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教你3个通便法宝,经常便秘、拉不干净的,都建议试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老中医教你3个通便法宝,经常便秘、拉不干净的,都建议试试,第1张

人的消化系统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丧失活力。就像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能一顿饭吃三个大馒头,上了年纪之后,一来觉得胃口消化不动了,二来也没有那么强的食欲了。

消化系统中最大的器官就要属我们的肠道了,肠道的 健康 不仅关系着消化吸收,更关系着自身排泄废物的顺畅与否。

很多人在上了年纪之后慢慢地觉得自身便变得越来越不“痛快”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您听我慢慢讲。

原因1、进食量太少

很多人开始发现自己排便不通畅,会刻意减少食物的摄入量。想以此减少排便次数,让自己在排便时不那么痛苦。但是,大家往往忽视了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我们的肠道会下意识“罢工”,减少肠道蠕动,引起更严重的消化不良和便秘。

原因2、摄入的膳食纤维太少

很多人都知道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消化,这也就是很多人在现如今在吃“细粮”的同时刻意地掺杂进“粗粮”一样,纤维素能有效提高大肠的蠕动能力,同时大肠要靠纤维素来填充体积。纤维素摄入过少,会减少大肠蠕动,从而导致便秘。

原因3、不爱喝水

摄入水分过少 很多人会觉得我喝水多少影响的应该是排尿啊,为什么会是排便呢?其实,我们人体71%都是由水构成的,身体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水份的摄入。身体缺水会造成大便干燥,很难排出,从而导致便秘。

原因4、疾病

便秘并不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年龄病”,很多疾病的并发症也会有便秘的现象出现,比如痔疮、直肠炎、胃出血等。如果发现不仅有便秘的现象,同时伴随着大便疼痛和出血,那您一定要留心了,最好去医院做下检查。

1、多吃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对肠道的蠕动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日常可以多补充膳食纤维,增加肠道的蠕动,从而加快排泄。我们可以多吃粗粮,例如:红薯、土豆、玉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多摄入一些根茎食物,也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

2、加强锻炼

部分人上了年纪觉得身体已经不如年轻时灵活,心脑血管和骨骼的负担加重,因此不宜去锻炼,甚至没有任何的运动量,这是非常错误的一种认识,不仅会让体质下降,而且还不利于肠胃动力提高。肠胃蠕动速度缓慢,代谢废物很难排泄出来,因此需适当锻炼。

3、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天固定的时间上厕所,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适应,久而久之正常的条件反射建立起来,后续到了固定的时间就会感觉到想要排便,长此以往变成习惯,便秘自然迎刃而解。

1、气滞血瘀型便秘——排出的大便细软短小

对于气机郁滞性便秘,可以对症用首荟通便胶囊来调理,其组方何首乌、芦荟、决明子、阿胶、枸杞、人参、白术、枳实等8味名贵中药材,重在调理脾胃功能,调畅气机,滋补肾阴,补益气血,从而达到润肠通便的功效。

生首乌:可滋补肾精、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枸杞子滋补肝肾,二者配伍补肾开阴。

renshen能固肾脏之气,使气得到贮存,避免气的消耗,达到益气的目的。此外人参还可生津止渴、安神镇静。

白术主要作用就是健脾生津;枳实理气宽中除胀行气,可治疗因肾气不足导致的糟粕滞留问题,从上而下整体促进消化道蠕动;芦荟清肝火通大便,二者配伍刺激排便感受器,产生便意。

2、气虚湿滞型便秘——大便呈糊状且黏性大

取茯苓若干,打成粉,和粳米一起熬成粥,可健脾利湿,改善冰淇淋状便秘。

(注:阴虚津亏、大便干燥者不宜食用。)

3、大肠津亏型便秘——大便又干又硬

取麦冬、玄参、石斛、沙参,一起放入锅中煮10分钟后,装入杯中代茶饮。头遍水喝完后,直接续水冲泡即可。

以上就是关于便秘的一些小知识了,如果您长期便秘而且伴随其他胃肠道疾病,还是需要尽快就医,并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

