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本 期 导 读
脾胃不和百病生。来看《伤寒论》如何治疗脾胃的问题(内附医案)
很多朋友在后台反应,想了解脾胃调理的知识。的确,现在几乎全民脾虚,十人九个肠胃不舒服,消化不好,吸收差,脸色也暗沉不好看。
我们又处在一个讲究吃饭的 社会 ,问候别人常说,你吃了吗?这实实在在是一句对脾胃 健康 的关怀和提醒。
再加上我们现在哪一个人不天天在思虑沉重的工作压力、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艰巨的养家糊口的任务。心思过重,想多了,心里就不平衡了,所谓忧思伤脾,长期在这种忧思和焦虑的情绪中,脾胃就受伤了。
现在有哪几个人敢说自己脾胃健壮的?
你的肠胃哪不舒服?
胃口佳, 食 欲忒好,吃嘛嘛香,特别能吃,但 吃了又不吸收不长肉
经常容易饿,但吃了又觉得 胃胀
虽然 感觉饿,但不想吃 ,只能勉强自己吃下
胃口一般,能吃,但是吃完容易 胃胀胃痛
肠胃特别敏感 ,一换个地方或者换季、一紧张,不管吃什么就闹肚子
明明胃 怕吃冷的,但总想吃凉的 ,喜欢吃凉的,但吃了又不舒服
总觉得 胃胀、腹胀,打嗝 ,自觉肚子里有很多气
反酸,烧心,胃里有 烧灼感
胃痛胃胀,怕吃凉的, 一吃冷的胃痛 明显,还拉肚子
情绪紧张或者一 生气就胃痛 、胃胀
大便不好 ,经常腹泻或经常便秘,或者腹泻便秘交替发作,或者时干时稀
明显不吸收, 吃什么拉什么 ,大便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长年 便秘 ,不吃水果就大便燥结,一直在用通便药
不想喝水 ,一喝水就恶心想吐,或者一整天都不觉得口渴,喝水很少
晚饭 吃多就睡不好 ,或者不能吃晚饭,吃了半夜就胃痛上医院
有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 等病史
你中招了几个?
上述罗列的这些症状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这块,实际上,中医里提到的「脾胃」,《伤寒论》讲的「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不单单说的是饮食这块,实际上是涵盖了多个系统的机能,包括了心肺、消化、精神心理、生殖等等方面。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专门来讲这种以肠胃不适、消化二便出现问题为突出表现的「脾胃不调」的情况。
脾胃为啥老有这些问题
1食欲问题
脾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食欲问题。你的胃口还好吗?
消谷善饥 ,是指易饥饿而食欲旺盛,这多数是 有里热 的表现,里热消食,食欲亢进,如《伤寒论》提到的「 合热则消谷喜饥 」,就是遇上有热的话,这个人就会非常容易饥饿,吃得很多。一般可伴有口渴饮水多,口臭,口腔溃疡,便秘等症。
不欲食 ,是指没胃口,不怎么想吃东西,但还是能勉强吃下一些。
大家熟悉的《伤寒论》96条讲「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食欲不佳,不想吃东西,这是有轻度的胃虚在。
「饥而不欲食」一症,传统中医多认为是胃阴不足引起的,多用益胃汤或者山药、麦冬等以图滋养阴液胃津之功。那么是不是都可以这么处理呢?
《伤寒论》326条讲「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蚘 。下之利不止。 」这里出现了消渴,饥不欲食,感觉饿,但不想吃东西,为什么呢?
