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土木堡之变,第1张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的丢人程度仅次于“靖康之耻”。本来是皇帝带兵耀武扬威的出去打仗,这种阵仗有个专有名词叫“御驾亲征”,一般这样的情况都会士气高涨,战无不胜。但是明朝这次青史留名的御驾亲征非常意外,不但没有打胜仗,皇帝都被人捉了去,被人绑了肉票的皇帝长时间滞留异邦,朝廷被人家贪得无厌反反复复的讨要赎金毫无办法。最后甚至成了一处闹剧。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兵分四路,向大明帝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进攻。

当时的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皇帝手下有个著名的太监叫王振,此人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奸恶,祸乱朝廷,最大的原因是土木堡之变差不多完全是此人一手促成的。

蒙古入侵,朝中如临大敌,积极商讨对策,王振却十分兴奋,这样一个阴阳怪气的太监,他却一直有个梦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本来皇帝已经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井源出兵后局势也稍有缓和。但是第二天就传出来一个惊掉下巴的消息:皇帝要御驾亲征!

这全是王振的主意,他想建功立业,可惜自己又不能亲自带兵出战,只好忽悠皇帝,皇帝是他的学生,比较听老师的话。于是朱祁镇下达了亲征 的命令,召集大军二十万,厉兵秣马,跃跃欲试。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如果没有,那就是去送死。朱棣远征时,往往筹备后勤时间长达几个月。王振只用了五天,然后就出发了。王振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人数足以辗轧敌人,别的都无所谓了。他知道蒙古也先的部队只有三万人,二十万对三万,唾沫都能把敌人淹没。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大军出征。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大同刚刚打了败仗,守将见到王振,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大同之战的惨烈,王振开始害怕了,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情,立马下令班师。如果这样尽早撤回,也就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可惜这个作死的太监王振非得搞点花样儿。他的老家蔚县属于大同管辖,到了家门口,王振想炫耀一下,于是大军转变方向,向蔚县出发。这条路其实是回京的捷径,可惜王振又出了幺蛾子,说现在是秋收季节,大军经过,必会践踏庄稼,大军行了五十里,忽然又下令掉转方向,回大同,取道居庸关回京。

快到居庸关时,也先已经尾随上来,开始出击试探,发现这支队伍很不禁打。八月十日好不容易到了土木堡,距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进入怀来,所有人就会安全了。

这时王振又说话了,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能入城,就在这里等待!

车辆等没有等到不说,结果等来了也先。八月十四日夜,也先发动攻击,明军大败,次日又中了也先的诡计,明军猝不及防,全军崩溃,二十万大军四散溃逃,官员死伤无数,各种军马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太监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揪住衣襟,大呼:吾为天下诛此贼!用铁锤把他脑袋砸了个稀巴烂。

此次战役,大明帝国二十万大军被瓦解,京师精锐尽在其中,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皇帝朱祁镇被俘。

这就是明朝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当时明朝国力鼎盛,远胜于瓦剌,所以这不是一次正常的战役,兼且皇帝被俘,故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1449年 - 1449年)

别名: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落太师也先的部队进攻明朝,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

宦官王振不顾朝臣反对,鼓励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七月英宗命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率军20万亲征,出居庸关,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

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赶上来,把明军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1 明朝土木堡之变

公元1449年(明正统三年),统一中国仅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

这一事变的前因后果几乎都与后勤有关。 自从公元1387年朱元璋统一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塞北以后,为解决军粮补给问题,在全国实行了且战且耕的军屯制,使军队成为担负作战、生产两大职能的特殊武装集团。

为控制军队,又实行太监监军制,赋予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从而形成将不如兵,兵不习战的状况,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而与此同时,作为战败的蒙古族一支的瓦剌部,却在塞北高原乘机崛起。

1439年,作为部落首领之一的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 1449年7月初,也先认为攻明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明廷刁难其贡使和毁其婚约为理由,发兵分4路攻明。

