无所恃。”请求拘禁。并为他人承担责任,后遇赦出狱。党禁解除,朝廷多次征召,陈实辞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于家。大将军何进派人吊祭,参加吊丧者三万人,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翰林杨佩璋故居: 杨佩璋(1850~1920),字筱村,今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堂伯丙昌携其至浚县训导任所,衣食教诲,待若亲生。 筱村刻苦攻读,以案元入庠,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此时,周围同僚趋炎附势,相互推崇之风甚盛,而筱村以名节自重,岸然自守,杜门读书,不接权贵,故沉浮词馆二十余载无升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迁国子监司业,后转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二十六年(1900年)补翰林院侍讲,次年迁待读,升侍讲学士。旋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尽管同僚讥诮,筱村却不改其素。 筱村学博识广,善于鉴赏古书画,京师推为专家。为文独造,清真雅正。书法颜柳,字字端楷。惜内向不露,所遗作品甚少,民国9年(1920年)寿终。

吴增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长葛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重点推荐的优秀画家,世界艺苑和华夏风情杂志集团特约画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少林寺禅画院副院长,吴增美术学校校长吴增承师祖遗风,潜心钻研几十年,终于攻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活画艺术吴增先生的作品立意创新,风格独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开创了国画艺坛的新纪元

吴增先生1955年生于画圣吴道子的故里----河南长葛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促进会重点推荐的优秀画家,世界艺苑和华夏风情杂志集团特约画家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少林寺禅画院副院长,吴增美术学校校长吴增承师祖遗风,潜心钻研几十年,终于攻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活画艺术吴增先生的作品立意创新,风格独特,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开创了国画艺坛的新纪元

吴增先生自幼酷爱艺术,秉承师祖遗风,广泛汲取发间绘画艺术精华,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悉心专研中国画数十年,绘画水平达到了泼墨如酒,惜墨如金,枯墨不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画中的”神鸡”,宛若峨装瑞壁,利爪削黄金更为神奇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到了晚上则会出现银光闪闪的”观音”,”财神”,真可谓---“活画艺术”中的精品”神画”,画坛当代的吴道子

吴增先生之作非但墨活,水活,且神乎!作品的人物能象人一样感知天气阴晴冷热,夏裸冬棉植物也能感知春秋四季,梅花冬时争芳门艳,春来一身铁骨白天的山水画到晚上无光时就变成财神,观音等图像国内外数十家媒介报道先后被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德国,法国,加拿大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名人收藏

居高声自远,誉高客自来200年8月,应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邀请,他创作了57幅”神画”赠与社会各界吴增”神画”在西欧,北美和东南亚广为流传

不断创作出全新风格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活画大画家吴增之作,活到使人难以置信;神到比神还神耳闻目睹者都说:”吴增 大画家不是人乃神也” 先生自幼酷爱艺术,秉承师祖遗风,广泛汲取发间绘画艺术精华,不断探索和大胆创新,悉心专研中国画数十年,绘画水平达到了泼墨如酒,惜墨如金,枯墨不死,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画中的”神鸡”,宛若峨装瑞壁,利爪削黄金更为神奇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到了晚上则会出现银光闪闪的”观音”,”财神”,真可谓---“活画艺术”中的精品”神画”,画坛当代的吴道子

吴增先生之作非但墨活,水活,且神乎!作品的人物能象人一样感知天气阴晴冷热,夏裸冬棉植物也能感知春秋四季,梅花冬时争芳门艳,春来一身铁骨白天的山水画到晚上无光时就变成财神,观音等图像国内外数十家媒介报道先后被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德国,法国,加拿大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及名人收藏

居高声自远,誉高客自来200年8月,应香港特别行政区社会邀请,他创作了57幅”神画”赠与社会各界吴增”神画”在西欧,北美和东南亚广为流传

不断创作出全新风格的艺术作品,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活画大画家吴增之作,活到使人难以置信;神到比神还神耳闻目睹者都说:”吴增 大画家不是人乃神也”

洛阳出现中医名著《针灸易学》初刻本 这本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重要位置,作者是清代长葛名医李守先

本报讯 “李守先是长葛名医,他刻苦钻研、创新医学的精神也值得家乡人学习弘扬。因此,我希望能把这本书介绍给许昌人民。”昨天,河南科技大学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郑重地介绍他一个月前在洛阳发现的《针灸易学》初刻本。

