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辟邪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辟邪的?,第1张

  第四:鸡头狗血

  鸡狗都是家养禽畜,但是在古人观念中,它们的来历非寻常动物可比。纬书《春秋运斗枢》称“玉衡星散为鸡”,《春秋考异集》则谓“狗,斗精之所生也”。如此秉赋,是与人们将它们身上的某些部份作为法宝

用有直接联系的。狗血作为辟恶破妖的法宝,《史记》中已有记载。秦始皇杀狗课四门以御凶灾便是一例。此后,杀狗涂血于门户上,一直是民间辟除不祥或抵御邪恶的基本方式之一。俗信又以为狗血鸡头是化解妖气的最简便办法,特别是雄鸡头,黑狗血更具功效。倘遇上“妖人”使用法术,如剪纸为马、撒豆成兵时,也可将

狗血泼去,破其妖术。民俗中鸡血与狗血共同使用以厌妖邪的现象也很普遍。

  第三:小豆

  古人称豆为寂,但是据《广雅》、《博雅》等书的进一步辨析,还有大豆称寂而小豆名答的区别,凡黑豆、黄豆、青豆等,都属大豆,如赤豆、绿豆、白豆、豌豆等,就属小豆。在中国民间传统风俗里被看作有神通有灵验的豆,都是小豆。此外,本土佛教信仰和习俗内,也有用黄豆作“舍缘豆”派用处的。

  小豆的神通首先在于辟瘟避疫。如《杂五行书》云;“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灵验。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颗,女吞十四枚,经无病,令疫病不相染。”显然,这种有时讲究、男女区分等条件的小豆施术,并不是药物上的观念。再如《岁广记》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还有接指认赤小豆就是厌鬼物的说法,《岁时杂记》云:“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厌之。”此前我们已知,服赤豆限于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眼之辟疫的灵验,原来它正是.“疫鬼”最害怕的东西。这个传说不但在中国很流行,而且在流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即使在今时今日,在那里的民俗中也广有”撒豆驱鬼“的行为,只是所驱的鬼各有不同而已。

  第二:桃木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在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解释里,这种观念的依据大致有三种类别。因为和主题无关,所以就不详叙了。本段主要讲述的是发挥桃木伐邪镇鬼功能的方式:

1) 桃板。亦称“桃版”、“桃符”、.“桃符板”等,系用桃木削成的厌胜物.成对使用。板上画上神荼兄弟(传说中的驱鬼之神)的像,使之压邪。当然,众所周之,后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春联”“对联”了。

2) 桃印。亦名“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钮,涂以红、蓝、黄。白、黑五色并写有辟邪咒语,钮间穿孔。逢端午节时,单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绝将桃印系在门上或帐屏间,起驱凶撵鬼的作用。

3) 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饰性厌胜物,瓜形,多棱,刻有铭文,内容多祈福壤灾乏辞。使用方式是夏历正月佩戴在身上。从《韩诗外传》记述可知,此俗在春秋时已经风行,后来的桃木制刚卯,是其遗制。

4) 桃人。亦名“桃梗”、“桃偶”,用桃树梗刻成的厌胜物。状如人形,大小随意。使用方式是夏历除夕或正旦时,立于门侧,以辟凶邪。从《庄子》、《战国策》等书的记述中可知,此俗在战国时已流行。有些地区的民间建宅习俗中,也派桃人的用处,方式是在门墙上或梁柱间开个小洞,放个小批人.过去,再封住,认为可辟凶鬼,保住宅院的安定。

5) 桃核。截取桃树上的枝杈,毋需加工,就是现成的镇鬼物。《庄子》上说,在家门口插上挑枝,儿童进门不害怕,鬼却因此生畏却步。此外,古人还用桃枝洗澡,以为可避邪气。

6) 桃弓。又名“桃弧”,用桃木制成弓形厌胜物,和棘制的箭形庆胜物配套使用。《左传�6�1昭公四年》记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灾”的仪式,“灾”之含义,似比鬼的概念还要宽泛些。

