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吕洞宾在庐山修道用哪位中草药救治九江当地瘟疫?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相传吕洞宾在庐山修道用哪位中草药救治九江当地瘟疫?,第1张

吕洞宾在庐山修道用了灵芝救治九江的瘟疫。据相传当时吕洞宾在庐山仙人洞修行,路过发生瘟疫的九江地区,在庐山采摘灵芝煮水给百姓喝,治愈了百姓。庐山灵芝文化馆,记载了吕洞宾用灵芝治疗瘟疫的典故。传说吕洞宾是喝灵芝仙水羽化成仙,成为道教的八仙之一,灵芝被道教奉为仙药。

文/钱光胜

韩终,又作韩众。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为了见到神仙以及寻找不死药不断派遣方士,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1)“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汉明帝末年,谷永亦云“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可知历史上确有韩终其人,且在采药事中为一重要人物。

日本浮世绘《徐福出海》(资料图图源网络)

韩终身世:齐地方士,曾为秦始皇求药而自服,遂成仙。

神仙思想本源于燕齐方士,史家称之为“方仙道”。《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始终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韩终亦为齐人,洪兴祖补注引旧题刘向《列仙传》曰:“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此条今本《列仙传》佚脱,盖洪所见宋本犹未佚去。《列仙传》是“明帝以后顺帝以前人之所作也”,故《列仙传》追述齐地方士之事也是有可能的。

秦时赵高得传韩终丹法,不畏寒暑。

《拾遗记》卷四记载: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赵高谋弑之。(子婴)囚高于咸阳狱,悬于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汤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婴问狱吏曰:“高其神乎?”狱吏曰:“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终丹法,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赵高死事或不可信,然韩终与赵高先世游,亦未可知。

王刚饰赵高(资料图图源网络)

西汉时有韩终后裔越海而来,朝廷设“祀韩馆”,韩终开始神化。

“祀韩馆”的出现,或表明韩终之神化。在汉初就已开始。王嘉(?-约390)《拾遗记》载汉孝惠帝二年(前193):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远国殊乡,重译来贡。时有道士,姓韩名稚,则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是东海神之使。稚于斯而退,莫知其所之。帝使诸方士立仙坛于长安城北,名曰“祠韩馆”,俗云:“司寒之神,祀于城阴。”

按“司寒”,《春秋左传》云:“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其藏之也,黑牡、黍以享司寒”。另据《礼记·月令》,司寒为冬神玄冥,而玄冥“为水官”。至此,韩终与“司寒”、“水官”始有关系,而水官为道教三官之一。

东汉之时,刘根遇韩终成仙,黄景华得韩君丹道飞升。

东汉时,有刘根与黄景华遇韩终事,是韩终的进一步神化。刘根事迹具《后汉书·方术传》,至葛洪《神仙传》始言刘根遇韩终成仙事,此说后世颇为流传。陆龟蒙《毛公坛》云:“古有韩终道,授之刘先生”。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九《古迹》:“毛公坛即毛公坛福地,毛公坛福地在洞庭山中,汉刘根得道处也。根既仙,身生绿毛,人或见之,故名毛公,今有石坛在观旁,犹汉物也”。明曹学纭妒裰泄慵恰肪砥呤灰嘣疲骸扒睾傥媪梢┦拐撸榷胧瘢兜び诘卵糁刂泄郏鼍┱琢醺谝陨穹轿宓溃朔九节菖蒲十二年。体生白毫,以端午日骑白鹿上仙。”

又有韩终丹法,《抱朴子》云:“又韩终丹法,漆蜜和丹煎服之,可延年久视,立日中无影。”梁陶弘景(465-536)《真诰》卷十二云:“(协辰)夫人汉司空黄琼女黄景华也,韩终授其岷山丹,服得仙。”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五亦云:“黄景华者,汉司空黄琼女也。景华少好仙道,常秘修至要,后师韩君,授其岷山丹方,服之得入易迁宫,位为协晨夫人,领九宫诸神女,亦总教授之。”

汉武帝对方士的崇信推动了韩终的神化(资料图图源网络)

魏晋南北朝时,有韩终采药诗与韩终梨的传说。《拾遗记》卷一云:“暗河之北,有紫桂成林,其实如枣,群仙饵焉。韩终采药四言诗曰:‘暗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洞冥记》卷二:“琳国去长安九千里,生玉叶李,色如碧玉,数十年一熟,味酸。昔韩终常饵此李,因名韩终李”。

至南北朝时,韩终已被纳入道教神仙谱系。

《太上洞元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云:“中有南极长生之君,中有度世司马大神,中有好生韩君丈人,中有南上司命司禄延寿益算度厄尊神”,此处“韩君丈人”当即韩终。另《魏书·释老志》载:牧土(指牧土上师李谱文)之来,赤松、王乔之伦及韩终、张安世、刘根、张陵,近世仙者,并为翼从。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幽冥之事,世所不了,谦之具问,一一告焉。