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

据《针灸易学》作者自序称,作者李守先,字善述,长葛茶亭(今和尚桥镇茶亭村)人,生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他热爱针灸医术,以自学的方式钻研医书,但这些医书常常写得不明不白,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苦学针灸6年后才为人治病。

到他51岁那年,当地疟疾流行,他才拿起银针,治病救人,在22天里,有437人病情得以好转。由此,他名声大作,一边授徒行医,一边更加深入地研究医术。

影响深远的医学名著

鉴于自己当初学医的艰辛,李守先他将平生所得以“浅而易知,显而易明”的语言记录下来,著就《针灸易学》一书。此书分两卷,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重点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

在这部书里,李守先提出“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的学习针灸法,反映了清代前中期针灸医家对手法的重视,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此书易懂易学,问世后便广为流传。仅近代石印本就有十几种之多。解放后,此书也得以整理再版。

难得一见的古籍版本

《针灸易学》一书凝聚着李守先的毕生心血,却未能在他生前问世。直到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在他的儿孙及受业门生的共同努力下,才由宛南经元堂梓行。书中所列的14位门生,来自禹州、新郑、洧川、襄城、密县、许昌、温县、长葛等地,最远的一位籍贯在山西阳城。由此可见,李守先的医术有着广泛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医学词典称此书早在1798年便有自刻本行世。由此引发了一场版本学上的争议。专家学者根据许天锡的序言,认定此书于1847年之前尚未梓行。所谓的“自刻本”,实系据“道光本”重刊的赝品。

据胡公洛教授介绍,近代以来,《针灸易学》一书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但同原著略有出入。一些专业辞典在介绍李守先和他的著作时,内容也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因此,《针灸易学》初刻本对校勘后书,全面领会原书精神大有裨益。他说,“长葛是《针灸易学》的发源地,当地民间或许还保留着一些初刻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发现。”

  秦琼秦琼(—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秦琼生平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兵部堂王大人相赠与咱,遭不幸困至在天堂下,欠下了店饭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摆一摆手儿你就牵去了吧!但不知此马落在谁家?”这是《秦琼卖马》中的著名唱段,老人孩童都能哼上两句,可谓家喻户晓、遐尔闻名。对照历史,我们才知道文艺作品的荒谬,与真实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酉阳杂俎》上记载,秦叔宝的坐骑并非黄骠马,而是忽雷驳,马的毛色青白相间,雄壮威武。此马象人一样喜爱喝酒,酒后不但不会醉眼昏花,反而精神百倍,“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秦叔宝死后,忽雷驳也嘶鸣不食而死。根据《隋唐嘉话》的记载,秦叔宝使用的兵器也不是一对金装锏,而是一杆超重的长枪。在他跟随李世民攻打洛阳城时,他把这杆长枪插在城外的泥土中,十几个王世充的士兵冲出城来,想要拔出这杆长枪,他们一起用力也没奏效,长枪依然稳稳地插在泥土当中。秦叔宝再度来到城下,轻而易举将长枪拔了出来,握在手中昂然离去,在场的双方将士都目瞪口呆。秦叔宝的长枪从此闻名天下,在朝廷的重大活动中,此枪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大长了帝国的威风,让外邦蛮夷们心悦诚服、由衷赞叹。

