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肾蕨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蕨 21 拼音名 22 肾蕨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肾蕨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肾蕨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肾蕨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肾蕨的用法用量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肾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肾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肾蕨 1 拼音

shèn jué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蕨

21 拼音名

Shèn Jué

22 肾蕨的别名

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蛇蛋参、凤凰蛋、犸骝卵

23 来源

骨碎补科肾蕨属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或块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24 性味

甘、淡,微涩,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

26 肾蕨的用法用量

块茎或全草05~1两;外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肾蕨

31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志》。

32 拼音名

Shèn Jué

33 英文名

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34 肾蕨的别名

蜈蚣草、圆羊齿、夭鹅抱蛋、蕨薯、凤凰蛋、落地珍珠、马骝卵、凤凰草、圆蕨、蜈蚣蕨、凉水时、麻雀蛋、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篦子草、梳篦草、凤凰卵、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石上丸、石黄皮、凤凰蕨、石窝蛋、猫蛋果、何汗蕨、蛇蛋参、金鸡尾、雉鸡蛋、圆牙齿、芒蛋、狗睾丸、雉鸡尾、乌脚蕨、狗核莲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肾蕨科植物肾蕨的根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取块茎,刮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或夏、秋季采取叶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36 原形态

植株高达70cm。根茎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形肉质块茎,主轴与根茎上密被鉆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鉆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10cm;叶片革质,光滑无毛,披针形,长3070cm,宽35cm,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无柄,互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常覆盖于叶轴上,边缘有浅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先端;囊群盖肾形。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边、树干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 块状茎球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cm;表面密生黄棕色绒毛状鳞片,可见自根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除去鳞片后表面显亮**,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质坚硬。叶簇生;叶柄略扭曲,长69cm,下部有亮棕色鳞片;叶轴棕**,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35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无柄,披针形,长约2cm,宽约6mm,边缘有疏浅钝齿;两边的侧脉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气微,味苦。

39 化学成份

块根中含有羊齿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红杉醇(sequoyitol)。全草还含有24乙基胆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胆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胆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胆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胆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310 性味

甘;淡;涩;凉

311 归经

肝;肾;胃;小肠经

312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通淋止咳;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黄疸;淋浊;小便涩痛;泄泻;痢疾;带下;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淋巴结炎;体癣;睾丸炎

313 肾蕨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茎捣敷。

314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2《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3《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4《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肾蕨的方剂 益肝膏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注:贯众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

健脑补肾丸

功能与主治: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

贯防感冒片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并用,有增加肾毒性的危险。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

更多用到中药肾蕨的方剂

用到中药肾蕨的中成药 益肝膏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注:贯众为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struthiopteris

健脑补肾丸

功能与主治:健脑补肾,益气健脾,安神定志。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健忘、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膝

贯防感冒片

。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解热镇痛药并用,有增加肾毒性的危险。2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

更多用到中药肾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肾蕨 《针灸集成》:[卷一]调养法

一易使脓出多而疾除也务宜樽节饮食戒生冷油腻鱼虾笋蕨量食牛肉少鸡长肉时方可量用猪肚老鸭之类谨避四气七

《食鉴本草》:菜

。角菜久食发病损经络。少颜色。又令脚冷痹。伤肾。芹菜生高田者宜食。和醋食损齿。赤色者害人。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烦躁

干姜(虚劳不眠,研末二钱,汤服取汗。)苦竹笋睡菜蕨菜马蕲子〔果木〕乌梅榔榆(并令人得睡。)榆荚仁(

《幼幼集成》:[卷四]瘰证治

线而黑,叶似凤尾,本草内名石长生,即墙缝中所生小蕨箕也),单取其根,水洗净,每用一两,以糯米浓酒一

《本草乘雅半偈》:[第五帙]狗脊

我国古代的医学造诣十分了得。有一种药在清朝非常流行,被称为刀尖药,据说能治好砍头之外的任何刀伤,可是为何这种药消失了呢?

