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字景纯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郭璞字景纯文言文,第1张

1 东晋学者郭璞,字景纯他的字是解释名璞的吗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他还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遗迹郭璞井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运河广济桥边尚存一古井,为当年东晋文学家郭璞出资所造。

天然塔相传始建于晋代,系由郭璞于西晋末年侨居夷陵(今宜昌)时所建。郭璞山位于江西省鄱阳县,景德镇市昌江区,乐平市三地交界处,海拔478米。

相传当年郭璞便是隐居于此,在山的半山腰密林下至今仍有一青石垒砌的石屋遗迹。《葬经》简介《葬经》不仅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还介绍相地的具体方法,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

王祎《青岩丛录》曰:"择地以葬,其术本于晋郭璞。"[2]影响《葬经》,汉青乌先生撰。

青乌先生,乃一托名。我国的丧葬文化一直较为发达,相对文献也较为丰富,而其中则首推青乌子的《葬经》、《葬经》的思想内容为后来的风水书所承袭和发挥。

青乌子的《葬经》可谓风水之宗,要了解中国风水文化,不得不从青乌子《葬经》始。

2 水经注文言文翻译

全文翻译吗?《水经注》很长啊 全文翻译链接如下: 水经注 卷一 河水 原文 三成为昆仑丘①。

《昆仑说》②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③之居。注释 ①三成为昆仑丘: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

成:级,层。②《昆仑说》:书名,不详。

③太帝:天帝。译文 三级的土丘称为昆仑丘。

《昆仑说》说:昆仑山有三级,最下一级叫做樊桐,又叫做板桐;第二级叫做玄圃,又叫做阆风;最上一级叫做层城,又叫做天庭,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原文 《山海经》称方①八百里,高万仞②。

郭景纯以为自上③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④三尺六寸。

注释 ①《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已不可考,内容包括山川、道里、鸟兽、祭祀、医巫、风俗等。方:方圆。

②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③郭景纯:郭璞(276—324),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熟知五行、天文、卜筮之术。

自上:为“自此以上”的省略,从这里向上。④《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杂家书,也称《淮南鸿烈》。

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一步。译文 《山海经》说: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万仞。

郭景纯以为向上两千五百多里。《淮南子》说:高一万一千里零一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原文 《山海经》曰①: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②。《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③驾二龙。

河水又出于阳纡、陵门之山,而注于冯逸之山④。《穆天子传》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⑤,是惟河宗氏,天子乃沉珪璧礼⑥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⑦等物,皆《河图》所载。

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⑧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⑨是也。

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阶⑩,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

逮虞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迳自中州,《龙图》所在。

《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具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薮,非也。

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丰隆,雷公也。

黄帝宫,即阿耨达宫也。注释 ①《山海经》曰:“南即”四句,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

②惟:同“唯”,只有。冯夷: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

都:居住。焉:在那里。

③恒:常,经常。云车: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名。

④冯逸之山:山名,不详。⑤河伯冯夷:河伯、冯夷是同一个人,指传说中的黄河水神,冯夷是人名,河伯是天帝赐予他的封号。

都居:居住。⑥沉:古代祭川泽叫沉,因为要向水中投祭品,故名。

珪(ɡuī)璧:古代祭祀朝聘所用的玉器。礼:行祭礼。

⑦玉果:形状像果实一样的美石。璇(xuán)珠:美玉珠。

金膏:传说道教中的仙药。⑧导:引导。

西迈:向西行进。⑨八卦:《周易》中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ɡèn)、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相传是伏羲所作。⑩阶:基础,阶梯。

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坛:筑坛祭祀。

虞舜:上古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因其先国在虞(故城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故称虞舜。朝宗:本来是指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

《周礼·春宫·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后来比喻小水流注大水。

禹: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曾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

释氏《西域记》:书名,不详。杨守敬认为是晋释道安的《西域志》。

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即雷公。后多用作雷的代称。

译文 《山海经》说:南面就是从极渊,又叫中极渊,深三百仞,只有水神冯夷居住在那里。《括地图》说:冯夷经常乘坐云车,由两条龙驾着出行。

黄河水又从阳纡山、陵门山流出,注入冯逸山中。《穆天子传》说:天子西征,到阳纡山,这是河伯冯夷居住的地方,冯夷即河宗氏,天子于是把宝玉珪璧投进水里礼祭河神,河伯才给天子打开图册典籍,让他观看天子应有的宝器:玉果、璇珠、烛银、金膏等神物。

这些都是《河图》中所记载的。河伯以礼相待,等穆王看完图后,才引导他向西行进。

所谓伏羲氏受《龙马图》于大河之源,《龙马图》就是八卦。所以《命历序》说:《河图》,是帝王的基础,记载着江、河、山川、州界的分野。

后来尧在河边筑坛,接受《龙图》,写了《握河记》。直至虞舜、夏、商,也都接受过《龙图》。

李尤《盟津铭》:浩浩荡荡的大河之水,终于流入大海汇成巨浪;它从中原经过,就是河伯献上《龙图》的地方。《淮南子》说:从前大禹治洪水,在阳纡祭祀祈祷,就是在这个地方。

高诱以为阳纡就是秦薮,是不。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

小题1:D小题2:D小题3:C小题4:8、①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②循迎景还郡,即杜门不出,论功报赏,一无豫焉。

③陈敏作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阳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

④征东将军周馥上循领会稽相,寻除吴国内史,公车征贤良,皆不就。(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小题5:(1)、政治教化得以大力推行,相邻的城市都效仿他的做法。