  秦琼卖马

  秦叔宝的故事汗牛充栋,但大多是牵强附会,正史上对他的记载十分简单,近年来,秦叔宝父亲的墓碑出土,才让人们大致弄清了他的身份。原来,秦叔宝的祖父在北魏时期曾担任过广年县令,秦叔宝的父亲曾在北齐王府里当过书记官,这样一来,他的真实身份既不是《隋唐演义》中的显贵之后(《隋唐演义》中秦叔宝的表弟罗成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铁匠的儿子,而是出生在北朝中层官员家庭的帅哥。 根据秦叔宝父亲的墓志铭所述,秦家世居齐州历城县怀智里,那么秦叔宝算是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相传那里的大槐树就是秦叔宝亲手种植的。根据流传下来的秦叔宝的画像所绘,秦叔宝长眉朗目,风姿秀美,是个气度不凡的美男子,与传说中五大三粗的形象颇有出入。大陆拍摄了场面宏大的《隋唐英雄传》,里面扮演秦叔宝的黄海冰高大英俊,一身正气,与历史上的原型在外形上是十分吻合的,这就是说,秦叔宝这个山东大汉是个非常出众的男人,从历史年表的推算,他是少年从军,很快就显示了不同一般的资质。 秦叔宝最初是在隋朝大将来护儿的帐下担任亲兵,在传说中的隋唐好汉中,排在秦叔宝前面的好汉只有来护儿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秦叔宝的确也很受来护儿的赏识。秦叔宝的母亲去世了,来护儿派人吊唁,众人十分惊奇,“士兵阵亡和士兵的亲人去世,样的情形很多,将军从来没有过问过,为什么惟独对秦叔宝格外礼遇呢?”,来护儿的回答是,“秦叔宝此人勇悍无比,有志气,有节操,以后一定能够飞黄腾达,成就大业,岂能以卑下的态度对待他”。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对内穷奢极侈,对外连年用兵,沉重的徭役、兵役逼得农民走投无路,民不聊生之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秦叔宝转到齐郡通守张须陀帐下,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历史上的所谓农民起义,少有军纪严明、爱民如子,多的是烧杀抢掠、蹂躏百姓,所以,农民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毫不稀奇,秦叔宝充当刽子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十二月,张须陀进攻卢明月的起义军,当时,秦叔宝的年龄不会超过十七岁。 张须陀手下只有一万多人,而起义部队有十余万人,双方相持了十几天后,张须陀的部队粮食将尽,战况却不见起色,爱兵如子的张须陀征求众人的意见,“敌人看见我们撤兵,一定倾巢出动,全力追赶,他们的大营必定空虚,此时用一千人偷袭敌人的营地,必然成功,但这项计谋是兵行险招,十分危险,哪位将军愿意担此重任”,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只有秦叔宝和罗士信自告奋勇,上前接令,当时的罗士信大概只有十五岁,少年英雄,联手出击,正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

  唐太宗

  张须陀按计行事,弃营撤退,秦叔宝、罗士信分别带领一千多人埋伏在荒草丛中,等待时机。卢明月果然率众追赶张须陀,秦叔宝、罗士信带着伏兵直扑义军营寨,对方营门紧闭,秦叔宝和罗士信攀栅而上,敌人刀枪齐下,二人用佩刀格挡,翻越栅栏,一跃而下,他们手起刀落,很快就解决了数十人,然后打开营门,让隋军进入,跟着四处纵火,焚烧了义军三十多个营栅,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天空,卢明月心知不妙,赶紧回救,却为时已晚,张须陀回军冲杀,斩敌无数,激战之下,卢明月仅以数百骑突围,其余的全部作了隋军的俘虏,经此一战,秦叔宝名扬四海,声震天下。 接着,秦叔宝跟随张须陀平定其他义军,屡建战功,在与孙宣雅对决的海曲之战中,他身先士卒,第一个跃上城楼,打败了孙宣雅,被隋朝授予建节尉一职,这是史书上记载的秦叔宝的第一个官职。无奈天下形势已经不可收拾,义军散而复聚,越杀越多,注定了大隋忠臣张须陀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张须陀与瓦岗军李密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决战,隋军中了埋伏,被李密的义军团团围住,张须陀本来已经冲出了包围圈,眼见部下无法突围,于是返身去救,在千军万马之中四进四出,终于力竭战死,以身殉国。有人把张须陀称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说他满手血腥,对照历史,他实在是个大好男人,其英勇壮烈、忠贞不屈让人潸然泪下、深受感动。史料上记载,张须陀死后,手下号泣数日,悲不自胜,这中间,不知有没有被张须陀带上历史舞台的秦叔宝,战后,秦叔宝率领残兵投靠了隋将裴仁基,听从裴仁基的指挥与调遣。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四月,裴仁基与瓦岗军作战不利,索性投降了瓦岗军,这样,秦叔宝就成了瓦岗军李密手下的将领。李密家世高贵,世代都是显宦,却不是人们想象当中眼高手低的贵公子,唐人的史料中记载,他曾与翟让比试箭法,以此来决定谁当瓦岗军的大当家。比试的办法是,在箭靶上写一个王字,王字中间一横和一竖的交叉点就是靶心,谁射中了靶心就是赢家,王伯当特意将笔画写得很细,增加比试的难度。李密不慌不忙地拿起弓箭,立马射中了靶心,坐上了瓦岗军大当家的位置。李密对秦叔宝和程知节十分看重,他挑选了八千名最勇猛的士兵组成“内军”,分为左右两军,由秦叔宝和程知节分别统领,主要任务是充当李密的亲卫队,李密曾夸下海口,“我这八千人可当百万大军”,在李密的眼中,秦叔宝是最勇敢、武艺最高超的将军。

