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壁画与我国古代壁画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啊?时间相差很远吗
元、明(1271--1368--1644)时期
---------------------------------------------------------------------------------------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
(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
(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
对应于中国历史则是元、明时期。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达芬奇惊才绝艳,是因为他是个全才,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有可以称为惊艳。那就是苏轼了,后世对他有个称谓,叫千古第一文人。自古文人很多,但苏轼为第一,主要是因为,这位仁兄在写诗填词、书法、绘画、文章等多个领域,都太牛了。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即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位。"人文主义"一词源自"人文学"(Studiahumanitatis),在文艺复兴时期指古典学术的研究和重视人生现实的新思潮,当时的新文化人士则自称为"人文学者"(humanista)。19世纪以后,欧洲学术界才开始用"人文主义"来称呼这种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基本倾向是提倡"人道"以反对"神道",提倡人权以反对君权,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及其一切残余,因此也称为人道主义。为区别起见,中国习惯把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思潮称为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则称人道主义。
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成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点在上帝,人是上帝创造的一部份;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焦点集中于自然,即科学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焦点是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
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尖锐攻击经院哲学的,是它们一心扑在逻辑范畴和形上学的问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脱离人的日常生活。不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想用另一种哲学思想来代替经院哲学,他们只想把经院哲学所忽略的作用复活起来。
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不是上帝,认为人活着并非为上并非为上帝而生存,而是为了世俗生活的享乐而存在。人并不是上帝的羔羊,而是生活的主人。因此,竭力主张反封建,反神权,反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人性解放,面向现实自然、追求科学等等;具有这种思想的人,称为人文主义者。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要求摆脱神学的统治,人文主义遂应运而生。人文主义发源于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在14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以彼特拉克、薄伽丘为首的第一批人文主义者。15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在意大利蓬勃发展,16世纪传遍德意志、法国、英国及西欧各地。人文主义主要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教条,肯定人生,颂扬人性,抨击教会统治的黑暗与愚昧。人文主义者认为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华,因而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化不遗余力,尊之为良师益友,并称新文化为古典之复兴。但是,人文主义并不根本反对宗教和教会,它所强调的人性在某些方面亦未越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局限。
人文主义讨论中最喜欢谈到的话题,就是积极活跃的生活、和沉思默想的生活孰优孰劣?沉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纪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个话题是命运的无常,和拒绝对之屈服的精神。这种要制服命运的决心,产生对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兴趣,因此肖像画、自画像、传记和自传数目越来越多,而且是用写实笔法,而不是象征或比喻风格。
我们无法回避奥古斯丁笔下充满罪恶的存在,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看法之间的冲突。大多数文艺复兴人没有对这冲突困扰,继续把信仰基督教视为理所当然。
至于少数感到困惑的,可以采取两条道路:新伯拉图主义和圣经人文主义,它们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中的宗教因素。
新伯拉图主义认为和谐匀称是宇宙的根本原则,人通过沉思默想这种最高的人类活动,可同这两个原则求得一致,这种信念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级层次中,人是创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创造的东西联系的环节,是属于物质的较低层次,但仍能够再提高自己与上帝求得相通。
从新伯拉图主义很容易走到神秘主义,所以文艺复兴对魔术、占星术也很着迷,并有兴趣于毕达哥拉斯式数字象征主义、神话及寓言,这都对欧洲的文学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圣经人文主义,就是把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应用到圣经的文本、以及教会元老著作的研究。对他们而言,文艺复兴尽管以人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圣经人文主义以北欧为主,也因此,北欧就成为宗教改革运动最主要的泉源之一,许多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开始都抱有改革教会的目的,他们认为精通古典研究,并把它用于圣经,是恢复基督教导的本来面目的钥匙。而且,路德对牧师的中间角色,以及他坚持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义的自然发展,正如他坚持把圣经译成各国当地语言一样。
日耳曼境内,路德对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它基督教人文主义者要追随他,至少得排除两大障碍:1路德在放弃教会传统与信念方面,越来越走极端,最后干脆与教会决裂。2路德和喀尔文复活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强调;这最后会与人文主义彻底不兼容。
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艺复兴,是在发现世界、发现人。回归自然、回归古人,是一切看的见的景物的模仿者。
他们描绘具体而普遍的东西,把普遍真理与具体经验结合。
1527罗马遭到洗城之劫后,那布勒斯与佛罗伦斯继之遭到围城之难,接着又是饥荒与鼠疫。意大利剩下最后的一个共和国是威尼斯,它能幸存是因为善于适应时势的变化。
当布勒哲尔画《死神的胜利》之时,早期人文主义对人的尊严和创造力的信心肯定,成了对实际状况的一种讽刺。这种讽刺会在十八九世纪对进步的信心,到二十世纪瓦解后,再度出现。在这种幻灭中若仍要坚持信念,就得安于悲剧。这就是出现莎士比亚悲剧的背后原因。莎士比亚不再相信勇气、美德能掌握命运,人所能做的,不过是以坚毅不拔的态度面对他的失败。
共和国公民精神的失败,也导引出马基维利的《君王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他们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图:像神,或米开朗机罗:像英雄。不过,尽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
宗教战争期间,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着手压制人的精神自由,也不再强调今生今世的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因此作为历史力量,它有明显的软弱性,而当某些人组织起来把它当作异端邪说或虚妄幻想加以压抑时,这种软弱性就更加明显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对人的经验和价值的中心地位,对人的尊严的坚持,力量是太大了,它们一旦被恢复和重新提出,就无法加以永远的压制,尽管在十六世纪末要认识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是未来站在它们这一边。
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代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并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杰作。人文主义在教育改革、发掘和整理古籍方面也起过重要作用,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和人文研究的基础。由于人文主义提倡重视现实和自由思考,因而又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伟大历史运动-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思想武器。
请问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壁画与我国古代壁画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啊?时间相差很远吗
本文2023-10-14 07:36:1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