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古墓挖出仙药,到底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西汉古墓挖出仙药,到底是什么?,第1张

古人自古便追求长生之术,因此一直有寻仙药的说法,这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被证明,而在最近,我国考古学家就从一座西汉古墓中,确认了古籍中仙药的存在,并且一时没忍住,打开了它,古籍中的记载成了现实。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是在洛阳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当时被装在青铜器内,颜色看起来呈现出金**,起先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酒,而在古墓中出土酒是常有的事,但是在经过对液体进行取样检测后,这居然是一瓶保存了2000年的仙药。

据洛阳市考古研究员介绍,这是一座距今大约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这是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当时是在洛阳闹市区施工时被发现的,当时发现这瓶液体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有预感这不是普通的液体,所以一时没忍住,就打开了它,随即就将其送到了北京做详细鉴定。

根据鉴定结果,这瓶药水的主要成分为硝石和明矾,而在中国西汉古籍《三十六水法》中也有记载,古人会使用硝石和明矾石来制作药物,并且认为饮用它就可以成仙,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陵墓中出土实物,此墓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县令或者郡守。

古人其他的仙药

我们知道,长生不老是古代权贵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古代仙药比比皆是,而排名第一的绝对是五石散了。那么为什么五石散会被称为仙药?古代排名第一的仙药五石散是什么成分?中毒太深虽说是仙药,不过五石散可不是吃了就能我欲成仙快乐齐天的良药,而是一味治疗伤寒的方子,也就是治感冒的。五石散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发明的,因为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礜石、赤石脂五味石药成分合成的,因此被称为五石散。

这副方子本是治疗伤寒病人的,因为副作用太大,食用后的病人会感到浑身燥热,需要不断运动来散热,可怕的是,如果药性难以散发,病人可能会五毒攻心而死。换句话说,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的中药药方,但是五石散绝对不是良药一副。需要依靠五石散治疗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否则会发生残疾等不良反应甚至致命。五石散自研制以来就一直用以医用,直到魏晋南北朝广为流传,作为仙药,这就要说到魏时的古人何晏。

何晏以好色闻名,偶然一次服用了五石散后觉得神清气爽,力大无穷,何晏因此吃上了瘾,长期服用后发现皮肤变的白皙了,五石散价格不菲,贵族见状,纷纷效仿,吸食五石散一时成了时髦的事,就这样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唐朝名医孙思邈发现五石散的弊端,他认为张仲景方子中礜石这一味药吃多了会使人产生慢性中毒的症状,于是将礜石一方改为了无毒的石硫磺。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因为食用五石散中毒而死的人比比皆是,而到了唐朝人们使用孙思邈的方子后死的人数确实少了,不过迷恋五石散的人却越来越多,你问小编这些人为什么明知有毒还要吸食?小编只能说:因为中毒太深。这类能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只要沾染上就很难戒掉,而且它们的隐形危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不仅侵害我们的身体,还腐蚀我们的心灵,各位小伙伴们,千万要洁身自好,珍爱生命,远离这类邪药。

秦始皇陵陪葬墓新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有哪些研究价值呢?这些文物对研究战国末期秦朝历史以及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前后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变了战国末期七国纷争的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六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国土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统一。秦始皇从登上秦王的宝座,到统一六国,在到他最后离世,在位的四十九年间,有太多的迷团为我们后人所不知。而我们当代的历史学家们也只能通过仅有的一些历史文献来推测和还原当时的一些历史背景和场面。很多事件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来佐证,更需要有一些实物来为其证明,以便推测和还原的历史背景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情节。而这次秦始皇陵新出土的大量的珍贵的文物,正是对秦朝历史空白的填补,对研究秦朝的历史包括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我国的版图在秦始皇时期得到了空前的扩张。文字也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得到了统一,在六国被秦国统一之前,每个诸侯国的文字书写方式与字体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度量衡的单位,同样都是一尺,有的诸侯国就长一些,有的诸侯国就短一些,这就造成了不同国家的商人在交换物品时的不方便。