「饥不欲食」这是中焦问题,有里热(心中疼热)和水饮(吐利)夹杂影响到消化的情况,出现胃虚,这个时候如果强行饮食,勉强吃进去,就要呕吐。如果用攻下的方法,那就会下利、腹泻不止。
还提到了一个比较特别的症状「消渴」,很多人一看到它就想到糖尿病,中医里的消渴证包括一部分的糖尿病类型,但不能完全划等号。「消渴」实际上是在说这个人口渴,喝水多,但同时伴随着消耗性的小便多。出现了喝多尿多、尿频的问题,这是病入下焦了(二便、男科妇科生殖问题等都归在下焦)
厥阴病寒热错杂,有胃虚,饥不欲食,病情不止在中焦,已经病入下焦,是比较严重和复杂的情况了,需要具体辨证分析。而不是单纯归结为胃中津液的不足。
不能食 ,吃不下去,这个情况要分寒、热、虚、实。
比如228条「 心中懊 憹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烦,胃烧,有烧心感,有的人形容感觉胃里火辣辣的,火燎燎烧得难受。同时感觉饥饿想吃东西,有食欲,但是吃不下去。
这种情况很明显是有里热,所以心烦懊恼,头汗出,胃烧心。又有胃中空虚,有虚的表现。不能食,吃不下去,因为有里热和水饮夹杂。舌苔一般是黄厚腻的。
这种湿热水饮夹杂兼虚的情况,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不但能治疗胃中烧灼感、反酸烧心,饥不能食,现代医学常说的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还能治疗心烦不能眠,心中懊 憹 、胸闷、咳喘等症,只要符合病机即可。
栀子豉汤的这种「不能食」是 火证为主,偏热兼虚 的,还有里寒的情况。
如「 不能食,名中寒 」是 胃中虚冷,里寒 引起的纳饮差。饮食消化是需要能量去支持的,胃中虚冷的人,腐熟消化吸收代谢的能力差,就出现吃不下,不想吃,也不想喝水。
如果辨证考虑确实是太阴里寒的问题,「 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要用温里的方法,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真武汤等温里剂。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脾胃虚寒,可以吃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这一类的中成药吗?
理中汤(或者丸剂)在《伤寒论》主要有三种用途。
一是霍乱吐利,古人说的「霍乱」不是今天的传染病,而是指又呕吐又拉肚子,上吐下泻的症状,叫做霍乱。
二是下利不欲食,就是拉肚子,胃口不好,不想吃东西,里寒影响到消化的问题了。
三是大病 瘥后 喜唾久不了,唾液增多,频吐之,唾液清稀,胸上有寒,可见胸痹心痛,这个是上焦有寒,还可伴有食欲不佳、吃得少、腹痛、腹胀、便稀、尿频等或然症。
这些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用了人参。理中汤(丸)加上附子,变成附子理中丸,是里位寒湿邪气更重,用附子配干姜增强温里的力度。
但理中汤(丸)、附子理中汤(丸)是以太阴里寒水饮为主,偏实的证, 温里剂不是补药,是祛邪攻邪法,针对里实寒邪为主的病症 。
如果你 已经很虚弱,不适合攻邪 了,伴有呕吐、拉肚子、胃口不好、腹痛腹胀、尿频等症,虚弱为主伴有里寒,这个时候用理中丸这类的温里剂就不适合了,反而可能 要考虑少阴的补虚法 。
忆忘老师就经手过一例反复腹泻的医案 。老年患者是数十年的肠易激惹综合征腹泻型,西药吃了几十年效果一直很差。长期伴随汗多、怕冷、眠差、口干、腹痛、乏力等症。辨证分析后用了胶艾汤(偏于补益,温补津血为主),患者 各种症状都好转了,最后腹泻也止住了,后面一直没有再腹泻了 。
此外,一些危重症,明明是不能食,却突然能食,要考虑是不是「 除中 」,除中是胃气将竭的表现,类似于回光返照。如果除中,胃气没有恢复,那就非常危险,无胃气则死。
所以说,别虚实相当重要,尤其在脾胃病这里,是选择祛邪还是补虚,病机不同理法也有差异,而不是千人一方的盲从。
食则欲呕 ,有食欲,但进食后想吐,或 食入即吐 。
比如《金匮要略》提到「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这个呕逆不能食,吃了就吐,并不是前面说的胃虚的问题了,而是有实邪在,里热火结影响到进食,偏实热结的情况,用大黄和甘草两味药搭配苦甘祛邪。甘草在这里不是补中益气的作用,而是为了祛邪。
还有如五苓散证的「 水入则吐 」水逆;小半夏汤证「 诸呕吐。谷不得下 」支饮上逆兼胃虚;妊娠恶阻的「 妊娠呕吐不止 」;还有现代医学的食道癌、肠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全身性感染、颅内高压等问题均可以出现食则欲呕,食入即吐一症。
呕吐一症没有特异性,也没有特效的适合所有人的止呕要药。如被誉为「呕家圣药」的生姜,适合表不解气上冲或里位寒饮造成的呕逆,大热在里引起的呕吐,伴有明显烧心、口臭、便秘的里燥热结的,就不能用生姜来止呕了,反而会助热加重不适。
2饮食喜好
一般 健康 人饮食上冷热均可,无特殊宜忌。
如果 喜冷,恶热,爱吃冷食,吃冷食无不适 ,很明显是有里热。
喜暖喜温,爱吃热食,怕凉,吃冷的不舒服 ,这是有 里 寒。
但也有的人很奇怪, 喜凉,心里想吃冷的,凉的东西,但怕凉,吃了凉的胃不舒服 。这是为什么?
