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传奇人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孔子的传奇人生,第1张

1、孔子的出生:

亲叔梁纥(hé)(注:姓孔,名纥,字叔梁)有九个女儿但 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个儿子孟皮,但是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对此很不满意。于是,年满六十六的叔梁纥娶了十五岁的少女颜徵(zhēng)在。他们为生子到尼丘山祷告,最终颜徵在在9月28日诞下了虽长相怪异(外形:圩(xū) 顶)但十分健康的男孩-孔子。受遗传因素影响,孔子身长九尺六寸,约等于现在的一米九以上(当时的绰号叫“长人”),可谓是一位长腿欧巴。

2孔子的姓名由来:

名丘,字仲尼。孔子为何名丘

关于孔子的父母给他取名为“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孔子出生的时候,脑袋中间低四周高,看起来就好像两个小山头,于是取名叫丘;另一说是因为孔子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孔子为何字仲尼

孔子有个大哥,在家排行第二,因此字仲。(注:古代兄弟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孟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因为孔子父母曾在尼丘山求子,所以孔子的字中有一个“尼”字。

3、孔子的人生经历及个人成就简介:

个人经历:

1) 孔子3岁,他的父亲去世。和母亲一起搬到曲阜城中一条叫作阙里的小巷子,学谋生之学。

2)15岁,孔子已经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于是立志于学问。

3)30岁时,博学多才,收徒授业。很多远道而来的人都希望孔子给他们一些学问和政治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后来,因为前来求教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孔子无法一对一地讲解,于是就开办私学,进行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班级式授课。

4)55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其实也就是在今天的山东一带游历),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等地,然而均未受到重用。

5)颠沛流离十四年,年近70岁的孔子被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是未受到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时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他整理修订“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所获成就:

1弟子三千,贤者72人。

这72人是孔子思想的坚定践行者,如:颜回、子路、子夏等。

2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讲求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等。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教育方面,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

3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

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为“孔孟”。

《论语》简介

1、得名的由来《论语》:论(lun),是“论纂”(zuǎn )(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言语编纂起来。

2《论语》的内容、体裁、编纂者、体例(20章分为哪些) 地位。

内容: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体裁: 《论语》以语录体(语录体多是对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也不讲究段落之间的联系,因此称为语录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孔子和学生的聊天记录)为主。

编纂者:

编纂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孔子是老师,他在讲台上讲课, 他的弟子在台下听课。当孔子讲到精彩之处,他的弟子一定会记录下来。这样的话,《论语》的编纂者不就是孔子的弟子吗然后等到孔子的弟子在台上讲课时,孔了的第子的弟子,也就是再传弟子也一定会把孔子的弟子讲课的精彩之处记录个来,这样《论语》的编纂者不就成了孔了的再传第子吗)

体例: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每篇以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为篇名,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地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总结

《论语》

内容:孔子及其弟了的言行体裁:语录体

编篡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地位: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编纂"六经"是我国古代对档案文献第一次有目的的大规模的整理和利用

"六经"大多为文书档案材料的汇编或摘要;"六经"的成书过程就是就是搜集档案资料并加以整理的过程孔子为后世保存了比较系统的历史档案,开创了利用档案编纂史书的优良传统,提出了"述而不作"的编纂档案资料的原则,开辟了档案利用的新领域--使档案成为传道授业的工具,因此说孔子对中国古代档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文化名人,史载孔子创立私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当时已有的文化典籍进行了一番搜集和整理。以“六经”中的《诗》《书》《易》《春秋》来说,《诗》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等篇多作于西周,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活状况。墨子见过《诗》,他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论语》中,孔子也常提到“《诗》三百”,认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生》)。《尚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对《尚书》的整理是“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史记·孔子世家》)。《易》的内容也很古老,相传经的部分是春秋以前产生,传的部分为孔子所作。《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录、系彖、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春秋》经,则是周室和诸侯国史书的汇编,它虽按鲁国的历史年代编年记事,但却涉及当时周王室与许多诸侯国的历史。孔子之前,周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史书,这些史书常称为《春秋》,与孔子同时的墨子曾见到百国《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墨子·明鬼》)。晋国的大夫韩起到鲁国见到了《鲁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国语·晋语七》曰:“羊舌肿习《春秋》。”《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提议对太子要“教之以《春秋》”。至于“礼”“乐”,也是在孔子前就已有所记载的。《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代之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比较了舜的《韶》乐和周的《武》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未尽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那么你对孔子整理的《六经》有哪些了解呢如果你感 兴趣 ,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

  基本信息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1]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 教育 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六经作用

 《礼记经解》中,提到了《六经》的作用: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 通知 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著作探究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的话语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 历史 实际的。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中国哲学 的源头活水,把它看作一本迷信书是片面的。《易》源于河图洛书,上古有三本《易》:连山、归藏、周易。前两本失传,于是易经现在等同于《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中国哲学的许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亢龙有悔、履霜坚冰都出自这部著作。许多科学现象也和《周易》理论不谋而合,体现中国古人的智慧。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 政治 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 收集 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因为其中的作品都可以用 乐器 伴奏演唱,所以《诗经》也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乐歌总集。

 《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

 《诗经》最初在先秦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因孔子很重视它,在培养从政人此时,非常重视诗教,把诗歌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到了汉代,一些学者把它奉为经典,便称之为《诗经》。

 《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 自然 ,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

 

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鲁国史料整理而成的。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

《春秋》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如它记载的三十七次日食,就有三十次同现代天文学推算完全符合,证明《春秋》确是当时信史,绝非后人所能杜撰。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孔子的传奇人生

1、孔子的出生: 亲叔梁纥(hé)(注:姓孔,名纥,字叔梁)有九个女儿但 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个儿子孟皮,但是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对此很不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