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如法修行
阿弥陀佛!师兄,如法修行,当如佛所教导之法。对于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而言,就是要依止佛所嘱托的三法印、四依止,任何宗门派别皆不离佛的三法印及四依止。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四依止:依智不依识,识义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止,如果我们能深刻体悟,如实依止,能保证我们不入邪途,不堕险坑!
另外,佛还教导了我们,于当下点点滴滴如理同照的许多方法,比如说: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此八正道依次生起。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关于佛陀的三法印,可以百度视频搜索:普愿讲堂,深入浅出,比较容易懂!
小乘就是声闻乘与缘觉乘。声闻乘依据四圣谛来修行,缘觉乘依据十二因缘来修行,主要就是八正道中的八种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戒、定、慧,最后取无余涅盘而解脱生死轮回。小乘以解脱生死轮回为主要目标,但在坐禅中也有神通产生,就是所谓的六通。
密宗起源于印度,在公元7世纪中叶才正式形成。密宗依据的经典是《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主要的修行方法就是三密相应,就是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与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以求快速成就佛果。但是密宗后来演变成无上密,它吸取了印度教的性力派的内容,比如双修等,而且密宗修法需灌顶,修法也不公开,所以人们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修的。密宗传入中国,在唐代时形成宗派,叫汉密,早已失传,现在的西藏地区流行的密宗叫藏密,就是印度的无上密与苯教结合的宗教。修行密宗法门,会有大的神通出现 ,但密宗修行主要目的还是成佛,而且是追求即身成佛。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古人有很多是通过禅定而修行的,因为由定能开智慧,更详细的请看净空法师的讲述:
禅定包括世间与出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是讲四禅八定;能够修成,将来就能够生色界天、无色界天。这是高级的天界,须要禅定才能得到。出世间禅定,有大乘、小乘之分。诸佛如来所修的,我们称为出世间上上禅定。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在‘定’。并不是禅宗才修禅定,其他的宗派就不修禅定。以念佛而言,念佛目的在那里呢?在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止观也是禅定。密教里面修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由此可知,每一个宗派、法门,所用的名词虽然不一样,其实都是在修定。所以六波罗蜜里,‘禅定’ 统统都包括了。连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小小定也含摄在其中。这小小定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有主宰。大而言之,这一生当中,自己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绝对不会被环境左右、动摇,这就是‘定’。如科学家,从事研究一样东西,他不被别的事物影响,他就会成功;他就得佛家讲的‘三昧’——科技的三昧。念佛人一心不乱,他就得念佛三昧,像刚才讲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他真的就得到一心不乱。因此,忍辱是个基础,能忍就有耐心,有耐心才能精进,精进才能得定,而‘定’是修行的枢纽。‘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下了一个定义,明了这个定义,才知道修禅定并不只是打坐而已。‘打坐’是修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除打坐之外,还有无量的方法,都在修禅定。六祖大师是由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所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佛所说的原理、原则。他的解释:‘禅’是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境界相是禅);‘定’是内不动心。金刚经上有两句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要用什么态度去弘法利生的名言。那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即是不著相!内里头不要动心,不要起心动念,就是‘定’。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去参访修禅定的鬻香长者,是到那里去找他呢?这位长者不在家里打坐,也不在道场修定。他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跑到市场去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市廛’。市廛就是最热闹的市场,像美国大的MALL。长者在那里面逛,那是为什么?修禅定啊。他在那里修什么?修‘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看他在逛MALL,实际上他是修禅定,他不像人家盘腿面壁。所以我们遇到高级的禅者,我们都会瞧不起他。那个地方热闹他就往那儿去,殊不知,他在那里修养高级禅定。我们只佩服那些能盘腿面壁几个钟头或几天的禅者。一看!就说:‘这个人的功夫了不起。’不晓得人家逛MALL的功夫,不知道他的定功高人多少倍。要知道高级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为什么‘禅定’ 这么重要?为什么一定教我们‘外要离相,内要不动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叫有为法呢?如果诸位念过唯识就很好懂。在百法明门里,佛将一切法,即万事万法归纳为一百大类。这一百类,八个是心法,五十一个心所法(心理作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十一个色法(物质),统统是有为法。不但所有一切物质是梦幻泡影,我们起心动念、打妄想也是梦幻泡影。佛真正明了这些事实真相,叫我们对这些境界不要起心动念,我们的真心就恢复。