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无锡“阖闾城”遗址就是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常州无锡“阖闾城”遗址就是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吗,第1张

然而要推翻这个定论,首当其冲的又必须否定《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中关于“阖闾大城”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以及规模格局都唯一契合苏州古城的记述(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这两部古籍史书历来都被认为是有关吴都“阖闾大城”尚存的见诸文字记载时代最早、内容最具体的古文献资料)。现在有专家以考古新发现的名义论证常州无锡“阖闾城”遗址就是春秋吴都“阖闾大城”,这在事实上已经通过反证的方法完成了对这两部古书相关记述的否定。然而,简单武断地意指该等古书不可信的否定,进而再否定苏州古城早有的定论,却很难令人信服。笔者特提出以下几个不同的看法:

1、两部古书对于“阖闾大城”相关的基本史实有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时造假吗?两书编撰时间距离建城的时间不过区区600年左右,笔者认为,它们虽然是不入正史的历史兼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但绝不可能杜撰编造基本史实。一是,作者当时或有相关的存世古籍史料作为文本依据,只不过后来这些文本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无传了。二是,倘若确属对基本史实误记或造假,原系吴国的王室贵族以及百姓后裔乃至历代史家文人应当不会集体失忆、失语,纵观成书以来近2000年时间里并不见有相关驳斥与纠正的文字信息,而作为史料引用的历史、文学著作却屡见不鲜。这也佐证其涉及的基本史实的可信性。三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口碑材料都指向“阖闾大城”就是苏州古城,无闻有指他处的,就是苏州的古城门、地名等还有保持当时称名的。这又是不失为与古书相互印证的一种客观遗存的证据。

2、反观常州无锡“阖闾大城”遗址,无论是古籍史料或是民间流传口碑基本阙如,难免令人生出一丝疑惑。据《史记》记载现在的常州是吴王诸樊封给其四弟季扎的封地,史称延陵季子。季扎与常州的关系则是确凿无疑的。当公子光(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他有可能对本是王位法定继承人(兄终弟及),又高姿态“哀死事生”效忠自己的德高望重的叔父季扎作出夺其封地建造吴国新的国都“阖闾大城”吗?所以在常州无锡发现春秋时代的古城遗址因在吴国辖地并不意外,或许是与季扎当时驻守经营此地有关的吴国重镇之一,也所以其城的面积规模和格局不合上述两书的记述。

3、苏州古城是始建于春秋晚期的吴都“阖闾大城”的历来定论,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多种质疑乃至否定,但事实上拥有古籍史料、历史流传的口碑以及近现代有关历史考古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众多客观证据的支持是难以轻易的推翻的。平心而论,即使“史记”没有记述有关伍子胥建造吴都“阖闾大城”一事,但涉及吴国的重大事件无疑都以吴地为中心舞台的,阖闾、夫差时期发生的吴越战事的地名也多在吴地范围之内(详情可搜索笔者拙文《苏州春秋吴都“阖闾大城”考》、《商周春秋吴国考》)。

4、对于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最新考古发现成果,虽然也有专家认为是真正的“阖闾大城”遗址,但笔者同样不敢苟同。不过,笔者认为这是苏州一项极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其意义在于更加坚实绵密了苏州古城就是吴都“阖闾大城”的证据链条——苏州木渎春秋古城遗址正是吴公子光刺杀王僚时的吴国旧都城,因旧都城不合中原诸侯大国都城规制,又地处太湖之滨,缺少战略纵深,遇外敌入侵或旧势力作乱都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所以吴王阖闾刚即位就忧心忡忡迫不及待地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真正意义上的新的国都。这样吴国旧都与新都以及苏州春秋吴都“阖闾大城”所从何来也明明白白的了。至于主张常州无锡“阖闾城”为吴都“阖闾大城”的有关专家提出的苏州古城为夫差所建的“夫差城”一说,笔者孤陋寡闻,闻所未闻,只能在此求教其出处何在了?

中国东北地区曾经被中原地带称作蛮夷之地,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有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那就是夫余国。

很多人都知道夫余国,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夫余国的王族来自周朝吴国的公室,是吴太子夫概的后人。

夫概您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是“卧薪尝胆”这句成语您肯定知道,说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当时吴国的国王是阖闾,而夫概就是阖闾的弟弟。

那么,夫概的后人为啥成为夫余国的王族呢?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后惨遭失败得吴王阖闾和夫概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夫差的后人”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夫差的后人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影视剧中的夫概夫概后人到北方发展

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

在吴越争霸中,夫概起的作用很大。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

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

囊瓦所属残军战败后,由苏延率领向部城方向溃退。孙武指挥吴军实施了战略追击,到清水(即水)追上了楚军。阖闾正要下令攻击,夫概又以孙子兵法所言的“半渡而去之”来阻止了阖闾。阖闾接受了夫概的建议,待楚军半渡清发水时,才发起攻击,因而大败楚军。

