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字体排版设计-字体海报的设计方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海报字体排版设计-字体海报的设计方法?,第1张

海报文字怎么排版?

首先,我们先在网上找好素材,素材画质要高清为宜,方便下一步的操作。

2

素材找好了之后,我们打开PS软件,将素材拖入到操作区域中,也可以直接打开。

3

将素材拖至操作区域之后,我们首先观察,发现右边有一部分空白区域,我们使用裁剪工具,将空白部分裁剪掉。

4

裁剪掉空白区域之后,我们点击文字工具,选择横排文字工具即可。

5

设置好横排文字区域之后,感觉与画面不太相符,所以我们使用enter键,将输入框拉长,即可变为纵向文字。

6

然后,我们选中文字,设置好字体和颜色,让其与相符。

7

然后,我们将文字拖至海报左边,将文字栅格化,方便下一步的操作。

8

文字栅格化之后,我们继续选中文字右击文字或者使用Ctrl+t键,选择变形功能。

9

按照本土的构图原则,我们将字体变形为S型,一个字一个字的调整,与贴合为准。

10

最后,我们使用曲线工具,将整个的画面调亮即可。

11

好了,今天的海报文字如何排版教程。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让我们对比一下前后效果图吧。

宣传海报文字怎样排列设计

一、排版方式组织文字

在元素复杂的电商广告中,结合整体设计给文字元素选择排版方式,有利于组织文字的条理性。这就好像在开员工大会时,让部门人数最多的人员首先站队一样。

最基础的文字排版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居中对齐,左对齐和右对齐。我们可以按照这三种最基本的排版方式,对文字元素进行整体布局。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整体设计框架的需求,根据整体布局需求来选择用哪种对齐方式。

二、确定主要参照文字

我们在设计电商广告时,通常在页面中都有一组最主要的文字元素。这组元素一般能直接表现设计主题。我们可以以这组最重要的文字元素为依据,来确定其它文字的排列次序和排列方式。

三、用户角度思维模式

交互心理学家曾根据用户的阅读逻辑进行过调查,发现人们在阅读时,并不是逐字逐句的读完再来理解句中的含义,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对下文进行猜读。这就说明我们在安排电商广告中的文字信息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字排列的逻辑性。

字体海报的设计方法?

