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的书籍目录
《本草纲目》原序
进《本草纲目》疏
《本草纲目》凡例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神农本经》名例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采药分六气岁物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运六*用药式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引经报使(洁古《珍珠囊》)
序例目录第二卷
----------序例下
序例第二卷\序例
----------药名同异
----------相反诸药(凡36种)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药对》岁物药品
----------《神农本草经》目录
----------中品药120种
----------下品药125种
----------宋本草旧目录
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
----------诸风
----------痉风
----------项强
----------癫痫
----------卒厥
----------伤寒热病
----------瘟疫
----------暑
----------湿
----------火热
----------诸气
----------痰饮
----------脾胃
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
----------噎膈
----------反胃
----------哕
----------呃逆
----------霍乱
----------痢
----------疟
----------胀满
----------诸肿
----------黄疸
----------脚气
----------转筋
----------喘逆
----------咳嗽
----------肺痿肺痈
----------虚损
----------吐血衄血
----------齿衄
----------血汗
----------咳嗽血
----------诸汗
----------怔忡
----------健忘
----------惊悸
----------狂惑
----------烦躁
----------多眠
----------消渴
----------遗精梦泄
----------溲数遗尿
----------小便血
----------强中
----------大便燥结
----------脱肛
----------痔漏
----------瘀血
----------积聚症瘕
----------诸虫
----------肠鸣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
----------痛风
----------头痛
----------眩晕
----------眼目
----------面
----------鼻
----------唇
----------口舌
----------咽喉
----------音声
----------须发
----------狐臭
----------丹毒
----------风瘙疹痱
----------疡癜风
----------九漏
----------痈、疽
----------外伤诸疮
----------金、镞、竹、木伤
----------跌仆折伤
----------五绝
----------诸虫伤
----------诸兽伤
----------诸毒
----------蛊毒
----------妇人经水
----------带下
----------崩中漏下
----------产难
----------产后
----------阴病
----------小儿初生诸病
----------惊痫
----------诸疳
----------痘疮
----------小儿惊痫
水部第五卷
----------水之一
水部第五卷\水之一
----------雨水
----------潦水
----------露水
----------甘露
----------甘露蜜
----------明水
----------冬霜
----------腊雪
----------雹
----------夏冰
----------神水
----------半天河
----------屋漏水
水部第五卷
----------水之二
水部第五卷\水之二
----------流水
----------井泉水
----------井华水
----------节气水
药物解说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心病为病证名。指心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心为火脏,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心病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瘀,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难经·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畹,有是者心也。”《脉经》卷六:“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心主血,血即精也。心气原自有余,特精伤而失血,心便不足,故血甚则神明湛湛,血衰则志气昏蒙。凡火之有余,皆由血之不足,而血之不足又能使火益就衰也,然则心病之有余不足,讵得与运气司天之火*、火郁,徒属乎火者同视哉,亦惟握精以固其气,养阴以凝其神,以调剂其有余不足,使归于和而已。……以心为血脉之主,故其实其虚皆不见本脏而在血脉,其在血脉,必先于在经络者病之也。若胸腹腰胁时皆心与心
详见百科词条:心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0:13:08 共91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全书52 卷,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92种药物(新增374种),分成60类。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收药1892种,绘图1100多幅,并附有11096多个药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05 21:42《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1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05 21:43《本草纲目》原序
进《本草纲目》疏
《本草纲目》凡例
序例上
----------历代诸家本草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
----------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
----------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神农本经》名例
----------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采药分六气岁物
----------十剂
----------气味阴阳
----------五味宜忌
----------五味偏胜
----------标本阴阳
----------升降浮沉
----------四时用药例
----------五运六*用药式
----------六腑六脏用药气味补泻
----------五脏五味补泻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引经报使(洁古《珍珠囊》)
序例目录第二卷
----------序例下
序例第二卷\序例
----------药名同异
----------相反诸药(凡三十六种)
----------服药食忌
----------妊娠禁忌
----------饮食禁忌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
----------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病有八要六失六不治
----------《药对》岁物药品
----------《神农本草经》目录
----------中品药一百二十种
----------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
----------宋本草旧目录
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
----------诸风
----------痉风
----------项强
----------癫痫
----------卒厥
----------伤寒热病
----------瘟疫
----------暑
----------湿
----------火热
----------诸气
----------痰饮
----------脾胃
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
----------噎膈
----------反胃
----------哕
----------呃逆
----------霍乱
----------痢
----------疟
----------胀满
----------诸肿
----------黄疸
----------脚气
----------转筋
----------喘逆
----------咳嗽
----------肺痿肺痈
----------虚损
----------吐血衄血
----------齿衄
----------血汗
----------咳嗽血
----------诸汗
----------怔忡
----------健忘
----------惊悸
----------狂惑
----------烦躁
----------多眠
----------消渴
----------遗精梦泄
----------遗精梦泄
----------遗精梦泄
----------溲数遗尿
----------小便血
----------强中
----------大便燥结
----------脱肛
----------痔漏
----------瘀血
----------积聚症瘕
----------诸虫
----------肠鸣
----------心腹痛
----------胁痛
----------腰痛
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
----------痛风
----------头痛
----------眩晕
----------眼目
----------面
----------鼻
----------唇
----------口舌
----------咽喉
----------音声
----------须发
----------狐臭
----------丹毒
----------风瘙疹痱
----------疡癜风
----------九漏
----------痈、疽
----------外伤诸疮
----------金、镞、竹、木伤
----------跌仆折伤
----------五绝
----------诸虫伤
----------诸兽伤
----------诸毒
----------蛊毒
----------妇人经水
----------带下
----------崩中漏下
----------产难
----------产后
----------阴病
----------小儿初生诸病
----------惊痫
----------诸疳
----------痘疮
----------小儿惊痫
水部第五卷
水部第五卷
----------水之一
水部第五卷\水之一
----------雨水
----------潦水
----------露水
----------甘露
----------甘露蜜
----------明水
----------冬霜
----------腊雪
----------雹
----------夏冰
----------神水
----------半天河
----------屋漏水
水部第五卷
----------水之二
水部第五卷\水之二
----------流水
----------井泉水
----------井华水
本草纲目的书籍目录
本文2023-10-14 02:58: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