喜凉,想吃冷的这是有热,但怕凉,吃了不舒服这是有寒。这种人是寒热夹杂的,用干姜附子去温里会助热,用大黄黄连去清热会碍寒。需要仔细辨证分析后合理配伍。
之前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喜凉但喝了不舒服,要胃疼腹泻。胃口一般,有时腹胀,有时感觉能吃。打嗝,反酸。胃怕凉,但想吃冷的。大便难,干稀不调。后来就用了乌梅类方,效果挺好的。
乌梅酸温、酸泄,可以降逆治疗上气打嗝呕逆,也可以治疗下利拉肚子,还有补益的作用。能照顾里热里燥又有里寒水饮,兼胃虚的问题。
乌梅味酸,那有打嗝反酸是不是要避开酸味药?其实也不一定。很多人见到反酸就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所谓的制酸药,比如瓦楞子、海 螵 蛸 、 白芨 等。但其实反酸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只要辨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
3胃痛、胃胀、腹胀
胃痛、胃胀、腹胀的原因有很多,在《伤寒论》里有痞证、结胸、藏结、胸痹等说法,都是要分寒热虚实的。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 心下痞 」是有里热;理中汤的「 吐下腹满食不消 」是有里寒;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 心下痞硬而满 」是寒热互结;五苓散的「 心下痞。小便不利 」是有水结。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 发汗后腹胀满者 」偏于气证,伴轻微的水饮
这里也介绍忆忘老师治疗过的几个医案。
第一则医案是 吃了不洁食物后引起胃痛胃堵1周,伴拉肚子 。吃吗丁啉后胃堵稍减轻,但仍不舒服。这个人也是吃凉的不舒服,胃怕冷,但喜欢吃凉菜。大便拉稀,便后胃痛胃堵减轻,便后舒适。忆忘老师用了 四逆散 ,病人吃完药就好了,不适症状都消失了。
第二则也是胃痛胃胀医案。患者 胃痛,略胀,反酸,吃冷明显 。喝水一般,胃口好,大便2~3天1次,时干时稀。伴有怕冷甚、手潮凉等症。忆忘老师给病人用了 枳实 薤 白桂枝汤 ,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个医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疑难医案。患者 腹胀、二便难、手足肿胀感 。症状大概持续了十年之久,天热犯病,天冷就好。服用过酵素梅子和利尿药有一定效果。
诉:每天下午2~3点肚子发沉发胀,想大便小便但是解不出来,同时全身自我感觉发胀,且体重出现增加现象。吃完饭有撑胀感同时想吃东西且能吃。感觉轻度胃堵,胃胀,无胃疼打嗝反酸。胃怕凉,喜热食。小便不好解,尿少尿黄浑浊,不吃利尿剂就夜起一次,吃利尿剂就夜起三四次且次日浑身轻松。大便不好解,不吃药的话两天一次困难,先干后粘腻,不带血。
腹部查体:腹部按压中度压痛,肚子撑胀感。
那老师用了 桂甘石膏防己汤 ,患者断断续续吃了10付,症状就消除了,基本恢复了正常。
这三个医案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胀胃堵问题,以饮食、二便的消化和排泄异常为主要表现,但因着病机不同,所以最后选择的方药也不同。
如果按照一般的时方思维,遇到胃胀一症,多考虑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通常以调理气机、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多用理气消积和胃的药,如莱 菔子 、厚朴、陈皮、山楂、佛手、香橼等药。但如果不去综合分析这个人的四诊资料,抓住寒热表里虚实,就 很容易方向走偏甚至走错,往往只能图一时之效,甚至完全无效 。
胃疼、胃胀、肚子胀气不消化、恶心、嗳气肠胃问题频发总不好, 辨证是否正确是关键 。
4大便问题
最后来说一下大便的问题。正常的大便是一天一次,香蕉状成形,不干不稀,排便习惯规律。便后不带血。
而现在大家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便秘,腹泻,大便时干时稀等。还有黑便、便血(要先排除消化道出血疾病)。大便问题一般和现代医学上的胃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癌等等关系比较密切。
便秘 一般是考虑 里结 的问题。同样要分寒热虚实。有阳明里热造成的大便硬、大便难,腹部查体多有压痛拒按,脘腹胀满的表现。也有肠道津液濡养不足引起的大便燥结。或者因为小便频数,津液流失而致大便干。还有水结造成的大便硬,这个时候通常没有明显腹部压痛拒按。
腹泻 则要先排除饮食不洁,大家比较容易想到的是不是有太阴里寒水饮的问题,津液缺乏推动能量,津液停留不流通变成水饮,水饮往下跑,表现出尿频、便稀。以寒为主的下利多考虑温里剂四逆辈。
但其实 太阴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均可以出现腹泻 下利 。同样要分寒热虚实。
少阴病的下利是「自利而渴」,区别于太阴「自利不渴」,提示少阴津虚的问题。而以里热实结为主的多考虑大黄甘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些方向。少阳湿热下利则要考虑黄芩汤这一类。同样厥阴病的下利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泻心汤类、栀子豉汤类、乌梅丸、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等等。
大便时干时稀 的这种情况,多考虑有 水饮 的问题。水饮不一定就是寒的,同样要分寒热虚实。阳明、少阳可以出现偏热的水饮。太阴里寒可以出现水饮。少阴津虚也可以出现津液虚少而致的水饮。厥阴病也可以出现水饮的问题。
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药,而不是一见便秘就用大黄芒硝芦荟之物,或者就开麻子仁丸、调胃承气汤。一见腹泻就止泻,就用赤石脂、秦皮等,关键还是要辨清楚。
