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式的版式发展
其形式基本为卷轴。史料记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干本……”刻印技术,始于隋。唐朝时宰相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要刻印。刻书风气,由此转入鼎盛。
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同时,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线装书以宋刻为最佳,也最古老。其书多出自名匠之手,肥细有度,宋版刊刻的书也是后世书籍的典范。北宋刊本的特点是:单边,白口,大字,行款,墨色浓厚,疏朗悦目。版心口刻字数,中刻书名,下刻刊工姓名。字体接近手写。早年用欧阳询的书法,后流行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纸质匀称,纸张光洁坚韧,黄白两色。 其字均为匠人雕刻,不古不今,字体奇异,与宋元均不相同。字小,墨色亦浅。明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继承元代,和元版极其近似。嘉靖年间,刻书风气骤变。北宋的白口本又在社会上东山再起。黑口本几乎绝迹。版式和北宋本相差无几。字体也采用欧体、颜体,但是刻功欠佳,给人以呆滞的感觉。纸张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腻,墨色鲜亮。这种变化,与当时文化上追求复古运动密不可分。另外,明后期,许多书籍用手写体刻版,还有用行、草书刻版的,可谓独树一帜。
明万历后,黑口本又渐多。字体发展为方正字体,笔画古板。明后期盛行朱、黑套印书籍。这类书多为白口,左右双栏,中无界行。正文字体是宋体,白纸,黑字,彩色评点,令读者赏心悦目。
书籍插图是晚明时期的一大特色。主要涉及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刻画精美,线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品位,并且发展出几大流派,争奇斗艳,各有特色。在我国的书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清鸦片战争前,仍在沿用明末的风格。清初的刻本,字体分为软、硬两体。硬体是明末的方笔体,软体为手写体。康熙后,又恢复了呆板平庸的“宋体字”。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古代书籍的版式风格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继承、再创新、又回归的轮回过程。一种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它所传达出的文化、精神、民族传统,是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安徽旅游景点大全介绍 安徽旅游景点推荐
1、安徽旅游景点有三河古镇、黄山风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芜湖方特旅游区等。
2、三河古镇,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
3、黄山,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唯一的山岳风光。现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4、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北依黄山,南接千岛湖,面积95平方公里,是一个聚集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潜口民宅、呈坎、唐模五大景区。2014年12月,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获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荣誉称号。
安徽四大古镇是什么,有哪些值得去?
安徽四大古镇:城父古镇、三河古镇、西递古镇、查济古镇。三河古镇和城父古镇比较值得一去。
1、三河古镇,位于肥西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具有2500多年历史,人文荟萃,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2、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交界处,古镇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
3、城父古镇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35公里,南依漳河,北偎涡水。城父曾居住过两个小国君。楚平王使太子建居城父,汉置城父县。东晋咸康4年(公元338年)改置浚仪县,隋大业2年(公元606年)恢复城父建制。
4、城父古镇拥有春秋名将伍子胥的庄_遗址,春秋时期供楚国太子玩花赏景所在—望花台遗址,还拥有有着神奇传说的四女孤堆、二女孤堆、汉代大型古墓葬庙台子遗址、汉张良张门楼墓群遗址,大汶口时期原始人居住地铁营遗址,长达8公里之余的古城墙遗址和宋太祖赵匡胤南巡休憩之地回龙寺等。
安徽十大古镇
安徽十大古镇如下:
1、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
皖南古村落景区以西递村、宏村为代表,是安徽南部民居中较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已有950多年的历史,现有祠堂3幢、牌楼1座,古民居224幢,村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有“活的古民居博物馆”之称。
2、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因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河流经而得名,素有“千年古镇、风云战场、名人故地、美食天堂”之美誉”,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旅游以水乡古镇为特色。
3、赤滩古镇
赤滩位于安徽省泾县城北75公里琴溪河与青弋江交汇处,是青弋江航道上一个古老的水上重镇,自明、清以来一直就是乡(镇)政府所在地,成为远近数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现隶属琴溪镇。
4、查济古镇景区
查济古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辖村,南连黄山区,北邻青阳县,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村落。景区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
5、呈坎古镇
呈坎,别名龙溪、八卦村。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辖镇。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江南第一村、中国古建筑之乡、安徽省旅游乡镇。位于黄山南麓,东与歙县毗邻,南与潜口镇接壤,西与西溪南镇、洽舍乡相连,北与富溪乡相依。
6、大通古镇
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是镶嵌在八百里皖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名镇,素有“小上海”之美誉。镇内主要有大士阁、天主教堂、祠堂湖等旅游景点。
7、南屏景区
南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西南,是一座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的古村落,因《菊豆》、《卧虎藏龙》等多部著名影片在此拍摄,被称为中国影视村。南屏村有近三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村中有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二百多米的一条中轴线上,至今保留这八个大小祠堂。
8、关麓古村
关麓村,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管辖,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
9、卢村
卢村,又名雉山村,安徽省黟县宏村镇辖村,距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镇区以北约1千米,卢村古民居群为清道光年间四品朝议大夫卢帮燮所建,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志诚堂、思齐堂、思成堂等宅院。
10、潜口古镇
徽州文化古镇——潜口,雄距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潜口,古称阮溪、潜川。“阮溪”指里水坑经紫霞山麓流往塘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灵官殿右侧,即今潜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县志》均有记载。
安徽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安徽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几个:
第一个是黄山。黄山是中国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在“中华十大名山”排名中居第四位,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天之骄子,国之瑰宝,世界奇观,大自然绝唱。黄山与长江、长城和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见黄山之胜状,叹为“生平奇览”。
第二个是光明顶。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海拔1860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顶上平坦而高旷,可观东海奇景、西海群峰,炼丹、天都、莲花、玉屏、鳌鱼诸峰尽收眼底,因为这里高旷开阔,日光照射久长,故名光明顶。由于地势平坦,所以是黄山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地点之一。
第三个是梓路寺。梓路寺原建于唐会昌3年,位于现黄山市黟县宏村奇墅湖临近,规模宏大,建筑奇伟,环境清爽深幽。当年曾经香火旺盛,信众如云。后因年久失修,陆续倒塌。2003年重建。重建的梓路寺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约3公里的梓岭山湾里。其背靠象鼻峰,桌面山脉似青龙,右面山脉似白虎,正前方有四层屏风和两座卧佛峰,脚下奇墅湖3000亩水面波光如镜,是一处绝佳的禅修圣地。
第四个是木梨_。木梨_村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这个村生态绝佳,地形独特,地处山脊,三面悬空,徽风浓郁,被誉为“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木梨_全村呈骆驼型,在对面的山上看最为清晰,对面的山当地人称为“前山”,前山当地人种植了许多茶叶树。
古籍版式的版式发展
本文2023-10-14 07:04: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