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在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6收藏

齐在文言文,第1张

1 请查阅 齐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 齐 齐 jì 〈名〉 (1) 通“剂”。

调味品 [flavouring]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alloy]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ascend]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

——《诗·商颂·长发》 (4) 另见 qí 基本词义 ◎ 齐 齐 qí 〈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

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neat;even] 齐,禾麦吐穗上平也。

——《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in good order;neat;uniform] 其君齐明衷正。

——《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

——《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equal] 齐明而不竭。

——《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all present;all ready;plete]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

——《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good]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quick;fast;speed]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

——《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

——《尚书·大传》 (11) 通“斋”( zhai)。肃敬 [solemn and silence] 而又能齐肃衷正。

——《国语·楚语下》 词性变化 ◎ 齐 齐 qí 〈动〉 (1) 同等,相等 [equal; of the same class,rank,or status]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

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

——《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govern]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be on a level with;reach a certain point or line]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trim] 马不齐髦。

——《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assemble]。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right down to]。

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zhāi)。斋戒 [fast] 齐则缁之。

——《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finance;subsidize;support] ◎ 齐 齐 Qí 〈名〉 (1) 朝代名 [Qi Dynasty]。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Qi state]。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

——《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

肚脐 [umbilicus]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centre]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 齐 齐 qí 〈副〉 (1) 同,并,一齐,皆 [same;in mon;simultaneously]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 齐 齐 qí 〈介〉 (1) 从 [from]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

——《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3) 另见 jì。

2 请查阅齐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读qí时1、相同;等同;一样。

《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光。”《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

2、整齐,达到同一高度。《登泰山记》:“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

又使……整齐;使……一致。《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同,则宜安抚。”

《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吴榜以击汰。”3、整顿;治理。

《少年中国说》:“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为政》:“导之以德,~之以礼。”

4、一齐;同时。《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飞,秋水共一色。”

《与妻书》:“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下。”《冯婉贞》:“于是众枪~发,敌人纷堕如落叶。”

5、周代诸侯国,在今山东北部。《屈原列传》:“而~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孙膑减灶》:“韩告急于~。”读jì时1、通“剂”。

调配;配制。《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药也。”

2、通“剂”。药剂。

《扁鹊见蔡桓公》:“在肠胃,火~之所及也。”。

3 文言文中“齐”和“诌”的解释各有哪几种意思

1、整齐:队形~。

2、达到同样的高度:河水~腰深 | 向日葵都~了屋檐了。

3、同样;以致:人~心,泰山移。 | ~名

4、一块儿;同时:百花~放 | 并驾~驱 | 男女老幼~动手

5、、全,完备:代表都~了。 | 人还没有来~

6、跟某一点或某一直线取齐:~着根儿剪断 | ~着边儿画一道线。

7、(旧读jì)指合金,也指调味品

8、动词,使之整齐有序,引申为管理。如《大学》:齐其家。

通假:齐借为斋(zhāi)《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

诌zhōu

(1) 信口胡说,编瞎话 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 《红楼梦》

(2) 又如:诌谎(说谎);顺诌(顺嘴胡编乱造);诌诗(信口乱凑的诗)

(3) 固执任性 好诌孩子,别要睡倒。起来往后头去。——《醒世姻缘传》

(4) 又如:诌札(凶狠;顽劣)

4 文言文 齐攫人金

qí rén jué jīn

齐 人 攫 金

齐人攫金,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利欲熏心,不顾一切。

昔齐人有欲金者①,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②。吏捕得之,间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③?”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译文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 ‘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欲:想要

操:

被:

束缚之:捆绑住他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竟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5 管仲之齐文言文课文带翻译和加点子意思

原文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翻译

齐襄公政治残暴,鲍叔牙护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东莒南县)。公孙无知谋杀了齐襄公,管夷吾、召忽护送公子纠逃到鲁地(今山东西南部)。鲁国人派兵接纳了公子纠。(鲁国人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即位)还没有到达,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让鲁国在生窦(地名)杀掉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公子纠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推辞说:“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个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齐桓公于是派使者请求鲁庄公说:“我们国君有叛逆的大臣,现在在您的国家,我们国君打算处死他来告诫大臣们,特此请求(把管夷吾交还给齐国)。”鲁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来,交给了齐国的使者。齐国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齐国。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为宰相。注释说:三衅,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衅”。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在诸侯国中称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带来的好处。”

这是孔子回答子贡问管仲为什么没被处死的问题时说的。大盖召忽的死,是为了操守贞节;管仲不死,是为了建立功勋。齐桓公是兄长,应当立他为王。公子纠,是弟弟,应该辅佐哥哥不应该争夺王位。

