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出土的"失传医书",为何被誉为国之瑰宝?
要说我国哪座古墓的出土最令专家印象深刻,那么毫无疑问一定是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家族墓葬的,这座古墓不仅结构宏伟复杂,而且埋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就犹如一座宝藏墓一般。这座古墓的出土让人至今难以忘怀,因为它不仅出土了各种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和中草药等3000多件珍贵文物,而且还出土了一具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更令专家感到惊讶的是,古墓内竟然出土了一本失传上千年的古籍,专家解读后证实,这就是轩辕黄帝留下的医书。
建设地下医院,没想到挖出一座古墓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底下建设地下医院,但在施工的过程中,遇到了严重的塌方,而且塌方处还出现了许多可燃气体接触到火焰后,就立马燃烧起来。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工地人心惶惶,再也没有人敢动手挖掘。医院的负责根据这一情况的出现猜测很可能是挖到了古墓,于是上报给当地的文物局,在专家们的挖掘下,一座名声享誉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就这样出现在人们面前。
要说这座古墓中最珍贵的文物是什么,那毫无疑问一定就是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夫人。这具尸体刚出土的时候,形态完成,全身湿润,而且身上的肌肉都很有弹性,部分的关节也还能够自由活动,几乎与新鲜的尸体无异。后来经过证实,这具女尸就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因为棺木内防腐剂的作用保存得非常的完整,如果不是真正从墓中出土,很多人都以为她只是睡着了,因此还有着“东方睡美人之称”,马王堆汉墓也被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辛追夫人可谓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宝,它的出土为世界的医学方面提供了许多的医学知识,不仅如此,在美容、历史、文化、考古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她身上所隐藏的秘密是我们几辈子都挖掘不完的。就连日本的考古专家都想一同研究这具女尸,但好在被我国专家拒绝了。除了这具女尸之外,古墓中出土的帛书和医学典籍等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最令专家感到惊讶的古籍是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书上记载着许多的医学内容,为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后来在专家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对这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谁知这一研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这本书竟然是失传了上千年的《黄帝四经》,这本《黄帝四经》。
可以说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全书由四篇文章组成,为专家研究炎黄子孙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研究古代医学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书中所提供的医学内容可不比专家在辛追夫人身上挖掘到的少,可以说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这本书与《归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文化,同时也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共同守卫的优秀文化。
建安五年,深秋八月,兖州官渡地界。这一年的北方,异常躁动,因为东汉末年最大的两位诸侯,在这一年夏天,开战了。曹操和袁绍这对总角之交,在背靠背各自扫平了正面战场后,终于翻脸了。
八月初,震动华夏、举世瞩目的官渡之战,正式打响。曹操驻兵中牟县西北的官渡,袁绍亲提十万机动兵力,从黎阳南渡黄河,在官渡以北与曹军相接。袁绍大军东西连营几十里,遮云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万钧之势,无情碾压曹军,将曹操踏平在官渡。曹军这边,则寒碜得多,机动兵力不满万人,而且十分之二、三都是伤员。是的,曹操不得不用七千多人,对抗袁绍十万大军。