但是,贺循在朝廷没有后台,长久不能加官进爵。(”政教”“宗”“进序”)3分(2)这时州内豪杰都被捆绑起来,有的年老多病,就提高等级和俸禄,只有贺循和吴郡的朱诞不参与这件事(见、加、秩命、豫) 4分(3)、贺循将檄文转交给抗宠,向他陈说了叛逆归顺的利弊,抗宠于是逃走,程超、宰与都投了降,整个州郡完全平息。

(移、陈、逆顺)3分 略。

4 超级兵王 郭璞到底是什么烂书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1] ,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被追封为闻喜伯[2] ,元顺帝时被追封为灵应侯[3] 。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

5 第八十签 郭璞为母卜葬 辛癸 下下 是什么意思

郭璞为母卜葬:

郭璞善易学,能预测母亲墓地环境的演变却不能判断自己的吉凶。

辛癸:辛为阴金,癸为阴水,金生水,水又为阴,太阴不吉。

下下:不吉当然是下下了。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被追封为闻喜伯,元顺帝时被追封为灵应侯。

郭璞因母丧而去职,卜葬地于暨阳,离水有百许步。人们都议论不该离水太近,郭璞却说:“当要变为陆地。”其后淤沙堆积起来,离墓几十里的地方都成了良田。不到一年,王敦起用郭璞为记室参军。这时颍川陈述为大将军掾,很有名声,为王敦所器重,但不久就死了。郭璞哭得非常悲痛,呼叫道:“嗣祖,嗣祖,谁能知道这不是福气呀。”不久王敦叛乱。当时明帝即位跨了一个年头,没有改先帝的年号,正好遇到火星进入房星之域。郭璞当时休归在家,明帝派人拿着手诏前来询问。正好暨阳县汇报说有人见到了赤色的乌鸦。郭璞上疏请改年号赦天下,其文多不流传。

来自:关帝灵签※第八十签 郭璞为母卜葬 辛癸 下下

一朝无事忽遭官,也是门衰坟未安;

改换阴阳移祸福,劝君莫作等闲看。

占验 一生占之中武会试。一生占之因坟旁开门构讼,盖求第者遭官,则受职置产,营葬者遭官,则不宜也,俱应首句。

圣意 名与利,宜改图,讼和解,保无虞,病更医,行渐回,婚别议,莫轻为。

东坡解 风水不利,门户衰蹇;致招殃咎,有此祸变;急宜迁改,避恶向善;若能戒意,可保无患。

碧仙注有是有非天所使者,免求地理与星辰;若能久守祈天佑,福禄来临祸不侵。

6 含毕字的文言文句子

古代田猎用的长柄小网,亦指用长柄网捕取禽兽:“鸳鸯于飞,~之罗之”。

又《诗齐风卢令》小序(子夏所作)云:卢令(音铃,庐,田犬也。卢令,田犬项圈之铃也),刺荒也。襄公好田猎(齐襄公),毕弋,而不脩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音讽)焉。

东汉郑玄笺云:毕,噣也。弋,缴射也。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令音零,下同。好呼报反。风福凤反。噣直角反,本亦作浊,毕,星名,何音犊(毕,网小柄长,似二十八宿之西方白虎第五宿毕宿,有星八,七属金牛座Tau,毕宿又名噣,鸟嘴)。缴音灼。

唐孔颖达疏云:卢令三章章二句至风焉○正义曰:作卢令诗者,刺荒也。所以刺之者,以襄公性好田猎,用毕以掩兔;用弋以射鴈。好此游田逐禽,而不脩治民之事。国内百姓皆患苦之,故作是诗,陈古者田猎之事,以风刺襄公焉。经三章,皆言有德之君,顺时田猎,与百姓共乐之事。○笺毕噣弋缴射○正义曰:释天云,噣谓之毕。李廵曰:噣,阴气独起,阳气必止,故曰毕。毕,止也。孙炎曰:掩兔之毕,或谓之噣,因名星云。郭璞(字景纯)曰:掩兔之毕,或呼为噣,因星形以名之。月令注云:网小而柄长,谓之毕。然则此器,形似毕星。孙谓以网名毕,郭谓以毕名网。郭说是也。出绳系矢而射鸟,谓之缴射也。

毕,田网也。——东汉·许慎《说文》

田守毕弋。——《国语·齐语》。注:“掩雉兔之网。”

其余荷垂天之毕。——《汉书·扬雄传》

耒遭民田之毕。——《论衡·偶会》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小雅·鸳鸯》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史记·项羽本纪》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老人语未毕。——清· 周容《芋老人传》

公阅毕。——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汤问》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责(债)毕收。——《战国策·齐策》

莫不毕集。——清· 侯方域《壮悔堂集》

1 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应是对墓葬风水而说的,主要谈到的是“地气”。“聚之使不散”应该是说要藏风,保持气不散;“行之便有止”应该说的是要形成缓流的生机,让“气”能够绵延不断地流进来,积聚在这块地上。

『气』有很多种,在人体当中的就有“元气、宗气、卫气……”等多种和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相关的“气”;而来自大自然的有“天气”(来自日月星辰的能量)以及“地气”(来自地球本体的能量);还有自然万物、阴阳两界各种灵体所带的气,对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

『气』是无形的,大多数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接受“气”对他的影响,是福是祸得凭他的运势造化;稍练过气、感觉敏锐的人能够察觉“气场”的不同而自然地趋吉避凶(比如说遇见气场好的地方,会直觉/不自觉地留连,感受愉悦、吸取好的“气”;反之,到了气场不好的地方立刻就有不好的反应,驱使自己尽早离开……);而练成神通的人们更能够“观气”甚至从远方直接感受“气”,直接察觉到“气”的五光十色或气味、浓淡而分辨其不同。这是为什么好的风水大师经常不需用到辅助工具、甚至不需要到现场就能够告诉你这个地方风水的好坏。