综上所述,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韩终的神化时期。大概秦汉以降,秦始皇以来的求仙热情促进了仙作为一种信仰与一种观念的普及,长寿与“不死”始终是帝王的世俗愿望。到汉武帝时,这种信仰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现象,武帝开始给一些方士封官赏赐后,燕、齐方士应者甚多,均言有不死秘方,能与仙交通。汉以来广为人知的淮南王刘安“鸡犬升天”的故事也说明求仙在汉代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此外,《太平经》中为帝王求仙药仙方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韩终尝为秦始皇采药及成仙之事在汉代颇为流行,韩终采药诗及韩终梨均与此有关,“秦皇、汉武之所想望,变而为东汉以下一般平民之期求”,刘根、黄景华遇韩终得丹成仙的传说显然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

宋代之时,在刘栋和林灵素之推动下,韩终以上帝首相之身份入祀神霄玉清万寿宫。

崇信道教的宋徽宗(资料图图源网络)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二月十三日,诏天下建神霄玉清万寿宫。在此背景下,“韩君丈人”亦被列入国家祭祀。宋陆游(1125-1210)对神霄殿上祭祀神仙述之甚详,《老学庵笔记》卷九言:神霄以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为主,其次曰蓬莱灵海帝君、西元大帝君、东井大帝君、西华大帝君、清都大帝君、中黄大帝君。又有左右仙伯,东西台吏二十有二人,绘于壁。又有韩君丈人,祀于侧殿,曰此神霄帝君之尚宾也。其说皆出于林灵素、张虚白、刘栋。

本文以为,“韩君丈人”列入国家祭祀尤与刘栋有关。

蔡绦云:“刘栋者,棣州人,亦儒士。自云尝遇仙人韩君者与之丹,曰剥取丹。服丹,辄复如故。政和中,以其丹上之。上曰:汝师赐服而夺之,以慕长年,非朕所用意也。还焉。灵素乃谓仙人韩君者,乃韩君丈人也。韩君丈人,乃上帝之首相,虽不隶于神霄,而实佐帝君之治。上乃命栋以官为直龙图阁,又为作韩君丈人观于其乡郡,而使栋领之,仍系籍于道流,封先生。”

至此,在国家力量之下,韩终从民间走向了国家祭祀。“神霄派”和刘栋是北宋末年“韩君丈人”被奉为国家祭祀的关键性因素。

元明时期,韩终又被认为掌握济拔幽冥、度人生死之职责。

“韩君丈人”在后世文献中亦可见。明张宇初(?—1410)《岘泉集》卷七“灵宝炼度普说”云:伏闻洞真妙戒灵宝玉文,上保国祚于万年,下超苦爽于浩劫。威禁至重,神力难思。该度亡灵,宿违真道,甘受轮回,先当普宣法乳,开明真性,俾令猛悟,早离冥途。又命玉清真王开朱陵火府,出破地狱符。命青华大帝开青华左府,出九龙符。命韩君丈人开朱陵右府,出拔幽魂符。

同卷“授法普说”亦云:昔元始天尊,命玉清真王开朱陵火府,命青华大帝开青华左府,韩君丈人开朱陵右府,三佐真人开黄院,出玉清破地狱等符,三简五符之文,凡行持炼度,告下幽关,莫不开悟。

也表明明代正一派对宋元以来神霄一派的思想是有所吸收的,至此,“韩君丈人”与道教地狱关系密切。

明代的小说中,亦见“可韩司”和“可韩司丈人”。《西游记》第五十一回:彼时玉皇天尊闻奏,即忙降旨可韩司知道:“既如悟空所奏,可随查诸天星斗,各宿神王,有无思凡下界,随即复奏施行,以闻。”可韩丈人真君领旨,那可韩司丈人真君,历历查勘,回奏玉帝道:“满天星宿不少,各方神将皆存,并无思凡下界者”。

西游记中亦有关于韩君丈人的描述(资料图图源网络)

综上所述,自宋徽宗时“韩君丈人”奉为国家祭祀以来,其影响延至元明,主要原因在于“韩君丈人”与济拔幽冥、度人生死有关。这表明:一旦民间信仰在国家意志下形成以后,即使这一力量消失了,民间信仰依然会存留。

从秦时的“韩终”,到汉代“祀韩馆”,韩终从人成为神,其后赵高、刘根、黄景华等人的传说均与韩终有关,是韩终的进一步神化。宋代“韩君丈人”、“可韩司丈人”和“韩真人”信仰则是韩终信仰的鼎盛期,在这一时段中,韩终始终为道教之神。宋元以后,“可韩司丈人”信仰流行,见于明代四大奇书之《西游记》与《金瓶梅》。考韩终之职掌,则从最初的玄冥“水官”演变到“监长生之籍”,再到主幽冥生死之神,亦即度人之神,这也是宋元以来“韩君丈人”信仰流行的基础。

