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聋中医怎么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耳鸣耳聋中医怎么治?,第1张

中医学认为,耳鸣、耳聋可分为风邪袭肺,邪闭耳窍;肝胆火盛,上犯清窍;痰火上扰,雍结耳窍等进行辨证论治。

症状分型

1风邪外袭: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恶风或有发热,骨节酸痛,或耳内作痒。治宜祛风解表。

2肝胆火盛:症见卒然耳鸣、耳聋,头痛面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或夜寐不安,大便秘结。治宜清肝泄热。

3痰火郁结:症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治宜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4瘀阻宗脉:症见耳鸣、耳聋如塞,面色黧黑,耳流陈血。治宜通窍活血。

5中气不足:症见耳鸣,或如蝉噪,或如钟鼓,或如水激,久则耳聋,面色黄白,倦怠乏力,神疲纳少,大便易溏。治宜益气健脾,升提中气。

6阴血亏损:症见耳鸣嘈嘈,甚则耳聋,面色无华,唇甲苍白。治宜补益气血。

7肝肾亏损:症见耳鸣、耳聋,兼有头晕目眩,腰酸遗精;或兼有肢软腰冷,阳痿早泄。治宜补益肝肾。

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配相应的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窍,为肾所主,又与其它脏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导致耳鸣。同时还把耳鸣分为实症耳鸣和虚症耳鸣。

治疗耳聋耳鸣四步方法:

第一步:固本培元:首先巩固本身,稳定病情。不让病情继续恶化,控制听力,缓解睡眠,肝火,脾胃

等部位。

第二部:通窍解毒:调节身体各个部位,改善身体,逐渐恢复机能,改善内耳造血功能,增强耳内新陈代谢,缓解经络阻塞部位

第三步:活血化瘀:改善修复病变、坏死白细胞,疏通经络,打通耳部经络造血功能,使耳鸣消失,听力逐渐上升。

第四步:巩固治疗:经络打通以后巩固经络稳定性,细胞,增强血液循环持续性,稳定耳蜗供血功能,使耳蜗造血功能恢复平衡

所以我觉的吧,既然得了耳聋耳鸣这个病,千万不要着急盲目的治疗,因为既然已经这样了,你就算是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静下心来找找好的治疗方案,这个病其实并不难,只是咱们自己被自己的心所限制了,这个病还是能治好的,希望各位耳聋耳鸣的病友也能得到好的治疗。

耳鸣用中医治疗有一定的效果。耳鸣可以是多种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即在没有外部声源的情况下,患者的耳内或颅内仍可产生不成形的异常声幻觉,如有嘶鸣声。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耳鸣可分为风热侵袭型、肝火上扰型、痰浊上壅型、肝肾不足型及脾胃虚弱型,根据耳鸣的辨证分型来对症用药,能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风热侵袭型耳鸣可伴有咳嗽、流涕、鼻塞等,常用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通窍功效的药物来治疗,如连翘、蝉蜕;肝火上扰型耳鸣可伴有头痛、急躁易怒、心烦口苦等,常用具有清肝泻热功效的药物来治疗,如龙胆、菖蒲;痰浊上壅型耳鸣可伴有头昏、纳差、胸闷等,常用具有化痰降浊功效的药物来治疗,如半夏、陈皮。

而肝肾不足型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眼睛干涩、眼花等,常用具有补肝益肾功效的药物来治疗,如牛膝、菟丝子;脾胃虚弱型耳鸣可伴有神疲乏力、纳差、头晕等,常用具有补脾健胃功效的药物来治疗,如白术、葛根。

另外,也可以使用针灸、穴位按摩、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来,有助改善耳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耳鸣的效果。耳鸣还有可能是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导致,这类耳鸣用中医治疗无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612 方一 613 方二 614 方三 615 中成药 62 外治法 63 医案 7 关于耳鸣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耳鸣·脾胃气虚证 1 拼音

ěr míng ·pí wèi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耳鸣·脾胃气虚证(tinnitus with spleenstomach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1]。

4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症状

耳鸣·脾胃气虚证患者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休息暂减烦劳则加,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耳内有突然空虚或发凉的感觉,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缓弱[1][2][3]。

5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清气不能上升,耳部经脉空虚,故耳鸣耳聋时作[3]。

蹲下站起之际气血趋下,头部气血不足,或因劳力脱气,故耳鸣耳聋更甚,并有突然虚鸣及发凉之感[3]。

劳则伤及中气,故耳鸣加重[2]。

脾运力弱,故纳少不化,腹胀,神疲倦怠乏力[3]。

脾阳不实四肢,则懈惰无力[2]。

脾弱运迟,胃虚纳呆,则食少[2]。

脾不化湿,故大便时溏[3]。

血气不足,故面色萎黄,唇舌淡白[3]。

气为血之帅,气弱血少,故脉象虚弱[3]。

脉细弱,苔白腻,均脾气虚馁之征。[2]

6 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3]。

612 方一

[2]

治法:益气升清

可用益气聪明汤[备注]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加减。方中用人参、黄芪补益中气;升麻、葛根升举清气;蔓荆子升清通窍;黄柏、芍药,反佐和降,以清阴火。可加菖蒲、葱叶、茯神,以清心通窍。

若因多嗜酒炙,脾湿素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痰湿上壅而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泛恶,脉濡滑,苔腻等,可减去黄柏、芍药加白术、天麻、半夏,以健胃化痰。茯苓、泽泻利湿泄浊。或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备注]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613 方二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主方:益气聪明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黄芪25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升麻15克,葛根30克,蔓荆子12克,自芍15克,石菖蒲12克。水煎服。

614 方三

选用补中益气汤或益气聪明汤加石菖蒲:方中以党参、黄芪为主,健脾益气,以升麻、柴胡、葛根、蔓荆子、石菖蒲之类,轻清之品,升提清阳之气,以达清窍。

615 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合剂每次15毫升,每日2~3次。

(2)龙风宝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62 外治法

治疗耳鸣耳聋之症,历代文献,有外治塞耳之法,如用石菖蒲、磁石之类塞耳,方法甚多,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3]。

63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柴屿青治汪谨堂夫人,两耳蝉鸣,旦夕不歇,服过人参、熟地四两,无少效。柴曰: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治耳必责之肾固也,但诊得两尺尚属有神,决非肾虚,左寸亦平缓无疴,惟右寸关洪大。此肺胃两部风热所壅而致,遂不治病而治脉,用清解之剂,不数服而右耳已愈,再服数剂两耳痊愈。因思耳目口鼻,虽属于五脏,各有分属,而内实相通,治病惟以切脉为凭,夫固有治在此而效在彼者,全在一心之园机活法也。

7 关于耳鸣

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4]。即耳中鸣响[5],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5]。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

《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

耳鸣现常分为风邪外袭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肾精亏虚证、脾胃气虚证等证型。

耳鸣耳聋中医怎么治?

中医学认为,耳鸣、耳聋可分为风邪袭肺,邪闭耳窍;肝胆火盛,上犯清窍;痰火上扰,雍结耳窍等进行辨证论治。症状分型1风邪外袭:症见卒然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