7) 桃□。用桃木棍和禾穗复合制成的法宝,状如答帚。《左传》、《礼记》和《周礼》等书上,均有用桃热拔除不祥的记载。桃前的使用场合,致有临丧吊唁和杀牲取血两大类。古人认为死人的事总是与鬼魂之类相关联的,凭吊死人前,须用镇物,方可确保活人不受侵害,而桃前便有这种镇鬼的威力。杀牲取血为盟誓用,然而也怕有不祥,桃前起到被除的作用。古时候,手执桃前做拔除工作的,多为巫视等官员,但后来挑前渐渐变成了道土的法器,也就是拂尘的前身了。

8) 桃木剑。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的用途了用桃木削制的“捉鬼”或“斩鬼”的法宝,和“桃印符”、苇索等配套使用,这已是“牛鼻道人”之类手中的物事了,但取义源于古人笃信桃木有镇鬼的神力。

9) 桃汤。《荆楚岁时记》里有正月初一饮桃场以避邪气的描写,究竟是用桃子抑或桃胶、桃木熬场,今已无考。此外,民间巫祝之禁劾方术中,还有用桃场洗澡以解鬼迷的办法。

  第一:铜镜

  在重多法宝中,铜镜的驱邪能力是最强的。

  古代中国人长期使用铜镜,铜镜不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艺品,也是一种兼有多样功能的法宝。铜镜的法力从何而来,古人的种种解释多与其制作者相联系。

  铜镜的神明妙用,首先在于它能“观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万物久炼成精者,都有本事假托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镜中真形”,它们一看见铜镜,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赶快溜走。基于这一原理,凡巫视道冠一流在从事捉鬼妖等活动时,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镜子当识破妖怪的法宝,其时镜子乍现,妖怪就逃之夭夭了。顺此思路,照妖镜又成了应用广泛的禁劾物,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后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块“护心镜”,一方面,镜材的铜质本身具有抵御剑矢之类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们又可以发挥镇吓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块小圆镜镶在大门顶端中间部位的民居建筑习俗,在中国许多地区盛行,甚至直到今天,这块具有镇邪驱怪意义的古老的禁刻物,还常常出现在现代风格的建筑物上,只不过镜子的材料已由熟铜变成了玻璃。

  又比如,在传统的婚礼风俗中,铜镜是使用场合和次数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着有铜镜的新衣上轿去婆家;在花轿进入婆家大门前,还要由专职人员用铜镜在轿厢内上下左右仔细地“搜寻”一遍;用作合晋的洞房里,一面大铜镜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铜镜也被使用在民间丧葬活动中,人们将其置于墓穴顶部,或棺床的四角,这些安排均出于辟邪的需要吧。

武则天陵墓

位于古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是中国历史上一对著名夫妻--大唐皇帝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的两个帝王合葬墓作为中国鼎盛时期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因此被称为“唐陵之冠”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夹着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其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郭沫若题写了“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

述圣记碑,俗称“七节碑”,是武后为高宗立的记功碑碑高6.3米,宽1.86米,顶上一级为庑殿式顶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面镌刻着各种兽纹的是基座碑身五节刻有8000余字,由武后撰文述记高宗的功绩,由唐中宗李显书写时至今日,经千余年风雨剥蚀,现在除一、二、四面尚能见到一些残存的部分,第三面已渺无一字

无字碑,即碑上无一字据说武后曾有遗言:“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作评”,故此碑未刻一字武后不为自己立传,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如今发现碑上刻有不少的文字,那是自宋金以后为后人所作

61尊王宾像,是高宗驾崩后,各国的王侯与使节,纷纷来唐都长安(今日之西安)吊唁,并亲往乾陵送葬,为纪念当时的盛况,武则天命人将参加葬仪的各地王宾和使节,仿真人服饰及大小雕刻成61尊像分站两旁,其神态逼真,每尊像都宽腰束带,躬礼侍立,遗憾的是头都被砸掉了,追其因果,传说纷坛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两个皇帝合葬在一起,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例,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然而至今,乾陵这座合葬墓还未被盗过西安是13朝古都,古代帝王墓甚多,许许多多富有历史价值的墓被盗贼所盗,甚至盗空,连名闻中外的秦始皇陵墓也逃不过劫难,唯武后与高宗的合葬墓未被盗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也是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和迄今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墓

