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好处?要详细,150字
古籍是我国古代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痕迹。作为中学生,正处于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有旺盛的精力和极佳的记忆力,在此时去读一读古代的经史典籍,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思维能力,比如你能够熟读论语、道德经这些书,那么你对人生的看法就会更成熟。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就会不由记起里面的很多话,在你茫然绝望的时候,这些话就是你最好的支撑,它会伴你渡过你人生的低谷,让你走向成熟。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熟记老子,老子就能伴你一生,我觉得这就是读古籍对中学生最大的好处。
是真的。
因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
中国古代自从有了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就是文言文。然而古代并没有语言学,没有语法教科书,都是靠先生领着学生读大量的文言文书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前人的文言文水平都很高。相反,现代教学,一大堆通假、古今义、句式什么的,弄得学生不知所措,越学越糊涂。相比较之下,“读”是最好的方法。
现代人读文言文,常常因艰涩失去兴趣。提高兴趣的最佳办法,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选读那些或故事性强,或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性极强,行文规范,比起同时代的八股文,通俗而浅显,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如果自己的文言文基础不是很好,初读聊斋时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1、绝不看白话译文,只准备一本字典。阅读时,遇到生字要查,遇到虽然不是生字,但弄不明白意思的字更要查。字典中,它可能有多个字义和不同的词性,用“代入法”将不同的字义和用法“代入”文章中,找出自认为最佳的意义。像这样反复读一篇文章,一直读到自己可以将这个故事讲出来为止。这样的阅读速度会很慢,但没关系,打基础需要功夫,往后绝不会后悔的。
2、按上面方法读第二篇,可以不按顺序。当你可以讲出第二个故事时,你会发现所用时间比第一篇少了很多。就这样往下读,一篇篇都要弄明白。其中,你会常常发现,之前对某个字的理解是错的,再返回以前的那个地方去比较,会有惊喜的体会。
3、往后的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大约读了几十篇之后,你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文言文这样写?例如“其一犬坐于前”,不说“其一狼如犬坐于前”?到了这个阶段,是你的文言文水平将要“上台阶”的蓄势足够了,需要“理论指导”。这时,再找一点“文言文常识”之类的书来看,会让你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至此,你已经具有了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往后,再去读其它的,如《史记》、《古文观止》等等。
自学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古代文化和制度。可以阅读一些有关古代文化、历史、文字等方面的书籍,如《论语》、《诗经》等。
2 逐步提高文言文水平:先从一些较为简单的文言文材料开始学习,如先秦典籍《诗经》、《论语》等,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历史时期,如唐宋诗词、明清小说等。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材料,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学习古汉语语法: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是必要的。可以阅读一些专门的古汉语语法书籍,如《马氏文通》等。
4 多读多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可以提高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可以阅读一些文言文名篇,并尝试写一些文言文小作文,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文言文,这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每天花费一定时间学习,大概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达到看懂《诗经》、《史书》、《论语》等古籍的水平。但这也取决于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建议保持耐心和恒心,注重打好基础,不要急于求成。
2012年,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以21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古籍类藏品的成交纪录,这或许令很多藏友记忆犹新。近年,古籍类藏品以稳健的价格表现,丰厚的历史价值,深厚的学术底蕴,逐渐吸引着藏家的眼球。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已经不容小觑,很多大型拍行纷纷开设古籍专场。古籍收藏成为市场中的一颗明星。古籍收藏,历来是收藏界中品味较高的一个项目。不仅需要藏家具有欣赏、鉴别的能力,更需要藏家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历来大学问家大多嗜好收藏古籍。为了探寻古籍类藏品的魅力,记者走进中国书店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拜访了资深古籍鉴定专家窦水勇老师。在业内,人们都称他“窦师傅”。访谈之中,故纸墨香扑鼻而来。古籍收藏,投资正当时古籍收藏自古就是文人雅好,而古籍类藏品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艺术品市场中异军突起还是十几年前的事。
不难。速成方法:
1、先挑选比较浅显而又有意思的读。读的时候,对照着字典,搞清每一个字(先将脑袋里的“自作聪明”清除干净),完全读懂了,并能准确用口语讲出来,再读其它的。只需要几篇,你就可以读懂一般文言文了。
2、不要事先去抠诸如虚词、句式之类的理论,在“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学就非常容易了。比如说,“不我欺”、“不之听”,为什么不说“不欺我”、“不听之”?读多了发现文言文中总是将代词放在“不”的后面、动词的前面,回过头学习“宾语前置”就如同喝凉水那么简单。
我年轻时赶上特殊时期,都是自己瞎读,从史记的列传开始,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成年之后上大学时,我已经自己写文言文了。
表面上看,这种主张两全其美,既坚持了简体字,又保留了繁体字。仔细想来,殊无必要。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写的都是简体字,书刊报纸也都是简体字,认识繁体字又有何必要呢认识了不使用,如同买了一个工具却闲置,久而久之,只能被忘记或者丢弃。有人说,认识繁体字可以读古书,可以传承文化。其实,读古书读的是古人书中道理,而不是他书写的文字。现代人读不懂古人的书不是因为繁体字还是简体字,而是因为不懂古代汉语,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还包括古代文化知识等一大套学问。因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苏培成曾说过:读古书的门槛不在文字,而在语言。语言文字是向前发展变化的,在语言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以为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古书的思路未免简单了些。相反,如果一个人懂得古代汉语,即使简体字版的古书,理解起来也不会有阻碍。说到底,能不能读懂古书,关键在自己的学问,不能读不懂就归咎于简体字。
当然,我们说汉字应用无需强调“识繁”,并不是反对识繁体字,识字,无论繁简,当然是越广博越好。如果从个人文化修养的角度来讲,认识繁体字,甚至认识小篆、大篆都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日常语言生活应用中,则无需强调必须认识这些,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汉字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必然追求更方便合理的使用。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新中国建立之初,成人文盲率占80%以上,汉字繁难,应当改革,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推行简化字成为必然。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笔画减少后,书写效率明显提高,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应当说,简体字在国民教育水平提升及社会生活便利方面功莫大焉。现在,在简体字通行、稳定的使用状况下,提出恢复繁体字或者退一步提倡认识繁体字都是没必要的折腾,除了给学习者带来负担外,还会影响交流,进而可能会对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信息化等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好处?要详细,150字
本文2023-10-14 03:13: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