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家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玩收藏家的简介,第1张

 古玩收藏是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活动,成熟的古玩收藏家有自己的“六字经”。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玩收藏家的简介,希望对您有用。

古玩收藏家的简介

 张芳硕

 西安市长安人,生于1858年,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扛过枪,善学习肯钻研,经过商办过厂,开过公司做过矿产。阅历太多见识广泛,做收藏下苦功走遍全国 古玩市场,辨真伪看遍全国 博物馆。不耻下问访遍名师高人,阅过藏品成千上万,收藏朋友遍布大江南北。醉心收藏刻苦肯钻研,藏品精美令人惊叹!喜爱朋友为人仗仪,愿天下 收藏家到长安来做客!愿和各位大藏家成为真诚的朋友!现正全力筹备中华博物院陕西分院的建设。 方正

 生于1953年,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上世纪90年代辞去公司职务创业,事业有成。兼爱收藏,把高古玉器作为收藏研究重点,目前有许多珍惜名贵精工大型古玉珍品。 古代玉器承载着中华五千年乃至更悠久的灿烂文明,玉文化博大精深,因而对玉尤其对 古代玉器的敬仰感动之情自然而然地升华。这种感动之情不亚于七千年前红山文化先人对玉顶礼膜拜至信仰。由这样一个美玉爱好者逐渐成为一名痴迷的古玉藏宝人。2014年荣获中国 文物保护金奖。

 姜悦

 1974年出生,大专学历。唐山市古玉器研究会会长,职业玉器鉴定师,职业铜器鉴定师。2006年创建了唐山市古玉器研究会,现有会员300多名。2013年,成功的举办了唐山市第十六届陶瓷博览会第一届古陶瓷展。2014年,开创了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首届中韩古玉文化交流研讨会》暨首届先秦古玉展。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证明了民间有宝,精品在民间。2015年,唐山市古玉器研究会成立了鉴定中心。2015年在中华博物院网上成功组织了“灵石杯中国历代精品玉器大赛”。姜悦团队近些年共获民间十大国宝六件,铜器十大国宝四件,玉器十大国宝两件,中国文物保护金奖两人。研究会每年在当地主流媒体都有数个系列收藏文化讲座,努力宣传、保护、科普文物知识,一步一个脚印迎接文物的春天。

 钱燕萍

 1954年生,企业家兼收藏家,上海定阳轩主人。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即热衷中国古代钱币、邮票、 紫砂壶等收藏,渐渚涉及高古玉、宫廷玉器、 瓷器、古茶、古酒等高尚古玩。其中所藏商代“银缕玉衣”在2014年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活动中被评为“中国民间十大国宝”,本人也荣获“中国保护 文物金奖”。2015年在上海定阳轩茶文化 博物馆组织了“史海遗珍—中国清代 翡翠展”。在几十年漫长的收藏之中,深深地体会到了需为弘扬中国民族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精品作出自己的贡献。

 唐美娟

 62岁,上海市人。20世纪80年代涉足收藏,酷爱民间艺术,尤好古玉。为了弘扬古玉收藏文化艺术,曾组织古玉玩家沙龙,并联合上海知名藏家在上海云洲古玩城举办过两届高古玉 展览会,展品涵盖从 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的精美玉器。2014年经各方支持,组建了上海玉文化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致力于推广古玉收藏文化事业,并在上海陆家嘴举办了”玉之路---高古玉之礼玉展览”, 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刘薇

 生于1973年,成都人,毕业于西南财大,曾就职于成都正大公司担任财务工作,1997年辞职后经营自家公司。受祖辈影响从小爱好奇珍异玩,自2005年起进入收藏行业,主要从事玉器收藏,且以高古,明清玉器为主,也爱好收藏瓷器,杂项类。收藏理念---不美不收。自认为,美来源于真实!尊重古物就等于尊重文化,故而保护古物就是一种责任,这种使命会一直肩负,并且坚持下去,弘扬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霍锦湛

 企业家。现任广东省 工艺美术研究院研究员、广东顺德文博会副会长、顺德区陶瓷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顺德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国香艺博馆馆长等职。收藏二十余载,藏品颇丰,当中不乏玉器、瓷器、家具、青铜器类精品。二十多年来,为实现文化强国之梦,曾多次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并投资创建国香艺博馆。可谓胸藏爱国之心,身怀报国之志。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已成为藏品一流、眼力一流的收藏家。

古玩收藏家的收藏知识

 一曰“爱”。“爱”即“喜爱”。作为古玩收藏家首先要喜爱收藏,痴迷收藏。没有喜爱就不会“入境”,没有痴迷就会永远徘徊在收藏大门之外。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