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将文字统一成了小篆,这种字体很具有观赏性,但是书写起来难度非常的大,非常复杂,在民间一直没有流传开来,所以后来在秦朝灭亡之后这种小篆被隶书所取代,成为了民间通用的字体。这些历史的记载,不正是通过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后来出土的文物加以纪录和佐证的吗,因此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说,这次新出土的文物对研究秦朝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引言

我国古代的墓葬总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墓葬的主人会在里面陪葬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文物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但是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盗墓者,他们靠**墓葬里面的财宝生存,甚至有人盗墓都能盗出来经验,知道哪个地方有财宝。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通常墓主都会设立很多机关,或者是把自己的墓葬做得非常隐蔽,防止盗墓者来打扰他们。

而在徐州发现的一座古墓就非常的奇特,他的墓碑上就刻着一行字,大概的意思就是说里面没有宝物,现在就来了解一下这座古墓——龟山汉墓。

龟山汉墓的发现

龟山汉墓是在徐州被发现的,1981年,当时的村民在进行开山采石,无意之间发现了一座古墓,于是立即告诉了专家和文物局的人,经过考古团队近半个多月的挖掘,最终这座汉墓才水落石出,是一座大型的坑墓。

龟山汉墓经过专家考察是两座并列式的相通的夫妻合葬墓,而且两座墓都是横穴崖洞式,开口呈现出喇叭的形状,很明显是开凿的墓。经过考古学家接近4年的考察研究,最终可以确定这是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

墓葬的规格

墓葬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700多平方米,在当时的年代这样的墓的规格是相当庞大的,几乎把整个山体都给掏空了,而且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因为需要把握好山体的倒塌程度,以及各种精度的测量数据,所以在我们看来,这座汉墓是相当有价值的东西。

一直到了1992年,我国允许对龟山汉墓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及开展一期的保护工程,我国的考古工作人员才进一步的探究。在准备向南部挖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在甬道内的两层之间,石缝之间密闭的相当贴近,甚至一个铜钱都无法漏下去,而刘注夫妇的墓就在这些巨石中间,巨石的数量达到了26块,虽然我们不知道当初是如何建设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庞大的一项工作。

发现墓碑上刻的字,激发了考古专家的好奇

在开发这个汉墓的时候,我国的考古学家突然发现了墓碑上雕刻了一行字,大概的内容是里面没有宝物,然而这并没有打消考古学家的积极性,反而使得他们更加的好奇,于是专家下令,继续挖。在刘注的墓葬里有很多的壁画,以及星宿分布图,有人认为这是象征刘注在天上的星辰,也有人认为这是照明的灯,说法不一。壁画中现实的是一些身着汉服的人,他们好像拱手在欢迎的样子,不过也有人认为他是在后来开发之后刻上去的,或者是雨水渗透腐蚀的。

相比较而言,刘注的墓葬所发现的文物正如他在墓碑上雕刻的一样,没有发现很多的宝物,但是也不缺少精品的存在。其墓中发现的刻铭价值非常的高,刻铭的位置位于南雨道的最外侧塞石上,对研究历史的价值非常高,主要的内容大概是楚王的遗训等,对研究汉代的薄葬就有很深的历史意义。

而根据历史的记载来看,在当时刘注的墓葬,应该等同其他诸侯王的墓葬制度,按照道理应该会发现一件银缕玉衣,但是专家却没有发现这样一件宝物,只发现了两个龟印,并不是刘注的官印——驼钮金印,不知是被之前的盗墓者带走了还是没有一起下葬,这些都是一些未解之谜。

总结

龟山汉墓被称作东方的金字塔,并不是毫无道理,我们至今来看,这座汉墓虽然已经成为了景区,但是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谜团没有被发现,而且一切的一切也最终成为了不解之谜,相信我们以后的历史研究会逐渐的将这些不解之谜攻克,让历史更加的透明。

中华上下几千年,虽然历经无数的王朝更迭,一岁月变迁。但曾经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有的会成为遗迹,有的会长眠于地下,它们最终会以文物的形式问世。