八月,袁绍连营稍前,东西数十里。曹操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袁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曹操当时的情况,实际只会更惨。其一,史料中的“曹操分营与袁绍相当”,说明曹操的七千多机动人马,甚至不能集中力量,而要分散防御袁绍东西数十里的连营。这样一来,曹军战斗力又要削弱。比如,当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守军就只有七百人。其二,曹军当时的军粮已几乎消耗殆尽,这一点比曹操的劣势兵力,更具有毁灭性。军队一日无粮,则立刻土崩瓦解。想想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时,因为饥荒而立即两相罢兵,就可知了。但后面的事,诸位知道,奇迹发生了。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孤注一掷,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连夜奔袭袁绍的屯粮基地乌巢,在清晨六点,发动突袭。斩袁绍大将淳于琼,把乌巢烧掉,然后,回营,再然后,袁绍败了。
曹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曹操急击之,淳于琼退保营,遂攻之。张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袁绍众大溃。
东汉末年最大的一场战役,也是最离奇的一场胜利,就这样戛然而止。袁绍恐怕至死都不能明白,自己到底为何败得这样快。
官渡之战已历千年,但疑点迷雾向来重重。最大疑点是:曹操怎么就能以区区七千人,在阵地战中,挡住了、最终还打败了袁绍十万人?从任何角度看,这都匪夷所思。
如果还认为袁绍不如曹操——无论个人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别的不说,仅公孙瓒这位袁绍劲敌,就抵得上曹操周边一圈子被他撂倒的诸侯之合——包括刘备——因为刘备当时整体实力很弱;也包括吕布。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
《孙子兵法·谋攻篇》这二十二个字,以袁绍当时的实力,随心所欲,想用哪个就用哪个。袁绍可以步步碾压,分兵围攻曹操的重要据点和城邑;袁绍可以正面强攻,可以不计伤员,不惜代价,不顾损失,和曹操硬杠死磕;袁绍可以稍用计谋——如曹操在白马和延津时做的一样——调虎离山,急行军,打回马枪,和曹操缠斗;袁绍还能就这么耗着,耗到双方都弹尽粮绝,看最后一口气,十万能不能吹过七千人;是的,袁绍甚至可以死守——如司马懿在雍凉和诸葛亮龟缩般死守——有什么了不起呢,最后赢,就是了。
袁绍竟然还是输了。
然而,一部失传千百年的神秘古籍,可以让当年的真相,大白于世。《魏晋世语》这部古籍,为晋朝史学家郭颁所著,但这部宝贵的历史资料,在历史的浪尘中,早已灰飞烟灭,不知何所了。幸运的是,我们能从裴松之对三国志做注时所引用的众多古籍资料中,一窥这部失传千年古籍的风采。
这部古籍有一段残言,保留了下来:公与绍相持,公时有马六百余匹。意思是: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曹操当时有六百多匹马。
对比陈寿《三国志》,我们在《钟繇传》里找到一条对应信息: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
钟繇当时在司隶,曹操命他镇关中。《钟繇传》说,他曾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时,送马两千匹支援曹操,而《魏晋世语》却说当时曹操只有六百多匹马。
请问,钟繇支援曹操的马,哪去了?
古人作史,多引前著,陈寿写《三国志》,即是如此,则《魏晋世语》这则信息,可以肯定是来自曹魏时期的史料,具体哪一本,现在已不可考了,但很可能是王沈的《魏书》或鱼篆的《魏略》。而且这条史料,《三国志》是没有记载的。
《魏晋世语》这条残存史料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陈寿记载官渡之战这部分内容时,据以引用的曹魏官修史料,水分很大。
那曹军当时的兵力到底多少?曹魏官修史料,将“两千匹”马,压缩为“六百匹”马,压缩了三倍有余。我们是否可以对应此比例,推算出曹军当时的机动兵力总数,约为七千多人的三倍,即大约不到两万五千人?
裴松之针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讨论: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
首先,袁绍东西连营几十里,曹操还能“分营”与袁绍抗衡,说明曹操的兵力不可能只有七八千人。曹操如果只有这么点人,那他分营几十里与袁绍相抗,则每一处据点,兵力最多不过几百人。这就荒唐了,袁绍随便派出几千兵力,就能分分钟把曹军灭掉,即便如程昱这位被曹操赞为“勇气胜过孟贲和夏育”的存在,领兵七百据守鄄城,袁绍难道攻不下来?
第二,袁绍有十万多人,如果曹操只有七八千人,袁绍理应围攻,断绝曹军粮道水源,但曹操尚能让徐晃出兵,袭击袁绍粮草辎重车辆,还能自带五千精兵,偷袭乌巢。请问,曹操还守不守官渡大营了?张郃又是如何败的?
第三,诸位知道,袁绍败后,曹操坑杀了七八万袁绍兵卒,如果曹操只有七八千人,即便他全部用上,怎么可能控制住七八万人?如果您想起白起,您要知道,白起坑杀的那四十万人的水分更大,而且其中还不知有多少是老百姓。
曹操收编青州黄巾精锐,至少得几万人。后来在兖州和吕布交战,因为饥荒削了一部分兵。但之后曹操又经历了一系列征伐战争:击吕布,打刘备,围黑山,等等,历经的战役数不胜数。而且,曹操拿下豫州,迁都许县后,大兴屯田,一年得谷一百万斛,从这些分析推测,曹操在兖州裁军后,不可能不征兵。估计官渡之战时,曹军兵力至少在三万人到四万人之间,还可能更多。
众所周知,晋承魏统,陈寿作为晋朝官方修史人员,他是尊崇魏武的。那他在编写史书时,必然要在细微处抬举曹操,又怎么敢在史书中将曹操这么出世的“大捷”,掰回原形?
《乐经》,对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里的《乐经》。
失传很早,据说汉代人就看不到了。有说法说是失传于秦代焚书。
其他失传的书籍数不胜数,这一本“经”级别的算是地位比较高的。
马王堆出土的"失传医书",为何被誉为国之瑰宝?
本文2023-10-14 03:13: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