  秦琼半身画像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展开决战,双方在童山(今河南浚县西南)脚下杀得天昏地暗,由早及晚,不分胜负。李密被流箭射中,从马上摔下来,昏死过去,瓦岗军众人都以为李密已经战死,士气崩溃,宇文化及的大军又趁势追杀,眼见瓦岗军就要一败涂地,秦叔宝临危不乱,在千军万马中将李密抢救出来,随后,又集合散兵败将,向宇文化及发动反扑,终于将宇文化及击败,但是,瓦岗军也已遭受重创,实际上是两败俱伤。这时,另一个割据势力王世充想坐收渔人之利,率领两万精锐对瓦岗军发起攻击,李密却棋走昏招,坚持与对手硬碰硬,在河南邙山与王世充的军队正面决战。王世充的军队面临断粮的境地,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个个在战场上如同下山猛虎,结果是,瓦岗军烟消云散,大当家李密撇下部下,独自投奔了大唐,秦叔宝、程知节万般无奈之下,归顺了王世充这个奸雄。 秦叔宝得到了高官厚禄,得封龙骧大将军,却很快就鄙薄王世充的为人。程知节对秦叔宝言道,“王世充对人没有器量,又爱诅咒发誓,活象个巫婆神汉,他奸诈狡猾,决不可能是天下归心的明主,我们跟着他没有出路”,秦叔宝深表赞同,决定离开王世充,另投明主。 此时,李渊父子威名远振,出师以来势如破竹,秦叔宝、程知节心中倾慕,决定到大唐去建功立业。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军与唐军在河南九曲作战,秦叔宝和程知节假装向唐军冲击,一行几十骑跑出一百多步,一齐下马向王世充拜别,“我们得到了你的特殊礼遇,也想报答你,但你疑心太重,不能容人,我们不想与你为伍,就此告别,后会有期”,王世充的鼻子几乎气歪,却无可奈何,眼睁睁看着众人投奔了唐营而不敢追击。 秦叔宝和程知节归唐之后,被唐高祖李渊指派到秦王李世民帐下,这时,秦叔宝大概才二十出头的年纪,与年轻英武的秦王一见如故,很快受到了秦王的重用。秦叔宝被授予马军总管,程知节被授予秦王府左三统军,李世民亲自挑选千余精锐骑兵,穿皂衣黑甲,由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统领,组成玄甲队,每战必为先锋,开始了扫平割据势力的征战历程。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三月,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刘武周举兵攻唐,并州都督李元吉指挥不当,致使太原失守,李元吉逃到了长安,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之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刘武周大将宋金刚乘胜前进,一路凯歌,大唐的河东领土几乎全部失陷,李世民眼见情势危急,挺身而出,担当了收复河东的重任。 李世民的三万精兵渡过黄河,在柏壁与宋金刚军对峙。宋金刚是孤军深入,利在速战速决,李世民坚壁不出,又派人截断宋金刚的粮道,等待宋金刚粮草耗尽、无以为继。在此之前,河东的夏县与蒲州起兵响应刘武周,大唐朝廷派永安王李孝基前往征剿,宋金刚派尉迟敬德增援夏县守军,里应外合,将永安王李孝基及手下将领尽数抓获。尉迟敬德得意洋洋,准备还军浍州(治翼城,今属山西),此时,秦叔宝已经埋伏在夏县与浍州之间的美良川(今山西闻喜南),准备给尉迟敬德一个迎头痛击。尉迟敬德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未将秦叔宝的伏军放在眼里,双方交手之后,才发现此路唐军勇猛无敌,势不可挡,尉迟敬德左冲右突,奋力杀出包围圈,狼狈逃向浍州,秦叔宝部斩首2000余级,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