一个地方风水好不好是当地各种“气”的组合所形成:

“天气”是必要的,所以采光是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基本要求;

“阴气”是不好的,所以要远离坟地、殡仪馆、医院、色情场所等地方,要避免大树过分接近住宅……

“煞气”是不好的,所以要避开各种形成“煞”的地形地物、道路(路冲、反弓水……)、建筑(天斩煞、屋角煞……)

“地气”对人们的居住所在(也包括死后葬的地点)影响是最大的,“地气”沿着山形地脉流动,遇到曲折断口会停聚累积,也会随水流和气流运动。曲折委婉的水流和气流能形成缓慢的“气”的运行,保持生机,同时也会产生“气”的积聚,形成好的气场。激烈、快速的气流/水流会让“气”发散。因此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曲折地流过田野,在弯曲内的部分就形成“穴”,是好的风水所在,而在弯道背(弧形所指向的方向)就形成了“反弓水”的煞;房子孤立山巅,整天受疾风吹袭,不是好居住处、反之建在山坳,左青龙、右白虎、后有玄武、前有朱雀包围,又有视野又有依靠的藏风处,是最佳风水地!

2 《江良才尽》文言文翻译

原文: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译文: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3 朱升传文言文翻译

朱升,字允升,是安徽休宁人元朝末年的时候,乡试中了举人,被任命为池州主管教育的长官,在这个位子上干的很好后来湖北蕲春、黄冈等地盗贼四起(元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他就弃官隐居在石门虽然不时要躲避兵乱,但他还是每日都坚持读书学习朱元璋攻取了徽州,邓愈向朱元璋推荐朱升,朱元璋就召见朱升,并就当时的天下大势请教朱升,朱升回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非常赞同朱升的意见,采纳了朱升的方略吴元年的时候,朱升被任命为侍讲学士,知制诰,同时编撰国史因为他年纪大了,特别免除了入朝觐见的辛苦洪武元年的时候,升职为翰林学士,每当要进行祭祀宗庙的活动时,享有斋戒沐浴的礼仪权力然后又命他与其他学问家一起编修《女诫》一书,把古代贤良的嫔妃的事迹中可以作为榜样的全部编在书中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诏书上的文辞大都是朱升撰写的,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写的文辞既典雅而事实又准确过了一年多以后,朱升提请告老还乡,死的时候七十二岁朱升从小的时候学习就非常用功努力,一直到老了的时候也还是这样不知疲倦尤其擅长研究经学所写的很多经学的旁注,文词简练,而意思又表达的非常清楚精炼学者都把他称为枫林先生他的儿子也和他一同做官,做到礼部侍郎,因为别人犯法,他被连坐,治罪死的。

4 朱常洵传 文言文翻译

福恭王朱常洵,神宗第三子。开始,王皇后无子,王妃生下长子,即为光宗。朱常洵在其后出生,母亲郑贵妃最受神宗宠幸。神宗久久不立太子,朝中内外大臣怀疑郑贵妃谋立自己的儿子,便纷纷就此事上奏,尽管许多人相继被贬官放逐,但仍不断有上奏反对者。神宗为此十分苦恼。万历二十九年(1601)才立光宗为太子,而封朱常洵为福王,福王的结婚费用达三十万,营造洛阳的宫邸达二十八万,是平常规定的十倍。廷臣请求福王前往藩地,为此上奏数十上百次,均未获答复。直到四十二年,神宗才命他启程去藩地。

在此之前,海内兴盛,皇帝所派税使、矿使遍布天下,每月都有进奉,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堆积如山,其他搜括盈余数以亿万计。现在这些财宝大多用来资助朱常洵了。朱常洵临行出宫门时,神宗四次将他召回,嘱咐他三年入朝一次。并下诏赐其庄田四万顷。经有关官员力争,朱常洵也上奏推辞,才减去一半庄田。中州肥土不足,便选取山东、湖广之田加以补充。朱常洵又上奏请求得到已故大学士张居正被抄没的家产,及江都至太平沿江荻洲杂税,四川盐井专卖和茶税。伴读、承奉诸官,借管理庄田为名,乘车出入黄河南北、齐楚之间,所到之处都被他们扰得不得安宁。朱常洵又请求得到淮盐一千三百引,在洛阳设店与百姓进行交易。宦官到淮、扬供盐,他们从中侵吞,动辄就要求数倍之盐。而中州以前食用的是河东盐,因改食淮盐的缘故,凡非福王店铺所出食盐则禁止出售,河东盐引被阻止通行,边饷因此不足。廷臣请求改由河东供盐给福王,并且不再与百姓进行交易。这个建议未被采纳。神宗久居深宫,对群臣的奏章一律不予察看。唯独福王的使者记名于门籍,由中左门进出宫中,一日之内数次提出要求,早晨上奏,晚上即可得到满意的答复。四方奸人纷纷改名换姓,逃亡在外,探听风声,趋利若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万历年终之时。