既然是字体海报,首先咱们肯定得有字体设计,我们在设计字体部分的需要适当的考量到在版面应用时候的可能性,在案例中咱们会详细解析;第二个步骤通常是对字体的效果进行调整或者增加形式感,主要是考虑到字体作为主体在海报的表现度问题;最后一步才真正落到如何将字体通过结合文字组以合适的构图呈现版面。咱们直接开始第一个案例实操,先来看一下基本信息。这个海报是以“空间”作为主题,艺术家更多的想表达“假如空间是张白纸”这么一个概念。我们以这个概念为基础,尝试字体部分的设计。第一个我们尝试简单一些的基础字形,基于白纸的概念也是比较正常入手方式,不加修饰直白表达。所以做了相对规整秩序的基础字形,另外就是规整字形在版面编排的时候更加容易入手。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考虑参考常用的标题字,垫底也无妨,注意合理即可。在做基础字形的时候,我们一般需要注意两个部分的问题,一,就是笔画的粗细设定。常规的是基于视觉平衡,我们把竖笔设定稍粗一些,横笔相对细一些;如果有倾斜角度的笔画我们需要适当调整粗细,让整体协调。第二个问题就是结构问题,在这边我们做的是完全的秩序化处理,将字体笔画四周物理对齐。笔画之间间距尽量秩序化,能对齐的尽可能对齐!至于笔画的位置摆放,零基础的同学可以多参考字库的处理。基础字形总觉得少了些设计感,我们尝试将空字做了部分的笔画变形。在做笔画变形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笔画内部的小部分设计变化,比如空字中撇捺的处理方式,在整体结构不变化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感。我们也可以做更大的结构变化,这种类型的相对整体难度较大,会涉及到结构与笔画的协调。一般是先从手稿尝试开始,选定方向后优化细节,咱们不做展开。我们先尝试一个基础效果,做一个类似渐变的效果,实现方法及其简单。直接复制,然后用剪切蒙版选取保留的部分即可。字效搞定后,我们接下来进入版面的编排。我们先把文字组部分,划分好层级关系,搭配合适的中西文字体,并尝试加入颜色和在版面编排中丰富细节的小元素。最后我们将文字组与字体在版面中尝试以双栏构图的形式,左右两部分秩序化编排。适当增加一些小元素丰富细节,这样咱们第一个案例基本完成。咱们把空间再来尝试一个方案(主要是对一个方案不够满意)。咱们还是选择跟前面一样的基础字形,再来尝试一个不一样的字体效果。我们用“路径查找器工具”把局部进行切割,然后做一个错落的处理。增强字体的视觉形式。同样的,我们先尝试把文字组编排好,并且结合配色和增加的不同元素。这版我们稍微做潮流一些的视觉方向。基于前面定下的元素和文字组,我们放置于整个海报版面中进行编排。我们依旧尝试用一个双栏左右排版的基础构图,将“空间”作为文字主体放大置于右侧,其他文字信息弱化,秩序化规整排版。而小的放射性元素则是烘托潮流调性常用的手法。再来一版!!我们看看能不能把“空间”做出更好的效果,尝试一下~我们尝试用混合工具来增强一下字体的立体层次。将“空间”复制一个缩小,颜色调整为跟底色相同,放置于中间。双击“混合工具”调整步数,之后分别单击大的字体与小的字体。关于混合工具在这种类型的是如何具体操作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一下以前写的这篇文章,有详细的解析。我们尝试加入颜色和文字组编排的形式感尝试,文字信息层级划分后,我们以色块组合文字组的形式。整体编排的方式并不难,居中构图的方式,将字体设计放置于版面正中心。主要提一下三个点,为了增加整体的层次感。先是把四周的配色调整为红蓝撞色;第二步是把灰色的底色增加了白色的线框;最后导出之前,把整体又叠加了一个倾斜的线条纹理。乏了~咱们换一个题目来做。“物相”,艺术家想表达的是“关于存在与感知的哲学思考”。所以这版字形,我们可以稍微灵活一些,对结构笔画不必太拘泥。结构相对灵活的字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我一般是习惯以手稿尝试的方式,或者是参考古籍书法的来源变形。尽量让结构笔画的变形是相对符合手写感,避免连接生硬违和之类的问题即可。前一个版本考虑到后面版式的调性是想做偏文雅一些的,以及想做一个文字上下错落作为主体的形式。于是我把字体的编排方式改为上下,并且将笔画调细。圆形笔画的加入也是考虑到后面编排中可以作为元素的辅助使用而增加。我们将文字信息层级划分清楚后,在基础编排的时候尝试结合元素以及排版调性的尝试。当我们基本定下文字组以及调性后,咱们就可以尝试整个版面的搭建了。(实际在执行中,我们经常是构图方式与调性同时交叉进行)最后版面的搭建,我们以上下的横向四栏作为构图基础。文字组合交叉秩序化编排的形式来做。在整体版面搭建中,为了与字形和主题呼应而引入了两个红色圆圈的结合,以及印章元素的加入。实际上都是为了丰富版面的细节和整体层次关系。作为良心教程必须再来一个案例!~我们再来做一个新的案例,主题是“声音棱镜”,是一个感官实验室的艺术项目。我们先来搭建一个基础字形,这个时候并没有考虑太多关于主题的表达。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然而关于夏朝的存在目前存在巨大的争议,其争议的最大关键就是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夏朝文字的实证。

文字是证明遗迹的关键,在100多年以前,商代同样被认为存疑,直到殷墟甲骨文的大量出现,才使得商朝的存在被确认了下来。而甲骨文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但甲骨文仅仅是商代的文字,而且甲骨文当中找不到关于夏朝的描述。所以夏朝的存在与否一直存疑。

夏朝时期的遗迹发现了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里头遗址,在国内的考古界二里头一般被称为夏都。但因为没有文字发现来确认二里头的身份,所以争议还是不断。

夏朝文字的证据目前都是侧面的证据,比如甲骨文是一种相对比较完备的文字,而在甲骨文之前应该存在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存在,也就是所谓的夏朝文字。但目前还没有发现夏朝文字存在直接证据。只能通过甲骨文推测还有比甲骨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存在,判断夏朝文字可能存在。但要注意的是,即便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也不能说明那就是夏朝文字。

夏朝文字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文字的书写方式,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文字是从右向左竖向书写的。现在发现的文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后来的金文,无论是甲骨还是青铜器,实际上都不是常用的文字载体,也就是说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文字才会被刻在甲骨与青铜器上。