据历史记载,刀尖药的配药药材其中有一味就是龙骨,缺少龙骨之后那就很难发挥疗效。发现这种药的疗效后,各地人都争先购买这种药来防备受伤,再加上刀尖药价格十分实惠,在当时成了人手必备的药。结果大量制造刀尖药使得龙骨消耗太大,供应不足,资源消耗殆尽自然也做不出药了。

龙骨是甲骨文的重要承载物体,国家不准开采。刀尖药的重要配药龙骨在清朝时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河南安阳的龙骨,但是这个龙骨上面竟然刻着字,经过研究才发现这原来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这时正值全民思想开化的时期,这次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甲骨文研究的高潮。

由于把龙骨卖给甲骨文贩子利润更大,人们纷纷放弃了把龙骨用作制作刀尖药的用途,这种思路一直延续至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研究蓬勃发展,很多专家意识到甲骨文对于研究殷商历史的重要性,便向国家请求以法律的形势禁止开采龙骨,从此龙骨再也不能开采,无法制作刀尖药,所以解放后也见不到它的影子了。

新中国以后国家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在专业科研人员的不断研究下,更多疗效显著价格又便宜的新式止血药不断应运而生,刀尖药本质上是一种止血药,新药的出现使得人们慢慢抛弃了传统的刀尖药。刀尖药在失去市场之后,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消失了。

综上,刀尖药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并非传统文化流失。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毒散处方牛蒡子六两,荆芥穗一两,甘草(炙)二两。炮制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小儿疮疹已出,未能匀透,及毒气壅遏,虽出不快,壮热狂躁,咽膈壅塞,睡卧不安,大便秘涩,及治大人、小儿上膈壅热,咽喉肿痛,胸膈不利。用法用量每服一钱,用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食后,小儿量力,少少与之。注意如治疮疹,若大便利者,不宜服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科经验方》:消毒散处方青皮(去白)银花天花粉柴胡僵蚕贝母当归(酒拌)白芷各6克功能主治理气活血,解毒消肿。治吹乳,乳痈,便毒。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摘录《外科经验方》《仙拈集》卷三方名消毒散组成牛蒡(微炒)4钱,荆芥1钱,甘草1钱,防风5分,犀角(镑)5分。功效快透消毒。主治痘疮毒气太盛,稠密成片,发热惊搐,舒舌瞪眼,脸赤腮肿,遍身赤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痘疹专门》卷上方名消毒散组成水银2钱,轻粉2钱,石膏2钱,铅3钱,官粉3钱(煅),冰片3分(研),大珍珠1钱。主治痘后疮痈内陷,刀伤肉破,血流不止。用法用量用甘草汤洗疮口,敷药,3日1换。制备方法先将铅化开,倾入水银,再入后药,研细。《御药院方》卷十方名消毒散组成黄芩1两,黄柏1两,大黄(生用)半两。主治眼赤肿,疼痛不定;兼治疮肿不消。用法用量每用生蜜水调药如稀稠糊,摊在绯绢花子上,随目赤左右贴于太阳穴,如干,用温水频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名消毒散组成车螯1个(可盛2两消者),朴消1两。主治发背欲结不结,四肢寒热。用法用量上以消入车螯内,湿纸裹,黄泥固济,麻皮缠之,煅赤候冷去泥,同研如面。将绢铺地,薄摊药末于上,盆盖一食久,加乳香、地龙末各1分,白僵蚕、甘草末各半分和匀。每服半两,酒调去滓服,能饮酒者多与之。其滓涂患处一食久,即转下恶物。只2服或消,或破。别服补药。《杂证要法》方名消毒散组成

详见百科词条:消毒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7:15:34 共434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种植物可供药用。叶用于止血,根及叶用于跌打损伤,有去瘀生新功效。

花(檵花):微甘、涩,平。清暑解热,止咳,止血。用于咳嗽,咯血,衄血,血痢,血崩,遗精,泄泻。叶(檵木叶):涩、苦,凉。收敛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创伤出血,烧、烫伤,扭伤,吐血,泄泻。根(檵木根):苦、涩,微温。用于咳血,跌打损伤,吐血,经闭,腹痛泄泻,关节酸痛。