最后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调养脾胃的食物。既是食物,也能入药。《伤寒论》是有很多食疗方的。
1生姜
《千金翼方》这样描述生姜「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是个表里兼顾,以表为主的药。能去里位寒饮。如果你不小心吃生冷的吃坏肚子,呕吐清水的,可以用点生姜。孕妇恶心不舒服,妊娠反应厉害的,有胃虚里寒的也可以用。
里热燥结明显的就不能用了。
2大枣
《千金翼方》:「大枣味甘辛热滑无毒。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可和百药,补中益气,强志,除烦闷。疗心下悬惊,治肠澼。生枣味辛多食令人热渴,气胀。苦寒热羸瘦者,弥不可多食伤人。」
大枣性温补中益气,但偏性不小,不可乱吃,有里热燥结,或者胃虚易胃胀气逆胀满的就不吃。
张仲景说过,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没有生病,不要乱吃药,包括补药。
很多人有事没事,要吃点补药,以为是好事,但是不知道药有偏性,会影响人体气机,反而容易生病。所以呢,日常调养脾胃的关键在于照顾好饮食。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不吃 压气 饭,减少不必要的物欲。
现代 社会 ,不少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亚 健康 问题,比如疲乏、倦怠、失眠、牙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便秘、皮肤暗沉长斑、颈椎病等等。
在这些问题中,脾胃问题最常见。《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只有脾胃功能健全,摄入的食物才能正常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津、精等精微物质,若脾胃虚则百病丛生。
脾胃不好,身体就会表现出种种不适,如吃得少,消化不良,容易疲劳,肌肉无力,身体懒动,面色萎黄,便秘或便溏等。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主肌肉,而在人体五脏六腑中,脾与胃相表里,被称之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维持生命活动的众多物质,都必须依靠脾胃供给。
所以,脾胃好不好,从外表上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脾胃好不好,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1)看口唇: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则通常是嘴唇发白,没有血色,常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开。
另外,大多数脾胃消化功能弱的人还会有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有些人还会表现为睡觉时会流口水,这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2)看鼻子:
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若脾胃虚弱,大多数人会出现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的症状。此外,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这也是脾胃不好的表现之一。
(3)看眼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把气血输送到身体各部位,如果脾胃不好,则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而肝开窍于目,所以会表现为眼睛容易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等。
(4)看耳朵:
脾胃虚则容易肾气不足,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面色萎扉,易长斑,全身无力,皮肤易过敏、手脚冰凉等症状,很可能也是脾胃不好引起的。
脾胃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积于中,使脾胃之阳不振;其次是郁怒忧思,肝气失调,横逆犯胃乘脾所致。简单来说,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1)饮食不节易导致脾胃病!
比如经常吃生冷、肥腻、干硬和粘性大的东西,暴饮暴食,或者饥饱无常容易伤及脾胃,特别是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伤害最大。
另外,过食甘甜的东西也会损伤脾胃。在食物中,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其中甘味入脾可以补脾,但也要注意,甘甜食物吃多了容易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机不畅,出现腹胀、便秘的情况。
所以脾胃 养生 ,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和饥饱无常,少食生冷、肥甘之物。
(2)脾胃“怕冷”!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虽然这是经验之谈,但注意保暖的确十分重要,特别是在秋冬和冬春交替时,气候变化无常,有虚寒胃痛、脾虚泄泻的人尤其需要避免受凉。
(3)情志不畅易伤脾胃!