  ■■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

  ■ 妇儿脉法

  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

  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水下乃产,未下勿惊。

  新产之脉,缓滑为吉,实大弦牢,有证则逆。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证,与虎口纹。

  ■ 奇经八脉诊法

  奇经八脉,其诊又别。直上直下,浮则为督,

  牢则为冲,紧则任脉。寸左右弹,阳蹻可决;

  尺左右弹,阴蹻可别。关左右弹,带脉当决。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

  督脉为病,脊强癫痫;任脉为病,七疝瘕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带主带下,脐痛精失;

  阳维寒热,目弦僵仆;阴维心痛,胸胁刺筑;

  阳蹻为病,阳缓阴急;阴蹻为病,阴缓阳急。

  癫痫契瘲,寒热恍惚,八脉脉证,各有所属。

  平人无脉,移于外络,兄位弟乘,阳溪列缺。

  ■ 真脏绝脉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

  肝绝之脉,循刃责责。心绝之脉,转豆躁疾。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绝如毛,无根萧索,麻子动摇,浮波之合。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来如弹石,去如解索。

  命脉将绝,虾游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证,断之以臆。

导读: 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大法,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三章 脾胃病诊断学

三纲两常诊法,是脾胃病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突破了旧有四诊方法的局限,以三焦为纲,阴阳为常,概括出脾胃病舌、脉、证大纲,定病位,明病性。本章拟先介绍传统四诊方法,再介绍三纲两常诊法,以资比较融通,并将三纲两常诊法概括如本章第三节所示。

第一节 四诊大要

一、望诊

(一)望色

气乃脾气散精于面,与色相比,气的盛衰更为重要,故《望诊遵经》曰:“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也。”气宜光明润泽,色宜红黄隐隐,故有胃气之色乃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脾病则色黄,黄如蟹腹(阳黄,**鲜明)者善,黄如枳实(阴黄,**枯槁晦暗)者恶。脾病见青色为逆中之逆(木克土,多见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见黑色为逆中之顺(水侮土,多见于胃癌之黑棘皮症,难治),见红色为顺中之顺(火生土),见白色为顺中之逆(土生金,多见于贫血、营养不良)。

(二)望九窍

1望鼻

鼻候脾,正常人鼻色红黄隐隐,含蓄明润,是胃气充足的表现。

鼻端微黄明润,见于新病为胃气未伤,属病轻;见于久病为胃气来复,属向愈。鼻端色白,多属气血亏虚,或见于失血病人。鼻端色赤,多肺胃蕴热。鼻端色青,多见于阴寒腹痛病人;若兼鼻端发凉,则病情更为严重。鼻端色微黑,为肾虚水来侮土。鼻端晦暗枯槁为胃气已衰,属病重。

鼻红肿生疮,多属胃热。鼻端生红色粉刺,称为“酒糟鼻”,多因肺胃蕴热所致。鼻孔干燥,黑如煤烟,多属高热日久或阳毒热深。鼻流腥臭浊涕为鼻渊,多胆胃郁热。鼻腔出血为鼻衄,多肺胃郁热,迫血妄行。

2望口唇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是脾气充足,脾血上承。唇色淡白,多心脾血虚。唇色深红,多阳明热炽或气血两燔。口唇青紫多瘀血,口唇青黑,多寒盛或痛极。口唇干裂,脾阴胃液已伤。口唇糜烂或口腔糜烂,多脾胃积热上蒸,热邪灼伤唇、口。小儿口腔、舌上满布白斑如雪片,称为鹅口疮,多因脾胃湿热秽浊之气上蒸于口所致;若见于成人则多属病重。口角无故流涎多脾虚湿盛,脾不摄津。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称“人中满唇反”,或口频繁开合,不胜自禁皆为胃气将绝,固摄无权,属病危。