11月17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入郢的夙愿。

十一年六月,秦国由于害怕吴国强大对其不利,又因楚臣申包胥于秦庭不思饮食,哭泣七日,求秦国出兵救楚,秦出兵后,与楚军会合于稷(在今河南桐柏东),而后在沂大败夫概,夫概畏罪不敢见阖闾,于是乃亡归,自立为王(《史记》的记载是秦楚败吴王于稷,夫概见吴王兵伤败,于是归而自立)。阖闾闻之,引兵去楚,归击夫概。夫概败,奔楚,楚封之堂溪(在今河南西平县),号为堂溪氏。

夫概之墓(吴王冢)在河南泌阳沙河店镇境内。1975年8月上旬,当地洪水暴发(758洪水世界闻名),上游板桥水库跨坝,吴王冢旁边的后庄村四面被洪水围困人们无处可逃,几乎全村的人纷纷跑到吴王墓上,逃过一劫。事后,在当地每年都有人在墓前烧纸焚香,感谢吴王墓及夫概的保佑之恩。没想到亡在这里的夫概2500多年后又挽救了百余人的生命

原来,越王勾践攻占吴国之后,夫概闻讯即组织军队攻打勾践以复国,吴王夫概与越王勾践两军就在此地对阵,不幸的是,吴王夫概的队伍刚刚排好阵列,山洪暴发,洪水冲垮了夫概的部队,夫概也死于此处,随后夫概就葬于此处,吴王夫概墓很大,如同一个小山丘。

夫概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吴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员辗转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及中国北方开拓基业,人丁极为兴旺 。

夫余国统治东北700年

扶余国, 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

扶余人的祖先来自漠北东部及西伯利亚远东的广大地区,部分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但是夫余国的王族来自周朝吴国的公室,是吴太子夫概的后人,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人,无论是王族还是平民百姓与朝鲜南部的三韩民族没有太大关系。

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

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天才武将如繁星璀璨,耀眼夺目,他们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战争中率部取得辉煌的战绩,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神,我们的民族才不会为外族欺辱,华夏文明才能不间断发展延续数千年。以下试列出华夏民族十位千古名将:

一、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柏举之战后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二、吴起,战国初期魏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军13万人,淹死赵军2万余人。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40多万人,为秦国最终一扫六合消除最大的障碍。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四、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今江苏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夜袭魏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此后,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五、卫青,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六、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七、李靖,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唐初第一名将。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八、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九、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十、徐达,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虽是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1363年鄱阳湖之战以少胜多全歼陈友谅65万大军。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北伐中原拔洛阳后分兵山东山西,四面出击收复华北、中原,攻克通州包围大都、灭亡元朝。徐达深通谋略,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仅沈儿峪之战就斩获元军首级10余万,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北元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徐达北伐不仅推翻了元朝黑暗残暴的统治,使燕云十六州时隔430年再次回归汉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以上十位名将,几乎都是常胜将军,他们要么以弱胜强,要么以少胜多,他们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经典。孙武和吴起是中国兵家之祖,白起和韩信协助明君在统一国家进程中奠定基础,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岳飞、徐达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抗击外族入侵或开疆辟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将也应让我们记住的,他们有姜尚、乐毅、李牧、王翦、廉颇、孙膑、蒙恬、项羽、李广、班超、曹操、周瑜、诸葛亮、冉闵、谢玄、祖逖、陈庆之、刘裕、韦睿、郭子仪、柴荣、狄青、韩世忠、常遇春、王守仁、袁崇焕、左宗棠,但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列举。

(按自己的想法读书,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百家号。)

在江苏武进县雪堰乡和无锡县胡埭乡境内,闾江附近。

此城为春秋时期,吴、楚、越三国争霸时,吴王阖闾为防御楚国和越国的进攻,于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令大臣伍子肯所筑。据勘察,此城四周皆河围绕,城墙仅遗存西南半个城。城为长方形,周约2420米,东西长约91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底部宽约20余米,现高2—4米不等。在城的断面并未发现砖石之类,说明此城纯用土筑。城的南面略偏东处有一宽约36米的洞口,可能是当时的门洞。此城形势险要,城后有胥山、濮射山、龙山作屏璋;前方远处是甫山山脉,左边是太湖。山上烽燧墩,山下土城,进可攻,退可守,为古代军事要地。

常州无锡“阖闾城”遗址就是春秋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吗

然而要推翻这个定论,首当其冲的又必须否定《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中关于“阖闾大城”地理位置、地貌特点以及规模格局都唯一契合苏州古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