肝主情志,情志不畅,首先伤肝,而如果肝气不舒,克的就是脾土,《金匮要略》也有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情志的调节,避免郁怒忧思等不良情绪。
(1)平时可以熬点粥吃。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粥对于脾胃的调理是有一定的益处的。另外,糯米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寒冬时熬点糯米粥也是养脾胃的好方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糯米黏滞,不易消化,吃多了很可能会引起胸腹胀满,所以不宜多吃,尤其是老人和小孩。
(2)日常多运动!
常居家中,少运动,加上吃得太多,过多的食物壅滞脾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适当的 体育 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肠胃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日常可以做一些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 体育 运动。
(3) 养生 食疗小方法:
①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②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气之功效,注意:糯米粥不可多食!
③沙参麦冬白扁豆粥: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白扁豆共煮成粥,有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脾胃阴虚者。
④红枣小米粥: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
(4)按摩腹部:
按揉以肚脐为中心,先将双手搓热,用手掌根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画圈按摩,逐渐扩大按摩范围至整个腹部,而后再逐渐缩小范围,回归至肚脐。每分钟30圈,按摩10至15分钟。
注意,应在饭后一小时之后进行,按摩前应先排空大小便。顺时针按摩为泻,食积、腹部胀满的人顺时针按摩,可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逆时针按摩为补,脾胃虚弱的人逆时针按摩,可起到强健脾胃的作用。
以上脾胃 养生 方法,你收藏了吗?俗话说“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 养生 命”,不妨行动起来吧,好好养护自己的脾胃。
天气一天天炎热起来,天气炎热加上空气湿,这一段时间,我门诊看 脾胃病,四肢倦怠无力 的患者多起来了。
长夏脾运多不良,升清功能差,许多人,尤其是平时缺少体力的人会出现四肢无力,举手抬足无力,周身慵懒无力的现象,此时如何处理呢?
脾土虚衰,宜补脾健运,适量运动为宜。
开方则可选用传统名方六君子汤加减运用 。六君子汤是一中药汤剂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中草药煎熬而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出自《医学正传》。方子如下:
西洋参 炒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姜半夏 陈皮 山楂 焦神曲 炒二芽 水煎服。
如果食后欲睡,适量佐入升麻、柴胡、黄芪等。此方名楂曲六君子汤。
如果大热过汗伤阴,则应养阴健脾益气,可加用沙参、麦门冬、乌梅等。
如果伤冷食积可以服理中丸加炮附子。或枳实导滞及保和丸。
煅炼运动则以健脾助运为主,避免剧烈运动,以养心肺脾肝之气 。如拉伸脾经功法、八段锦等。
古人云:“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中医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是我们后天赖以生存的根本,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产生的根源。
脾胃学派
李杲,字明之。晚年自号东桓老人,也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作巨作“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诸方面,形成了个人独成一家的系统理论。因为在五行之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补土派”。
其医论以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及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正气衰弱,从而引发多种病变。对于发热的疾病,应分辨“外感”或“内伤”,对邪正的辨证施治应有明确的区别。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扶正以驱邪。于内伤脾胃的理论和治法均有贡献。所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流传较广。
《脾胃论》
《脾胃论》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中卷就气《脾胃论》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尊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重阐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总体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辩证论治理论体系。
据饮食多少和肌肉强弱的情况,《脾胃论》将脾胃病分成三类(证),即脾胃俱虚(食少瘦弱),脾虚痰湿(食少肥胖),胃火亢盛(消谷善饥)。李东垣总结提出脾胃病的三种原因(金元时期):饮食不节(过多)、劳役过度(过劳)、精神刺激(过虑)。
《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所曰: “脾胃不足……其治…… 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并根据脾胃内伤则 “胃气下溜” , 以及 “阳精所降其人夭” 之发病机制, 针对脾胃内伤病, 提出了 “补气升阳” 的论治大法。