根、叶、花、果入药,能解热、止血、通经活络;木材坚实耐用;核和叶含鞣质,可提栲胶。

药性苦、涩,平。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

应用

通常用为薪柴,枝条柔韧也供捆柴、扎木排之用。花、叶、根、果、种子均可入药,有止血活血、消炎止痛之效,常用叶嚼烂敷刀伤。花、叶治烧烫伤。早春花白而繁,也可供观赏。

1.出血证。本品涩可收敛,具有较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可用于多种出血病证。如治鼻衄,可用其花煎服;治咯血,可用其根煎服;治外伤出血,可用其花、叶鲜品捣烂外敷。

2.水火烫伤。本品既能止血生肌,又能清热解毒,可用治水火烫伤。以檵木叶烧灰存性,麻油调涂,或以鲜檵木叶捣烂,滤过加茶油,清疮后,将药液涂于疮面上,治疗烧伤有效。

3.泄泻、痢疾。本品苦涩,功能收敛止泻,主治泄泻、痢疾。可单本品水煎服或加糖水煎服,亦可配伍骨碎补、荆芥、青木香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花6~10克,茎叶15~30克,根30~60克,鲜品加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植物名实图考》:“其叶捣烂敷刀刺伤,能止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花含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叶含没食子酸、鞣质、黄酮类(主要是槲皮素)。

2.药理作用:叶的合剂和干叶粉末均有止血作用;所含黄酮能增强冠脉流量,并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品对链球菌、葡萄球菌、伤寒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以大蓟根膏26g,檵木叶膏13g,白及粉21g,打细粉,每次服3g,日服3次。共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369例,治愈率843%,平均止血天数5天(中草药通讯,1973,2:45)。还可用治产后宫缩不良与出血、烧伤、中毒性消化不良等,也可作为皮肤消毒剂。

附方

①治鼻衄:檵花20克,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②治痢疾:檵花15克,骨碎补15克,荆芥75克,青木香10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血崩:檵花20克炖猪肉,一日分数次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遗精:檵木花20克,猪瘦肉200克。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黄药膜的功效与作用

降香性味辛、温,归肝、脾经。

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等功效。

降香辛散温通,能化瘀行血止血,适用于瘀滞性出血证,尤其适用于跌打损伤所导致的内外出血病证,是外科常用的药物。

治疗刀伤出血,在《名医别录》中单用研末外敷。

治疗金刃或跌仆损伤、血流不止,比如《百一选方》中与收敛止血的五倍子一同研末,捣敷患处。

治疗内伤吐血、衄血,属血瘀或气火上逆所致者,与丹皮、郁金等顺气降逆、化瘀止血药物一起使用。

降香味辛,能散能行,能化瘀理气止痛,可以用于治疗血瘀气滞的胸胁心腹疼痛及跌损瘀肿疼痛。

治疗上部瘀血停滞胸膈者,在《本草经疏》中单用为末煎服,或常与五灵脂、川芎、郁金等化瘀止痛药物一起使用。

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乳香、没药等化瘀消肿止痛药一起使用。

降香辛温芳香,其性主降,所以能降气辟秽,和中止呕,可以用于秽浊内阻脾胃的呕吐腹痛,常与藿香、木香等和中止痛、化浊止呕药物一起使用。

降香是治疗内伤或怒气伤肝吐血的良药,在这里给你分享几个治疗疾病的民间偏方,比如说治疗刀伤或打斗跌倒出现伤损、出血不止的时候,可以选用降香末、五倍子末、铜末各等份,于钵内研成细末,拌匀,散用外敷。

再比如治疗因为外伤导致吐血的时候,可以选用紫降香、花蕊石各3克,没药、乳香各15克,一同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03克,以一杯黄酒送服。

有关于降香的使用禁忌,早就在古籍中就有所记载,《本经逢源》中有记载到:“血热妄行、色紫浓厚、脉实便秘者禁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