曾经, 江西出土了明朝益庄王的古墓,就是典型的代表。从这里出土的一套金簪,结果惊艳了考古界,甚至专家都认为,美的不太真实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益庄王的墓位于江西今南城县东南的长塘村 ,他的陵墓包括他本人以及元妃王氏和继妃万氏。

据记载,这个益庄王生平比较普通,没有值得记载的事物。不过, 此人是在嘉靖20年被册封为王,并且死于嘉靖35年,享年59岁。

虽然此人在 历史 上没有太多的记录,但是他的墓葬却给考古学家带来了惊讶的发现。

在1958年9月10日,考古学家开始正式发掘和清理他的陵墓 ,经过长期的慢工作,最终完成了对于古墓的清理与保护。

据统计, 这位王爷的棺椁内一共出土了29件文物,其中包括20件玉器以及9件金器。此外他的两个妃子也出土了较多的文物,例如王妃的棺椁内出土金银器79件,而另一位侧妃的棺椁内出土了金器122件,玉器有121件,而且还附带着水晶珠等饰物140余颗。

就发掘结果来看,益庄王的古墓出土的文物颇多,而且大都十分珍贵和精美。值得一提的是,似乎这位侧妃所拥有的文物陪葬物品最多,而且也最精美。因此有人推论,益庄王最为宠信的就是这位妃子,所以才给予了足够的陪葬。

而且,在发掘的过程中,专家们更是从中找到了举世瞩目的宝物,这个宝物的名字叫做“ 楼阁人物金簪 ”,是一套举世罕见的簪子文物。

说到古代的发簪,那也是 历史 悠久,而且颇有文化内涵。根据《辞海》记载,所谓的发簪, 是指古人用来固定发髻或者连冠于发的长针,后来成为了妇女的打扮首饰

一般来说,这一习惯源起于汉族,并且拥有着非常棒的打扮效果。正如古装剧中所表现的,古代女子以打扮一个非常棒的发髻,然后再配上各种装饰的发簪,可以将女性的古典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大唐年间,古代女性在发髻和发簪的发展上,更是达到了一种顶峰,所有的女性都流行各种发簪,将自己的头发装点得非常的优雅美丽。不客气的说,凭借的发簪和发髻,可以让大部分女性都变得更加美丽,充满一种优雅感。

而且,或许是为了满足女性的需求,古人在发簪的技术方面也是十分发达。

据史书记载,早期的发髻是以骨头、石头甚至陶器为主,后来逐渐出现了竹子、木头以及玉器和金器,发簪的级别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精致。

明代人曾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天水冰山录》,其中就明确提到了很多发簪的名字,十分的华丽,内容如下:“ 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

而且,古人对于发簪的雕琢以及装饰技术更是达到了一个境界,例如,发簪的装扮内容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而最为常见的是花簪,其中又包括,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可谓是内容丰富多彩。

那么,在益庄王墓中出土的发簪,又有何精妙之处呢?

益庄王墓中出土的楼阁人物金簪,内容十分丰富多彩,而且还独具一格,更是展现出了古人在发簪技术上的精湛。

据记载, 阁楼人物金簪有一对,通体有179厘米长 。但就是在这么狭小的范围内,簪子里面却另含小世界。 首先来看发簪的首部,其状如祥云一般,极具有美感。簪子之上,有两座宫殿,宛如端坐云端的仙宫。

值得一提的是,两座宫殿内部又有极为精细的世界,阁楼之中大约有5人,有一位女主人居住中间,而且双手抱团,另外还有两位侍女持物站立,那两边伺候。 此外,发簪的底部居然还缀以花瓣,结构十分精美,整体烘托出一种人间仙境之感。

另外 ,在楼阁人物金顶簪中,这件发簪通体长约20厘米,簪首宽约8厘米 。这件发簪发展也有两栋阁楼,而且四周更有各种美景美物,其中包括花和树木,都各具其态,点缀环境。