然而对“韩君丈人”在民间的流行状况,却未见文人记载,这是不是意味着“韩君丈人”信仰仅流行于社会上层呢?从唐五代敦煌卷子中的“保人可韩”来看,写题记者既有“索清儿”等下层民众,也有“皇太子”这样的社会上层,因此,“韩君丈人”在民间———至少在棣州应该是有流传基础的,否则刘栋也不会声言遇神仙“韩君丈人”。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道教神仙韩真人考述》一文整理、删节发布,作者钱光胜,选自《中国道教》期刊,2010年第6期。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阿胶

(《本经》上品)

释名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别录》曰∶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东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胶有清浊。熬时须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胶有三种∶清而薄者画家用;清而浓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颂曰∶今郓州亦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只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陈藏器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此阿胶所以胜诸胶也。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曰∶凡用,先以猪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时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气味甘,平,无毒。《别录》曰∶微温。张元素曰∶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时珍)。

发明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时珍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附方旧五,新十四。瘫缓偏风∶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熟。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肺风喘促∶涎潮眼窜。用透明阿胶切炒,以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虚秘∶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温服。胞转淋∶阿胶三两,水二升,煮七合,温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黄连阿胶丸∶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为末,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和剂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经验》∶ 治大人、小儿吐血。用阿胶(肺损呕血并开胃∶用阿胶(炒)三钱,木香一钱,糯米一合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服一盏,入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分,温服。急以帛系两乳。(《圣惠》)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钱。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秘韫》)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圣惠》)妊娠血痢∶阿胶二两,酒一升半,煮一升,顿服。(《杨氏产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汁,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梅师方》)妊娠胎动∶《删繁》∶用阿胶(炙研)二两,香豉一升,葱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胶化服。《产宝》胶艾汤∶用阿胶(炒)二两,熟艾叶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温两服。产后虚∶阿胶(炒)、枳壳(炒)各一两,滑石二钱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未通,再服。(《和剂局方》)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皇帝在古代被称为天子。皇帝最大的愿望就是与天同寿,希望能像传说中的玉皇大帝一样长生不老,于是出现了皇帝专用的仙丹。仙丹真的能让人长生不老吗?到底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早已被历史证实,是无稽之谈。然而,后者仍然是一个谜,没有一个研究者能真正理解它。虽然一些化学史专家在他们的研究论文中说已经破译了“长生不老药”的成分,但没有任何物理或考古发现来证明这一点。记载了一件事:“今齐人徐氏上书,说海中有三座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神仙居住。请斋戒,求少男少女。于是派数千少男少女到许城,求仙。”这件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徐石,又名徐福,是当时著名的炼丹家。嬴政派他带着几千童男童女下海寻仙。目的是找到“长生不老药”,也就是能让你长生不老的仙丹。但是,徐没有完成任务,嬴政也没有长生不老。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帝崩于沙丘台”。沙丘平台,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当时嬴政正在旅行,意外身亡。历史学家一直怀疑他是被赵高谋杀的。然而,许城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却引出了一个极具历史悬念的故事,那就是随许城而去的数千童男童女不敢回国,然后穿越到日本岛,成为了日本人的祖先。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展示了。当时,徐市找了很多年也没找到长生不老药。他害怕回来。他告诉嬴政,蓬莱有鱼怪,他们上不了岸。明明这是许的谎言,嬴政却信以为真,派了箭术高超的人在海上射箭。史书上是这么说的,“方士徐氏等人下海求神药,年纪大了,嫌贵,又怕受罚。说‘蓬莱药有,但常遭大鲅鱼之苦,故不能来’是个诡计。请用弩射它。“许城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但中国古代的炼丹现象层出不穷,历代帝王也有服用‘长生不老药’的记载。比较有名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信方士曰:“断饵药为寿。”这里的“皇帝”指的是晋爱帝司马丕。:“吃了金丹就上火,身边的太监也常常被定罪。如果有一个人死了,所有人都有危险。”这里的“顶”是唐宪宗春丽。:“在早期,刘觅和其他人都受到惩罚,但炼金术士恢复了一点。因为左右进步,他把的药当成了他的金石学”这里的“商”就是的。:“中了方士仙丹之饵,性增狂躁,情志不频”,“秋冬以来,自感不适,道士以为须改骨”。这里的“商”是指李炎。他服用的丹药是道士炼制的。:“当我中了方士的圈套时,我感到不耐烦,口干舌燥,但外人并不觉察,我深感怀疑。我一闻,低头不语。这里的“头”是唐玄宗陈丽。:“八月,丁丑,太仆杨庆,最谏者,服丹药与杖死。“臣杨醉谏明世宗朱厚希不可服丹药,被打死。:“就是这一天,红红寺官李恪烧成了红丸。李恪烧仙丹的对象是明光宗朱常洛皇帝们对仙丹如此着迷,那么这些仙丹是什么?汉人写的桓宽的书《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三》说:“神仙吃黄金,喝珍珠,然后与天地同保长生。“可以看出,仙丹中含有金银和珠宝。年的记载证明仙丹是玉做的。其中,能炼制成仙丹的上品物质有:玉泉、朱砂、水银、孔晴、增青、柏青、云母、浦西