竖写的方式,其实更适合在竹简上进行书写,甲骨文的书写方式,从侧面证明,当时应该是存在竹简木牍一类的文字载体的。但因为竹木保存不易,目前发现最早的也就是战国时代的,所以商代以前的竹简没有能保存下来。

夏朝很可能也是在竹木上书写,但因为承载工具的原因,没有能保存下来。

但无论是成熟的甲骨文,还是文字的书写方式,都只是侧面的证明,还不足以作为主要的证据,证明夏朝的文字就一定存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文解字》是一部揭示汉字奥秘的奇书。

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为《典籍里的中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如广大观众所见,第二季的惊艳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第一季。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

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按“始一终亥”的顺序,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为何有着经久不衰的时代价值?《典籍里的中国》道明个中深意。

在《说文解字》的叙当中,作者许慎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表达了文字的重要性和他著书的意义: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从未中断的表意文字。在随时代发展的不断演进中,汉字能够非常理性地被理解、被考据,离不开《说文解字》讲明表意汉字真实的面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说文解字》来辨认、来释读新发现的一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的铭文、战国竹简,甚至甲骨文当中的一些古文字。

《说文解字》的精神之重:

因为《典籍里的中国》,观众随节目纵横上下五千年,不仅和众多先贤“结伴同行”,还不断以纵观他们皓首穷经的宏阔视角,感受他们令人敬畏的文化精神。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雕琢中,成就了“伟大”二字。

而每一个人,又都有不同的精神切面。以《说文解字》这期为例,节目组从许慎的性格着手,围绕他姓名中的“慎”字和他的字叔重当中的“重”字,讲述他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呈现他独具魅力的学识和学品。

  1、王羲之学艺之谜 在王羲之的楷书作品中,以《黄庭经》最具代表性,关于这幅作品的创造还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山阴地方有一位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也很想求王羲之给写一本《黄庭经》。他早已把帛纸准备好,但当时的王羲之已名声在外,这位道士担心王羲之不肯答应。后来,经多方打听,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平素非常喜欢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十分逗人喜爱的大肥鹅,以便见机行动。有一天,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一带,道士闻讯后,把他那一群鹅赶往王羲之经过的地方。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的一群白鹅,两掌拨水,昂首前进,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别提有多喜欢了。他停下船看了又看,一直舍不得离开。一旁的道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机会来到了,询问王羲之是否想把这些鹅带走。王羲之让道士开个价钱。道士故作姿态说:这么好的鹅哪能舍得卖掉。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来换。王羲之一听这话,马上答应,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如获至宝,立即把那一群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这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为什么特别喜欢鹅呢?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的一首诗,或许能给我们一点点启示。这首诗这样写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起难。”诗中概括了王羲之的书法要领,说的是王羲之研究鹅行水的姿势,悟出了用笔的方法,那就是学书法时要“志意专精”,写字的时候,精神要非常集中,姿势也要端正,这样,五指会运用自如,非常得力。所以,王羲之喜欢鹅,是和他研究执笔、运笔有密切关系的。 也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王羲之喜欢鹅就像我们普通人喜欢某一种小宠物一样,只是一种爱好而已,没有那么多的内涵。

 2、朱熹的俭朴诗 南宋大哲学家朱熹,曾在朝做过官,后专心致力于学术著作。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儿女婿热情招待,惟恐怠慢。吃中饭时,女儿十分窘迫地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朱熹开开心心用过之后,看见女儿女婿还惴惴不安,表示饭菜不好。朱熹笑道:“你们不要为此感到不好意思,其实这也就很不错了。我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也不是餐餐大鱼大肉。古人云:富在辛劳穷在惰,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持家的家风是永远不错的,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坚持俭朴度日。我这里赠送一首诗于你们。” 朱熹当即书诗一首: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3、范曾为许世友题墓志铭 许世友生前同著名书画家范曾并不相识,但许将军的墓志铭,却是由范曾题写的。 原来许世友将军的女儿许华山,看了万柏翱参加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侠女除暴》,表示很喜欢听由范曾作词的该剧主题歌(王立平曲)。万伯翱向她介绍了范曾的情况,并联系安排她同范曾见了面。华山见到范曾时,许将军已病卧南京了。当将军听女儿讲到范曾诗、书、画三绝,人虽才到中年,日本朋友却已专为他建立了“范曾美术纪念馆”时,很钦佩他的才华,希望能在弥留人间之际,看到范曾的诗画。 范曾夫妇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表示很高兴为将军作画,他们了解到将军少时家境贫寒,为地主放过牛,便决定画一幅牧牛图。 很快《牧牛图》便完成了。不料,许将军的病情垂危,将军夫人和女儿已到南京。没几天噩耗传来,将军去世了。 范曾听到将军仙逝的消息后,十分悲痛,当即挥毫在画上填了一首诗: 托体青山百战身,将军羽化插芳馨。 牛当牧放少林侧,泼墨今朝有泪痕。 诗画被捎到南京,敬献在许世友将军的灵堂上。全家人很受感动,当即决定,请范曾为将军题写“许世友将军之墓”碑文等。