上唇系带候大肠,故上唇系带息肉或水泡多见于阳明大肠、肛门之病。

3望齿龈

叶天士云:“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故望齿与龈的润燥情况,可了解胃津的存亡。牙齿干燥,为胃阴已伤。牙齿光燥如石,为阳明热甚,津液大伤。齿焦有垢,为胃热炽盛,但气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热甚,气液已竭。睡中磨牙,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

胃气充足,气血调匀则齿龈淡红而润泽。齿龈淡白,多血虚或失血,为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齿龈红肿疼痛,多胃火亢盛,火邪循经上炎,薰灼于齿龈所致。齿龈色淡,龈肉萎缩,胃阴多有不足。齿龈出血,兼见齿龈红肿疼痛者,为胃火上炎,灼伤龈络;齿龈不红不痛微肿者,多脾虚热中。

4望

咽为胃之门,肺之关,乃水谷之道,主受纳饮食,为太阴肺所主。故望咽可知胃气顺逆与肺气强弱。咽部红肿糜烂,多胃火上炎,胃气上逆,可见之于现代医学所谓胃食管反流病。咽部色淡漫肿,多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若睡中口干或晨起口干,则又兼津不上承。天堂水疱粒细晶莹,多有虫积。

5望目

眼睑属脾,为肉轮。目眦淡白为脾胃虚弱,生化乏源而精血亏虚,目胞色黑为火衰水盛,脾湿下注。目胞浮肿多脾虚湿胜,固摄无权。眼窝凹陷,胞睑下垂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昏睡露睛乃脾胃虚弱,固摄无权,元神外泄。白睛发黄为肝胆脾胃湿热。白晴黑斑,乃是虫积。

(三)望形体

皮毛、肌肉、血脉、筋骨皆赖胃气以养。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有力,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肌肉消瘦,软弱无力,则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大骨枯槁,大肉下陷为胃气衰败。体胖食少,肉松皮缓,为形盛气衰,固摄无权。爪甲苍白无华,乃因生化乏源,气血不荣。小儿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者,脾胃每有不足。囟门突起,脾虚湿停,形体失摄;囟门凹陷,清阳不升。发黄干枯,脾精不荣;面削颧耸,胃气将绝。

(四)望姿态神情

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则神倦乏力,懒言,四肢不收,或但卧不得坐,坐则眩晕(眩晕坐立甚,卧轻者为清阳不升;坐立轻,卧甚者为肝阳上亢;餐后加重者多脾虚痰湿上泛),或头部低垂,无力抬起,两目深陷,呆滞无光。以手护腹,俯身前倾者,多为腹痛。手足蠕动,乃脾胃气虚,筋脉失养,形体失固。摄空理线,循衣摸床为阳明热炽,心神不宁。

(五)望腹

正常人腹部平坦对称,直立时可稍隆起,约与胸平齐,仰卧时则稍凹陷。望诊时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形态表现,如是否对称,有无隆起、凹陷、青筋暴露以及脐部情况等。

腹部膨隆为仰卧时前腹壁明显高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若单腹膨胀,四肢消瘦者,多属臌胀。若腹部胀大,周身倶肿者,多属水肿。腹局部膨隆,应虑积聚。

腹部凹陷即仰卧时前腹壁明显低于胸骨至耻骨中点连线,多脾胃气虚,升举无力。若腹皮甲错,深凹着脊,为胃气将绝。腹陷如木板,乃热毒大症(腹膜炎)。左腰部皮肤蓝色,可见于重症之大柴胡汤证(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新生儿脐部色青或黑,局部发硬,多为脐风危证。婴幼儿脐部红肿糜烂,或流脓水,为脐部不洁,湿热蓄结。水肿、臌胀病人脐部突出,则后天已绝,先天衰败,为病重。腹壁有半球状物突起,多发于脐孔、腹正中线、腹股沟等处,每于直立或用力后发生者,多属疝气。腹部皮肤皱摺处(如腹股沟及系腰带部位)有褐色素沉着,见于肾阳虚证患者(Addison病)。胃型、肠型或蠕动波可见之于阳明胃肠不通证(胃肠梗阻)。