对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看法,就跟如来一模一样。那时候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正知、正见,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智慧是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前五度上。这就是我们要学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对于一切法明了、通达,且于一切法不执著,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帮助别人呢?这是源于诸佛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因为只有佛菩萨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自己是同一个体;既是同体,帮助还要谈什么条件呢!就如我们这个身体右手养了,左手来抓一抓,还要谈条件吗?不需要了!为什么呢?同一体嘛。今天我们迷失了自性,不知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在这里分自分他、迷惑颠倒、起惑造业、自作自受、苦不堪言!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把这些迷惑颠倒统统打破,才能看到事实真相——帮助一切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这个慈悲心、爱心是从‘无缘慈,同体悲’发出来的,不谈任何条件的。
总而言之,一切作为都有方法,都有程式,这就是‘持戒’。有耐心、有毅力,这是‘忍辱’。能够专精不懈,这是‘精进’。心地有主宰,不会被外境所动,这是‘禅定’。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透彻、不明了,这是‘般若’,佛教我们这六条要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做到就是道道地地的菩萨行。绝对不是说,受了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迷惑颠倒的菩萨)。若不懂六度,不能把这六条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受了菩萨戒也是泥菩萨啦!
十六观门
﹝出观无量寿佛经﹞
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佛世尊说其修行之法。故佛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此十六观门所以说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依正者,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也。)
[一、日观],谓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名日观。
[二、水观],谓作水想,想水成已,当作冰想,既见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名水观。(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三、地观],谓前想成时,开目闭目,不令散失,如此想者,即名粗见极乐国地。见已分明,是名地观。
[四、宝树观],谓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七宝映饰,珠网覆上。行行相当,叶叶相次,生诸妙华,成七宝果。其叶千色,有大光明,照映三千世界,十方国土,悉于中现,是名树观。(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八十六、十四、十里三等之不同。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三千者,大千、中千、小千也。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五、八功德水观],八功德水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也。谓想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微妙法音。其八池水,皆具八种功德,是名八功德水观。(梵语摩尼,华言如意。苦者,谓由五阴之身,而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无常者,谓此身等终归坏灭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何者是我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六、总观],谓众宝国土,一一各有五百亿宝楼,楼中有无量诸天,作众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此想成已,名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
[七、华座观],谓当作七宝莲华想,一一华叶,作百宝色,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一一华叶,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放千光明。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台上有四宝幢,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是名华座观。(毗楞伽,梵语具云释迦毗楞伽,华言能胜。梵语夜摩,华言善时分。)
[八、像观],像即佛像,谓欲想彼佛,先当想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明见极乐国土,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复想一大莲华,在佛左边;一大莲华,在佛右边。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坐左右华上,皆放光明,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已,是名像观。(梵语阎浮,华言胜金,树名。其树林中有河,河底有金沙,名曰阎浮檀金也。)
