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第1张

阿胶是山东人发明的。但是关于阿胶的发明者有许多的传闻,光是东阿流行的版本就有十几种,所以我们无法真正的确认最开始的源头是谁发明的。阿胶在我国流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来都作为宫廷药膳的珍贵药材,最开始的阿胶其实是用牛皮熬制的,但是后来有人用驴皮熬制,发现效果更好,所以后来将牛皮改成了驴皮为原材料而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们都知道阿胶是用来给女人补血的,但是在经期却不能吃阿胶。通常在熬制阿胶的时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在阿胶熬制之前需要用黄酒浸泡几个小时,之后熬制出有大泡儿。然后加进去核桃、红枣、芝麻在一起熬制,便做出成品,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它的工序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它的用料比较昂贵,且工序时间长,工艺复杂,所以它现在的售价也会偏贵。但是它确实是非常滋补的,因为阿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美容养颜,补血滋阴的功效现在很多女性都会每天坚持吃阿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阿胶最好,但不能多吃,而且在来月经和怀孕期间都不宜吃阿胶。

并且老人在吃阿胶的时候需要注意消化系统上的问题,因为阿胶属于大部类,而且是比较难消化的食物,所以老人如果需要吃阿胶的话,必须要吃一些健胃消食的东西。并且每天吃阿胶的量需要严格控制,不然必定会物极必反。也有许多人将阿胶作为补血的食材,但是轻微的补血可以使用阿胶来改善,但是如果是贫血比较严重的话,还是比较建议去医院遵医嘱来吃药,单纯的吃阿胶是不能够改善贫血状况的。

《黄帝内经》(作者不详)、《难经》(扁鹊)、《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作者资料:

1、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2、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中医四大经典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药是在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称呼,是与西医相对而言的。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相传,豆腐的发明者为淮南王刘安。刘安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历史人物,身份为刘邦的孙子之一。刘安于汉文帝在位期间受封成为淮南王,平时喜好读书鼓琴。这位身居高位的淮南王之所以会发明出“接地气”的豆腐也是误打误撞。据传,淮南王的母亲十分喜欢吃黄豆,但是有一回她却因生病而难以咽下整颗黄豆。身为人子的刘安见状便命下人将黄豆磨成粉末,待黄豆磨成粉之后他又觉得直接吃黄豆粉会太干,于是他便又命人将黄豆粉熬煮成豆乳。

待豆乳煮好之后,刘安又担心味道会太淡,所以又往里添加了一些盐卤。这之后刘安并未让人马上盛出豆乳,而是继续煮了一会儿。结果继续煮过一阵之后锅中却开始逐渐出现块状物体,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豆腐花。第一次见到豆腐花的刘安自是不知道该物是何物,于是便让人试吃了一下。待确认这是可食用之物后,刘安将它们盛出并拿给母亲食用。

初次食用豆腐花的刘安母亲对此很是喜欢,而她的病在这之后也开始日渐好转。经由这件事情,豆腐的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刘安也因此被视为豆腐的发明者。历史古籍对于刘安发明豆腐一事也曾有过记载,譬如说《本草纲目》中便曾十分明确地提及“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而《本草纲目》这一古籍除了对豆腐发明者有过记载之外,它对豆腐的做法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豆腐自发明出来之后便一直流传至今,现如今的豆腐可以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食材之一。而身为豆腐发明者的刘安,后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生出异心。但是未等刘安将谋反一事真正付诸于行动便东窗事发,最后他又未等武帝审判的旨意到达便事先提前了自刎。

 《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着作。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所有药物成就,全书近二百万字,共五十二卷。一共记载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卷一卷二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药,从卷五到卷五十二,将所收集的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划归十六部,六十类分述,书中附方一万一千余个,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余幅。每种药物之下依次分为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项,可谓条理清晰,内容完备。

  李时珍对医学的痴迷和忠诚度已经超越了许多人,后世为了纪念李时珍,将他的雕像立在医院门口,《本草纲目》对医学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已成为医药史上璀璨的明珠,指引着从医人员。

具有“滋补三宝”之称的阿胶,究竟是谁发明的?

阿胶是山东人发明的。但是关于阿胶的发明者有许多的传闻,光是东阿流行的版本就有十几种,所以我们无法真正的确认最开始的源头是谁发明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