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纲领是什么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纲领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大目标:《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善性,但这种善性必须经过不断学习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使人的“明德”发扬光大。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
2、“亲民”即“泛爱众而亲仁”。人不仅自己要保持向善之心,而且还要将这种向善之心推广开来,去亲爱广大的民众。朱熹将其改为“新民”,解释为用自己的德性去感化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反映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教化思想。
3、“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是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三纲八目”中所讲的“三纲”。但上边的解释有明显的错误,这里的“亲民”并非“去关爱广大的民众”。“亲”在这里也并非为“亲近”之意,而是“新”的意思,即“新民”。“新”作动词,为革新之意。“新民”,即自我革新求进,然后推己及人。正如《大学》第三章所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请谅解,只知道这些了,而且不一定符合您的要求 O(∩_∩)O~)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前预习的习惯
由于学前教育不均衡,刚入学的孩子学习的起点参差不齐。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
2、及时复习的习惯
据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就是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主动识字的习惯
对大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困难是识字,而大量、机械的识字不但枯燥乏味,还会使孩子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多采用儿童诗识字、韵语识 字、词串识字、阅读识字等途径,能为学生识字提供多样的语境,有利于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记忆的效果越好。
4、经常阅读的习惯
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 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
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纲领是什么
本文2023-10-14 01:3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