脾胃虚弱则声低气短,呵欠频作。小儿啼哭不止或夜啼,多属过食生冷,脘腹疼痛,或心脾蕴热,或食积、虫积。呕吐之症,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吐势徐缓,声音微弱,吐出物清稀者为脾胃虚寒。吐势较猛,声音壮厉,吐出粘痰黄水,或酸腐,或苦者多属实热。重症热扰神明,呕吐呈喷射状伴头痛如裂。吐利并作,应虑霍乱,并进一步区分真霍乱与类霍乱。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反胃,多胃阳虚。食入即吐多胃热。口干欲饮、饮后则吐为水逆呃逆之症,呃声频频,高亢而短,其声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呃声低沉、声弱无力,多属虚寒。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乃胃气衰败。

嗳气酸腐并脘腹胀满者,多宿食停滞,属实证。嗳声频繁而响亮,嗳气后胃脘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肝气犯胃。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腹胀者,多脾虚气逆。嗳气频作,无酸腐气味,兼见脘痛者,多寒邪客胃。

肠鸣为腹中肠道蠕动漉漉作响的症状。在正常情况下难以闻及。当肠道传导失常或阻塞不通时,则肠鸣高亢频急。重病肠鸣反而完全消失,且腹部胀满疼痛,此难治。脘鸣与肠鸣不同,胃脘部鸣响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立行或推抚脘部,其声漉漉下行者名脘鸣,多为水饮留聚于胃;鸣响在腹,如饥肠漉漉,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肠鸣,多脾气虚弱,水湿停聚,故《灵枢·口问》篇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腹中肠鸣如雷,腹满,大便泄泻者,多风、寒、湿邪直中太阴。腹中微有肠鸣,腹胀,纳呆者,多脾气虚弱,传导无力。

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或消化不良有关,多属胃热积滞。伴咳吐脓血,为内有脓疡,伴头痛浊涕者为鼻渊,伴牙龈腐烂者为牙疳,口臭如烂苹果味者,为消渴危证。口气臊臭,多肝臭。口有尿味,多水肿危证。

大便酸臭难闻者,多胃热。臭如败卵,甚则夹有未尽消化物,或矢气酸臭者,为宿食停滞。呕吐酸腐或嗳气酸腐者亦为食积。

二、问诊

(一)问寒热汗出

问寒热汗出,可知脾胃阴阳盛衰。凡寒热汗出之证,首辨外感内伤。脾胃内伤畏寒,见风见寒或居阴寒之处便觉恶寒,得温则止;其热为蒸蒸躁热,且躁作寒已,寒作躁已,得凉则止,或热极汗出亦解。午后潮热且病情加重者,多脾胃气虚发热,其热势可高可低。脾胃内伤发热,手心热甚于手背。午后潮热,或寒热互见者为内伤热中之证,但寒无热者为未传寒中之证。日晡(申时,下午3〜5时)潮热,伴渴饮便秘者,多阳明热结。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多脾胃湿热郁蒸。

脾胃气虚,表阳不固,多见自汗。手足心汗,连绵不断,兼烦渴冷饮,尿赤便秘,脉洪数者,多阳明热盛。若汗出过多,伴头身困重,身热不扬,或头汗出,多三焦湿热郁蒸。盗汗、阴囊汗出可因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

(二)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可知脾胃水谷纳运功能之强弱,在脾胃病问诊中具有重要意义。

1口渴饮水

口渴指口干渴的感觉,饮水指实际的摄水量。口渴与饮水的多少,二者共同反应脾胃纳运水液的功能状态。

总之,口渴与喜饮病机有二:一为津液损伤,二为津不上承。 津不上承之病机亦有两端:一为痰饮水湿内阻,邪水阻滞,真水不升,必渴而不喜饮,饮亦不多,饮后则泛泛欲呕;二为脾胃阳虚,气不布津,或阳虚湿阻,真水不升,多喜热饮,饮亦不多。 喜热饮者多寒,喜冷饮者多热。