[九、佛真身观],谓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流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有众多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欲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是名佛真身观。(梵语那由他,亦云阿廋多,华言万亿。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十、观世音观],谓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毗楞伽宝以为天冠,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流出八万四千种光,光有无量化佛,一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臂如红莲华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足下有千辐轮相,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名观世音观。(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十一、大势至观],谓想大势至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菩萨。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毫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为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为大势至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十方佛国广长之相,皆于中现。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是名大势至观。(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十二、普想观],谓前想成已,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想观。
[十三、杂想观],谓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阿弥阤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是名杂想观。(梵语阿弥阤,华言无量寿。)
[十四、上辈生观](此观于上品中,又分上中下三品)上辈上品上生者,谓欲生彼国,当发三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阤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执金刚台,至行者前。阿弥阤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行者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即得悟无生法忍也。上辈上品中生者,谓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求生极乐国土。命欲终时,阿弥阤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持紫金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赞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经于七日,得无生忍也。上辈上品下生者,谓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求生乐国,命欲终时,阿弥阤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来迎行者。坐已,华合,即生七宝池中,七日乃得见佛。三七日后,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住欢喜地也。(六念者,谓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无生法忍者,谓一切法本来不生,于此法中,而能忍可印证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小劫者,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也。)
[十五、中辈生观](此观于中品中,亦分上中下三品)中辈中品上生者,谓受持五戒及八戒斋,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求生极乐世界,命欲终时,佛与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合掌为佛作礼,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即得阿罗汉道也。中辈中品中生者,谓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持沙弥戒,或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求生极乐世界,命欲终时,见阿弥阤佛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宝池中。七日华敷,合掌叹佛,闻法欢喜,得须阤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也。中辈中品下生者,谓或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佛国乐事,亦说四十八愿。闻已命终,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阤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也。八戒斋者,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着华鬘衣、不观听歌舞戏乐、并过中不食也。五逆者,弑父、弑毋、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沙弥戒即十戒也。具足戒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须阤洹,华言预流。