 二曰“考”。 “考”即“研究”,要学会“研究”藏品。“研究”不分深浅,也不分类别,古玩收藏家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才能逐渐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增加自己的收藏“技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淘金”水平。

 三曰“专”。“专”即“专一”。个人精力、财力等总是有限。面对庞大复杂的大千世界,古玩收藏家若想有所建树的话,必须学会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而且“术业有专攻”,如果不管是胡萝卜还是白菜一通收藏,不仅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之感,还会大大削弱古玩收藏家的收藏兴趣,影响收藏水平的提高。

 四曰“辨”。“辨”即“甄别”。古玩收藏家通过对手中藏品的研究、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练就一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吹尽黄沙始到金”的真本事。

 五曰“利”。“利”即“利益”。成熟的古玩收藏家,应该在收藏的过程中,充分看到或估测到藏品的升值空间和趋势。

 六曰“传”。 “传”即“弘扬和传播”。收藏的最终目的还是文明的保护和传承。

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允许黄宗羲登阁的是范钦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将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将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咳。。这个!

没有余稚恭这么个清朝画师,楼主说的应当是余樨,因其为宫廷画师,皇帝命其作画,所以其部分传世作品落款名后带有恭画,估计楼主误将 余樨 恭画 误认为余稚恭画。

余樨,清代画家,生卒年不详。字南洲,江苏常熟人。余省弟,约于乾隆四年进宫中作画供奉内廷。工花鸟,擅院体画,别出新意。

清代隶书是四大家,非八大家。

1、金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工诗词,精鉴古,富收藏,好游历,著述丰。五十岁时入京考试,未中,遂绝意仕途。居扬州地区,卖画为生。金农以布衣雄世。无论从认识的深度和作品的气格与高度,以及学问的广度与厚度等几诸多方面都是时代的佼佼者,扬州画派各家都无法与其相比,因此,金农是扬州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与<<天发神谶碑>>,<<衡方碑>>,<<夏承碑>>,郑簠的影子。这种影子又不是那么的明显与突出,这是金农的过人之处。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个汉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近乎自负与自恋情结者。二者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无一笔不是汉人,无一笔不是自己的境界与高度。他的超前审美与定位,时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杨守敬说:“冬心分隶,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对于一些徒师其形,东施效颦者来说,此话确为灼见。尤其是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作品,更是这样,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对齐白石艺术精神与风貌产生影响的书画家中,相比八大和吴昌硕而言,金农更加深刻,秉性与金农更契合。在艺术取向方面增加一些民间艺术成分和世俗化的关照。因此,善学者夺人魂魄,庸史仅学表皮,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金农艺术给后人的启示。

2、郑簠

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结束了“帖学”近千年的统治地位,给靡弱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书法史揭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了以篆隶为主流书体的时代。三百年的清代隶书创作,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是汉之后的又一高峰,其中一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为代表。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南京人。行医为业,终生不仕。少时便矢志研习隶书,初学明末书法家宋比玉,一学就是二十年,至中年有所悟,遂探本求源,遍习汉碑,直至晚年。为访山东,河北汉碑,倾尽家资,收藏汉碑拓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橱。孔尚任在<<郑谷口隶书歌>>中道:"汉碑结僻谷口翁,渡江搜访辩真实。碑亭冻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叹唧唧“是郑簠爱碑如痴的写照”。

郑簠广习汉碑,<<曹全>>为其基本体势与风貌。在此基础之上,又溶入行草。<<夏承碑>>与其他汉碑的某些特征,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纵,神采奕扬的隶书艺术风貌,以异军突起之势,竖起碑学复兴的第一面旗帜,是清代三百年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郑簠的书风与艺术思想,对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对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如高凤翰,金农,高翔,郑板桥的影响,更为直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簠的隶书创作,影响了他之后的一个世纪!

3、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琰讳,遂以字行,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门,九岁便辍学谋生,后经梁闻山介绍,结识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间,尽读所藏秦汉碑拓,金石瓦当等,心摹手追,笃志临习,每日早起,研磨盈盘,至夜晚墨尽始寝,寒暑无间,梅府八年,给邓石如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其艺术历程的重要时期,后至京师,得大学士刘墉赏识,声名益振。其书兼善各体,隶书成就最大,作品结体严整,具金石气,篆刻刀法苍劲浑朴,成就斐然,影响甚广。

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章法结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学养和艺术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和黑、大、光、亮时弊的痕迹。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邓石如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是中国书法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书法家

4、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曾为广东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喜绘画、治印、工诗文。著有《留春草堂诗抄》。