自领一路约三、五万人直取大同。长期务农的大同守军,久不习战,漫无纪律,又处于不知兵的太监郭敬节制之下,接连失利。

7月11日,右参将吴浩兵败被杀;7月15日,大同总督宋瑛等4万余人全军覆没。 警迅传到北京,明廷一片混乱。

本来,也先入关,只不过是一种报复性的掠夺行为,并无大的企图。明廷边防据有重要的城镇塞堡。

京师有数十万机动部队,实力强于瓦剌数倍。明军只要严守边关,坚壁清野,主力伺机而动,完全可以打败瓦剌的进攻。

但把持朝政的大太监王振为炫耀其威势,竭力怂恿9岁即位,是年仅23岁的英宗皇帝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廉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

但王振不听。7月15日,英宗下令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并且不要准备,于即日出发。

由于抱有一厢情愿地“吓退瓦剌”的初衷,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

军队长期屯田,兵器残破,临时从武库中拿出80万件兵器分发部队。平时存于库房中舍不得给部队使用的先进火器也匆忙拿出来配给部队。

为了携运物资,给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参杂,混乱不堪。 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皇帝和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指挥着,如用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

一路行阵如蚁,首尾难顾。出发前,明知此战必败的内阁大学士曹鼐,曾与部分大臣密谋,企图先杀王振,再劝阻英宗。

但群臣惧怕王振,其谋难以实行。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

军队出发之日即风雨交加。由于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

为此,兵部尚书邝野等力劝回军,被王振“罚跪草中至天黑”。行动中,王振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成国公朱勇等陈述事情,都需要“膝行听命”,众百官皆战战兢兢,唯王振马首是瞻。

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在塞外,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

8月1日,经风沐雨、饥饿疲惫的明军到达大同,但不见瓦剌军踪影。这时,王振仍要继续向北进军,以炫耀兵威。

后来,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从大同回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经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紫荆关返回;一条经宣府返回。

经紫荆关返回,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比较安全。开始王振决定走紫荆关,并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炫耀。

当大军已经行进了40里时,王振猛然想想,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其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由宣府回京。这样,就使部队拐了一个弯,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并因道路崎岖,使随行的辎重车无法跟上行进的队伍。

众大臣纷纷劝阻,但王振不听,执意走宣府。 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

8月13日,已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但不久即全军覆没。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

朱勇有勇无谋,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 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今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距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没有进入怀来城。

兵部尚书邝野急忙上疏,请英宗速入居庸关,并派精兵断后,但王振不报告英宗。邝野要直接求见,遭王振斥责。

邝力辨,王振命人将他拽出。就这样,英宗只好同几十万大军在旷野就地露营。

当夜,瓦剌军分数路包抄而来,将土木堡围住。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

2 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1]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3 介绍一下土木堡之变

这应该算是明朝皇室最丢年的事了。

当是时,英宗在位,蒙古多次犯境。于是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英宗准备亲征,一举歼灭蒙古。

可是这个皇帝将打仗视为儿戏,战前准备做得极不充足,仅用十几天的战争动员集聚二三万大军,虽说数量庞大,可是精锐很少,大部分乌合之众。于是就这样英宗带着王室大臣还有那万恶的王振把大军开到关外,终于在土木堡被也先的蒙古军队打了个伏击,全军覆没。

就连皇帝都成了俘虏…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后来蒙古就用这皇帝为人质,将大军开到明都北京,而在危机存亡时刻出现了一个民族的英雄,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

4 土木堡之变的详细经过

土木褒之变明初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互通贸易。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来进马,诈称3000,以冒领粮食,太监王振把瓦剌贡马价格削减,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主力进攻大同,明军失利,传至京师,朝野震惊。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挟持下,御驾亲征,率50万大军贸然进入大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王振交待敌情,王振恐惧,决定班师。大同都佥事郭登进言:"取道紫荆关回京可保无事。"王振想借机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乡里,舍紫荆关向蔚县出发。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40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 了时间。十日到宣化后,瓦剌追兵赶到,恭顺侯吴克忠及其弟战死,所部溃散。成国公朱勇率5万骑增援,在鹞儿岭遇敌伏兵,全军尽没。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瓦剌兵将堡团团围住,水道也被也先军占据,明军人马饥渴,都指挥终夜拒敌,敌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下令将兵营移至近水之处,军队刚移动,也先集中劲骑四面冲来,明兵争逃,行阵溃乱,英宗被俘,王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官兵死伤10万余人。