四十八愿者,一、愿我刹中,无地狱饿鬼畜生;二、愿我刹中,无有女人;三、愿我刹中,人欲食时,百味具足;四、愿我刹中,人所欲衣服,随念即至;五、愿我刹中,自地至虚空,皆有百宝宫殿;六、愿我刹中,人心相爱敬,无有憎嫉;七、愿我刹中,人无有*泆愚痴;八、愿我刹中,人同一善心,无有他念;九、愿我刹中,人皆不闻不善之名;十、愿我刹中,人知身如幻,无贪着心;十一、愿我刹中,天人形容,一类金色;十二、愿十方世界,蜎飞蠕动,皆得为人;十三、愿十方诸天人民,皆作缘觉、声闻;十四、愿我刹中,人寿命无量;十五、愿我刹中,人所受快乐,皆如漏尽比丘;十六、愿我刹中,人住正信位,离颠倒想;十七、愿我刹中,人说经行道,十倍于佛;十八、愿我刹中,人尽通宿命;十九、愿我刹中,人尽得天眼;二十、愿我刹中,人尽得天耳;二十一、愿我刹中,人得他心智;二十二、愿我刹中,人尽得神足通;二十三、愿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皆生我刹;二十四、愿我顶中光明,胜如日月百千万倍;二十五、愿一切幽暗众生,皆睹光明,来生我国;二十六、愿十方众生,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过诸天人;二十七、愿十方众生,愿生我国者,命终时,迎归我国;二十八、愿十方众生,系念于我一昼夜者,必生我刹;二十九、愿十方众生,十声念我名号,必生我刹,除五逆谤法者;三十、愿十方众生,前世作恶,闻我名号,寿终径生我国;三十一、愿十方众生,礼我名号,感诸天人,莫不致敬;三十二、愿十方女人,闻我名号,寿终之后,不复为女;三十三、愿十方众生,生我刹者,即补佛处;欲往他方设化,我以威力助往;三十四、愿我刹中,人欲往他方者,如其所愿;三十五、愿刹中菩萨,欲往他方供养诸佛,一食之顷,即可遍至;三十六、愿刹中菩萨,欲往十方供养诸佛既遍,是日未午,即还我刹;三十七、愿刹中菩萨,诵经说法,必得辩才智慧;三十八、愿刹中菩萨,能演说法,其智慧辩才,不可限量;三十九、愿刹中菩萨,其身紫磨金色,与佛无异;四十、愿刹中菩萨,欲于宝树中,见十方佛刹,即时应现;四十一、愿刹中菩萨,虽少功德,亦能见我道场,树高四千由旬;四十二、愿刹中一切天人,悉皆形色殊特,得天眼者,不辨名数;四十三、愿我刹中人,所欲闻法,自然得闻;四十四、愿刹中菩萨,顶中皆有光明,无异于佛;四十五、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皆得解脱三昧;四十六、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皆得成佛,常见一切诸佛;四十七、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不退转地;四十八、愿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无生忍,于诸佛法,永不退转也。)
[十六、下辈生观](此观于下品中,亦分上中下三品)下辈下品上生者,谓或有众生,作诸恶业,虽不谤经,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合掌称南无阿弥阤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及化菩萨,至行者前,授手迎接。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照其室,即便命终,乘宝莲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二大菩萨放大光明,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也。下辈下品中生者,谓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阤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之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二大菩萨以梵音声为说大乘甚深经典,应时即发无上道心也。下辈下品下生者,谓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生极乐世界。满十二大劫,莲华乃开,二大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即发菩提之心也。(十二部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无问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梵语南无,华言皈命。初地者,谓十地中初欢喜地也。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碍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媱、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也。十念者,以十称佛号为一念,十念即百称佛号也。大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也。)
设定。
最正统的无疑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 这是古籍中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网络写手自然不敢乱改,只有照抄的份。这类修炼方法大多应用在那些东方色彩很强的小说里,作者也要对自己的情节文笔把握能力有着足够的自信。因为只有区区几个等级,显然实力划分比那些动辄十几二十级的要难得多。
像飘渺里面大多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些发挥,但也正因此,飘渺成了近代修真小说的开山奠基之作,1旋照2开光3融合4心动5灵寂6元婴7出窍8分神9合体10渡劫11⑴大乘⑵散仙 12仙人13金仙14洞仙 (罗天上仙)(天君)—按实力的称号 (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修仙者-古仙人) 15始隐者 16偏神17大神18主神19天神20古神21天尊 这些东西用着爱怎么改怎么改,看哪个名字顺眼就抽出来用就好了。但元婴期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还是不要乱设定的好。
另外假如你要写书的话,建议去找道教的书籍看看,毕竟还是要有一些真东西才让人觉得不会太肤浅。
光凭大家回答的这些东西你是绝对不可能写出来的,最起码一定要去好好研读一两本小说。设定比较权威的有《飘渺之旅》《凡人修仙传》《佛本是道》,希望你早日成功……
额,没想到又多了新问题了,继续完善答案:
其实现在构架中国神话体系的几本书主要是《西游记》《山海经》《封神演义》
,山海经应该比较好用,因为就是列举了一些地名怪物名,附加几句介绍。西游记一般没人用了,因为实在是太深入人心,除非像是徐公子胜治这种大神才用的游刃有余。封神演义貌似是洪荒类的小说用的比较多……
道德经可以去看看,里面的话语挺玄的,可以作为一些心法口诀
佛教建议看看有关密宗的一些知识,因为确实相当吸引人。各种明王佛母佛陀法王等为玄幻小说提供了极大地发挥空间。
按语:
潘麟导师在《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中谈到皇冠瑜伽“生命净土”修学系列音频时,说它“凝聚了历代瑜伽大师们毕生的心血,也浓缩了我本人修行的精华”。皇冠瑜伽“生命净土”修学系列音频共有3个,每个音频对应一个瑜伽修学主题:第一个是“五大禅定法”,第二个是“脉轮激活疏通法”,第三个是“以心传心法”。三个音频时长都是一小时,通过潘麟导师的引导词带领大家修学。
本节,为您介绍“五大禅定法”中的哲学内涵与生命意义,同时在文末为您奉上此修学方法的音频,以方便您修学。
01 何为“五大”?
