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
评价孔子
孔子道德修养极高,无愧于万世师表,亦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然其未能得道且通晓阴阳,故愚以为,孔子实为贤人。
古往今来,圣贤可谓凤毛麟角;而正是这些为数寥寥之人,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体系的框架。其中,声望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孔子。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平民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私学虽未必为孔子首创,但因其而兴盛。孔子收徒讲学,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亦作育了不少英才——正是这些英才,令《论语》得以面世,使“述而不作”的孔子,得以万古流芳。
《论语·子罕篇》有云:“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有云:“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显然,孔子不仅在道德上承前启后,而且在文学上继往开来。
总而言之,孔子是中国在文学与道德上影响最大的贤人。
贤人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有云:
哀公曰:“善!敢问:何如可谓贤人矣?”
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吾定义贤人为:道德修养极高,足以为时人所效法,为后世所景仰,且未能得道的人。(按:贤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孔子为参照,凡境界与孔子差距很明显者,皆不足以谓之贤人。)
愚以为,儒家所谓的圣人(如尧、舜、禹、周公、孔丘、孟轲、荀卿),实为贤人;世人公认的大儒(如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顾炎武)与得孔子真传者(如颜回、曾参、子张、子夏),亦可谓贤人。儒门以外,《庄子·天下》所列举的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均是贤人;若杨朱、列御寇未能得道,当属贤人。此外,韩非、晏婴亦为贤人。
古籍散佚严重,由于文献不足,故不少贤人被遗忘于历史之中。此外,因鄙人孤陋寡闻,亦有部分贤人(尤其在儒门之外的)未予列出。
总而言之,贤人并不多见。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画像
一,有关孔子的资料—出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2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二,有关孔子的资料—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4〕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三,有关孔子的资料—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7〕,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讲学
四,有关孔子的资料—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地方私学的创始人,是世界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日本汉学家井上靖称“孔子是人类的老师”
他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离去了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中国的文化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学说遭受知识界的精英们强烈批判,几乎是毁灭性打击在二十世纪,在人们对人自身问题的深度思考与反省时,他的思想学说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们的注意
如何评价孔子?
本文2023-10-14 09:03: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