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印象
西安的印象,你要先从西安的街道开始,这是我们每到一个城市最先接触到的。古都西安的城墙,是明代修建的,也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完整的城墙。城墙上有城楼,箭楼。城圈内以钟楼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大街为轴线,向四面辐射。相对应的有数条呈井字型街道互联互通。每一条街道,都有一个记载着大唐盛世曾经辉煌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韵味。以钟鼓楼附近街道为例,就有书院门,贡院门,端履门,后宰门,校场门、粉巷,涝巷,琉璃巷,铜锣巷,曹家巷,孟家巷,大学习巷,竹笆市,东羊市,西羊市,骡马市,大差市,鸡市拐,炭市街,甜水井,咸水井,五味十字,麻家十字,大麦市街,湘子庙街,庙后街,报恩寺街等,等数不胜数。这些富有都城趣味的街名,深深地印证着历史的痕迹。
西安由于历史沿革而来的古巷,遍布整个城市街区。在这些古巷里,有很多香飘千年依然经久不散的美食小吃店,和名胜古迹相得益彰。饮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文化。古书上说张翰“见秋风起乃思莼鲈”,终于辞官不做。由此可见,美食对于人们的诱惑之深刻。看美景,品美食也是旅行的精髓。
说到小吃不能不提西大街,这里是回族聚居区。从古至今都是古城一条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唐朝时,这条大街离皇内宫很近,被称为第四横街。南边有承天门,又被称为承天大街,北面设有尚书省,管辖百官,再往西走,就是藩台衙门,掌管银库的藩库,也就是现代的中央银行。靠近西门,有骅骝马坊,饲养着良驹骏马。到了明朝,洪武年修建了城墙,形成了四方城,
西大街从钟鼓楼开始向西延伸,钟楼对面有德发长饺子馆,味道不错。在正街上,出名的是同盛祥泡馍馆,我在八十年代初退伍回到西安,家人带我到这家老字号吃羊肉泡馍,那些什么口汤,单子,水围城的说辞我都不懂。也不太会掰馍,吃羊肉泡馍是有讲究的,是不是老吃家,就看掰的馍块大小是否均匀。那个时候的煮馍师傅,会根据你的掰馍手法,添加多少老汤,泡馍味道大有不同。我因为不常去,结果泡馍端出来肉块倒是不少,味道可是差远了,再看看人家碗里,薄薄的一片肉盖碗口泡馍上,肉烂汤浓、香醇味美、粘绵韧滑,再调上辣椒酱,香菜,辣香爽口。羊肉泡馍食后再饮一小碗高汤,更觉余香满口,回味悠长,吃的时候配一碟特制的糖蒜,喝一瓶冰峰汽水,口感清爽,感觉更好。在西安小吃中,光泡馍的种类的名吃就有十几种,有牛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泡馍,水盆大肉泡馍,葫芦头泡馍,羊血泡馍,小炒泡馍,三鲜泡馍,豆花泡馍,麻食泡馍等等。
以钟楼为轴线往西走,就是与钟楼遥相呼应的鼓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长安八景的晨钟暮鼓,就是由此而来。鼓楼历史久远,明洪年间建的,楼上一块大匾“文武圣地”,这里有一条贯穿南北,一纵两横的回民饮食街,烤肉,炒米,砂锅,灌汤包,粉蒸肉,小酥肉,麻酱凉皮,酸汤水饺,还有甑糕、蜂蜜粽子,桂花凉糕,八宝稀饭,豌豆糕,柿子饼等等数不胜数,吃货们走着看着吃着,临走带上一只稀糊烂烧鸡,几斤腊牛羊肉,几包炒货,清真点心,不亦乐乎。到了晚上,更是灯火辉煌,人影倬倬,熙熙攘攘。那叫一个热闹。尤其是尔德节,古尔邦节的时候,都要去凑个热闹。
鼓楼十字南边是竹笆市,过去是卖各种竹器的一条街,日常用品应有尽有。那里有一家古旧书店,我早年经常光顾,当时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只是看得多,买的少,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如果当时买一些古籍善本,到现在那就收藏价值了。每到星期天,我都要去转一下,一般都是早上去,那里有一家老字号樊记肉夹馍,历史悠久,要一个肉夹馍,一碗粉丝汤,热乎乎的,吃饱喝足了。然后去古旧书店看书。到了中午,去一家红肉煮馍的馆子,或者去南院门的老字号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馆吃一碗葫芦头泡馍。
葫芦头泡馍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都是要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牛羊肉,而是猪大肠。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葫芦头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泡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这“葫芦头”的名称来历还有一说,即指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很像葫芦,故以此为名。