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

  5岁的儿童应该先读这些古书: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小朋友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指后学。“规”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翻译是鲁定公十年春季,鲁国与齐国和好。出自《左传·定公》,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历史官左丘明所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易:《易经》《归藏》《连山》

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史:《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竹书纪年》《世本》《路史》《帝王世纪》《逸周书》《战国策》《两汉纪》

兵:《孙子兵法》《六韬》

道:《淮南子》《道德经》《南华经》

丹术:《论衡》

杂(其他百家及其他):《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尉缭子》《墨子》《吴子》《鬼谷子》《梦溪笔谈》《齐民要术》《渊海子平》《大戴礼记》《乐纪》《战国策》《孝经》》《白虎通义》《山海经》

算:《九章算术》

地:《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论语》《孟子》《史记》《尚书》《诗经》等必修不多说。

还有很多,从二十四史·艺文志等篇可大部了解,君百度查阅吧。

齐鲁夹谷之会

(定公十年)

题解

“夹谷之会”是齐、鲁两国国君一次重要的双边会谈。孔子临危受命,担任鲁国的傧相,他精通礼法,有勇有谋,面对强大的齐国,不仅保全了鲁国的名誉,而且让其归还了鲁国的汶阳之田,展现了孔子杰出的政治才华。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原文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39]。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0],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41]!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42],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43]。

注释

[39]实:止。

[40]莱人:齐国所灭的莱夷。夹谷为莱人流落之地。

[41]兵之:用武器打他们。

[42]裔夷:华夏以外地区的人。裔指地,夷指人。

[43]辟:撤走。

译文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见面,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丘担任傧相。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缺乏勇气,如果派莱地人用武器劫持鲁侯,一定可以如我所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孔丘带领着鲁定公往后退,说:“战士们,用武器攻打他们!两国国君友好相聚,而边远的东夷俘虏却使用武力来扰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面的本意。外族不能图谋中原,东夷不能搅乱华人,俘虏不能侵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对神明来说是很不吉祥的,对德行来说是损害道义,对人们来说是有损礼仪的,国君肯定不会这样。”齐景公听了这些话,急忙让莱地人撤走。

原文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44]:“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45],嘉乐不野合[46]。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47]。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48]。”乃不果享。

注释

[44]兹无还:鲁大夫。

[45]牺、象:酒器,形如牛及象的尊。

[46]嘉乐:钟、磐。野合:在野外合奏之意。

[47]秕稗:言礼草率,犹如秕谷、稗草。

[48]已:止。

译文

在进行盟誓之际,齐国人在盟书上添加上了这样一句:“如果齐军出境作战,而鲁国不派三百辆甲车跟随我们,我们就按盟约惩罚!”孔丘让兹无还拱手回答说:“如果你们不把汶阳的土地归还于我们,反而让我们供应齐国的所需,我们也要按盟约惩罚!”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招待定公。孔丘对梁丘据说:“按齐国和鲁国从前的典章制度,您难道没听说过吗?盟约之事已经作结,而又准备设享礼招待,这就是让办事人勤劳辛苦。况且牺尊、象尊不可以出国门,美好的音乐也不可以在野外合奏。如果设享礼而全部具备这些东西,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如果这些东西不具备,那就犹如用秕谷、稗草来招待,用秕谷、稗草来招待这便是君王的耻辱。不符合礼仪,名声也会不好,您为什么不仔细考虑呢!享礼,是用来昭示德行的。如果不能昭示,还不如不举行。”于是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原文

齐人来归郓、、龟阴之田。

译文

齐国人归还了鲁国的郓邑、邑和龟阴等地。

评析

文章首先叙述齐国大臣犁弥征得国君同意后,怂恿莱人在盟会一开始就用武力劫持鲁君,孔子竭力护卫鲁公,并指出齐国的失礼与不义之举,使得齐国君臣无奈又理亏,进而挫败了莱人的这一阴谋。接着齐臣犁弥等人又发难,盟誓要鲁国派三百辆兵车随征,否则受罚,但孔子毫不示弱,毅然提出要归还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受惩罚,再一次使得齐君无法拒绝。最后盟会提出要举行享礼以待鲁君,孔子怕再生变故,以不合礼法为由谢绝这一宴请。

这个故事中,体现出了仁者之勇和匹夫之勇,把孔子大义凛然,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君臣针锋相对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孔子不仅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维护鲁国的利益,孔子“知礼而有勇”,让人肃然起敬。

齐在文言文

1 请查阅 齐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 齐 齐 jì 〈名〉 (1) 通“剂”。 调味品 [flavouring]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