在今天看来,这些物质不过是一些普通的药用物品,有些甚至是剧毒,但古代的方士却将其作为秘方,提炼出来供皇帝服用。沙子是古代灵药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现代科学证明它是一种含有汞等元素的矿物。但古人视其为珍宝。《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说:“丹砂味甘,微寒。治疗所有五脏疾病。养神安神,益气明目,驱邪杀邪。侍奉神明久不老。”古代“仙丹”的另一个重要成分是“汞”,即化学物质汞,这种物质毒性很大。当年嬴政建陵时,在陵中注入水银,以防被盗。根据中国传统医学观点,“水银主要治疗疥疮、疥疮、秃顶,杀死皮肤内的昆虫和虱子”,也用作堕胎药。古代炼金术士发现,水银可以“杀死金、银、铜、锡和毒药,将其熔回炼丹术,长期为神仙服务。”有——玉泉,也叫玉杂,是上市的神仙玉。味道甜而平。主治所有五脏疾病。筋壮骨,安神增肌,补气,久忍寒热,不饿不仙。玉泉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古人用它作为尸体的防腐剂,一般在临死前吞服。“死前服五斤,死后三年颜色不变。”空,主治紫绀耳聋。明目,益九窍,疏血养神。长期服务让身体保持轻盈,让你不老。曾庆味酸微寒。主治:目痛、止泪、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积。长时间光体永不老。白,甜,平。精通明目,益九窍,耳聋,心下邪。让人呕吐,杀死三只毒虫。侍奉神明久了,知性的人永远不会老。石胆,治目力眼痛,金疮抽搐,女阴糜烂疼痛,石淋寒热,中腹下血,诸邪毒气,使人生儿育女。上钩不能变老,长期上钩可以延年益寿。雌黄主要用于治疗疮、秃疮、抗病毒虫、痒、病菌及各种毒物。经过长时间的提炼,可以智慧,可以增龄,可以不老有了以上的原料和辅料,就可以炼成仙丹了。这种仙药可以做成固体药丸,也可以熬成液体。即固体酏剂和液体酏剂,它们的药理是一样的,这与现代药物存在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是一致的。“长生不老药”是怎么炼成的?根据古籍记载的“烧的时间越长,变化越好”的说法,所谓的“仙丹”可以通过高温燃烧,或者将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变性,产生新的物质来获得。仙丹分为九类,其中上品为“丹华”。炼丹的过程是这样的。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述。“你先做黄轩,用雄黄水、钙矾石水、荣盐、盐卤盐、石头、牡蛎、埃洛石、滑石、胡芬各数十斤,以为三十六日火完,你就七日。以丸为丸,放于猛火上,片刻化为金。另外二百四十铢加上水银和一百斤火,也变成黄金。在黄金上成功的东西在医学上也是成功的。没有金子,没有药,没有火,没有日子。”从上面的文字来看,这不是制药,而是冶炼金银。难怪有专业人士说,中国古代最早的冶炼技术起源于炼丹医学。据说吃了这种仙药后,即使少量试吃也能活到两三百岁。“炼一个人的身体,这样一个人才能长生不老。这种遮遮掩掩是要靠外在的东西来自我强大的,就像脂肪一直着火,灭不掉一样。铜绿漆你的脚,在水里也不会烂。这是利用铜的力量来串它的肉。”

秦皇岛有个著名景点:“秦皇求仙入海处,”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自己长生不老,青春永驻,派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出海求仙,寻找不老仙药的故事。

据说,徐福就是从这里乘船出海东渡的。当年遗存下来,赑屃背上的石碑记载了此一盛事。这石碑两千年多年来,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尽管有些残破,个别字迹模糊,还是能清楚地向后人说明,徐福是从这里扬帆远航的。北戴河金山嘴和边墙子两处发现的“秦始皇行宫遗址”很能佐证其可靠性。秦皇岛徐福研究学会专家也认可这一史实。那么,他们到底是否找到了仙药?仙药生长在什么地方?