《脾胃论》 作为李东垣代表作之一, 对脾胃生理、 内伤发病和辨证治疗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重点表现在: 脾胃对元气之滋养 和气机升降之枢纽的功能; 脾胃内伤为诸病发生的根本; 以及补气升阳为内伤百病治疗的大法等方面, 集中反映了李东垣脾胃内伤的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认为,脾胃是「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具有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化生精微,以濡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效。 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强弱,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功能差,受纳、运输水谷失职,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身体羸弱,进而影响到健康和寿命。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对脾胃的保养,有人说「 ”养生先养肾”,有人说「 ”心好身体才健康”。 其实,在各脏腑中,脾最容易受伤,其他脏腑出现问题都会直接伤害脾脏。比如当人们的心态不正常,第一个受到影响的是肝,但肝会把问题「 ”转嫁”给脾,当脾承受不了的时候,要么吃不下饭,要么狂吃不已,反过来对脾造成更大伤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那么,脾胃具体有哪些功能呢? 脾胃主要具有消化、吸收食物并将营养输送至各脏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继续和气血的充实及运转,均依赖于脾胃的正常运行。 所以脾胃被形象地称为「 ”后天之本”。若想其他脏腑健康无事,必须先补养人的后天之本——脾胃。方可将食物营养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脏腑,身体元气才能得以补充。 如果脾失去健康的运转,则胃纳不振,如果胃不平和,那么脾就会运行失常,二者最终均可以导致腹胀、腹泻等脾胃纳运失调、营养吸收不良等症状,女性担忧的体虚肥胖、瘦弱、衰老等问题就会出现。 很多朋友认为气从肺来,血从心脏里来,这只是片面的了解,心脏负责管理血脉而非血的源头。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胃经主血,就是说胃才是气血生化的源头,是我们的后天之本。 人活着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都要依靠胃腐熟,然后经过脾来将全部精华上输给心肺等脏器。所以脾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 ”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脾需要了解四方的情况,知道各个脏腑对气血的需要来保障供应。脾胃又被称为「 ”仓廪之官”,说明脾是五脏六腑的后勤部长,胃是气血原料的制造者,脾胃合起来就是气血的来源。因此,要想气血充沛、长命百岁,我们必须先把脾胃调养好。 那么,如何改善脾胃的功能呢? 面对这些日积月累下来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处着手解决。 首先,就是尊重脾胃的生物钟。脾胃病之所以成为职业高发病,饮食不规律是罪魁祸首。脾胃有自己的作息时间,一日三餐之时,脾胃会自动分泌出胃酸及蛋白酶等,等待食物的到来。可是很多上班族由于工作繁忙,往往不能按时用餐,造成脾胃机能紊乱。所以,要想保持良好的脾胃功能,首先要尊重脾胃的生物钟,注意用餐的规律性。 其次,就是要多喝粥。粥是保养脾胃最好的载体,也是天下第一补品。《本草纲目》中说:「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因此,一些先天体质差的人应该每天早餐喝上一大碗粥,不仅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还有利于其他补品的吸收。例如赤小豆薏苡仁粥、黑豆薏苡仁粥、百合红枣莲子粥、山药红枣粥、核桃粥、黑芝麻粥、海参粥等,对强健脾胃都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还要常摩腹。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很多人每天除了工作,就只剩下睡觉的时间了。这些都使我们没有时间去健身房,也没有时间做户外运动。其实针对脾胃问题所需要做的运动并不需要太复杂,闲下来时多摩腹就可以了。中医认为,腹部有人体最重要的九条经络, 腹部时就等于把九条经全照顾到了,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健康良方。 所以,当你被胃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困扰时,不妨在腹部左右上下轻轻 ,不舒服的症状就会随之减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叶老积四十年经验,总结了治疗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
叶国芝治疗脾胃病十法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
心下(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嗳气则舒,不思饮食,或呕恶,或肠鸣泄泻。舌苔多黄白相杂。
分析:
心下痞闷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致寒热互结,清浊相混而成;嗳气则气机暂时通畅,故痞闷得舒;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则肠鸣泻泄。寒热互结而成痞是病之本;嗳气呕恶,肠鸣泄泻为病之标。故应标本同治,寒热并投,拟辛开苦降法,选方以《伤寒论》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该方用黄芩、黄连之苦以清热,清热即所以降胃;干姜、半夏之辛以开痞,开痞即所以升脾;参、草、枣以扶中,是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若痞闭甚,而兼有隐痛者,可减去甘草、大枣壅滞滋腻之品,加砂仁、广香等以醒脾理气止痛。
二、燥湿健脾法
适应证:
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腻不爽,恶油腻食物,嗳气或呕吐,或泻下,舌苔白腻而厚,脉濡。
分析:
由于湿浊困脾,脾阳不运,气机不利,故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怠惰乏力;恶油腻食物,是因其助湿生痰,故格拒难入;湿浊上泛,故口中粘腻不爽、舌苔白腻而厚;嗳气、或呕吐、或泻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湿健脾法,选方以《和剂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以和中。方名平胃,实则治脾,脾湿既除,诸恙自愈。根据上述症状,在临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逐秽;半夏、茯苓以渗湿降逆。若伴有胁肋隐痛,是“土壅木横”,可加柴、芍、香附以调肝;若口苦,苔微黄,是湿邪化热,可加芩、连以清热。
三、清热化痰法
适应证:
心下胸胁痞闷,按之痛,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
分析:
心下及胸胁痞闷,是由于痰热互结于胃上脘,连及胸胁所致。痰热阻滞,气机不畅,故按之疼痛;痰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治疗以清热化痰法,方选《伤寒论》中小陷胸汤。方中黄连苦寒以清热,半夏辛温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蒌实甘寒滑润以清热除痰。三药配伍,成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验之临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实以降浊,陈皮、竹茹以清热止呕、理气涤痰,则效果更优。
