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勤奋学习的成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古人勤奋学习的成语,第1张

1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东海甬人。小时侯好读书,单家里穷得没钱买灯烛,匡衡就把与邻居家之间的墙壁凿穿,借着邻居家的烛光,夜夜如饥似渴地读书。

匡衡所在的乡里有一家大户人家,匡衡在这户人家当用人。他不要报酬,只求主人把书借给他看。

匡衡所在的乡里,有人研究《诗经》。匡衡跟他学习,并提出问题求教。一段时间后,匡衡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刻,这为学者无法回答,只得匆匆离去。仓促中连鞋子也穿倒了。

匡衡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2成语“囊萤映雪”出自两个古人勤学攻读的故事。《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庭贫困,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但能在夏天的晚上,经常捉几十只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当作读书的灯光,所以,不但长大后以“机悟敏速”而享誉一方,并且在当时以出身贫寒而博学多才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所以最后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学者。

3悬梁刺骨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悬梁刺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形容刻苦学习。

朝斯夕斯: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关于古人勤奋好学的成语:闻鸡起舞、笃信好学、学而不厌、笃学好古、博览群书。

一、学术求知

古人重视学术,善于思考,勤于发掘知识。成语中常见的如“饮食男女”、“纸上谈兵”、“坐井观天”等,它们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知识和思考的追求。

二、不断磨炼自我

古人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因此非常注重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成语中比较代表性的如“金玉良言”、“临渊羡鱼”、“修身养性”等,它们都代表着古人求取完美自我的决心和努力。

三、勇于创新

尽管古人对传统文化和知识十分尊崇,但他们也极其尊重创新。像“出类拔萃”、“千锤百炼”、“匠心独具”等,这些成语强调了创新和锤炼的重要性以及追求卓越的终极目标。

四、不断追求进步

古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极其清晰,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如“日新月异”、“绘声绘色”、“勇往直前”等成语,强调了必须努力和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五、努力奋斗

古人非常重视劳动和实践,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切身的实践和努力才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一些成语如“持之以恒”、“苦心积虑”、“兢兢业业”等,都强调了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来获得成功。

六、言行一致

古人强调品德和言行的一致,一个人要做到言出必行、言行相符才能得到可信任和尊重。这个思想在成语中得到了体现,例如:“行成于思”、“躬行实践”、“言归正传”等,它们都倡导着人们要言出必行,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品质。

七、尊重知识

古人一直认为知识是宝贵的东西,只有获得知识才能领悟其价值。类似“温故知新”、“博闻强识”、“学富五车”等的成语都强调了渴望知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并不断进步以达成自我价值和国家发展。

悬梁刺股

  

成语出处: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

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

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

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

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

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

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

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

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

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2韦编三绝

  

成语出处: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

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

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

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

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

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3孟母三迁

  

成语出处: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

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

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

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

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

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表达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还有:

1、囊萤映雪

2、负薪挂角

3、凿壁偷光

4、秉烛夜读

5、程门立雪

凿壁借光 

成语出处: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凿壁偷光、萤囊映雪、废寝忘食、十载寒窗、牛角挂书、韦编三绝、负薪挂角 。

1悬梁刺股 [ xuán liáng cì gǔ ]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2闻鸡起舞 [ wén jī qǐ wǔ ]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卧薪尝胆 [ wò xīn cháng dǎn ]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凿壁偷光 [ záo bì tōu guāng ] 

释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囊萤映雪 [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释义: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古人勤奋学习的成语

1凿壁偷光 匡衡,西汉东海甬人。小时侯好读书,单家里穷得没钱买灯烛,匡衡就把与邻居家之间的墙壁凿穿,借着邻居家的烛光,夜夜如饥似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