 4、我国古代的爱神 上古时代,人们借助想象,把主管男女婚配、繁衍后代的人或神,尊奉为爱神,如古希腊人创造了阿佛罗狄忒,古罗马人创造了维纳斯和丘比特。而我们祖先也曾创造了为数颇多的爱神。 始祖女娲是中国最古老的爱神。在《礼记》、《周礼》等古籍中,记载女娲曾祈求天神让她当媒人,主管男女婚配,后人将女娲奉为爱神,建庙祭祀。传说每年阳春三月,青年男女到女娲庙玩,各自选择情人,两厢情愿,自由结合,爱神女娲即为牵线人。 月下老人是中国最负盛名的爱神,典出唐人小说。唐代韦固的婚姻就是月下老人以红线系定的'。月老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杖上悬姻缘簿,鹤发童颜,奔驰于非烟非雾中,专司人间婚姻事。杭州西湖白云庵月老祠中供月老像,庙联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和合二仙是中国最具口碑的爱神。二仙(指寒山与拾得)一执荷花,一持盒,荷谐和、盒偕合,和、合取和睦同心的意思。《周礼》曰:“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故曾主管家人团聚、和合兄弟的和合神,后来演变为主婚姻和合的爱神。 此外,在我国民间,人们还将皎洁的月亮奉为爱神,称之为“月姐”。千百年来,许多在后花园私订终身的男女,无不双双跪拜月下盟誓许愿。俗语“花前月下”,即花为信物,月是媒人。而我国闽浙粤沿海众生,则认为海神林默(又称妈祖、天后)既护佑航海者安全,又兼管人间男女爱情,所以他们也尊奉林默为爱神。

 5、有趣的回文诗 回文诗是一种可顺着读和倒着读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怎样读意思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广东茂名市有一座观山寺,石壁上刻有一首回文诗,不论是顺读倒读都是一首渔舟唱晚七律诗,浑成自然,无限妙趣。诗曰: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壁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冷,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堙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宋代诗人李禺更有一首别致的回文诗,叫《夫妻互忆》诗,顺读是一首情诗,抒发丈夫对妻儿的痴情眷念,想起昔日对酒当歌,眼下孤灯长寂,不由热泪满襟;倒读是一首思念诗,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诗曰: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隔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子。

 6、寇母遗诗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 寇母常常一边为人织布,一边教寇准读书。但寇准做官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寇母临终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母让仆人刘妈将这幅图收藏起来,并嘱咐刘妈在适当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一路仕途顺利,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寇准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寇准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7、周总理婉拒尼赫鲁 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白云山下的云居寺又名西域寺,俗名小西天,是一座规模宏伟、建筑精美的寺院。寺内有南北压经塔两座,以秘藏丰富的石刻经板而名闻中外。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时,周恩来总理陪同他参观云居寺和出土的石经。尼赫鲁看到这批精美的石经后,不无感慨地说:“总理阁下,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有西天天竺国之称,贵国唐代敕封的唐僧曾来西天拜佛,取回真经万卷,弘扬佛教。现在我来到中国号称小西天的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经,说不定有些经卷在印度已经失传,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重量的石经,运回印度供奉,恳请阁下俯允。” 周恩来总理微笑着说:“这些石经,是中国人民经过1000多年创造的天下奇迹,号称国宝。黄金有价,国宝无价呀。我作为中国总理,怎能用无价的国宝换取有价的黄金呢!我不能答应,请阁下谅解。”说完,两位总理都笑了。