而且,在树木之间,更有各种仙鹤和梅花鹿,在其间奔跑。其中更有两次精彩雕琢,例如,一只梅花鹿正向前张望,宛如活灵活现。又有一只仙鹤和侍女对望,似乎两者心神相通。

此外, 在阁楼底部,还有一只脚踏如意祥云的凤,凤嘴张开,似乎以自身的力量衔住了整个发簪,带着整片世界飞升。 整体结构十分精美,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看完这些出土的金簪文物,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连考古专家都不得不承认,这些文物制作工艺非常精美。而且要在方寸之间进行如此众多的雕琢,甚至还要保证所有事物活灵活现,而且整体呈现出如此唯美的意境,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更有学者认为, 如此精湛的手法,简直不是人间的作品,在那个时代,古人肯定保留了更高的制作工艺,可能没有传下来。

当然了,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明朝王爷们的奢华。仅仅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王爷,就能够有如此精美的文物随葬,那么古代的那些君主们,他们又奢华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我们还真不敢猜测。

但客观来说, 这些文物的出土,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明代的工艺,也看到了明代王爷的奢侈,对于我们研究明朝的工艺发展以及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但回顾 历史 ,大明王朝其实很有问题。虽然这个王朝曾经也创造过很多的奇迹,例如像朱元璋时代,例如像明太宗朱棣时代,都曾经达到了鼎盛。但是可能朱元璋也没有想到,他为了保护子孙后代,所以对于王爷实行高福利政策,结果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半数丧失在了供养王爷的经费上。

大明王朝后来朱家子孙数量高达百万,但这些人人人都不工作,都需要靠着国家的开销来支撑。在鼎盛的时候大明王朝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到了大明王朝衰落的时候,这一切都会像沉重的负担压在大明王朝身上,最终导致崇祯皇帝的瓦解。所以这些王爷们的奢华,真的让我们叹为观止,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罪恶和可耻。

考古人员从成都这座春秋时期的古墓之中出土了诸多青铜器、玉石器以及陶器等文物。去年10月份时候,成都郫都区的犀浦街道为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而欲在犀方路修建一座小学。这一小学正式动工开建之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郫都区文物保护所联手对这一建设项目所在地事先进行了文物勘探。经由一番勘探,考古队真的在这片项目地内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

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以及四川省文物局的双重批准之下开始对这处遗址展开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对这处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外加环境考古,通过航拍、测绘等技术对遗址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勘探。经过几个月的详勘,这处遗址的面积基本得到确定,其面积大致有三千平方米。与此同时,这处遗址的年代也基本得到确定。

考古人员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将这处遗址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中晚期与春秋时期。其中西周中晚期阶段的遗迹、遗物多为生活类,比如说房屋遗址、灰坑、盆、瓮等。考古人员由此判断,此处遗址在西周中晚期主要是作为居住场所。而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则多为墓葬、随葬物,是以该遗址的第二阶段被认为是作为墓地使用。

考古人员发现第一阶段的建筑遗存共计有15座,这些建筑的风格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基槽式与柱洞式。其中在基槽式建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陶罐;而在柱洞式建筑中,考古人员则发现了钻孔卜甲。相比起第一阶段,作为墓地使用的第二阶段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随葬品,这其中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还有鹿骨。因为之前成都平原较少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所以此次遗址的发现对于考古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其中就陶器来说,这一类器物因变化快而拥有较大的时代文化差异。而这次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之中发现的大量陶器有不少是可以修复的且包含罐、盏、豆等多个类型,所以它们的发现将非常有助于补充现阶段成都平原在春秋这一时期所存在的文化空白。除此之外,柳叶剑、鹿骨这两类随葬品的发现则有助于了解古蜀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狩猎业。总的来说,此处遗址的发现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莲藕是一种很多人都十分喜爱的食物,清朝时期的乾隆皇帝还曾经写过一首诗《题沈周写生二十四种·其八·莲藕》,诗中写道:“莲房青颗颗,藕节玉脩脩。”莲藕虽然已是司空见惯,但我们的考古人员却没想到,在一个上千年的古墓中,居然也能发现一锅色泽清亮的藕片汤。