到了清末,西安街头又有不少经营猪肚肠的“猪杂羔”店。1923年原猪肉店的小掌柜何乐义也挑担经营起猪杂羔来,为了取得竞争优势,他在唐代“葫芦头”的基础上锐意改进,在大肠头中又配以猪肚、白肉、鸡肉、骨头汤等精工细作,烹制成的肚、肠绵烂、肥嫩鲜美,调味以麻辣为主,肥而不腻,清爽利口,生意十分兴隆。1931年他在西安广济街开设一爿专营葫芦头泖馍的小店,当时一位山西籍的美食家取杜甫《春夜喜雨》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之意,给这家小店取名“春发生”,从此“春发生”葫芦头济馍馆便成了誉满大西北的名店。
吃完葫芦头泡馍,沿着南院门向西转古巷,这里的古巷四通八达,一直转到西门,再折返回来,下午到省图书馆借书,那是一处闹市里唯一的僻净地方,临街的院中芳花异草,阅览厅古朴素雅,甚是幽静。记得八十年代,省图书馆办借书证要各种证明,我是没有资格借书的,好在有同学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帮忙办了借书证。这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临走时再借上两本书。出了图书馆,再到城隍庙去逛逛,当时西大街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城隍庙了。这里有各种生活用品,是一个小商品城,针头线脑,日常用品应有尽有,规格齐备。从这是一直通到后台,也就是如今的庙后街。
转到桥梓口,天色已晚,到知名的“大麻子”鸡丝馄饨馆,吃一碗馄饨。大麻子地处回坊街口,黑牌匾上赫赫书写着“王大麻子馄饨”,他家的鸡丝馄饨汤味浓郁,皮薄馅多,汤是鸡汤调制而成,一笼包子,吃得满口香。这是我记忆里吃过的最有味道的馄饨。其实,有时候美食不一定是山珍海味。
沿着桥梓口的老巷子,一直走到西仓,这里是西安最大的花鸟鱼虫市场,每逢集市的日子,整个巷子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走着走着就到了莲湖公园,当时的莲湖公园是西安古城为数不多的公园,园内郁郁葱葱的树林,围绕着一池不大不小的莲湖,每到秋季,满池的荷花婀娜多姿,美不胜收。这是一座很有建筑风格的公园。我喜欢在湖畔的石凳上坐坐,晚风习习,荷香淡淡扑面而来,听着那些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的老人们,唱一曲陕西老腔,心情怡然自得。
如今的西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了,再也看不到从前的模样了,但西安老城的底蕴面貌始终未变。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因为我是在古城西安长大的,这里留给我的印记是不能忘却的,这里有我永远值得怀念的古城旧貌。今天的西安,依然以她丰富的历史遗迹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对很多爱书的人来说,家中都有不少曾爱不释手的书,扔掉不舍得,但如何保存也让他们颇为困扰。下面来听听几位业内人士,他们对家庭如何藏书给读者的支招。
线装书比现代书更好保存
一直以为,线装的古籍善本是文物,颇为珍贵,也是比较难以保存的。但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告诉记者,其实线装古籍善本相比现代书籍,还属于相对容易保存的一类:“线装书的寿命在千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保存得宜,线装书至少能保存千年,相较之下,现代书籍的寿命只有三百年。因为古代线装书所用的纸张都是纯天然的材料制成的,而现代的造纸技术中会加入很多化学原料,如荧光剂等,所以现代书籍反而不如线装书容易保存。稍微有点年头的现代书籍就会出现书页泛黄,纸张脆弱的情况,所以说,现代书籍的保存也不能忽视。”这也是北京同雅文化印刷定制图书产品的特点,采用宣纸水墨为印刷材质,保存持久,更利于文化传承。
张鸣经理还说,除了放樟脑球等方法,也可在旧书中夹带晒干的灵香草。灵香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和天然香料,其干品是防虫防蛀的佳品。也可以用特制香樟木、楠木书柜保存旧书,此外还可用烟叶,将烟叶晒干后用纱布包好放在书柜、书箱的角落里。而一位名叫“小八娃娃”的网友在网上分享了她的存书之道,就是将晒干的薰衣草洒在书页中,“不但能防虫,还会给书页增添一种别样的香气。而在图书摆放时,精装书、平装书可直放,书脊朝外,便于查找。摆放时,如一层未装满,可放一个书档,以免书松散歪斜,造成书背弯曲、书页卷曲。线装书书体较轻,不宜直放。”
古老的晒书日是一个好传统
读者郑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从小就爱看小人书,并通过各种渠道收藏了大量小人书。但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时间仔细打理这些书籍,只能放在床底下。他告诉记者,他收藏了五百本小人书,有很多现在看来都非常珍贵,以前空闲时他会把小人书取出来翻看,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但近日由于工作繁忙,他花在小人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部分小人书受潮或损坏。郑先生希望自己能将小人书作为一项文化收藏继续下去,于是向记者咨询收藏和保存小人书的相关知识。
