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茅山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学习茅山术,第1张

茅山术在**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中仍很常见。而影片中林正英行咒施符、劾鬼驱邪的情节,则是属于另外一种“茅山师”的法术。

现在的“茅山术”,大多指的是民茅。也就是闾山三山出来,传入民间的东西。现在基本已经成为法教的一支了。说来在下看过他们广西那边老法师秘密流传的茅山术法本。和现在的法教几乎没区别。也都是法与术相互融合,有驱邪治病的,也有专门表演给人看让人信服的。但是说起来我看到的那一支法脉传承中水法很少,比起现在法教动辄一二十水法,这个可谓是一枝奇葩。

我上面上传了三本关于茅山术的书籍封面,此几册书籍是学习茅山术非常不错的古籍,不过一般不容易找到,但在图中右下角处可得到这三册及其它的茅山术和茅符咒类古籍几百余册,十分珍贵,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看

茅山术,有分上清茅山和南传茅山,上清茅山在抗日年间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损失惨重,传承丢失了不少,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大多数是南传茅山,其实和上清茅山没有半毛钱关系,南传茅山发源于江西,李老君的草法变形而来,慢慢和茆山,梅山法融合,在近代,在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刻意引导下,出现了什么茅山九龙法,茅山瑶池法等等,其实是属于法教了,在我们这里叫做坛法,只做驱邪这种法术,不做祈福超度求子文昌和合的法事,而且,这种南传茅山的法是有很大副作用,光是请阴师和扶乩就够一般人受的,运气身体都会有很大影响,而且下限低,关键是,他们的法,有一部分是害人的,正所谓害人终害己,利用法术做了不好的事情,一样会有报应,

然而古传的茅山,指的应该是上清茅山。当年三山符箓,就有上清一家。所谓上清派,其实并非一个单独的门派,而是一群以上清经为基础的道士们所集中的区域,而后逐渐演化,资源共用,就行成了上清派。据记载当年上清出大洞箓,紫虚阳光箓等法箓,而且一度对道教界影响相当之大。现在存世的黄庭内炼体系,就是以黄庭经为主,以上清经为骨的一套东西。而当时的丹道存神也几乎都能看到上清派的影子。形神俱炼,积阳炼阴,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有神灵守护,及至存想诸阶灵符,亦各有所归,说来和都功箓也是不谋而合的。

上清派到了现在,存世的典籍不少,但是关窍均已不知所踪。只能从传世的典籍中略窥当年上清的繁荣。上清北极天心正法,这无疑是天心派的,上清天蓬伏魔大法,上清天蓬存魔大法,这种这无疑是北帝法系的天蓬法。但是现在去行这些法,却没有描述的法效,除了功力不够之外,关窍的缺失也是关键。至此不得不一声嗟叹。大法没落,反而是香火小法存留至今而且十分鼎盛。也不知魏元君于天何想。

在道法盛行的年代,大概很久以前吧,那时还没有茅山和正一道,符咒的颜色是统一的,只是符令因为信仰有所不同,颜色从增幅的效应,从小到大,分别是:黄,蓝,粉,绿,红,紫,黑。7种,分别用7种不同的主材料制作成,而据说,对使用者还有道行的限制, 杏黄纸,没有道行限制,普通老百姓皆可使用和发挥效应,而其后六种对使用者都有使用限制,越往后限制越高,就是俗称的道行。道行不够的,就算画上符令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这7种符咒种,以血红符和黑符最为特殊,原因在于,它们本身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拿血红符来说,它的主要材料是血,而血在道家中,可是有很高的地位的,它们种类繁多,也有等级之分,像黑狗血,雄鸡血,鹰血,蛇血,这些其实是一个等级的,只是效用不同,针对方面不同,而像处子血,一阳血,舌尖血,就比前者高出很多了,也较为难收集,而以不同等级的血液来制作成的血红符,功效当然也有大小之分,所以也就让血红符成为了7符里特殊符之一,而黑符,也使因为材料特殊,而造就了它极大地升值空间。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别说制作黑符的方法,就是其余6种的方法也大多失传,或残缺,唯独杏黄符,因为当时极为普遍,老百姓家里也到处都有,所以才能流传至今,但也大多是假。为这一文化和信仰的没落而感到十分悲哀啊。据LZ所描述的样子,这个派别应该相对比较古老,先不说他那五种符的真假(当然必定不真,因为能使用粉符的高人我想在现今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更不用说血红符了),但是从上述的颜色排列来看你,他们想必是借鉴了古人以颜色对符咒等级的划分而来。这样就可以说,至少他们了解些许内情,历史太短。 LZ,应该对现在的符咒有所了解吧,至少1000年前都是以五行来划分符咒的效用,但是并无什么限制的, 现在的颜色划分分别为:白,绿,黑,红,黄,当然无材料的不同和增幅效益的不用,那么也无道行的限制,只在于,你画符咒时,时候成功 和颜色的不同罢了,此颜色非彼颜色。而关于这方面的东西我也在探索,和搜寻,以上内容,是我在一本手札中无意发现,而可惜的是那本手札只有9页,残缺不全啊,无从找到更多信息

学习茅山术

茅山术在**里,林正英头戴黑色的瓦梁巾,镶着帽正,身穿黄海青或对襟袍,正是在民间被俗称为“喃呒佬”的典型装束,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庙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