日本方面有研究说,不死药名叫“千岁”,就出产在地处濑户内海的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正在进行人工种植。

  在中国和日本流传着一个同样的故事,那就是徐福为秦始皇求不死药而东渡的传奇。我在日本期间,兴趣使然,对此做了一点儿考察,包括到和歌山“徐福登陆处”现场考证和收集日本有关的论文。

  徐福,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头脑聪明、胆大心细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大约还是个早期化学家。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奇。于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来到秦王的宫廷,声称《山海经》上面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就在东方海中,他愿意为秦王去那里取来不死之药。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长生之药,他告诉始皇,东方的确有神药,但是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拦路,他要强弓劲弩射退大鱼。秦始皇全盘答应条件,助他再次东渡。结果,徐福一去不复返,在东方“平原广泽之地”自立为王,再也不回来复命了。根据考证,徐福并非传说人物,1982年,更考证他的故乡正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

  看到这里,不禁令人生疑,秦始皇何许人也?荆轲那样的职业刺客都死在他的手里,怎么会上徐福的大当?除非……除非他能让秦始皇相信东方真的有仙山,仙山上真的有不死药。

  传说中的仙岛,倒并不全是虚妄,仙没有,岛是有的。按照日本的记载,徐福所说的就是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三岛。日本的文字史料中,对徐福的记载含糊不清。这也不能责怪日本人,因为徐福登陆的时代,日本还在蒙昧之中,还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呢!但是按照部分日本史学界人士的观点,徐福,就是日本古代著名君主———神武天皇,他登陆日本的地点,便在日本的关西平原。“神武东征”横扫日本的传说就是基于徐福登陆日本,南征北战的事迹。

  日本人的思维比较独特,因此他们在考证徐福问题的时候,想法也一样富有个性。他们根据考古发现,分析古代墓葬遗骨证明,徐福东渡时期,日本关西近畿地区的居民平均身高骤然升高了5厘米,由此推断,这很可能是徐福和他的部属登陆后造成的局部人种改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日本科学家发现日本人的基因里,有1%来自中国云南地区,而日语训读发音(土语发音)也和云南纳西族的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徐福东渡,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根据中国方面的史籍记载,徐福要求的三千童男童女,秦始皇也没法一下子凑齐,这个时候,秦军刚巧征服了西南夷,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这些被征服的部族提供所需要的童男童女。西南夷,就是现代云南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如果这些西南夷的后代借徐福东渡融入日本人种,带给日本人1%的云南基因便有据可循了。

  在日本,据我所知,流传有徐福传说的地方至少有20处,北到富士山所在的静冈,南到九州的熊野、鹿儿岛以及关西地区,它们都涉及两个主题:蓬莱和不死药。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世界,是不存在不死药的,别说两千两百年前了,但是,徐福的不死药,我倒相信它有一点儿影子,甚至,当徐福第一次东渡的时候,或许自己也相信它的存在呢。

  秦始皇从来不是一个愚蠢的人,若徐福全靠造谣生事,怎能骗得了这位精明过人的千古一帝?那可是囚母弑父,统一六国的一代枭雄啊。就算是求药心切,徐福第一次的失败,难道不会引起他的怀疑?而徐福也很奇怪,如果他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他怎么知道一直往东航行就可以到达日本?而且依靠几千人加强弓劲弩的高技术兵器就可以征服这个国家?他显然对日本有一定的熟悉。

 假如日本真的一直是传说中的仙药产地,而且徐福善于花言巧语鼓吹一番,骗取秦始皇信任,再得到所需要的人员和装备,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否则,在生土上种花,要想让秦始皇拿出血本来,只怕更大的可能是忽悠掉自己的脑袋。

  问题在于,日本古代,真的有“不死药”存在吗?幸运的是,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日本“徐福会”理事重村定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认为,这种神奇的不死药,不但存在,而且就出产在他的故乡祝岛,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天它依然留下了孑遗。

  祝岛,地处濑户内海,在九州、本州、四国三岛环绕之间,人烟稀少。自古以来就流传,在它的深谷腹地有一种神奇的植物果实,俗名“窠窠”,日本古书中名为“千岁”,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据说食用可保千年不死,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三年三个月。

  19世纪末,日本植物学家牧野富太郎曾经慕名前往,经过艰苦工作,采到了“千岁”的标本,并欣喜若狂地给友人写信:“这是我最弥足珍贵的发现,它的价值无法形容。”在祝岛民间,还有用这种植物的枝条制作手杖的习惯,称为蓬莱杖。

  如果“千岁”的传说曾经在当年传入中土,徐福家住东海之滨,听到它应该不是很奇怪的事情。这样的传说,加以附会,通过其他途径传入秦始皇耳朵里并非不可能,那么此时徐福就会极有说服力了。甚至,祝岛的人至今相信徐福曾经光顾过他们的岛屿,因为在海湾的岩石上,留有一副石刻的棋盘,当地人讲就是徐福所留。

  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提出一个假说,那就是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的不死药,很可能就是出产在祝岛的神奇之果———“千岁”。

  但“千岁”究竟是什么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电话簿,和祝岛方面取得了联系。结论非常令人鼓舞,祝岛的一位公务员先生竟然给我寄来了照片,并证实千岁不但存在,而且正在进行人工种植。我把照片寄给了北京农科院我的一位老同学,希望他能够给我一个鉴定性的结论,这真的是能够令人长生不死的灵药?