其实不光是郑先生,记者周围很多人都反映过类似情况,因为收藏于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图书,都有专人管理,存放条件也相对较好,而个人收藏的家庭图书如何保存呢?西安古旧书店的张鸣经理介绍说,藏书其实最重要的几点就是要防水、防火、防尘、防虫蛀、防鼠咬。而西大图书馆工作的商女士告诉记者,家庭里收藏图书的时候,在书柜里放些樟脑球可以防虫,樟脑球最好用纸包起来,以免挥发过快。书柜要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如果书籍受潮,可以把图书装在塑料袋里,放到冰箱冷冻室中冻上几个小时,然后把书拿出来,再搁到室内通风处吹干,这样就可使受潮的图书基本恢复原貌。
据悉,古代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传统的晒书日。每到这天,若天气好,读书人就要拿出自家的藏书放到太阳下晒晒。商女士告诉记者,现代人虽然忘记了晒书日,但对家庭图书而言,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家庭图书慢慢进行的潜在变化人们不能及时得知,等发现问题已为时太晚。所以,尽管没有晒书日,对家庭图书都要间隔地挂晾一段时间。挂晾的时候注意除尘,用鸡毛掸轻轻扫一下书面。或用开到低风档的吸尘器一边用软毛刷扫书面,一边用吸尘器吸尘。
陕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与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基本同时诞生,现已有百年的发展史。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清朝末年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许多人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榜样,设立公共图书馆,以开启民智,继承传统和发展实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07年5月,陕西大员巡抚恩寿、提学史余坤上奏清廷,称“近今轮轨交通,驿鞮四达,欧美各邦,罔不于各都巨埠,广建书楼,征求册典,所以开浚神智,增进文明,法至善也。陕西山河重阻,兵燹屡经,文献凋零,士风固塞,将欲交换知识,自宜广事搜罗。仿照东南各省建置图书馆,收藏报籍,并采购教育品及各国图书,籍资考证,。”经过各方努力,终于月宣统元年八月(1909年8月),成立了陕西图书馆。最初,陕西图书馆设在西安梁府街(原梁化凤府址)学务公所所管辖之陕西官书局中(今青年路共青团西安市委所在地)。民国四年(1915)迁至当时西安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带的南院门街之南院的“劝工陈列所”中(原清代陕西巡抚部院东花园旧址上,民国后为省议会所在地),即现陕西省图书馆南院。“劝工陈列所”附设于图书馆,并兼有“西安碑林”,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这里在明代以及清初,曾是著名的正学书院所在地。今临图书馆东面的正学街,即因此得名。
在陕西省图书馆南院,有一座多处磨砖雕花、不出檐的二层小楼,是最早陈列图书的地方。建于清代末年。公元一九OO年慈禧太后因“八国联军”之祸逃来西安。第二年她返回北京时,无法带走许多各地所送如漆器家具、丝绸、工艺品、宫灯等贡品,遂移入这座楼房,加以陈列,故民间广称为“亮宝楼”。楼门额上有清皇家南书房陆润庠代慈禧太后取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诗句意所书“静观自得”四个大字。十数年后,保皇尊孔的康有为来西安时,又为省图书馆题“兰台石渠”牌匾一块,落款处特书“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癸亥冬南海康有为题陕西图书馆”等字。南院的南门,原为陕西省图书馆的正门,门额石上所雕“中山图书馆”五字,为一九二七年时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的于右任先生所书,落款处除“于右任”三字外,特题“民国十六年五一节”等字。
1927年陕西省图书馆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中山图书馆”,撤消“劝工陈列所”,在馆内设“平民教育委员会”,还在西安莲湖公园内增设“陕西平民图书馆”。于府学街原文庙内设“陕西省立四三图书馆”,并在西安北大街开辟“平民阅览室”,广泛宣传、推荐革命图书。1931年改馆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4月再次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馆藏总计18万余册,初成规模。1944年,原附设于图书馆的西安碑林及历史文物一并划归陕西历史博物馆。1949年5月西安解放,图书馆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接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1950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改馆名为“陕西省立西安人民图书馆”,1953年7月正式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解放至今的五十余年间,陕西省图书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馆舍面积11万平方米,是解放前的10倍多,馆藏总量截止2008年已达315万册,是解放初期的20倍。