  程咬金

  接着,蒲州在唐军的围剿下也向宋金刚求救,尉迟敬德、寻相又被宋金刚派去增援蒲州。李世民如法炮制,派遣精锐士卒三千人,从小路穿插,在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设下埋伏,杀得尉迟敬德全军覆没,尉迟敬德、寻相孤身逃走。唐军一面收复失地,一面继续与宋金刚对峙,到了公元620年四月,宋金刚军粮草耗尽,撤兵回军,李世民开始后发制人,全力追击。唐军将士一天驰骋200里,连李世民都三天不解甲,两天没吃饭,终于在雀鼠谷(介休西南)追上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一天之内连打八仗,俘斩数万人,宋金刚、尉迟敬德逃往介休(今属山西),唐军如影随形,紧跟不放,宋金刚万般无奈,率领两万士兵在介休背城布阵,以最后的老本与唐军决战。李世民派秦叔宝、程知节攻打大阵的北端,翟长孙、秦武通攻打大阵的南端,正面迎击的徐世绩出师不利,李世民亲自带兵冲杀,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击溃宋金刚军,斩首三千余人,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后来死在突厥人的刀下,尉迟敬德、寻相眼见大势已去,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介休南)两城向大唐投降归顺。 柏壁之战,河东收复,秦叔宝战功最著,唐高祖欣喜万分,加封上柱国,赏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他派人送秦叔宝一个金瓶,告诉秦叔宝,“你不顾自己的妻子儿女,远来投奔我,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如果我的肉可以食用,我都应该赐给你,何况那些子女玉帛?你要以此为勉励,带领部下,为大唐再立新功”,很快,秦叔宝成为秦王右三统军,下一个敌人,就是秦叔宝曾经效力过的王世充。 王世充原来就是隋朝东都洛阳的守将,他毒死杨侗,于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为郑,占据河北大部州县的窦建德也自称夏王,这样,在中原地区,唐、郑、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王世充趁着唐军在河东作战,夺取了河南的许多州县,成为大唐急须解决的心腹之患。李渊采取先王后窦的方略,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令李世民率领八万军队进攻王世充,每次战役秦叔宝都充当先锋。鉴于洛阳城城防坚固,李世民决定扫清外围,拔掉洛阳城外王世充军的各个据点。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正月,屈突通、窦轨巡营时与王世充军遭遇,交战失利,连连告急,李世民亲自带领训练有素的玄甲队驰援他们,斩俘王世充军六千余人,俘虏王世充的骑将葛彦璋,王世充逃回洛阳城,闭门不出。 王世充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只得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不是等闲之辈,当然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决定联合王世充共同对抗唐军。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夏王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驰援洛阳,很快推进到东原一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李世民采纳郭孝恪等人的建议,继续用重兵围困洛阳城,自己亲率精锐步骑3500人抢占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阻止窦建德军西进。五月初二,决战打响了,秦叔宝横枪跃马,从敌军正面一直杀到敌军背面,他手持唐军军旗,又从敌军背面杀到敌军正面,千军万马之中,纵横驰骋,勇不可挡,敌军心生怯意,阵脚大乱,唐军一鼓作气,赢得了虎牢战役的最后胜利,窦建德被迫接受了充当俘虏的命运。唐夏虎牢战役,为数不多的唐军消灭窦建德军十余万人,成为历史上围城打援的著名战例。王世充眼见窦建德军的主力已经溃败,洛阳城不会再有援军,走投无路之中,向唐军弃械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区落入唐军的掌控,唐王朝的统一大业初告成功。秦叔宝受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因功进封翼国公。