5 谁能给我一个详细的土木堡之变的内容

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刺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刺。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刺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

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大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官军操练者,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鞋两双。行粮一月,作炒麦三斗。兵器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英宗实录》卷一八○)宣府、大同等地仓储缺乏,户部急令山西布政司及顺天保定等七府原定口外交纳的夏麦秋粮,抵斗收豆,赴大同、宣府等处交纳。又令太原府所属近北州县各起民五百名采刈秋青草。军需不及充分准备。诏下两日后,英宗统率的大军便匆匆出京了。

七月十六日,英宗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十九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二十八日至大同东北的阳和(山西阳高县)。大军出京前,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总兵官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曾于十五日在阳和迎战也先军。明军大败,全军覆灭。宋瑛、朱冕战死,石亨单骑逃回,监军太监郭敬伏草丛中逃脱。英宗大军到阳和,仍见伏尸遍野,军心涣散。

八月初一日,明军进到大同。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见形势不利,力请回师。王振不听。也先主动北撤,诱明军深入。王振坚持北进。初二日,太监郭敬密告王振,如继续北进,正中虏计,决不可行。次日下令班师。初十日,退至宣府。瓦刺军追袭而来,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兵断后拒敌,均战死。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骑前去救援。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陷入瓦刺包围,朱勇、薛绶战死,三万骑兵几乎全部损失。十三日,英宗军逃到离怀来城二十里的土木堡,随从的文武官员主张入保怀来,王振因辎重干余辆未至,主张留待。邝埜上章请英宗车驾速入居庸关,被王振遏止不报。邝埜又到行殿力请,王振怒斥说:“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回答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喝令卫士将邝埜扶出。第二天英宗想继续行进,但瓦刺军已紧逼明军,无法移动。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刺军占据,明军人马两天不得饮水。也先从土木堡旁的麻谷口进攻,明都指挥郭懋拒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派使者到明军讲和,英宗命曹鼐起草诏书,派通事二人随来使去也先军营。王振见瓦刺使者来议和,下令兵士移营就水,军士跳越壕堑,行伍纷乱。瓦刺军乘势四面围攻,明军争先逃窜,死伤甚众。英宗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下马盘膝而坐,被瓦刺士兵俘送也先之弟赛刊王营,成为瓦刺的俘虏。

两军混战中,明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铭、王永和等五十余人战死。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等数人侥幸逃出。护卫将军樊忠用捶捶死王振,说:“吾为天下诛此贼!”明军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明军五十万,死伤过半。

土木堡之战,明军仓促出师,进退失据,京军精锐,毁于一旦,勇将重臣多人战死。英宗皇帝被俘更使朝野震动。明王朝遭遇到建国以来所未曾有的严重危机。

6 什么叫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瓦剌即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明英宗亲率五十万精锐大军出征,计划从大同北上,与瓦剌在明朝边境决战。明军刚到达大同就接获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明军立即从大同班师东返,计划从居庸关回京。

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大同、宣府接连失守,吴克忠与朱勇率领的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全军覆没。余下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军战败投降,伤亡过半,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7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 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

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

前线告急,震动朝廷。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

大臣们竭力反对,明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

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竟不战自退,急令班师回朝。

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便邀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可是大军刚出发,王振又后悔了,怕毁坏自己田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从原路折回。

这就使瓦剌军赢得了时间,逼近明军。当明军退到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包围。

土木堡是一个没有水源的地方,50万饥渴交迫的将士陷入绝境。瓦剌军假装撤退,并派人赴明军讲和,王振信以为真,急令移营就水。

这时,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丢盔弃甲,仓皇奔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

祸首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军樊忠杀死。

土木堡之变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的丢人程度仅次于“靖康之耻”。本来是皇帝带兵耀武扬威的出去打仗,这种阵仗有个专有名词叫“御驾亲征”,一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