“五大”是我们瑜伽里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地、水、火、风”是印度传统哲学(即印度教哲学、佛教哲学和瑜伽哲学等)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一学说的起源,有确切记载可上溯至七千年前。印度传统哲学认为,构成宇宙和人体的物质可以归纳为四大基本属性:
坚固性(在人体中即皮肉和骨骼等),名之曰“地大”;
湿性(在人体中即血液、内分泌、细胞液等),名之曰“水大”;
热性(在人体中即体温),名之曰“火大”;
流动性(在人体中即呼吸和经络及脉轮里流动的“气”——能量),名之曰“风大”。
“地、水、火、风”的属性合起来称之为“四大”。这四大基本属性都属于存在的正面属性(即有形有相的存在,也即阳性存在)。
宇宙中除了拥有这四大类正面的存在属性外,还有一类属于负面的存在(即无形无相的存在,也即阴性存在),精神、心灵、感受、本能等全部属于阴性存在,印度传统哲学统称这些阴性存在为“空大”。
“四大”加上“空大”为“五大”。
“大”的含义是根本、基础、普遍等意,“五大”,即这五种物质属性,是构成宇宙和一切生物(包括人)的身心最基本的存在。
02 五大不调则百病丛生、障碍解脱
印度传统医学(即吠陀医学)认为,人的身心所有疾病皆因“四大”不调或“五大”不调所致。吠陀医学中的按摩、草药等各类疗法皆是以调整“四大”或“五大”为目的。“四大”(或“五大”)不调则百病丛生,“四大”(或“五大”)和谐则百病不生。
从印度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瑜伽学则进一步认为,“四大”(或“五大”)失调或失控不仅是我们百病的来源,同时也是障碍我们生命不得解脱和自由的直接根源。它们像葛藤一样缠束着、像云霾一样遮盖着神性(又名佛性或本性)光明的彰显,使我们长劫处于黑暗、愚昧、烦恼、堕落和病苦之中,难以自拔,难以获得生命本来的自由。
03 五个重要步骤
圣贤们创设瑜伽的目的即在于通过这种独特的修行方法:
第一步达到调顺“五大”;
第二步达到净化“五大”;
第三步再进而融通“五大”(即“五大”之间相互融通转化);
第四步达到解开“五大”对生命——觉知、神性(佛性)、智慧、情感、思想、大爱(慈悲)、涅槃、真理、无我等的缠束,并脱出“五大”对生命的压抑与控制;
第五步,即最后一步,是反过来将业已调顺、净化、融通、解脱后的“五大”作为彰显生命,即意识、神性(佛性)、智慧、情感、思想、博爱(慈悲)、解脱、真理、无我等的工具。
此时“五大”不仅不再是我们生命不得解脱和自由的束缚和障碍,反而成了我们实践大爱、体证神性(佛性)、彰显真理、履行义务与责任和成就人生各种事业等最佳的工具和途径——我们的身心(即“五大”)是天地间最完美的工具。
“四大”(或“五大”)这一哲学概念贯穿于所有瑜伽流派修学的始终。任何一位瑜伽和生命修学者,是必须要透彻地理解“五大”的内涵并深入修学“五大禅定法”的。纵观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瑜伽,至今没有传出如何修学“五大”的完整方法。为此我们在这个“生命净土”修学系列音频中,第一个就带领学人深入修学“五大禅定法”,将其系统完整地以音频内的引导词的方式传授出来。
每修学一次“五大禅定法”,我们的整个身心就能得到一次调顺和更新。但这只是“五大禅定法”初步的收效。随着修学的加深,将不断地加强心与物之间的转化能力,以至最后可以自如地将构成身体的“地、风、水、火”这“四大”转化成“空大”,即转化成心灵。
同样,也可以从心灵中化现出新的“四大”,即全新的形躯。如此我们方可真正地达到不为形拘、不受物累之境界。佛陀曾经说过:“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但心物之间如何相互转化?修学“五大禅定法”是其最直接的途径。