到崇祯帝时,朱常洵地近位尊,朝廷尊之以礼。朱常洵终日闭阁酌饮醇酒,所爱唯有妇女、歌舞。秦中流贼四起,河南也遭大旱、蝗灾,人们互相残食,民间一片杂乱,都说先帝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洛阳富于皇宫。经过洛阳的援兵喧嚷道“:王府有金钱百万,却让我们饿着肚子死于贼手。”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正住在家中,听说之后很害怕,便将其中利害关系告知朱常洵,而朱常洵并未放在心上。十三年冬(1640),李自成接连攻陷永宁、宜阳。第二年正月,参政王胤昌率军警戒防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也各自引兵而至。朱常洵把三将召入宫中,摆酒设宴,倍加礼待。数日之后,贼军大至,攻城。朱常洵拿出千金招募勇士,缒城而出,手持长矛冲入贼营,贼军才稍微退却。夜半时分,王绍禹的亲军从城上招呼贼军,互相谈笑,挥刀杀死防守城墙的士兵,焚烧城楼,打开北门引贼入城。朱常洵缒城而出,藏匿于迎恩寺。第二天,贼军跟踪而至将其捉拿,朱常洵就这样遇害。两名承奉伏尸而哭,贼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贼军见他们这么有义气,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付桐棺,载于断车,两人就在旁边自缢而死。王妃邹氏及世子朱由崧逃往怀庆。贼军火烧王宫,大火持续三日,仍然不绝。此事传至朝廷,崇祯帝震动悲悼,辍朝三日,命河南官府为福王改殡。

5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宣城太守殷祐,第一时间聘请郭璞当参军。

看着郭璞了然于胸的欠揍表情,有些人只敢在心里犯嘀咕:这货究竟是无所不知,还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神鬼传闻不会有标准答案,在传播过程中变得愈加离谱。迷惑信众亦或蓄谋造势,根源在于内心裂缝的大小。

啥!郭大师骑着驴鼠驱赶鼯鼠,啃掉无锡县的四棵怪树?

王导听闻郭璞的才华名声,便邀请他出任首席参军,郭璞上班第一天就奉劝领导:做人莫装比,当心遭雷劈。

你驾着马车向西走十里,左手边有棵千年老柏树。截取一段和身长相等的枝干,抱回家放在经常睡觉的炕上。

数日果震,柏树粉碎。

郭璞通过王导举荐,走到司马睿的身边。

三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同龄人,终于沿着各自轨道相交汇。他们在江左地区深耕细作,直到西晋王朝濒临倒闭。

前赵的匈奴军团狂攻长安,司马邺坐着羊车出城投降,他爷爷司马炎也爱坐羊车,不过人家是去后宫翻牌子。

西晋灭亡,东晋名正言顺。

北方的司马邺被异族虐死,南方的司马睿火速称帝。仰仗着长江天堑做防线,内部的阶层划分工作尤为重要。

王导凭借琅琊王氏的威望,为南北两派的士族们分配蛋糕,就连要饭的流民也跟着唱赞歌: 王与马,共天下。

郭璞一次次精妙占卜,随着斗争升级变得无足轻重。晋元帝欣赏他的《江赋》《南郊赋》,任命为著作佐郎。

部门领导验完各项手续,领着郭璞走到大厅角落,指着不满三尺的工位说道:以后,你就坐在这里负责修史。

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郭璞,终究走上父亲的老路。

当他看清门阀世族的力量,才知道这个阶层有多恐怖。同样从北方逃亡到江南,一夜之间就可以东山再起。

父亲苦心收集一封封介绍信,爬到太守岗位便耗尽燃料。自己要不要继续升阶之路,将目光拉回五行三界?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郭璞全程参与一个新政权的诞生,内心的世俗烟火逐渐变成燎原之势。

毕竟,他已经可以跟皇帝说上话。

卦理和奏章只是格式不同,文字背后流淌的逻辑相似。郭璞极其娴熟的排列组合,从字词到义理进行立体改造。

晋元帝翻阅着一封封奏章,枯燥国事顿时变成 美文 欣赏,不但提升郭璞为尚书郎,还让他没事去给太子讲讲课。

郭璞大摇大摆走进东宫,和司马绍、温峤、庾亮互加好友。

每天见面打招呼,并不代表是一路人。

郭璞比他们年长十几岁,凭借才华换来后辈的尊重。然而阶层落差所造成的割裂,总有种强行融入的错觉感。

才华始终抵不过权势,内心高傲和装孙子无法兼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多大,疯癫指数就能有多高。

郭璞走进山林开展自我净化,写出十九首飘逸游仙诗。入城直奔红灯区释放天性,玩到腰膝酸软才肯回家。

然性轻易,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

门阀大佬瞧不起郭璞,嘲笑他生活放荡还痴迷算卦,就算跃上枝头变凤凰,骨子里也残留着寒门草鸡的本性。

郭璞自知职称与才华不符,却没有贴笑脸谄媚逢迎。他公开发表《客傲》词赋,从精神层次上鄙视门阀大佬。

璞既好卜筮,缙绅多笑之。又自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

322年,晋元帝升级当爷爷了。

司马睿没心情为孙子庆生,他已经沦为东晋形象代言人。琅琊王氏的势力遍布朝堂,下任领导指不定姓什么。

这些自诩名门望族的权贵,更像是内刚外软的榨汁机。常年守着半壁江山搞内斗,全然遗忘丧土破国的屈辱。

郭璞提起解卦的毛笔,继续排列组合出建议书。

司马睿还没来得及欣赏,王敦已经带领兵马杀进建康。皇帝忍气吞声与臣子和谈,不得不公开任命他为丞相。

王导看着堂兄耀武扬威,将家族名望凌驾于皇室之上。这位东晋中兴第一名臣,整日眉头紧锁忧心物极必反。

郭璞也很悲恸,因为母亲撒手人寰。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

郭璞尽情施展毕生所学,为母亲挑选一处风水宝穴。全国的阴阳先生们笑掉大牙,没见过谁家亲人埋在河边。

墓地风水关乎家族运势,藏风纳气是选址基本准则。热心同行跑来给郭老师上课,免得河水倒灌让人看笑话。

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

世间万物在相对运动,结字成书却会落于窠臼。没有活学活用的实际变通,读书量越多越容易产生框架束缚。

众人看到郭璞不改答案,纷纷摇头叹息转身离去,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神人和神棍的区别在于:凭实力还是靠运气。