  一个星期以后,我的朋友回信,告诉我,这种“千岁”的确是一种稀有的植物,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 Pianch。藤状灌木。以根和果实入药。具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活血消肿之功效。果肉绿色,果皮软而带毛,今天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的品种,果实大小也增大了几倍,常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做———野生猕猴桃。

  天,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找的,就是它?!

  鉴于秦始皇的老家,陕西秦岭一带就是野生猕猴桃的产地之一,这东西只怕皇上经常用它来开胃,难怪……难怪徐福找到了“长生不死药”,也不敢归国了。

“三仙山”与胶东伸仙传说,是胶东的本土宗教,胶东道教的起源,虽有多种版本的解说,但起源于商周时代的神话传说,及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却是道学界的共识。山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域环境,自古以来就神话传说盛行,山东半岛在先秦时期发展起来的方仙道,借助于秦皇、汉武的力量,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它的极盛。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日、月似从大海中跃出,特别是那神秘莫测,时常出现的海市蜃楼,明灭变幻,虚无缥缈,更是激发了半岛先民那无限的遐思和丰富的想象,幻想海上有仙山,仙山有神仙,神仙长生不老,随之产生了有着区域特色,富有想象力的半岛神仙文化。这种神仙文化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就扩散到半岛地区之外了,《史记封禅书》记:“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说的是自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来,就使人到渤海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座神山。虽说渤海不单指山东半岛沿海,但从后来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祠神求药的活动范围看,几乎全部集中在山东半岛一带。所以这里提到的渤海,也主要应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这说明山东半岛神话传说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大影响了。天地和日月星辰是当时山东半岛民间崇拜的最高偶像,由此而产生了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等神仙。

《史记·封禅书》记:齐地有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说的是八神名目自古就有,也有的说是齐太公以来制造出来的。但至少说明了在齐国初期,八神就已经是人们崇拜和祭祀的神灵了。

齐地八神中,天主在临菑,与齐国的都城在淄博临淄有关。地主,在泰山梁父,梁父即梁甫,泰山东南方的一小山,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昊之墟在此。兵主,在东平,祠蚩尤,因其是东夷族神勇的首领,被族人奉为战神。齐国都城,少昊之墟,兵主蚩尤,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或存在过的人们崇拜的偶像。与山东内陆地区的天、地、兵三主不同的是,半岛沿海地区的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是当时人们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奉为了神灵。这样的神灵更神秘,也更具吸引力。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产生的区域,和山东内陆地区天、地、兵三主所在的区域一样,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日主,祠成山(今荣成市成山头)。不仅因成山头在中国大陆临海的最东端,是大陆最早迎接海上日出的地方,是祠日主之地的最佳选择。成山所在的区域也是山东半岛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这里就设置了不夜县,“不夜,有成山日祠”。西汉时期的不夜县据传曾是古夜国所在地。《齐地记》载:“古有日夜出,见于境,故莱子立城,以不夜为名”。尽管这样的记载带有神秘色彩,但至少可以说明成山在莱夷时期也非荒漠之地,能够创造出祠日文化,成为祠日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月主,祠莱山(今龙口市境内)。莱山乃秦、汉时期中国八大名山之一,能得此重名,显然靠的是古莱国的文化,莱国曾经是东方有影响的大国,曾统治过山东半岛绝大部分区域,在莱山之北是西周时期莱国都城——归城所在地,《汉书地理志》记,“黄(黄县,今龙口)有莱山松林莱君祠”。月主祠之莱山,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阴主,祠三山(今莱州三山岛)。三山岛附近的过西村,据考是夏代方国所在地。《史记》唐司马贞《索隐》:“过,寒浞之子浇所封国也,猗姓国。晋地道记曰‘东莱掖城有过乡,北有过城,是古之过国者也’”。这是能查到的有记载的胶东最早的封国了。

阳主,祠之罘(今烟台芝罘区境内)。之罘在先秦时期是著名的港口转附。“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而且这里还出土了胶东地区最早的新石器古人类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白石村遗址,这都说明了之罘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四时主,掌管四时,即古代的天象、历法,祠琅邪(今胶南市琅岈)。琅邪,《汉书地理志》记载:“越王勾践尝治此,起馆台,有四时祠。”。《吴越春秋》也记,越王勾践曾“徙都琅邪(琊),立观台以望东海”,也说明了琅邪在先秦时期就是十分发达的古代都会了。