2食欲食量

食欲是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二者共同反应脾胃纳运谷物的功能状态。

厌食是食欲减退,纳呆是进食量少。厌食每伴口味异常或情志不舒,治宜芳香醒脾开神(食欲口味乃胄神之所主)。纳呆是饮食停滞或胃虚不纳所致,治宜开胃化滞。喜辛辣热食者多寒,喜冰水冷食者多热。

饥指饥饿的感觉。生理情况下,饥饿——食欲——食量多成正相关。凡易饥,皆因胃火炽盛(虚火或实火,扰动胃阳磨谷),腐熟太过。消谷善饥,多因实火。《灵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若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者,多见于消渴早期,仍以实火为主。如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所谓胃强,是指胃的腐熟功能过亢,故多食易饥;所谓脾弱,是指脾运化水谷功能减弱,故大便溏泄,诚如《医学入门》所云:“能食不能化者,为脾寒胃热。”饥不欲食,多阴虚火炽。虚火内扰,胃阳磨谷下传,故易饥;阴虚津亏,谷物不熟(如釜中煮粥,釜中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故不欲食。嗜食异物,多属虫病,九虫扰动胃神所致。

新病食欲减退,乃正气抗邪,病轻;久病食欲减退,乃脾胃虚弱。在疾病过程中,食欲恢复,食量渐增,胃气渐复,疾病向愈;若食欲逐渐不振,食量渐减,是脾胃虚弱,病情加重;久病重病,突然欲食或暴食,为除中,胃气将绝,危在旦夕。

3口味

口淡为脾胃虚弱,胃神不醒。口苦为胆火,口臭为胃火,口酸为食积, 口甜、口腻皆因于湿,脾虚亦可口甜,但苔薄多津 ,口咸为肾虚水泛。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甘,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口味异常最易影响食欲,其原因有三:一为脾胃虚弱,口淡无味,纳呆不香。口淡嗜甘或食物涎沫回口觉甘者亦属脾虚;二为浊邪阻滞,口味异常,纳谷不香;三为胃神浮越,口感异常,属现代医学所谓神经官能症范畴。口中觉酸,原因有三:一为反酸,为胃气上逆,嗳气酸腐,甚者呕吐酸腐;二为泛酸,为口多涎沫,味酸不臭,酸自口生,非自下冲出,为脾虚之故;三为反胃呕吐之前,口泛酸水,当属泛酸之一。

(三)问二便

大肠、膀胱同属下焦,主出而不入,故问二便可知水谷之所出。《景岳全书》曰:“二便为一身之门户,无论内伤外感,皆当察此,以辨其寒热虚实。”

1大便

大便异常有便次、便质、排便感觉异常的不同。

①便次异常有便秘、泄泻、泻秘交替不同。便秘多因热结或阴亏,或气虚传送无力,或阳虚寒凝,或湿热阻遏,或瘀血凝滞,或肝郁气滞,以致肠道气机壅滞而秘。泄泻多因脾虚寒湿,若泻下黄糜、腹痛、肛门灼热多属阳明大肠湿热。

②便质异常有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与便下脓血不同。完谷不化乃脾胃虚弱,水谷不化。其谷物完全不化,吃啥便(或吐)啥者,为胃阳不磨;其谷物已化,五谷难辨而未尽消化者,为脾阳不运。溏结不调乃脾胃虚弱,津液不别,有时结时溏与大便先硬后溏二种。便下脓血为湿热阻滞,热伤肠膜,有偏脓、偏血、脓血并重三种。偏脓者为白痢,以气分为主;偏血者为赤痢,以血分为主;脓血并重者气血两伤。大便下血有便血两分(多痔疮出血)与便血混杂不同;或见先便后血(远血)与先血后便(近血)之异。血色有鲜红、暗红、酱红、柏油样便不同。大便色黑,乃属瘀血。大便不臭,自小肠泻出;大便臭秽,在大肠停留。