四、散寒理气法
适应证: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嗳气则舒,舌苔白滑,脉弦紧。
分析: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是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热则阳气通达,寒邪消散,故疼处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肝有郁滞,嗳气则气机条畅,故胁肋满闷暂缓。治以散寒理气法,方选《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陈皮、甘草)。方中良姜温中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加桂枝以通阳,重用芍药、配炙草以和营,伍二陈以和胃降逆。若饮食极度减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参、术扶中,以补甘草之不足。
按:
辛开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闷闭塞不适,舌苔多黄白相杂;其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纠结所致。燥湿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胀满,舌苔白厚而腻;其病机为湿浊困脾,导致脾不健运。清热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胁痞闭,按之痛,舌苔多黄滑;其病机为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气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胸胁满闷不适,舌苔白滑;其病机为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总之,由于临床主证与病机不同,所以在治疗大法上就有以上区别。
五、益气升阳法
适应证:
腹满,口淡乏味,胃纳极差,四肢倦怠,头昏重,肢节疼痛,或兼恶寒,脉弱,舌质淡。
分析: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导致浊阴不降,故中见腹满,上见头昏重;脾虚则湿邪内生,流注关节,阻滞气机,故肢节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于脾虚健运失职,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恶寒,是脾土虚弱不生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所致;脉弱,舌质淡,是因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疗应以益气升阳法,选用李东垣《脾胃论》中之升阳益胃汤。方用参、芪、术、草以益之;羌、独、柴、防以升之;二陈以降之;苓、泽以渗之;连、芍以清之。其制方选药,适合脾胃阴阳升降之义。临床上若无肢节疼痛或热象者,可去羌活、独活、黄连。
六、健脾理气法
适应证: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一日数次,食纳较差,腹微胀痛,便后痛减,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舌淡脉弱。
分析: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食纳较差,腹胀(以下午或晚上尤为明显),是脾气衰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由于久病泻下,水谷之精微下渗,不能营养机体,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治疗应以健脾理气法,方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之七味白术散。方中参、术、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气;再加葛根升阳、升津,以复脾之运化功能。证之临床,用以治疗脾虚所致的慢性腹泻,效果较好。若滑泻甚,可加乌梅、诃子以涩肠止泻;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连丸以止痢。
按:
益气升阳法,是以腹满、胃纳极差、头昏重为主症。健脾理气法,是以腹微胀痛,食纳较差,大便泻下为主症。两者比较,虽同属脾虚为病,但其病变机理却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虚清阳不升,故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后者系脾虚清气下陷,故以健脾理气升津为法。
七、甘温益气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舌苔白薄或薄黄。
分析:
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欲不振。脾气既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失充,卫外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元气亏损,虚火浮越,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益气法,方选李东垣《脾胃论》中之补中益气汤。其制方之义,因脾胃衰虚,肺气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黄芪为君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为臣,以补脾胃之气;用当归养血,以防白术之燥;陈皮理气,以防术、草壅滞为佐;以升、柴升其清阳为使。诸药协和,调补脾胃。脾阳升,则阴火下降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胁肋隐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调肝。
八、甘寒养阴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结,脉细数。
分析:
胃属燥土,主受纳,赖阴液以濡养。由于呕吐、腹泻或热盛,耗伤胃液,致胃失所养,故见食欲不振;因胃阴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润口舌,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在上则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在下则大便干结。治疗以甘寒养阴法,方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之益胃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均属甘寒滋阴之品,配生地以凉心血、冰糖以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临床应用上,还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强该方养阴和胃之效;若伴有呕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呕。