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是唐太宗的第九子,为长孙皇后所生,得母舅长孙无忌的助力,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即帝位他虽是一个昏懦的君王,没有多少作为,但即位初期,由于当时的政权主要掌握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贞观老臣手中,还能维持着初唐兴盛的局面自从把武则天接入宫中后,唐朝的政权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祝原籍今山西省文水县人,生于四川广元县(唐初利州)其父武士约为木材商,后任利州都督武则天原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幼妾),太宗死后,削发为尼,出家感业寺公元654年,高宗李治从尼寺取武则天入宫,大加宠爱,拜为昭仪次年,高宗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参与朝政,黜逐褚遂良公元659年逼迫长孙无忌自杀此后,李治晚年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政事多出武则天高宗曾想禅位太子李弘(武则天长子),李弘却被武则天用毒酒害死,实际上自长孙无忌死后,武则天就掌握了政权高宗死后,她就突破太后临朝称制的禁例,先后废中宗、督宗,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通文史,多权谋,手段残酷她称帝后,首先任用“酷吏”,大批杀害唐朝宗室贵戚以及大臣到了群情过度紧张的时候,她又嫁祸于“酷吏”,以求形势缓和但她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也能听谏,多法有点唐太宗的风度她的政治作为在太宗时已初步显露出来:太宗有一匹壮马名叫狮子,非常暴烈,无人能驯服它有一天武则天对太宗说,给她三件器物就能治服之,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铁锤打它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唐太宗很称赞她的气概她就用这种办法驾驭群臣,进行了半个世纪的专制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政权她虽把李姓的唐朝变为武家的周朝,但最后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仍陷于困境,临终前的遗嘱,还是表示要回到李家来当先妣

唐高宗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当皇帝,弘道元年(公元683元)十二月死于洛阳贞观殿,在位三十四年,时年五十六岁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葬于乾隆武则天是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当皇帝,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死于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在位二十一年,时年八十二岁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由此推断,乾隆的营造,至少经过四、五十年的时间,才基本完成

乾陵坐落在海拔一千零四十九米的梁山之上,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梁山系石灰岩质,呈圆锥形山巅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南峰较低,东西对峙,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 ,习称“奶头山”据《长安图志》,“奶头山”旁原有画像祠堂,画有狄仁杰以下六十名臣画像“奶头山”是最南的一对土阙,即乾隆之天然门户依山为阙,气势雄伟,实为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

乾陵的规模宏大,据《长安图志》记载,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通过调查和勘探,找到了内城城墙、四门、献殿和城墙角遗迹陵园内城的南北城墙各长一千四百五十米,东城墙长一千五百八十二米,西城墙长一千四百三十八米,墙厚二点四米,陵园内城总面积为二百四十万平方米城墙四面有城门,四门的形制基本相同,每个门址宽约二点七米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青龙门,西为白虎门关于陵园地面上房屋建筑情况,《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 献、昭、乾、定、泰五陵各建屋三百七十八间”这些建筑现在仅存遗迹了

有关乾隆内部情况,尚待发掘《唐会要》记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乾陵“七节碑”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书籍、笔迹埋进墓内

乾陵地面设置,遗留到现在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十分精美,屹立在梁山之巅,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它是唐代石刻艺术家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丽之宝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陵前司马道两侧,从朱雀门外南面的第一对土阙向北依次排列为:

第一对石刻是象征陵墓的华表,呈八棱形,柱身、柱础、柱顶有卷草纹雕饰亭亭而立的华表,衬托出陵园的宏伟壮观

最高统治者自以为是贤君盛世,因此继而出现代表瑞兽祥禽的翼马和朱雀各一对翼马,有卷云纹双翼,作云雾中飞翔奔驰之状朱雀系采用高浮雕,造型优美,刻石坚固朱雀即驼鸟,据传当时阿富汗赠送驼鸟作为葬礼,以资纪念,加之驼鸟又有警卫的作用,故刻石于陵前

再进为石马五对石马上雕有鞍、镫等马饰原每对马旁都有牵马石人,现仅存三对了

石马后面为侍卫皇帝的直阁军石人像十对他们也叫石翁仲,头戴冠,身穿宽袖长袍,腰系带,两手握剑,双目注视前方,对于烘托陵前的“威严”气氛,起着主要作用

石人像之后有石碑两通东面是无字碑这块碑是按照武则天临死遗言而立的遗言说,已之功过由后人来评,故不刻文字碑高六点三米,宽二点一米,厚一点四九来宋、金以后,一些游人在上面题字,“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无字碑上共有十三段题字,但字多漫漶,惟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用女真文字刻的,旁有汉文翻译的“金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现已绝迹这些文字是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西边为述圣记碑碑共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高六点三米,宽一点八六米碑文为武则天撰,唐中宗李显书内容是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计八千余字,并于字画上“填以金屑”,以照耀陵园

在石碑之后司马道的右侧,有反映着唐朝国力强盛,边疆各族和中亚细亚各国与唐朝友好往来的石人像六十一尊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特使们,刻成这六十一尊石人像列于陵前他们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以示祈祷这些石人的头部绝大多数早已毁掉,现只有西列两尊有头,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细亚人有的石人背部还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

在内城东西南北门前,各有石狮一对,而朱雀门前的石狮,则是乾陵石刻中的精品这对石狮体形高大,卷毛、突目、阔口、利齿,充分刻划出狮子威仪森严的凶猛形象,令人望而生畏,象征着唐代专制帝王的尊严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围约八十华里,分布着许多陪葬墓,集中在陵园东南的有十七座解放以后,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薛元超、李瑾行、章怀太子和懿德太子墓等这些墓的地面形制和内部结构基本相同墓四周有围墙,围墙南面有华表、石人、石羊等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前后室组成天井两侧有小龛,龛内放着各种三彩俑群和陶瓷等随葬品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的壁上,以及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其中有反映皇室贵族寄生生活的“侍女图”,有反映唐代建筑艺术的建筑图,有反映中国与世界人民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马球图“、“客使图”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思严密,技巧圆熟,显示了唐代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为中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新篇章墓内石门、墓志、石椁上均线雕人物、动植物等

这些陪葬墓虽均遭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仅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和章怀太子三个陪葬墓,就出土了四千三百多件文物这些文物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各有特色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三彩俑,造型精致,色彩艳丽,纹饰奇特该墓出土的近三百件金、玉、铜、铁、锡器,铸造精巧,雕刻细致,美观大方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欧体阴刻玉质填金哀册残片,和头戴盗,身穿甲,披带各不相同的马面贴金的彩绘骑马俑群,都是出土文物中的珍品骑马俑上的骑士,有的吹笛,有的吹号,有的纵马扬鞭,神态各异章怀太子墓出土的高达一米以上的文臣、武士俑和彩绘镇墓兽,造型极为生动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年画娃娃邓鸣贺

邓鸣贺(2006年6月8日-2015年4月28日),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少儿演员,毕业于河南省淮阳县赵玲文化艺术学校。

2010年获第六届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擂响中国2010年全年擂主总决赛》银奖,被评为河南省少儿十大名票。

2012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龙年春晚开门娃娃;8月,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

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创意节目《剪花花》。

2015年4月28日,邓鸣贺因白血病发作,抢救无效逝世,年仅8岁。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哪些东西是可以辟邪的?

  第四:鸡头狗血   鸡狗都是家养禽畜,但是在古人观念中,它们的来历非寻常动物可比。纬书《春秋运斗枢》称“玉衡星散为鸡”,《春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