 8、田汉妙改歌词 1959年春节期间,郭沫若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蔡文姬》。快上演时,郭老觉得全剧临结尾时有一段“重睹芳华”的合唱的歌词不够理想,可自己又因生病住院而无力修改。于是便想到了歌词大师田汉。田汉将此委托视为己任,竭尽全力将此歌词改好,送给郭老审定。郭老看后,连声称好,那极富深情和挚爱的歌词简直是妙不可言: “妙龄出塞啊泪湿鞍马, 十有二载啊毡幕风沙。 巍巍宰辅啊吐哺握发, 金璧赎我啊重睹芳华。 ……” 这歌词不仅有情、有爱,还与剧中穿插咏唱的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浑然成一体,与“十八拍”“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一样,成为了歌词中的精品、百唱不衰的绝句。 而歌词大师田汉的作品,也有被曲作者修改的地方。上世纪30年代田汉在为**《风云儿女》撰写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时,因为是草写在香烟纸盒上的,有的句子就欠斟酌。其中有一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聂耳在谱曲时将此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对这个改动也极为称道,事后多年回忆起来,总是十分感激。

 9、绝妙的判词 宋代张咏中举后,任崇阳县令。到任不久,他在巡查衙门时发现,钱库的小吏回家时随手把一枚小钱放在帽子边缝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见小吏每天都如此。有一天,正当小吏故伎重演时,张咏把他抓住,以盗窃国库重罪拘押起来,打入死牢。小吏认为死刑实不应该,于是高喊冤枉。张咏提笔写下了十六个字的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明代天启年间,有位御史颇有口才,而宦官魏忠贤的一名心腹心怀嫉妒,设法取笑御史。他缚了一只老鼠前去告状,声称:“鼠咬毁我衣物,特擒来请御史判罪。”御史沉思片刻后判道:“此鼠若判笞杖放逐则太轻,若判绞刑凌迟则太重,本官决定判他宫刑。”此人明知御史在挖苦自己,也不得不叹服其判词之妙。 明代宗室朱宸豪,袭封宁王。宁王府养有一鹤,为皇帝所赐。一日,仆役带鹤上街游玩,被民家一狗咬伤。仆役到府衙告状,状词写着八个字:“鹤带金牌,系出御赐。”知府接状,挥笔判曰:“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判词精妙在理,仆役只得服判。 清代康熙年间,福建泉州“风月庵”内有一年轻貌美的小尼姑因与一位姓孙的公子相爱。她想还俗嫁公子为妻,便向州衙递上呈状。泉州知府大人接状后,便在小尼姑的呈状上批道:“准、准、准你嫁夫君。去禅心,超梵尘,脱袈裟,换罗裙,免得孙(僧)敲月下门。”判词既有文采,又富有情趣,妙不可言。

 10、梁启超妙手改联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大弟子,才华过人。康有为50岁生日那天,梁启超联络一批维新人士为康有为祝寿。 康有为住所大厅里挂满了京城各界人士赠送的寿联。其中有一副这样写道:“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各是“有”和“为”,恰是康有为的名字。这显然是反对维新变法的顽固派,将亡国的罪名强加在康有为的身上,故意引用《四书》中的句子侮辱他。 维新人士见了,都勃然大怒,伸手就要撕去,梁启超急忙拦阻。在寿联下面,梁启超挥挥笔添上了4个字,使寿联成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后称赞不已。

一、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边刻有一些符号,可以看成是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的雏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许多龟甲和兽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并把这种文字叫作甲骨文。

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资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汉字已经有3600年的历史。由于甲骨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我们可以推断汉字的发生一定远在3600年以前。

二、文字的起源

据我国古籍记载,上古时代的人类祖先们在尚未发明文字之前,便已懂得利用结绳的方式来记事。所谓“大事做大结、小事结小结”就是用绳子做结帮助记忆事情大小。这种方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如非洲、南美洲等)也都使用过。结绳记事是一种记载信息的手段,它和文字的关系不得而知。不过,各地出土的陶器上的一些陶符纹饰,已具有文字的雏形。

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它于1万年前“农业化”开始以后萌芽,随着人类由野蛮向文明过渡,是由先人们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年月的不断创造和改进而形成的。

文字可以分为三类: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它们的关系并不是进化的关系。

最原始的自源文字大多是图画符号,即通过象物来表达。古代埃及文字中,也有几个图画符号来表达其音组合后对应事物的做法。苏美尔文字也经历过这个时期。但值得注意的是,汉字的“象形”以古西方文字的“象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古埃及文字中绝大部分图画符号并非以形表意,而是表音符号。实质上类似于字母文字。

海报字体排版设计-字体海报的设计方法?

海报文字怎么排版?首先,我们先在网上找好素材,素材画质要高清为宜,方便下一步的操作。2素材找好了之后,我们打开PS软件,将素材拖入到操作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