  罗士信

  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窦建德在长安遇害,其旧部高雅贤等人共推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反唐,半年之内,尽复窦建德故地,占据了河北大部郡县和河南部分地区,又与突厥狼狈为奸,得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支援,一时声势惊人,严重威胁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十二月,李世民奉命出征,身边自然少不了秦叔宝这位王牌将领。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二月,秦叔宝在列人(今河北肥乡东北)迎击刘黑闼部,又立殊勋,三月,刘黑闼粮草已尽,粮道又被李世民截断,不得不与唐军决一死战。刘黑闼的两万步骑渡过洺水(今河北曲周东南),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斗一直从中午持续到黄昏,唐军气势如虹,刘黑闼军拼命顽抗,唐军决开洺水,顿时浊浪滔天,刘黑闼军终于士气崩溃,被唐军斩首一万余级,数千人淹死在洺水当中,刘黑闼带着两百骑兵仓皇逃走,后来也避免不了被人出卖、斩首示众的命运。沦陷州县光复了,秦叔宝再受重赏,前后受赐的金帛数以千万计。 在跟随李世民的征战中,每逢敌人的骁将锐卒在阵前挑衅,李世民总让秦叔宝去拿下他们,秦叔宝提枪跃马而去,“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堪称英雄盖世的万人敌,李世民对秦叔宝更加器重,秦叔宝也以此颇为自负。 李世民战必胜、攻必克,在李唐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让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十分嫉恨,李建成感到自己的皇储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千方百计想要除掉李世民。突厥进犯中原,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做了主帅,他请求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强将精兵调到自己帐下,想等李世民成为光杆司令后再予以加害。形势紧迫,秦王府将士一致要求李世民马上动手,先发制人,秦叔宝也坚定地站在李世民这一边,愿意与他同生共死。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事变爆发了,秦叔宝跟随李世民诛杀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帮助李世民夺取了皇储之位,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秦叔宝拥戴有功,成为李世民的首功之臣。秦叔宝拜左武卫大将军,得封邑七百户。 自此,秦叔宝没有再领兵出征,多年以来缠绵病塌,身体十分虚弱,他曾对别人言道,“我从少年时代起就戎马倥偬,经历过大小二百多次战斗,屡次身受重伤,计量我前后流出的鲜血,总有几斛之多,怎能不生病呢”,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秦叔宝因病去世,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墓前雕刻石人、石马,以彰显其显赫的战功和超人的武功,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改封秦叔宝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放进了凌烟阁,画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去世多年的秦叔宝也名列其中,成为永垂青史的大唐英雄。 战马、长枪、骠悍勇武的男人、鲜血染红的沙场,秦叔宝的形象充满了男人的血性,充满了气吞山河的阳刚,他如同一种振聋发聩的声音,让今人反思我们民族失落已久的精神和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无比自信,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唐人的豪情万丈,智、信、仁、勇、严,他样样具备,是他聚焦了我们无限向往的铁血大唐,豪杰辈出,逐鹿天下,英雄的传奇久久在我们心中风云激荡。《隋唐演义》《说唐》中秦琼一般是元帅,敬德是先锋官,程咬金是个猛将兄, 秦琼的地位更高,敬德次之。 但在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敬德排名第七,几乎可以说是最前的武将了,秦琼却排名最后,二十四, 程咬金第十九。 怎么回事? 《旧唐书》列出了其中记载的三人职位: 秦琼 (生年不详-638年): 武德二年------------------归降,拜马军总管 --------------------------寻授秦王右三统军 --------------------------录前后勋,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 --------------------------从讨王世充,每为前锋。 --------------------------世充平,进封翼国公,赐黄金百斤、帛七千段。 --------------------------从平刘黑闼,赏物千段。 贞观元年------------------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贞观十二年----------------卒,赠徐州都督 贞观十三年----------------改封胡国公 敬德 74岁 (585年-658年): 武德三年------------------归降,右一府统军,因众将猜忌离去 --------------------------刺伤单雄信,救了秦王一命,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 贞观元年------------------玄武门杀死李元吉,又救了秦王。。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三年,----------------出为襄州都督。 贞观八年,----------------累迁同州刺史。 贞观十一年----------------宣州刺史,改封鄂国公。后历鄜、夏二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开府仪同三司,令朝朔望 显庆三年------------------高宗以敬德功,追赠其父为幽州都督。其年薨,年七十四。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忠武 程咬金 76岁(589年-665年)  武德二年------------------归降,秦王府左三统军 --------------------------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 --------------------------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 贞观元年------------------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实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 贞观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 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 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屠城,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 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综合下,史书中敬德和秦琼都是武力超群冲锋陷阵的大将。敬德能空手夺槊,两次在危急中救了李世民,所以成为李世民最钟爱的大将,后来玄武门立下大功,地位升为武将之首,非常骄横, 但是晚年闭门修道。 秦琼在玄武门之前的官职功劳在敬德之上, 武德年间就封了翼国公,李世民经常派他干冲入敌阵杀死敌将, 秦琼因此负伤很多,身体很早就垮了,贞观年就没他事了,凌烟阁造好的时候秦琼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程咬金直到唐高宗时候还在领兵打仗。 从死后的荣耀看,三个人都有都督,敬德还有个“司徒”,是三公之一,也超过了程咬金的大将军

浚县淇门陈氏家族历史

是中国河南省浚县淇门镇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间的发展非常迅速,曾经是淇门镇的首富,家族成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