古墓向来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不过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却并非如此。考古工作者出入发掘古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为历史研究提供佐证。考古工作也十分辛苦,跋山涉水、餐风露宿都是常事。但是对于许多考古工作者来说,最怕的却不是辛苦,而是遇到一些极其珍贵又非常容易损坏的文物。其实说怕也不准确,因为一般来说遇到这些文物,几乎所有的考古工作者心中都会又惊又喜。

▲考古发掘现场

01

第一种这样的文物是竹木绢帛制品。由这些材质所制造出来的物件,长时间存放在阴暗潮湿的古墓中,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变得腐朽不堪,一旦在开启古墓的时候涌入大量氧气,那么它们很快就会被氧化。这些珍贵的东西不但会失去原本的色彩,而且根本无法修复。

第二种就是那些非常容易损伤的物品。例如又轻又薄的玉器、瓷器、玻璃器甚至碳化的古鸡蛋等等,这些东西往往轻轻一碰就会破损,稍有不慎便是巨大的损失。

▲西周墓葬发现的鸡蛋

第三种就是我们在前文提到的藕片汤,根本就不能触碰。稍微触碰一下装着藕片汤的锅,就在拍摄一张照片的功夫,汤里头的藕片就消失不见了。那么这个藕片汤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大家都知道马王堆古墓是我国非常出名的一个汉代墓葬,马王堆古墓汉代长沙国的丞相利苍的家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马王堆古墓时,从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陵墓中发现了无数奇珍异宝。因为这座古墓实在太有名了,所以里面的文物也广为人熟知,例如重量不足50克的素纱襌衣、精美华贵的漆器、金属器、玉器等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家具以及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兔、犬、猪、鹿、牛等动物的骨骸。

▲马王堆古墓内出土的锦绣罗绮

02

当然还有辛追夫人那句出了名的“千年不腐”的湿尸,我们说到的那一锅藕片汤,就在辛追夫人墓穴中的一个木制几案上。在这个木制几案上还摆放着一些稻、小麦、大麦、黍、粟等谷豆作物,此外还专门有容器盛放着甜瓜、枣梨等不同的水果。

当考古工作人员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发现谷、豆类的作物已经由于年代久远,十分干燥了,所以外面投射进来的光线和氧气对它们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是那些瓜果很快就开始变色。考古队中的摄影师已经抓紧时间将这些东西拍了下来。

▲古墓内的菜肴瓜果

正在此时,一位工作人员发现在这张木制几案的下面还有一样东西,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带盖的好漆器(漆鼎)。于是这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轻手轻脚地把漆器的盖子揭开,赫然发现里面是一锅色泽清亮的藕片汤!里面有汤水有藕片,藕片的颜色看起来竟然还十分新鲜,虽然有一种酸臭的味道传出,但并不算刺鼻。

03

工作人员任这种情况,于是就双手将这个漆器端起来,准备将它递给负责接取文物的其他工作人员。但是随着他的动作,他突然发现汤水中的藕片居然开始融化,便如《初刻拍案惊奇》中写的那样:“岂知转眼之间灰飞烟灭,金山化作冰山。”

▲藕片汤旧照

短短的时间内,汤内一些藕片就如同灰飞烟灭一样,消失不见了。工作人员立即大声呼唤摄影师快来拍照,考古队的摄影师也算得上经验丰富,一看见这种场景立即毫不犹豫地跑过来,举起相机对准这一锅藕片汤按下了快门。当摄影师准备再拍第2张照片时,那些藕片已经彻底消失不见了。最终许多考古专家和古生物学家共同研究后,得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解释:由于这些藕片在古墓中已经保存了上千年,其纤维已经老化到一定程度,只要稍微震动一下,容器就会发生这种被称之为纤维崩解的现象。

结语

其实这锅藕片汤出现这种现象,还解答了史料上的另一个疑点,那就是地震。根据史料记,长沙一带曾经在南北朝时期发生过一次小地震,此后就再也没有地震的记录。这锅藕片汤直到出土之前都没有纤维崩解,那就说明史料的记载是准确的,长沙确实很长时间都没有地震。

西汉古墓挖出仙药,到底是什么?

古人自古便追求长生之术,因此一直有寻仙药的说法,这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被证明,而在最近,我国考古学家就从一座西汉古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