伊秉绶的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从伊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大”不仅指作品体积,更多是指作者的气格与气象。“简”是伊氏书法的明显标志,也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结体方正,分布均匀,用笔平铺直叙,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等等一些隶书的装饰用笔特征。作品给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这是伊氏的能耐。一种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的能耐。他的标志还体现一个“拙”字,用“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句话对应伊氏艺术再恰当不过了。这是艺术高层面的审美境界。

清代古医书能值上万吗:年来,医书古籍也成了拍卖市场上的一个热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医书古籍收藏大家眼中,医书古籍仍是一片被低估的价值洼地。 2012年,在艺术品收藏越来越热的中国,古籍善本成了拍卖市场上的一个话题焦点。先是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部近500册“过云楼藏书”以2162亿元的高价被整体拍卖,它们不仅是传世孤本,也是目前海内外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宋版书,保存了大量失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此后,八百二十三部近万册,估价过亿元的“广韵楼”藏古籍善本也在2012保利秋拍亮相,其中最重要的《钜宋广韵》最终以3000万元落槌。 一时间,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价值潜力受到了不小的关注。然而目前为止,古籍收藏市场在圈内人眼中却仍是一片被低估的价值洼地。用古籍收藏家王德的话来说:“一些古本善本的价值本应是比字画都要高不少的。”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早期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书法发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的书法,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这时的帖学更为狭隘。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手书。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因工书受荐入内廷,得到康熙的宠幸。陈奕禧的行草书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为《梦墨楼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画家,著述宏富,书法虽远追晋、唐,实际上是受赵孟俯、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作品中脱离不了帖学带来的软弱的气质。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倡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提倡碑学。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学汉隶似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等。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郑□嗜古碑,收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响很大。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乾隆在位很久,而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乾隆自己学习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学杂馆阁之书盛行。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翁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余遗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梁同书,早年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缺乏雄强之气。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刘墉,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王文治,书法强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此外,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古董收藏现在已经是一种热门的收藏行业,那么大家知道有哪些著名的古董收藏家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董收藏家的介绍:张祖仁

 张祖仁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他对德化瓷器独有情钟,共收集了德化观音瓷器,例外,他对熊猫类藏品深感兴趣,共收集到500多件,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德化70年代生产的有熊猫图案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八陵形瓷盘,周长7cm,在内盘上方,印有“福建留念”字样,可谓是一件精品,张祖仁花了100块买了三件,算是捡漏,福州瓷器市场升温,有河南、江西、莆田、德化古玩商到福州摆摊、开店。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和福建德化瓷器在福州最受欢迎。张祖仁的收藏经验是1、坚持长年累月逛地摊2、请教老行家,虚心学习3、多买些残器研究4、多看有关瓷器鉴定方面的书5、藏友之间要多交流。此外辨别古代瓷器,主要是指辨别古代瓷器的窑口,时代真伪和优劣等。中国古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流传在世的即有当时大量烧造的常见品和历代收藏的稀世品,也有一部分后代仿制品。因此,辨别一件器物的年代、窑口,复仿制情况,因此张祖仁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了解古代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规律。熟记每个时代器物主要类型,掌握每一时代古瓷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古瓷辨伪所必须具备的。二、掌握各种瓷器特征演变规律,是正确判断古瓷真伪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征不明显的瓷器辨别,先断出一个大概年代。三、要多观察、多看实物,既看注意稀有的珍贵器物,也要仔细观察大量普通器物,可多看些仿品器物,用真品和伪品对照方法,从中发现伪品的不同之处。

 古瓷辨伪,张祖仁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2、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3、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4、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5、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6、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张祖仁说,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古董收藏家的介绍:成阿孟

 成阿孟,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穿着朴素,他对收藏表现出来的热忱到了痴迷的地步。虽然只有43岁,衷心收藏却有20多个年头了。

 桐梓县收藏协会就是在成阿孟的组织、发起下,于2002年10月19日成立。迄今已发展协会会员有重庆、云南、四川等省、市、县170人、并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获奖、成功举办贵州省收藏文化论坛会。该协会成立以来,除组织会员开展活动,切磋交流收藏经验、体会、总结收获外,还在一些重大节日里,组织开展纪念活动,规定每年至少一次。

 “在我们开展的活动中,比较有意义的是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以及县委、政府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我们收藏协会都给予积极配合相应。”成阿孟向记者介绍说。今年43岁的成阿孟原来在桐梓酒厂上班,企业解散后他便一心从事邮票收藏工作。

 收藏“捡漏”靠“眼力”