司马睿靠运气当上东晋开国皇帝,却没有实力压制王氏为首的南北门阀,最终只能空守着半壁江山郁郁而终。

司马绍靠投胎当上第二任皇帝,主动制衡皇权和世族间的微妙关系,还公开任命王导出任三公之一的大司徒。

温峤、庾亮皆受重用,郭璞宅在家里默默守孝。

金字塔尖有他的朋友,却从来没有他的位置。

郭璞在家里闲来无事,偶尔给左邻右舍算卦解闷。超高才华容易让人放不下身价,升阶之路也变得遥遥无期。

王敦感到周边势力被瓦解,喜欢造反的老毛病又犯了。面对风险极大的不确定性,他强行征召郭璞出任参军。

颍川的陈述同样很有才名,被王敦任命为秘书没多久便病逝,郭璞哭之哀甚,呼曰: 嗣祖,嗣祖,焉知非福。

郭璞,好像已经推算出自己的命运。

323年,王敦和晋明帝的矛盾进入白热化。

老王调整人事部署无需皇帝盖章,征缴赋税更不用向朝廷打招呼( 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 )。

司马绍不像父亲般忍气吞声,压制着二十出头的血气方刚,在逼仄空间里腾挪闪避( 王敦专制,内外危逼 )。

双方相互揣测,谁也不敢轻易开第一枪。

晋明帝想问问老天的意思,派温峤和庾亮去拜访郭璞。郭璞没法直接汇报结果,只能说卦象系统显示大吉。

俩人私下琢磨: 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

好!干他丫的!

对方既然出手,自己就得接化发。

王敦召开造反动员会之前,先将郭璞喊来现场算卦。相比聆听什么狗屁天意,他更想借用大师之口安抚人心。

郭璞神色平静地走出家门,和路边的小贩热情打招呼。他偶尔抬头看向朗朗乾坤,双眸中不禁涌出汩汩清泪。

一小段路程,郭璞走得极其缓慢。

他逐渐卸掉此生各种头衔,词赋、五行、天文、卜筮等等悉数放下,最终留在心海之间的只有句句典籍箴言。

他的父亲没有成功升阶,却留下以公方著称的气节。自己的升阶之路也很失败,竟还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果郭璞两头讨好糊弄,保命增值几乎触手可及。但是由此造成的因果业债,让他想起衣冠南渡的血火连天。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无字绊倒多少世间豪杰?

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

南冈乱坟场,枯草连天,寒鸦阵阵。

士兵押送郭璞向南而行,相互之间还在小声嘀咕。他们见惯面对死亡的崩溃表情,从未像大师这般神色自若。

路过秦岭一白的山货坊,郭璞想进去喝杯土蜂蜜水。没人能拒绝得了这份从容,只是提醒他别耽误砍头时辰。

没有刀下留人、没有擅闯法场、没有晴天霹雳,一切稀松平常的恍如昨日,忽听得柏树林间传来啾啾鹊鸣声。

手起刀落,郭璞终年49岁。

王敦之祸平定,朝廷追赠郭璞为弘农太守。

世人皆以为玄学精妙绝伦,替郭璞重新拾起五行、天文、卜筮等等头衔,还将他推崇至风水学鼻祖的地位。

一本《葬经》养活无数徒子徒孙,神鬼怪闻更是流传千年不衰。可惜,藏有光明大道的典籍箴言却被遗忘。

无怪乎,吕祖有云: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应是对墓葬风水而说的,主要谈到的是“地气”。“聚之使不散”应该是说要藏风,保持气不散;“行之便有止”应该说的是要形成缓流的生机,让“气”能够绵延不断地流进来,积聚在这块地上。『气』有很多种,在人体当中的就有“元气、宗气、卫气……”等多种和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相关的“气”;而来自大自然的有“天气”(来自日月星辰的能量)以及“地气”(来自地球本体的能量);还有自然万物、阴阳两界各种灵体所带的气,对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气』是无形的,大多数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接受“气”对他的影响,是福是祸得凭他的运势造化;稍练过气、感觉敏锐的人能够察觉“气场”的不同而自然地趋吉避凶(比如说遇见气场好的地方,会直觉/不自觉地留连,感受愉悦、吸取好的“气”;反之,到了气场不好的地方立刻就有不好的反应,驱使自己尽早离开……);而练成神通的人们更能够“观气”甚至从远方直接感受“气”,直接察觉到“气”的五光十色或气味、浓淡而分辨其不同。这是为什么好的风水大师经常不需用到辅助工具、甚至不需要到现场就能够告诉你这个地方风水的好坏。一个地方风水好不好是当地各种“气”的组合所形成:“天气”是必要的,所以采光是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基本要求;“阴气”是不好的,所以要远离坟地、殡仪馆、医院、色情场所等地方,要避免大树过分接近住宅……“煞气”是不好的,所以要避开各种形成“煞”的地形地物、道路(路冲、反弓水……)、建筑(天斩煞、屋角煞……)“地气”对人们的居住所在(也包括死后葬的地点)影响是最大的,“地气”沿着山形地脉流动,遇到曲折断口会停聚累积,也会随水流和气流运动。曲折委婉的水流和气流能形成缓慢的“气”的运行,保持生机,同时也会产生“气”的积聚,形成好的气场。激烈、快速的气流/水流会让“气”发散。因此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曲折地流过田野,在弯曲内的部分就形成“穴”,是好的风水所在,而在弯道背(弧形所指向的方向)就形成了“反弓水”的煞;房子孤立山巅,整天受疾风吹袭,不是好居住处、反之建在山坳,左青龙、右白虎、后有玄武、前有朱雀包围,又有视野又有依靠的藏风处,是最佳风水地!