③排便感异常有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泻失禁、肛门气坠不同。前三者多因下焦湿热气滞,后二者多因气虚下陷,固摄无权。然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亦有因于气虚下陷者,辨证之要有二:其一为患者虽未食辛辣燥热食物,仍时发大便灼热不适。其二为 右手脉寸涩关弱 。病由脾胃虚弱,谷气下注,变生湿热,吾师曾升平主任医师喜用调中益气汤加黄柏、泽泻治之,甚效。

2小便

小便异常有尿量异常、尿次异常与排尿感异常,部分病人亦可见尿质异常。

①尿量异常包括尿量增多与尿量减少。尿量增多多属虚寒,有夜尿增多与昼尿增多不同。饮水、气温、运动等皆可影响尿量。若渴饮小便无度乃消渴。尿量减少多津伤,或因脾胃虚弱,气不化津而水湿停留。

②尿次异常包括小便频数、癃闭。小便频数或因下焦湿热,或肾虚失固,或脾虚失摄。癃闭或因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或脾肾亏虚,气化无权,开合失司。

③排尿感异常包括小便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四种。前者多因中焦湿热下注,后三者多因脾肾气虚、固摄无权。

④尿质异常包括血尿与尿浊。血尿有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之分。肉眼血尿有尿色鲜红、酱红、洗肉水样与尿中夹杂血块等不同表现。尿浊有脓尿、蛋白尿(尿多泡沫,久久不散)、乳糜尿或尿前尿后挟白*不同。尿黄亦属尿质异常。尿带甜味,渴饮无度者多消渴病,尿臭秽难闻者,尿多久停膀胱。排尿前有矢气自尿道出者为阴吹。

(四) 问脘 腹疼痛痞胀

1定病位: 凡脘腹疼痛痞胀先别胃痛(胃痞、胃胀)与腹痛(腹胀、腹满)不同。胃痛(胃痞、胃胀)有上、中、下三脘不同。腹痛(腹胀、腹满)有大腹、小腹、少腹不同。大腹为脾,小腹为膀胱、肛门,少腹为大肠,乃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

2定病性: 脘腹不适,有疼痛与痞胀不同。痞胀属气化失常,病多在气分;疼痛属形质损伤,病多在血分。

①痞胀:痞胀有痞、胀、满不同。在胃脘有脘痞与脘胀之分。脘胀指患者自觉胃脘胀满(主观感觉),用手按之并不坚满,多属气滞或虚胀。脘痞指患者非独主观感觉胃脘填塞胀满,用手按之亦觉坚满,甚则微痛或大痛,多属气、血、痰、火、湿、食、热邪郁结停滞。在腹有腹胀与腹满不同。腹胀指患者自觉腹部胀满(主观感觉),望之腹部并不隆起,按之亦不觉满。腹满指患者非独主观感觉腹部胀满,望之腹部隆起,按之觉满,扣之空空然,或如罐盛水,甚者振摇可及水波荡摇之感。

②疼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剧痛多实,隐痛多虚;食后痛势加剧多实,食后痛势减弱多虚;空腹痛、夜间痛多虚,饱痛多实。腹部疼痛首先应排开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绞痛、输尿管结石、子宫内膜炎、盆腔炎、卵巢囊肿、宫外孕等),再进一步区分肝胆胰疾病、腹膜疾病(腹膜炎、腹腔肿瘤、疝气)与胃肠疾病,胃脘疼痛应注意区别不典型心绞痛发作与早期阑尾炎。

③冷暖:凡胃脘灼热嘈杂多热,脘腹冷痛喜暖为寒。

太湖中医学堂:专注中医传承,发扬国粹,守护生命,传承文明,太湖宏愿,医道永传

老中医教你3个通便法宝,经常便秘、拉不干净的,都建议试试

人的消化系统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丧失活力。就像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能一顿饭吃三个大馒头,上了年纪之后,一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