 “有时候,爱好就像一颗种子,只要在心里扎根,就会疯狂地发芽,生长。”在1994年的时候,成阿孟收藏的邮票开始升值了,就卖了几套。“后来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开始涉猎各种收藏范围,也想拓展自己的收藏领域,开始接触到古董的收藏了。”成阿孟说。

 当时就去买了几件古董,基本上就把我全部家当赔进去了。“当时我也消沉得有几年,收藏苦乐经历,是在漫长而艰辛的收藏道路上,点滴积累起来的。”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成阿孟在收藏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就绊了个跟斗。但他并未就此气馁,而是越错越问,虚心向古玩行业有经验的老师请教。2004年他还自费到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深造,经过两年的刻苦专研,获得了古玩杂件鉴定师专研技术证书。实现了由一位古玩收藏业余爱好者到专业工作者的转变,成阿孟因此成为在贵州省古玩收藏领略内晓有名气的人。他撰写的《论青花瓷鉴赏》《西南巨儒郑珍》《西南鸿儒莫友芝》《珍稀的加盖苏维埃铜币》《唐双色绞胎流执壶》《捡漏》等文章,在全国、省、市各大报刊发表。

 古玩正当时

 “我对我们桐梓地方的文化有种热爱,只要看到有我们桐梓地方文化的东西,不管北京还是上海,我都要把它收回来。”成阿孟说,只要在他经济条件能承受的情况下,就想把它展示出来,让全县人民了解我们桐梓的历史,起到宣传桐梓的作用。

 在下乡收集古玩的时候,他常常骑一辆摩托车,有时候一骑就是六七个小时,头发被风吹得乱糟糟的,脸色黝黑,“蓬头垢面的像个难民”。“收书、收报、收旧物件喽!”到达地方后,他就找个小饭店草草吃点饭,就会走进村子里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个收破烂的。

 成阿孟说,收藏事业是文化产业繁荣的象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收藏意识也随之增强,收藏群体不断扩大,收藏文化也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老照片、像章、钱币、烟标、玉器、陶制品、连环画、证章、“”物品……应有尽有,收藏爱好者们热衷淘宝,普通市民则喜爱看个新鲜,细细端详、认真地寻找着历史的痕迹,眼前的实物让人们情不自禁地回眸过去,走进时间的隧道,穿梭在历史的天空中。在成阿孟精心收藏的上万件作品中,有5000多件作品是反映从唐代以来桐梓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特别是比较完整的收藏了桐梓近代历史文化。

 指着他收藏的桐梓军政文化珍贵资料,成阿孟介绍说,这就是我们桐梓在民国十八年的时候出的名人周西成,他在主政贵州的时候,是贵州省省长兼二十五军军长,他培养了我们桐梓系的军人,后来的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都当上了省长,至于尤国财是当了代理省长。“所以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桐梓有三个半省长’,也就是这个道理。”成阿孟说。

 “从成阿孟收藏的这些桐梓军政文化珍贵资料中,再次印证了‘有官皆桐梓,无酒不茅台’的说法,客观反映出民国初期,桐梓县人在贵州政治舞台上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县文化馆馆长刘健告诉记者说。

 难以割舍的桐梓情怀

 面对收藏室里的件件藏品,成阿孟觉得沉甸甸的,这些文物史料不能总沉睡在自家的收藏室里,它们需要走出去,受到更多人的关注。2011年8月15日是桐梓海军学校纪念馆成立的日子,为了支持纪念馆的如期开馆,客观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于1938年9月迁入桐梓长达七年多的历史,成阿孟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他除了对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进行鉴别外,还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海校物品无偿的捐献出来,用于海军学校纪念馆的成立展示。

 “在海校建馆过程中,他以民间收藏家的身份去收集很多的藏品。”刘健说,海校陈列的大部分实物,基本上都是成阿孟的藏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阿孟用毕生的精力去寻找、发现、记录桐梓,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对家乡炽热的爱。“我这里还有价值10多万的宋代文官木雕,德化窑2人小油灯,金代琥珀,民国债券等。”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渺小的,希望有一天能够联合其他的民间收藏家建桐梓文化纪念馆,把这些文物史料展览出来,让更多的人通过史料铭记那段历史。”在20多年的古玩收藏生涯中,发现和记录桐梓文化始终是成阿孟的梦想。“我还想搞个大型活动,把中央台的《寻宝》栏目引进到我们桐梓来,宣传我们桐梓,把我们桐梓的地方文物提升起来。”成阿孟说,他还想筹备出一本《夜郎收藏》的杂志,讲一讲桐梓文化流传下来的东西。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