目前没有找到,目录如下:

术藏目录

分类 书名 编者 版本 卷册数

卜筮 卜筮全书 [明]姚际隆删补 民国影印本 十四卷全

卜筮 卜筮元龟 建安粛吉文撰集 日本藏本 二册全

卜筮 卜筮正宗 [清]王维德辑 清康熙四十八年经元堂刻本 十四卷全

卜筮 断易大全 [清]余兴国辑 民国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3册全

卜筮 火珠林 [宋[麻衣道者撰 民国大德书局石印本 1册全

卜筮 增补详注六爻一撮金易数 [宋]邵雍撰[明]刘基补注 清康熙袖珍抄本 1册全

卜筮 邵子易数 [明]俞有功撰[清]王通瑞删定 清道光五年京都三槐堂刻本 六卷全

卜筮 述卜筮星相学 [清]袁树珊撰 民国润德堂本 2册8卷全

卜筮 梅花易数 [宋邵康节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5卷1册全

卜筮 易隐 [清]曹九锡辑 民国排印本 8卷全卷首1卷

卜筮 鼎锲卜筮鬼谷源流断易天机大全三卷首一卷 [战国]鬼谷子撰 清道光十三年三让堂刻本 三卷首一卷全

卜筮 重雕焦氏易林 [汉]焦赣撰 据宋本重刻本 十六卷全

卜筮 增注周易神应六亲百章海底眼前集后集 [宋]王鼒撰 上海图书馆藏本 1册全

卜筮 增删卜易十二卷 [清]野鹤老人撰 清康熙三十年陈长卿刻本 十二卷全

卜筮 重刊易冒 [清]程元如撰 民国石印本 10卷全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辨证疏 [清]蒋大鸿注 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辑要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要诀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 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9卷6册全

堪舆 地理四秘全书 [清]尹一勺撰 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 12种3册全

堪舆 地理四弹子 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 铅弹子地学正义 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 清聚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舆 地理金弹子玉弹子 [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铅弹子 [明]孟又承传 [清]张九仪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铁弹子 [南唐]何令通撰 [明]刘青田释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青囊经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六法点穴大全 [唐]杨佐仙等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五决 [清]赵九峰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选择录要 [清]蒋大鸿撰 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阳宅大全四集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 [清]蒋国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地理直指原真 [清]释彻莹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地理葬埋黑通书 [清]释彻莹撰 清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不署撰人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罗经顶门针 [明]徐之镆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罗经解定 [清]胡国桢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罗经透解 [清]王道亨撰 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秘本搜地灵 [明]刘伯温订 光绪有益堂刻本 2卷1册全

堪舆 平砂玉尺经 [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 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 2卷1册全

堪舆 乾坤法窍 [清]范宜宾集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 [清]瞿天赉撰 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1册全

堪舆 入地眼全书 [宋]静道和尚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三元总录 [明]柳珍纂辑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大全 [明]一壑居士集 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4卷4册全

堪舆 阳宅爱众篇 [清]张觉正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宝照秘诀 不署撰人 清稿本 1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4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集成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8卷4册全

堪舆 雪心赋辩讹正解 [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 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三要 [清]赵九峰撰 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宅集要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不署撰人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宅谱指要 [清]魏青江撰 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 [清]陈应选撰 民国抄本 1册全

堪舆 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 不署撰人 嘉庆抄本 一卷全

堪舆 地理辨正直解 [清]蒋大鸿撰 经元堂刻本 5卷全

堪舆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明]张鸣凤编 明世德堂写刻本 十二卷全

堪舆 地理黑囊经 [明]范越风撰 清初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 不署撰人 明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分房变气论宅法 [清]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 [明]吴征岀定郑谥注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格水定针法 不署撰人 地理手抄稿本 一卷全

堪舆 管氏地理指蒙 [魏]管辂著 清印本

堪舆 郭璞古本葬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 祖传风水地理孤本 110 1

堪舆 胡矮仙至宝经 [唐]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黄帝宅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唐]空石长者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堪舆杂撰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堪舆要诀 [明]狄奄氏手录 嘘龙村舍藏本 一卷全

堪舆 考验通书法窍秘决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二册全

堪舆 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廖禹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补遗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总索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城精义笺 [清]沈竹礽撰 自得斋丛书 一卷全

堪舆 刘基堪舆漫兴 [明]刘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缪希雍葬经翼 [明]缪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刘见道乘生秘宝经 [唐]刘见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二卷全

堪舆 杨曾地理元文 [清]端木国瑚撰 清刻本 一册全

堪舆 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五卷全

堪舆 续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

堪舆 青乌先生葬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仕学备余 [清]纪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堪舆 十道天心 [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 28 一卷全

堪舆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孙伯刚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机望龙经 [宋]吴景鸾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心正运线法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星秘诀寻龙合格定穴 不署撰人 清光绪手抄秘本 一卷全