毗邻大海的神秘,历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日主、月主、阴主、阳主、四时主产生的文化背景。这样的文化背景派生出了仙山、仙人、仙药的传说,先秦时期的许多王公贵族,包括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多次山东半岛来祠神求药,一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特别是对日、月、阴、阳和四时五位神主的崇拜和敬畏,再是为了达到自己长生不老的私欲需要,正是这二者的统一,使先秦时期丰富和发展起来山东半岛的神仙文化,其影响力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她的极盛时期,为中国道教的产生做好了思想上和队队伍上的准备。

山东半岛神仙传说的巨大影响,使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也踏上了东方祠神寻仙之路。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说的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东巡祠八神,祈求福佑。但从《史记》的记载看,对天主的祭祀,“其祀绝,莫知起时”。秦始皇及后来的汉武帝到原齐国地祭祀八神,多是直奔半岛沿海地区,祭祀的是半岛沿海地区的五位神主。

秦始皇的这次巡游,“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向秦始皇谈及海上有仙山、仙人的方士“不可胜数”,由此可见,半岛神话传说影响之大,方士数量之多。秦始皇东巡山东半岛,“并勃(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秦始皇这次东巡,途经黄县(月主所在地),攀成山(日主所在地),登之罘山(阳主所在地),再登琅邪山(四时主所在地),都是神主之地。秦始皇还在琅邪停留了三个月,迁来百姓三万户到琅邪台下居住,免除了他们十二年的赋税徭役,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东方神主和半岛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公元前219年的这次东巡,徐福等人上书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仙,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之罘,刻石”,表白自己“广施文惠,明以义利”,“群臣嘉德,祗诵圣烈”的功德。秦始皇这次东巡,《史记》里虽然没记行礼祠神之事,但秦始皇费时费力来到山东半岛,“登之罘,刻石”,祠神求仙也必定是其东巡的主要目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来到山东半岛,还是为了寻仙求药,祈求神灵的福佑。《史记始皇本纪》记:“方士徐市(福)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徐福再次游说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望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驽射之”。秦始皇“乃令入海者贲捕巨鱼具,而自以连驽侯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同是《史记》里,但说法不一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却是这样记的:徐福说:“臣见海中大神,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我们今天无法论证徐福到底说得什么,但不论说得哪一条,都展现了山东半岛神仙传说那特有的魅力。《史记·封禅书》里记,始皇“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说秦始皇希望能得到海中三神山中的长生不老药,没能如愿,回来的路上在沙丘宫病死。

史书有记载可查的,汉武帝有九次来到山东半岛,或在海上,或在陆上,行礼祠神,寻仙求药。汉武帝深信山东半岛乃神仙之地,汉武帝的重要谋臣、以滑稽讽谏见长的东方朔也曾说:“神州,东海(当时黄海称东海)中,地方五百里有不死草生琼田中,草似菰苗。人已死者,以草复之,皆活。”早在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就曾“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寻找安期生等仙人。汉武帝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也效仿秦始皇亲自东巡山东半岛,祭海求神。

《史记汉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47岁的汉武帝开始“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汉武帝这次东巡,“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于是汉武帝增派船只,“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汉武帝还“宿留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以千数”,给方士驿车,并秘密派出了数以千计的使者去寻找仙人。司马迁用了“以万数”,“数千人”,“以千数”来形容当时神仙鬼怪的传说在半岛沿海一带的盛行及方士数量之多。夏季,汉武帝再次东临海边眺望,“冀遇蓬莱焉”,希望能见到蓬莱仙山和仙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汉武帝“至东莱(东莱郡,辖山东半岛东部地区),宿留之数日”,“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又派出数以千计的方士去寻找神仙奇物,采集灵芝仙药。还到三山岛(阴主所在地)附近“祷万里沙,”以求神灵福佑。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汉武帝“北至琅邪,并海上”,来到琅邪,以求神灵福佑。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10月,汉武帝“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土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冀遇之”。汉武帝考察入海寻仙和方士求神的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的话应验。但汉武帝又派出了更多的人去寻找,希望能遇到神仙。太初元年12月,汉武帝再次“临渤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冀至殊庭焉”。遥望而拜祭蓬莱仙山,希望能到达仙人居住的异境仙庭。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终羁縻弗绝,冀遇其真。”汉武帝虽然对方士们的荒唐话越来越厌倦了,然而却始终笼络着他们,不肯与他们绝断往来,总希望有一天能遇到神仙。