04 佛陀说:你不想活也得活着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说出了人类的一个千古难题:人生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有一个沉重的身躯。我们这个身躯是一切烦恼的源头,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寒暑冷温、美丑高矮等等问题都是我们这个形躯滋生出来的。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一句大实话,但也是一个不成立的假设语。说其不成立是因为我们已经有这个身躯存在了,怎么办?采用一味地抛弃它或采用苦行的方式去折磨它都不是很好的办法。一味地抛弃它有点像躲避自己的影子一样——无论我们怎么把这个身躯想象成一副讨厌的“臭皮囊”,它也不会因为你的讨厌而自动消失;采用折磨的办法也不行,你再怎么折磨这副身躯,它还是存在在那里。
在佛陀开悟后讲法的早期,他有一些已经修证到了罗汉的弟子,他们仍然感到这副身躯很是拖累,甚至不堪身躯的重负而选择自杀。逼得佛陀没办法,制定了一个严格的戒律:禁止罗汉以任何方式自杀。这个戒律的意思是:你不想活也得活着,你没有权力在自然死亡之前人为地终止人生。佛陀的弟子们慑于佛陀的伟大而去恪守他的戒律,但这些罗汉们因深厌这副臭皮囊而欲自杀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个问题一直到佛陀讲法的中后期,开始传授大乘佛法时,他的弟子们才得以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这副身躯不仅不再是一个“臭皮囊”,反而它还是一个世上最完美的、成就各种人生事业的工具。到这时,佛弟子中的自杀问题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包括佛教在内的整个印度宗教文化,是一个以出世思想为主导的文化。这个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提倡离俗遗世,轻视甚至厌恶俗世的一切。而我们的身躯正好是最为世俗的东西,只要这个身躯存在,我们就不可能完完全全脱离这个世俗的社会。
因为印度宗教文化提倡轻视甚至厌恶俗世的一切,自然也就连带着一起鄙视和厌恶我们这副身躯,并提倡在心理上将其无情地抛弃——无论身躯有什么样的需要,饥饿、冷热等一律不去管它,将它视作一个与我们无关的存在而置之不理。在印度宗教中还有更进一步的做法:不仅要鄙视和厌恶这副“臭皮囊”,还要通过各种极端的苦行方式来主动地摧残和折磨它。
05 若得再生,吾有何患?
身躯的确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麻烦和拖累,但对待这个麻烦和拖累不能通过抛弃和摧残等仇视或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印度的传统瑜伽,特别是我们皇冠瑜伽有一条妥善解决这一人生最大问题的积极途径,即通过“五大禅定法”来有效地实现调顺、净化、融通、转化、解脱我们的身心,最终将意识从身躯中逐步地解放出来,将生命(即神性或佛性)从身躯中逐步地解放出来,并通过一次又一次地更新“五大”,将我们由一个粗重身、业报身净化和更新成精细通透的“再生身”。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是粗重身,是业障身,经过修学“五大禅定法”获得更新和转化后的身体,则名之为“再生身”,又名“法生身”。
“法生身”的意思是我们这个全新的身心已经不再是当初父母给我们的那个身躯了,它是通过这个禅定方法修行后出现的全新存在,故名之为“法生身”。此时我们的身躯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拖累,它现在成了一个用来成就人生事业的完美工具。那时我们或许可以对老子的话进行这样的修改:人之大患,在于粗身;若得再生,吾有何患?
