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桥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 望乡台边会孟婆。这四句话的意思,谢谢、、、
原文:奈何桥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 望乡台边会孟婆。
翻译:
当你到了桥上, 就意味着人已经死了, 当人们死了, 一切都空无一人, 他们就叹息!
忘了川河是怎样的桥, 忘记了川河, 所有的对错生活都会分散, 遇见你是一种新的生活。三生一直站在桥边, 看着那些准备喝蒙巴汤的红尘, 转世的人, 不管是对是错, 都要转世。王祥边, 孟巴正手带着梦巴汤等着你。
这四句话描绘的是人死后到阴曹地府中的情形,出自《玉历宝钞》。该书成书于清雍正时期,是一本传抄已久的“阴律”善书,据传有一名僧人游历地府,将此书带出。
扩展资料:
《玉历宝钞》和确立十王信仰开端的《十王经》,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它文献或图赞的零星表现相比,《玉历宝钞》是《十王经》之外,以十殿地狱情景为主题的文献,更重要的是此书在清代普受重视,进而使“死后受十王逐殿审判”的概念,从丧葬仪式、寺观图像、戏剧表演,扩大到通俗读物的阅读。
-玉历宝钞
黑白无常起源于清代至民国一段时间,最早应该也不过元明。
首先“无常”一词,应该是由佛教用语转变而来。在魏晋时期(甚至可能汉代),佛教的经典之一《大般涅槃经》就传入了中原,并被中原人士翻译。其中有一首偈子很有名,如下:
一切有为法 皆悉归无常
恩爱和合者 必归于别离
诸行法如是 不应生忧憹
这时的“无常”一词还只是指事物变化瞬息万端,恐怕还没有成为勾魂使者的代名词。不过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以勾魂为职责的鬼,打扮也与黑白无常有些相似,穿着黑衣服,但领子是白的,被称为“黑衣白袷鬼”。这鬼不好好干本职工作,跑去和秉持“无鬼论”观点的书生吵架,真是闲着无聊。
到了唐代,勾魂使者开始以两人一组的方式出现,不过衣服换成了紫衣。他们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应对恳求自己延寿的人。可怜的寿命将尽的人用四十万钱换来了他们“延寿三年”的允诺。然后过了三天就死了。因为“人间一天,阴间一年”。
最晚在元明时期,“无常”一词已经开始正式被用来代指勾魂使者或是表示寿命已尽。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金风未动蝉先觉,暗送无常死不知。
《水浒传》成书时间和征方腊一段的谜团虽然还比较多,不过也出现了未随五道将军走,定是无常二鬼催。这样的句子。可见此时已有了勾魂的“无常鬼”这一概念。此外,勾魂使者除了“鬼”之外,开始出现了人行鬼职的“走无常”。通常是阴间由于死人太多,鬼吏不够用或者是有什么脏活累活要干时,就会征召一些人类来阴间干活,这些人类就被称为“走无常”。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黑无常、白无常”这样明确区分无常鬼的概念。甚至《西游记》有关冥府的描写根本没有出现无常鬼,而是用“勾司人”代替。
到了清代,《玉历宝钞》开始在民间流传,据说在此书中,出现了黑无常与白无常的形象。但这是由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的。至于他看到的插图本《玉历宝钞》是由什么时候绘制的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推断:黑白无常起源于清代至民国一段时间,最早应该也不过元明。
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推荐《寿康宝鉴》,《安士全书》《欲海回狂》
惟贤法师[1],四川蓬溪人,14岁入汉藏佛学院,深受太虚法师器重,佛学造诣深厚。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重庆市佛教协会会长、重庆市佛学院院长。于2013年2月2日凌晨4点50分于重庆南岸区涂山寺圆寂,世寿九十三岁。
惟贤法师答:《玉历宝钞》主要是宣传十殿,什么都是决定的。把人和事物看成呆板的、不变的,做了某种事情受某种果,永世不得翻身。在佛法来讲,命由心造,运由心转,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做了错事,在你没受报应前你能转过来,把那个缘转变过来,就可以重罪轻受,就不是那么呆板了,这个很重要。它专门宣传那个报应,说得太呆板了,成了定命论。命不能转,这个与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佛法讲心能造业、心能转业,要懂这个道理。
十王信仰
在中国地狱观念发展史上,十王信仰是汇集佛、道两教和传统冥界思想的成果。自《十王经》成书以来,此一信仰透过数种传播途径绵延千年,直至《玉历宝钞》汇集通俗文化、佛经中的地狱说法,盛行于世,十王信仰获得了更深入的普及。本文一方面勾勒十王信仰的历史,另一方面借着讨论《玉历宝钞》的内容、制作过程与影响,窥探中国人对于地狱的思维与态度。
《玉历宝钞》和确立十王信仰开端的《十王经》,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它文献或图赞的零星表现相比,《玉历宝钞》是《十王经》之外,以十殿地狱情景为主题的文献,更重要的是此书在清代普受重视,进而使“死后受十王逐殿审判”的概念,从丧葬仪式、寺观图像、戏剧表演,扩大到通俗读物的阅读。综而言之,《玉历》开启了十王信仰的传播管道,甚至成为近代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了解十王信仰内涵的重要资料。
“玉历”一词,在道教经籍中的原意,可能是与死籍相对之生籍、仙籍之意,而《玉历宝钞》与《功过格》、《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其它善书最大的不同,在于《玉历宝钞》以冥府十王作为纠察人心的单位,以死后处罚作为生前为恶的报偿。《玉历宝钞》的作者已无可考,根据吉冈义丰的考证,认为此书产生于明末,而王见川从神诞表的出现与和合二圣受封的时间,推定较可靠的时限应在清朝雍正初年。据此,本文第二章简略勾陈清初以前十王信仰的发展,三、四两章针对《玉历宝钞》的内容而论──第三章以比较性的诠释策略,梳理此书的内容及其与清代信仰文化的关系;第四章针对《玉历宝钞》之序言、感应篇、神诞表、十殿图,讨论几种版本所反映的流行区域、助印动机、神明信仰现象。第五章说明《玉历宝钞》对于信仰、文学、文化的影响,分冥判类善书、游冥故事、超荐科仪等节申述之。
奈何桥上道奈何, 是非不渡忘川河。 三生石前无对错, 望乡台边会孟婆。这四句话的意思,谢谢、、、
本文2023-10-14 09:58: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0928.html