《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汉武帝“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琅玡、成山、芝罘,是祠四时主、日主、阳主之地,汉武帝来此三地,一是礼拜三神主,祈求神灵福佑,二是继续寻求见到仙山、仙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四月,汉武帝“幸不其(不其县,崂山在其辖区),祠神人于交门宫”。说汉武帝在不其县交门宫祈求神灵。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春,正月,汉武帝以68岁的高龄,再次“行幸东莱,临大海。”对这次求仙,《资治通鉴》还做了这样的记述:“欲浮海求神山。群臣谏,上弗听;而大风晦冥,海水沸涌。上留十馀日,不得御楼船,乃还。”说汉武帝想亲自入海寻找仙山,群臣劝阻,汉武帝不听。然而风大浪涌,无法控制楼船,汉武帝在海边呆了十多天,只好返回长安三月,汉武帝对屡屡寻仙人仙药而不得的方士“皆罢斥遣之”。

山东半岛沿海地区远离秦、汉时期的都城,当时的车辆、道路条件,往返一次至少得一、二个月,而且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但山东半岛神仙文化却对秦皇、汉武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秦始皇痴迷了终生,最后还死在了祠神求药而不得的归途中;汉武帝比起秦始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后半生九临山东半岛。这些由皇帝亲自带领,大规模的祠神求仙活动,扩大了山东半岛神仙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壮大了半岛地区,乃至全国的寻仙求药的方士队伍,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道士的出现做好了队伍上的准备。

山东半岛神秘而充满幻想的神话传说,秦皇、汉武等东巡祭海求仙的故事,“数以千记”、“以万数”、“不可胜数”的庞大方士队伍,使山东半岛处于浓厚的宗教神秘氛围之中。这种氛围,显然是孕育道教文化产生最适宜的土壤。

以山东半岛为主要地区而盛行的探险求仙的方士之术,形成了后来的神仙家,即方仙道。早在汉武帝时期,半岛地区的方仙道家们就有了自己传道的活动场所了。《汉书武帝纪》记:汉武帝太始四年“夏四月幸不其,视神人于交门宫,若有乡坐拜者,作《交门之歌》。”《汉书地理志》记载:“不其,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后汉书逸民列传》也记载了逢萌到崂山修道:“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今潍坊昌邑)人也”,因王莽杀其子,“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及光武即位,乃之琅邪劳山,养志修道,人皆化其德”。唐李贤注:劳山“在今莱州即墨县东南,有大劳、小劳山。”也就是今天的崂山。崂山《太清宫志·开山始基篇》也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崂山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公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名曰太清宫。”虽然《太清宫志》的有些记载还有待考证,但《汉书》、《后汉书》的记载就足以说明,崂山在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出现之前,做为其前身的方仙道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有组织,有场所的活动了。被北魏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誉为“海上仙山之祖”的昆嵛山也是道教圣地,清《山东通志》记载:“麻姑,王方平之妹,汉恒帝时,修道于牟平之姑余山,今姑余山一名昆嵛,仙迹俱存。”说“仙迹俱存”,主要指昆嵛山现在仍保留有唐、宋时期的“麻姑梳妆阁碑”。麻姑修道于昆嵛山也可能是传说,但晋葛洪《神仙传·麻姑传》记,汉孝恒帝时,麻姑“见东海”,“到蓬莱”,这至少可以说明麻姑在“太平道”创立之前的汉恒帝时期,曾修道于山东半岛沿海一带。

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一书指出:“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练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当然,这种“衍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过程,但方仙道是道教的思想源头,方士衍化为道士,已是中国道教界的共识。南怀瑾先生在其所著《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一书中也指出:“道家的神仙方士之术,到汉武帝之世而昌盛,开启后来东汉、魏、晋道家神仙方术思想的基础。再变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道教产生后,继承发展了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使之成为最核心的教义,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神仙传说与方术是道教丹鼎派的直接来源。所以说山东半岛神仙文化的影响并未因汉武帝对方士“皆罢斥遣之”而终止,她的影响只是改换了一下形式,融入道教文化,为东汉时期中国道教文化的兴起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以更高的文化形态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介绍几个外国的:西方的苏美尔特有吉尔迦美什历经艰险获得不死之药的故事,不过故事的结尾是仙药被蛇吃了,所以蛇能蜕皮重生

还有就是印度的众神翻腾乳海,搅出不死之水的故事众神因此而获得永生

在埃及,不死的是一本属于透特的魔法书,一个王子得到之后获得了不死,但震怒的神剥夺了他的这一权利,杀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最后王子自杀了

北欧的伊敦女神拥有青春苹果,也是一种长生不老药,众神衰老之后只要吃一颗苹果,就可以恢复青春

相传吕洞宾在庐山修道用哪位中草药救治九江当地瘟疫?

吕洞宾在庐山修道用了灵芝救治九江的瘟疫。据相传当时吕洞宾在庐山仙人洞修行,路过发生瘟疫的九江地区,在庐山采摘灵芝煮水给百姓喝,治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