堪舆 谢和卿神宝经 [宋]谢和卿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 [明]午荣撰 明汇贤斋刻本 三卷全

堪舆 玄秘龙法玄秘穴法 不署撰人 手抄本 两册全

堪舆 选择纪全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雪心赋辨讹正解 [唐]卜应天撰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雪心赋直解 [明]吴一棣撰 清顺治十八年刻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大成 [清]魏青江撰 清嘉庆刻本 十五卷全

堪舆 阳宅起手 [清]査咏旺传 清抄本 一卷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 清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元运会要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册全

堪舆 阳宅指南篇 [清]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青囊奥旨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十二杖法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再谪仙人杨公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阴阳秘诀 不署撰人 清抄本 1

堪舆 玉元子天宝经 [宋]玉元子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廖禹十六葬经 [宋]廖禹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青囊心印 [清]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二卷全

堪舆 青囊续编 [清]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

堪舆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 [明]徐善继徐善述撰 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 510

六壬 大六壬寻原 [明]张纯照辑注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六壬 大六壬大全 [清]郭御青校定 民国十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3卷3册全

六壬 大六壬眎斯 [清]叶悔亭辑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六壬 大六壬口诀篡 [明]林昌长撰 明万历年六壬稿本 四卷全

六壬 大六壬类集 [清]纪大奎辑 清印本 1册全

六壬 大六壬金口诀 [清]周儆弦重订 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六壬 六壬金口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六壬 大六壬立成大全钤 [清]陈梦雷辑 清印本 1册全

六壬 大六壬课经集 [清]郭御青校定 清五云斋刻本 四卷全

六壬 大六壬五变中黄经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册全

六壬 壬遁秘 不署撰人 清稿本 一册全

六壬 金匮玉衡经 [清]孙星衍校 清印本 1册全

六壬 大六壬探原 [清]袁树珊撰 民国刻本 1册全

六壬 大六壬指南 [清]陈公献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六壬 大六壬集应钤 [明]黄宾廷撰 清代写本 6册全

六壬 官板大六壬神课金口诀 [明]适摘子撰 清金陵经正堂写刻本 七卷全

六壬 六壬粹言 [清]刘赤江编 清道光六年品莲堂刻本 六卷首一卷全

六壬 六壬经纬 [清]毛志道撰 清雍正刻本 六卷全

六壬 六壬类聚 [清]纪大奎撰 清杨照藜校刊本 四卷全

六壬 邵彦和大六壬断案 [宋]邵彦和 [清]程铨辑 清写本 四册全

六壬 六壬三传起法 不署撰人 清写本 一册全

六壬 大六壬银河棹 不署撰人 清大文堂刻本 一册全

六壬 龙首经 [清]孙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册全

六壬 御定卜筮精蕴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三卷全

六壬 御定六壬金口合占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六卷全

六壬 御定六壬直指 不署撰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经元堂刻本 二卷全

六壬 御定六壬直指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写本 三卷全

六壬 御定六壬直指析义 不署撰人 清康熙四十八年经元堂刻本 六卷

命理 壁奥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兰台妙选 [明]万民英识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命理探原 [清]袁树珊撰 民国上海文化书局石印本 八卷三册全

命理 子平集要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精抄本 一册全

命理 命谱 [清]袁树珊撰 民国润德堂本 八卷全

命理 滴天髓 [明]刘伯温撰 民国大德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命理 称命全书 不署撰人 光绪刻本 一册全

命理 磨镌赋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琴堂步天警句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琴堂五星会论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琴堂指金歌 [明]胡文焕编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子平管见集解 [清]雷鸣夏撰 清同治五年六吉堂刻本 二卷全

命理 任注滴天髓阐微 [明]刘基撰 [清]任铁樵注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命理 三命通会 [明]万民英撰 清印本 十二卷全

命理 神峰通考命理正宗 [明]张神峰撰 民国三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命理 穷通宝鉴栏江网 不署撰人 清益原堂板 二卷一册全

命理 玉照神应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算命实在易 [民国]星相研究社编 民国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二卷一册全

命理 天元秀气巫咸经 [唐]珞琭子撰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五星壁奥经 [清]孙星衍校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新刊合并官版音义评注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清光绪九年京都大成堂刻本 五卷全

命理 星平集腋统宗 [清]廖瀛海撰 清道光十二年经文堂刻本 四卷全

命理 耶律真经 [辽] 耶律纯撰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望斗经 [明]万民英校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星平会海 [清]水中龙编 民国萃英书局石印本 十卷四册全

命理 渊海子平 [宋]徐升编[明]杨淙增校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命理 张果星宗 [明]陆位辑 清印本 一册全

命理 御定五星精义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抄道光增补本 一册全

命理 子平真诠 [清]沈孝瞻撰 民国会文堂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命理 紫微斗数全书 [宋]陈希夷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四卷一册全

奇门 大统皇历经世 [明]胡献忠撰 明绿竹堂刻本 三卷全

奇门 遁甲奇门捷要 [清]杨景南编 清康熙刻本 一册全

奇门 金函奇门遁甲秘笈全书[附]金函玉镜图六卷 [汉}诸葛亮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三十卷四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金镜宝鉴 [明]刘伯温集 清抄本 十六卷全

奇门 奇门遁甲备览 不署撰人 清顺治抄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全局阳遁九局阴遁九局 不署撰人 明抄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 不署撰人 明抄本 十卷全

奇门 奇门卜筮不分卷 不署撰人 清内府精抄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秘籍大全 [明]刘伯温编 清抄本 二十三卷全