按:
甘温益气与甘寒养阴两法,其主症都有食欲不振。两者之异,一为精神疲乏,少气懒言;一为口干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机为清阳不升,所以用甘温益气为治;后者病位在胃,病机为阴液不足,故用甘寒养阴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适应证:
胃脘部痛重胀轻,痛有定点,固定不移,轻摩则舒,重按即痛,常有嗳气,或舌边缘有瘀点,脉涩。
分析:
胀重于痛,病偏在气;痛重于胀,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点,重按即痛;郁气无形而易散,故轻摩则舒。此为血瘀气滞,治疗当以活血止痛法,方选《和剂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为妇女因瘀血而月经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而设。但在临床应用,加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配郁金、香附以理气,治疗血瘀而兼气滞之胃痛,效果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干姜、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黄而兼有热象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
十、温脾止血法
适应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热敷,大便下血,色质如胶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心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脏虚寒,统摄失司,故血从大便下渗(即《金匮》所说的远血),色黑如胶漆。由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和内养于心,故面色苍白、头昏心慌。腹痛绵绵,喜热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都是脾胃虚寒之象。治疗当以温脾止血法,选用《金匮要略》中之黄土汤。方用灶中黄土温脾止血,配术、附以恢复其健运升举之气;阿胶、生地、炙草养血滋阴,以弥补其既耗之血;配黄芩之苦寒,以制术、附之辛温,作为反佐。由于组方严密,配伍妥当,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该方为“有节制之师”。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为痛有定点,拒按,病机为血瘀气滞;温脾止血法,其主症为腹痛绵绵,喜热敷,大便下血如胶漆,病机为脾脏虚寒,统摄失司。虽均属血分病变,但由于虚实不同,所以治法各异。
以上叶老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至于外感引起的阳明病胃肠实热证,又当别论。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医者治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正如唐代医家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其道理就在于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叶天士对金代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极为推崇,不仅认为“内伤必取法乎东垣”,同时还认为一部《内经》无非说明以胃气为本的道理。故叶氏在临证上多从脾胃立论,培补中州是叶氏调理虚损病的一大法则。
他在治疗虚损病中,多用“甘草培中”、“培土生金”等法。对于脾胃两虚的泄泻,一般医家主张“补火生土”,而叶氏持“补肾不如补脾”之说,多用姜、枣、辛、甘和营之品,使中虚阳气稍苏,则下焦之元真亦因之渐苏。对于小儿惊疳、食积、风痫诸证,每因中虚气馁而致肝风内动者,主张安土熄风。诸如此类,在叶氏的杂证验案中,屡见不鲜。
叶氏闸发了“脾升胃降”,创立“养胃阴”之说,以补东垣之不足 。叶氏重视脾胃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认为脾和胃属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盖“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脾为五脏之一,主建运,化生精微,藏而不泻,以升为补,胃属六腑之一,主纳食,司传导,泻而不藏,以通为用。故 叶氏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建,胃宜降则和”。“脾在刚燥,胃在柔润” ,“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因此,脾和胃在生理、病理、治法上两者大较,不能统论,应该分治。故治脾可宗东垣甘温升发,治胃则宜甘凉通降。
脾胃分治是叶氏的真知灼见,叶氏治胃的通降法,并非一般辛开苦降,也不是苦寒下夺,乃是“甘平或甘凉柔润以养胃”以适用于“脾阳不亏,胃有燥火”的病证。 凡是素禀水亏火旺,或热病伤阴,或虚劳久嗽,或暑热伤阴以及消渴郁火之病,见到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大便不通诸证,皆可甘养胃阴,以使通降。处方多以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药如沙参、麦冬、石斛、扁豆、玉竹、甘草之类。叶氏明确提出“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其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现今叶氏及其门人关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思想,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界公认的中医学基本原理之一。
叶氏还探讨了脾胃与其它脏腑的关系。他说: “土旺四季之末,寒热温凉随时而用。故脾胃有心之脾胃、肺之脾胃、肝之脾胃、肾之脾胃,认识门路,寒热温凉以治之,未可但言火能生土而用热药。 ”如心属火,心之脾胃热,治之以寒;肾属水,肾之脾胃寒,治之以热;肝属木,肝之脾胃温,治之以凉,肺属金,肺之脾胃温,治之以清。叶氏从辨证的角度提出这些论点是比较全面并切合实际的,足以补东垣之所不足,给后世仅执“补火生土”一法,以治疗一切脾胃病的看法,开拓了眼界。
结语: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学术观点,弥补了李东垣详于治脾,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颇受后人的赞许,华岫云赞道:“此种议论,实超出千古。”
脾胃不好如何调理?医圣张仲景两千多年的健脾方法来帮你
本文2023-10-14 06:31: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