06 死亡的过程
人有生、老、病、死四大类根本之苦。病苦是“五大”失调所致。老苦则是“五大”衰竭所致:
“地大”衰竭时,肌肉骨骼趋于僵硬脆弱;
“水大”衰竭时,身体趋于干枯,容华尽失;
“火大”衰竭时,体温趋于下降,生存意志趋于减弱;
“风大”衰竭时,呼吸趋于粗重短促,精力和体力趋于减弱;
“空大”衰竭时,激情和创造力趋于减失,精神趋于萎缩。
身心的老朽是“五大”的量变阶段,当人在经历死亡时,则是“五大”的一次集中质变过程。
在死亡过程中,我们的身心首先从“地大”开始崩溃瓦解,肌肉骨骼等身体坚硬的部分迅速分离涣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如生龟脱壳般的痛苦;接下来是“水大”开始崩溃瓦解,血液、体液、内分泌等液体迅速分离涣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如无水之鱼般的痛苦;再接下来是“火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彻骨之寒的痛苦;再接下来是“风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窒息般的痛苦,全身的经络和气脉开始收缩纠结而令人们感受到绞刑般的痛苦;最后是“空大”开始崩溃瓦解,此时人们将感受到失去情绪、精神、判断、思考的痛苦,感受到失去整个人生和世界(功名财富等)的痛苦。
“五大”中的每一“大”在崩溃瓦解时,人们所经受的痛苦都会远远超出可忍受的范围。这些极端的痛苦无以言喻,只能用“地狱式的痛苦”来勉强形容它们。有些人在经历死亡过程中,“五大”的依次分离涣散需要数日乃至数月,有些人则在几个小时内走完全过程。
07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次悟道和解脱的最佳机会
“五大禅定法”的修学可以让我们在衰老过程中和经历死亡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和转化上述诸苦,并有效地从老苦和死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主生死,笑看生死。有生必有死,这是任何人——包括修行人在内都不可避免之事。但如何做到老而少衰、老而迟衰、老而不衰,如何做到生死自在,如何做到真正的“安乐死”,如何做到将死亡的过程作为人生最后一次悟道和解脱的最佳机会,一直是人类的最大难题之一。相比较现代医学等其他方式而言,对“五大禅定法”的修学是实现这一理想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个人在瑜伽修行上有没有真功夫,需看其能否做到老而少衰、老而迟衰、老而不衰,生死是否做得了主,能否来去自在,这是检验我们修行得力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你把瑜伽说得天花乱坠,把修行说得天花乱坠,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你的修行不可靠,就说明你的路子有问题,就说明你仅仅是一个做口头功夫的人。
中国仙家可以做到死时羽化而去(即脱壳化光而去),而西藏的密宗瑜伽修行士在死亡时可以做到虹化而去(即将肉身化成彩虹消失而去,这一点比中国仙家做得还要彻底而洒脱)。我们的瑜伽行者们,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还妄谈什么修行呢?
08 “五大禅定法”中的大密码
我们好好领悟一下,道家丹法里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炼虚合道,以及小周天、大周天、三华聚顶、五气朝元和散气聚形等等无上密法,还有西藏密宗里的大圆满法、大手印法和六根本成就法等等,全在我们的“五大禅定法”里了,或全被我们的“生命净土”修学系列所含摄,而且我们的方法更为质朴而简捷,去掉了一切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的芜杂。所以历代瑜伽大师们一再教导我们:瑜伽有着五千年到七千年的历史,是所有后来的各类修行方法的源头和核心。这话不是随便乱说的,是有其事实根据的。
道家有句著名的修行语:小死小活,大死大活,不死则不活。如果我们这个旧有的身心不“死”去,则新的身心无法诞生。皇冠瑜伽的“五大禅定法”,就是通过依次将“地大”融入转化为“水大”,再将“水大”融入转化为“火大”,再将“火大”融入转化为“风大”,最后将“风大”融入转化为“空大”。在如此一步步地融入转化中,将旧有的身心转化掉:这是“死亡”的过程;接下来,再从“空大”中依次化生出全新的“地、水、火、风”,即依次化现出一个全新的身心:这是“复活”的过程。
我们在“五大禅定法”里引导词的带领下,每修学一次,就经历一次“大死大活”的过程。这是我们获得健康长寿,消除业障,自主地把握身心和生死,最为重要而直接的途径之一。
——摘选自潘麟导师《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
什么是如法修行
本文2023-10-14 02:45: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