奇门 奇门遁甲统宗大全 [汉]诸葛亮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十二卷二册全

奇门 奇门法窍 [清]锡孟樨辑 清写本 八卷全

奇门 四季开门 不署撰人 清内府精抄本 四卷全

奇门 御定奇门宝鉴 不署撰人 精康熙内府精抄本 六卷全

奇门 阳遁九局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九卷全

奇门 阴遁九局(1)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九卷全

奇门 阴遁九局(2)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九卷全

奇门 奇门阳遁不分卷 不署撰人 清康熙精抄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阴遁九局 不署撰人 清康熙精抄本 一册全

奇门 日家奇门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册全

奇门 奇门五总龟通书大全 [明]池本理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四卷二册全

奇门 奇门遁甲统宗大全 [汉]诸葛武侯撰 清刻本 十二卷全

奇门 金函玉镜图 [明]刘伯温集 清抄本 六卷全

奇门 御定奇门真诠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册全

太乙 太乙局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册全

太乙 太乙数统宗大全 [清]李自明辑 民国中原书局石印本 6卷3册全

太乙 太乙淘金歌 [唐]王希明辑 [宋]丘浚重编 清刻本 一册全

太乙 太乙人道命法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册全

太乙 太乙统宗大全 [清]李自明编 清集福堂刻本 四十卷全

相术 新刊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人相编 [清]陆位崇编 清光绪八年京都文兴堂刻本 五卷全

相术 大清相法 [清]笑尘氏撰 大成书局石印本 四卷一册全

相术 麻衣相法 [五代]麻衣道长撰 光绪文成堂刊本 五卷三册全

相术 精考演禽三世相法不分卷 不署撰人 清经国堂刻本 一册全

相术 公笃相法 [民国]陈公笃 民国排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神相全编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神相汇编(附续集) [清]高鼎玉辑 清道光二十三年修竹吾庐刻本 四卷全

相术 管辂神相秘传 [汉]管辂撰,[宋]陈抟述 民国排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相理衡真 [清]陈钊撰 民国四年上海锦文堂石印本 十卷二册全

相术 柳庄相法 [明]袁柳庄撰 民国排印本 三卷二册全

相术 柳庄相法考证 [民国]邹文耀撰 台湾瑞成书局本 一册全

相术 人相篇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神相全编 [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 清道光五年经国堂刻本 十二卷首一卷全

相术 中西人相探原 [清]袁树珊撰 民国排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照胆经 [宋]邵平轩撰 清印本 一册全

相术 神相水镜集 [清]范騋撰 清聚盛堂刻本 四卷全

相术 相儿经 [晋]严助撰 清印本 一册全

相术 演禽三世相法 [宋]袁天纲选 民国石印本 二册全

选择 陈子性藏书 [清]陈应选撰 佛山文华阁机器版 十二卷全卷首一卷全

选择 崇正辟谬永吉通书 [清]李奉来辑 民国石印本 十四卷三册全

选择 八字万年历 [清]袁树珊校勘 润德堂本 一册全

选择 百中经 不署撰人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一册全

选择 扁鹊子午经 [战国]扁鹊撰 清印本 一册全

选择 订正选择神煞起例 不署撰人 清康熙内府抄本 二卷全

选择 东方朔通玄经 [汉]东方朔撰 清代木刻版 一卷一册全

选择 董公选 [明]董潜撰 礼亲王家藏秘本清刻本 一册全

选择 董公选要览 [明]董潜撰 清光绪二十四年浙江官书局刻本 一卷全

选择 董公选择要览 [明]董潜撰 民国萃英书局石印本 一册全

选择 董氏诹吉新书 [明]董潜撰 清光绪二年二酉斋刻本 二卷全

选择 董氏诹吉新书续编 [明]董潜撰 清末刻本 一卷全

选择 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唐]释不空译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历学会通 [清]薛凤祚辑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钦定修造吉方立成 [清]敬征编 清光绪九年武英殿写刻本 一册全

选择 臞仙肘后经 [明]朱权撰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臞仙肘后神枢经 [明]朱权撰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孙思邈元女房中经 [唐]孙思邈撰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太乙经 不署撰人 清刻本 一卷全

选择 鳌头通书大全 [清]熊宗立著 [清[熊月畴重订 [台]钟义明整理本 十卷全

选择 象吉备要通书大全 [清]魏鉴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二十九卷十册全

选择 协纪辨方书 [清]允禄李廷耀等纂修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三十六卷六册全

选择 选择求真 [清]胡晖撰 民国八年广益书局发行 十卷三册全

选择 选择书 不署撰人 清光绪内府朱墨抄本 二卷全

选择 永宁通书 [清]王洪绪撰 上海扫叶山房本 天地人和四集十二卷全

选择 阴阳五要奇书一集郭氏元经 [晋]郭璞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十卷全

选择 阴阳五要奇书二集璇玑经 [晋]赵载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一卷全

选择 阴阳五要奇书三集阳明案索 [明]陈复心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五卷首一卷全

选择 阴阳五要奇书四集佐元直指 [明]刘伯温著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九卷首一卷全

选择 阴阳五要奇书五集三白宝海 [元]幕讲禅师著 [明]江孟隆辑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三卷全

选择 诹吉便览 [清]俞荣宽编 原版为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一册全

选择 诹吉便览宝镜图 [清]俞荣宽编 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一册全

选择 许真君万全玉匣记 [晋]

郭璞字景纯文言文

1 东晋学者郭璞,字景纯他的字是解释名璞的吗 郭璞(pú)(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