其中中文及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约146万册,外文图书22万册,报刊合订本47万册,古籍38万册。古籍文献中有善本古籍6万多册,406部,17308册列入《中国善本书目》,在这些善本古籍中,有为数不少的孤本和稀见本。如,藏量与品位均居全国首位的宋、元刻佛经总集《碛砂藏经》,是宋代佛经总集中流传至今最为完整的一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献价值,堪称稀世珍本。全书6362卷,我馆现藏5594卷,4676册,收藏卷数居全国之冠,再如明万历版《海刚峰集》,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刻本,吴晗先生在写著名的《海瑞罢官》历史剧时,便曾参考此书。 海内外孤本明版《襄阳郡志》、清雍正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等以及在地方志、近代文献、碑帖拓片与字画中的大量珍善本,不仅在陕西首屈一指,在西北地区图书馆界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陕西省图书馆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物和美国高等教育资料在中国的收藏单位之一,历经数十年藏书积累,已形成了以陕西地方文献、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兴学科为主体的涵盖各个学
科领域的综合性藏书体系。
2001年陕西省图书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占地203公顷,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予计藏书容量400万册,阅览座位2500个。陕西省图书馆新馆装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局域网可实现馆内各站点与主干网络的高速信息传递,并与国内外主要信息网络联网,馆外读者可通过因特网访问陕西省图书
馆网页。这将是陕西省图书馆跨越时代发展的新纪元的开始。回顾近一个世纪陕西省图书馆发展历程,不止是为了了解历史、总结经验,更为了作为我省现代文明标志的这座大型公共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以期为陕西的发展和西部开发及社会文明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1
中国书店:当之无愧的北京旧书经营单位的龙头老大,遍布于京城各地,如琉璃厂、西单、海淀图书城、新街口、灯市口、隆福寺等地。图书经营范围无所不包,优至宋元刻本,劣至毛衣编织,但是店大欺客,价格不菲,。
2
潘家园:闻名于海内外的全国最大的旧货市场,极具传奇色彩。其中的古旧图书区经营范围也十分广泛,不乏古籍善本,也有很多名著经典,价格低廉,书油子颇多。潘家园只在周末开放,周六凌晨4、5点钟交易的叫“鬼市”,此时才是淘书的最佳时机,潘家园才是北京最佳的淘书市场。
3
报国寺:个人认为报国寺可以称得上“小潘家园”,价格比较便宜,但鱼龙混杂,书油子不少。此处离家很近,本科时是我经常采购的地方,但近半年以来有所萧条。
4
北大旧书市场:活跃在高校里的新兴力量。在此买书的书贩大多是从潘家园、五道口等旧书市场转移过来的,他们摸透了大学生的需要和购书心理,经营得十分成熟,价格偏高,而且实难打价。
5
五道口旧书市场:类似于北大的旧书市场,3、4年前还有些好书,现在沦落到买教材教辅和盗版书的二流市场。
6
鲁谷路综合市场:活跃在城郊的旧书市场,其中也不乏有好书频频出现,但价格略高,良莠不齐,几乎全是书油子。
7
双龙旧货市场:可称得上是潘家园的有益补充。此地里潘家园不远,一般逛完潘家园的人们都会再去那捡捡漏,享受一下意犹未尽的感觉。书摊不多,价格合理,淘到好书也不是很难。
8
城南旧货市场:南城新兴的旧书市场。图书经营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价格适中,好书也是层出不穷。
9
再介绍四环综合市场、果子巷内书摊、右安门天客隆超市旁边胡同里的书摊、下斜街康乐居小区门口只有傍晚才营业的书摊:价格低廉,但碰到好书的几率不多。
10
最后再补充一个就是活动于北京各大胡同、小区、街道的废品收购站:这里是以上各处旧书经营者的主要进货渠道,书都是论斤要,是专业淘书家青睐的场所。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作为目前地摊上的古籍古董一般来说来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有从老宅子。翻新拆迁淘来的。还有有的家庭在搬迁的时候处理的。多数的古籍善本惠氏从。废品站收购站二死回收回来的。当然也不排除1些。相应的收藏家收藏机构由于后人对于这些古迹上门不太了解,不太懂,所以低价转让的。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本文2023-08-04 18:16: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